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岩溶地貌条件下的山地特征是石头多、土壤瘠薄、土壤水分及热量交换速度快、保水保肥能力较差。科学发展"喀斯特山地农业"就是要遵循喀斯特山地的自然和社会规律,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推动生态良性发展,确保农业与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循环再生和持续使用,防止环境退化。科学推进喀斯特山地农业持续发展,实现环境与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建设喀斯特山区农村良好经济社会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刘玫 《福建农业》2000,(5):20-21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以其丰富的营养在人们的食品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对全面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闽北发展奶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其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山地多,牧草资源丰富。其二是交通条件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观经济学范畴的区域山地资源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远平  冯佺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129-10132
[目的]山地资源系统开发。[方法]立足于协同学理论、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哲学和工程哲学思想,将山地区域资源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综合,从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结果]以中观经济范畴的时间、空间、结构、环境、效益、公益、发展、规划、管理、服务及现代物流系统构建。[结论]将山地资源系统开发和山地经济的发展置于“种-养-殖-农-林-畜-牧-渔-科-工-贸-城市规划建设一体化”现代物流系统,为我国山地资源系统开发与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整合,做出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山地旅游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地旅游地在我国旅游资源构成中具有重要地位,水土流失是当前山地旅游地开发中普遍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山地旅游地水土流失降低了旅游资源质量、品位,减少旅游资源的数量,削弱了旅游资源的文化性和观赏意境效果。山地旅游地水土流失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出分布的普遍性、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高标准性、影响方式的特殊性、侵蚀驱动类型的多样性、侵蚀源分布模式的多样性等特征。山地旅游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高标准水土保持建设,也要坚持自然生态原则和环境敏感区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国家战略发展提出的健康中国新理念和山地户外运动相关文件,从区位、自然条件 等方面进行分析,利用资源分类评价标准进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提出秦岭厚镇开展山地旅游的可 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安康市山地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该区开发利用山地资源的指导思想和应坚持的原则,并分析了山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途径:①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②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优、特产经济作物,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商品生产基地;③结合山地资源特点布局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④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安康市山地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该区开发利用山地资源的指导思想和应坚持的原则,并分析了山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途径:①统筹兼顾、困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②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优、特产经济作物,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商品生产基地:③结合山地资源特点布局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④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体验经济时代云南省发展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娟  叶文  宋文姝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79-7982
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度假成为旅游发展的趋势,以山地资源为依托开发休闲度假旅游,是云南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实现旅游发展模式由观光向度假转型的必然选择。笔者根据云南省自身的资源禀赋状况以及旅游发展现状,从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的特征出发,对云南省发展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的一些策略方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根据秦州区自然、地理、人文条件,以及苹果业的发展,主要在规划、整地、栽植等方面阐述了山地苹果栽培管理技术,实现山地果园的早产、丰产,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复合产业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峡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农村贫困化现状以及移民安置容量进行分析,阐明了三峡库区农业手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的紧迫性,同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提出了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的构建及其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出发,对宁夏南部山区的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宁夏南部山区的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杂粮优势产业,走生态型农业道路.同时在生态农业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强化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运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技术,对环境和物质能量的供应及其运移、转换过程加以调控,建立生态系统良性物质循环体系,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达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林区森林资源变化及其社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历史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长白山林区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长白山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数量锐减、质量恶化、木材产量持续下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沉重的社会问题,诸如经济效益下降、产业转型困难、生活状况难以改善、人才流失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等。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林区森林资源与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46-18048,18051
介绍了温泉的地理成因及类型,阐述了温泉的疗疾作用,并展示了温泉作为旅游资源的巨大生命力及广泛的发展前途。以新疆沙湾温泉为例,分析了研究区的自然概况、温泉资源以及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并对研究区的水环境资源质量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分析了水环境恶化的原因,重点研究了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认为自开发温泉旅游以来,环境状况,尤其是水环境质量已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强调为实现温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环境治理为先导,并且提出了一些实现温泉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遍布全国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茂密古朴的森林、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和清新宜人的生态环境,使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了"回归大自然"的森林旅游.在介绍我国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的同时,试图分析森林旅游与文化、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建议在有效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森林旅游进行有计划的慎重的开发.参10  相似文献   

15.
豫南丘陵山区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世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68-1070
分析了豫南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条件、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形势,提出了选择多元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清洁生产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走建立在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生态农业之路的建议,这对于在丘陵山区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协调人地关系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及指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以及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公益林资源现状,遵循统一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原则,参考国内外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建立了北京市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及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活力、水土资源的保持、对碳循环的贡献、社会效益的保持和加强、法律及政策保障体系等7个标准和37个指标。该标准及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北京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参11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山地资源综合开发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在界定山地范围的基础上,阐述了人地优化下可持续发展的山地的自然、经济、文化价值;指出山地发展要由区域管理向区域治理转化;并确立山地区域和参与者的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地位:山地经济发展应实现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融合;提出了山地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皆伐与刀耕火种是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人为干扰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两种干扰后群落的动态恢复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以期为森林植被保育和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依托不同干扰后恢复20与40年群落内所设立的98个样地,在径级划分的基础上对群落基本特征采用物种多度格局、物种组成、稀疏化丰富度及多度进行描述,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上述特征在不同恢复群落间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恢复群落的多度与稀疏化丰富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在中、小径级植被当中,皆伐后恢复20年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弃耕地恢复20年群落;不同恢复过程中植被多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弃耕地恢复过程具有更明显的多度变化,且在不同径级中均达到显著水平。虽然不同恢复的20 ~ 40年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性均达到极显著(P < 0.001),但小径级植被较能反映这种变异,同时也能反映物种生态对策的转变。此外,弃耕地恢复过程中上述特征更明显。物种多度格局关系显示,弃耕地恢复群落的优势种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地位,而采伐恢复过程中物种间的多度差异明显减小。结论皆伐后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能在短期内展现较高的恢复速率,而弃耕地恢复则在短期受阻后才体现出该特点。这可能与干扰对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影响程度有关,表明刀耕火种对群落恢复的影响深远。此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经历干扰后物种组成的恢复缓慢,但具有一定的秩序。   相似文献   

19.
付存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16):8972-8976
为促进伊春城市转型进一步的发展,对伊春城市转型进程进行阶段性可持续发展评价。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收集伊春城市转型相关数据,分析伊春城市转型中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及环境子系统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对伊春城市转型进行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伊春城市转型有效推进了城市综合系统的发展,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还需要采取加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建设、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强化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现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目标,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