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稻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旋耕、浅翻耕、深翻耕)下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茎秆基部第1至第4节间主要物理性状及抗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株高降低,茎秆节间变短,基部节间茎秆抗折力增强,花后倒伏指数降低,抗倒性提高,尤以深翻耕处理表现最好;茎秆基部节间茎壁加厚,茎秆干重增加,充实度提高,从而增强了茎秆抗折力.  相似文献   

2.
有序摆抛栽对超级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型超级稻武运粳24和南粳44为试材,设置摆栽、点抛和撒抛三种抛栽方式,并以机插为对照,从茎秆抗折力、茎秆壁厚、节间长度、粗度、干质量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有序摆抛稻的茎秆特性及其抗倒伏能力,结果如下:1)超级稻不同抛栽方式间抗倒伏能力差异显著,茎秆倒伏指数不同抛栽方式间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基部节间抗折力、弯曲力矩和抗倒伏能力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就各抛栽方式下不同连孔处理而言,基部N1节间倒伏指数差异不显著,N2、N3、N4抗倒伏能力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2)有序摆抛栽水稻相对重心高度稍低,成熟期茎鞘干物质量大,单穗干质量大,尤其2连孔和3连孔植株优势明显。不同抛栽方式间基部节间粗度、壁厚、节间质量和单位干质量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不同连孔处理间为2连孔3连孔单孔。除基部第1节间外,节间长度在抛栽方式间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的趋势,不同连孔节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的趋势。2连孔、3连孔钵苗有序摆抛在高产条件下稻株茎秆粗壮,节间短粗,节间壁厚,茎秆单位节间重,基部节间抗折力大,抗倒伏能力强,是一种利于提高水稻抗倒能力的新型水稻轻简高产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3.
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支撑特征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支撑特征的差异,以当地主栽且具有代表性的2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2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对籼、粳超级稻茎秆形态特征、充实性状和力学特性以及弯曲力矩、抗折力、倒伏指数、田间表观倒伏率和实收产量等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粳稻实收产量较籼稻高12.30%,差异极显著;基部0~20cm节间抗折力极显著高于籼稻、倒伏指数极显著低于籼稻,没有出现明显倒伏现象,而籼稻扬两优6号和两优培九两年平均田间表观倒伏率分别达11.97%和12.50%;2)粳稻基部四个节间弯曲力矩均极显著小于籼稻,抗折力均极显著大于籼稻,最终粳稻基部第1至第4节间的倒伏指数均极显著低于籼稻;3)粳稻各节间长度和株高以及基部节间外径、秆型指数、单穗质量、重心高和相对重心高度均小于籼稻,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穗下节间长/秆长粳稻极显著大于籼稻;4)粳稻六个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和茎壁厚度均小于籼稻,其中,基部第1至第4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5)粳稻各节间茎秆干质量均小于籼稻,两优培九各节间叶鞘干质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且粳稻基部第2节间单位节间茎秆干质量略高于籼稻,而基部第1、3、4、5、6节间粳稻单位节间茎秆干质量均低于籼稻;6)粳稻单穴固持力和抗弯阻力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籼稻,而按压恢复度显著或极显著小于籼稻。可见粳稻固持抗倒能力较强,籼稻抗倒恢复能力较强,且粳稻能协调实现高产与抗倒,这可能与其弯曲力矩小、抗折力大、株高矮、节间配置合理、重心低以及基部节间物质充实足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选用北方稻区9个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为材料,初步探讨了不同穗型粳稻品种间抗倒伏性的差异。倒伏多发生在距地面20~40 cm的第2、3节间。基部节间长与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秆长与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节至顶鲜质量、长短外径、截面面积与抗折力和弯曲力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长显著影响各节间的弯曲力矩;穗鲜质量与各节间抗折力、弯曲力矩呈显著正相关;穗颈角对各节间倒伏指数影响不显著。就单个品种而言,弯曲穗型内也存在抗倒性强的品种,不能单纯以穗型来评价品种抗倒性,应综合考虑品种的地域性及品种自身的特性。但从总体水平分析,北方稻区直立、半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比弯曲穗型品种倒伏指数小,抗倒性好。主要原因在于:直立、半直立穗型品种株高偏矮,基部节间短,更有利于抗倒;直立穗型品种基部茎秆抗倒性状表现良好;直立、半直立穗型品种穗短、轻且穗颈弯曲度小,对茎秆作用力小。此外,还讨论了生态条件、品种特性、穗型与抗倒伏性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瑞 《北方水稻》2009,39(5):13-15
对四个代表性的水稻品种(品系)空育131、垦稻12、垦稻13、合选0172-2的倒伏性状进行研究,采取倒伏指数作为水稻抗倒的指标,从中分析影响水稻倒伏的各因素。结果表明:四个品种(品系)的第一伸长节的倒伏指数均高于其第二伸长节,表明第一伸长节是倒伏的敏感节位。本试验中品种的抗倒伏性,不是通过株高,这单一性状所能完全反映的;伸长节的抗折力与水稻倒伏指数关系最为密切,显著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基部节间性状与倒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玉米杂交种隆平206和凤玉906为供试材料,设60 000、75 000、90 000株/hm23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夏玉米基部节间相关性状和倒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隆平206生育后期植株倒伏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凤玉906在低密度条件下倒伏率为0,其他2个密度条件下倒伏率均小于5%。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植株基部节间直径逐渐变小,茎粗系数减小,同时基部节间鲜重、干重逐渐减少,基部节间抗折力逐步降低,两个品种均表现出类似趋势。品种间比较,在同一密度处理下,虽然凤玉906基部节间抗折力显著低于隆平206,但茎秆基部节间干重显著高于隆平206,玉米茎秆基部节间干重对植株倒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超高产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培育的超高产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超高产粳稻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及与倒伏密切相关的各性状指标。结果表明:齐穗后30 d左右是水稻最容易发生倒伏的时期,株高与水稻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基部伸长节间性状与倒伏关系密切,茎秆维管束数目、厚壁细胞层数、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对倒伏有一定影响。超高产粳稻品种沈农265和沈农9741与常规粳稻品种辽粳294和辽粳371相比,表现出较好的抗倒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非株高的抗倒因素,为选育水稻抗倒伏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荃211S为母本的6个品种和1个对照品种为材料,对其基部第一伸长节间的抗折力、节间长度、节间壁厚、节间质量数、节间直径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荃两优系列组合基部第一伸长节间的倒伏指数与节间质量数极显著负相关、与壁厚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节间长度极显著正相关。节间质量数越大,壁厚越厚,倒伏指数越小,抗倒性越强;基部节间越长,倒伏指数越大,抗倒性越弱。荃两优系列组合强抗倒性源于基部节间长度短、壁厚较厚、节间壁内充实度较好。[结论]水稻品种选育中减小基部第一伸长节间的长度、增加壁厚、增加干物质在基部节间的积累都利于提高品种的抗倒性。  相似文献   

9.
以籼型杂交稻两优6326为材料,通过不同时期追施不同剂量的N肥与K肥,研究了不同时期追肥对水稻抗倒性的影响,及水稻茎秆的生长发育与植株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N肥试验中,倒伏指数最小的是倒5叶期施肥,最大的为倒1叶期施肥;K肥试验中,倒伏指数最小的是倒2叶期施肥,最大的为倒3叶期施肥。基部节间的健壮程度与水稻的抗倒伏关系为:基部第二节间基部第一节间基部第三节间;对茎秆倒伏指数的影响大小为:基部节间干质量基部节间长度基部节间壁厚基部节间内径,而节间外径大小与植株抗倒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0.
选用7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拔节前7~10 d喷施立丰灵,研究了立丰灵对杂交中稻抗倒性与产量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株高、基部第2,3,4,5节间长度、抗折力和倒伏指数在不同品种和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倒伏指数与抗折力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和基部第1,2,3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喷施立丰灵的处理,基部第2,3节间长度显著降低,第6节间长度显著增加,抗折力提高,倒伏指数降低;施用立丰灵对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倒伏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一个因素.通过常规灌溉和节水抗旱栽培模式下与水稻抗倒性密切相关的性状指标的变化,探讨了黑龙江省各积温带水稻主栽品种(系)的抗倒性.结果表明,节水抗旱处理使部分品种(系)的倒伏指数减小,倒2节带鞘抗折力增加,节间干物质量增加,节间横切面积减少,茎壁增厚;抗倒性、抗旱力指数和实测产量等指标表现...  相似文献   

12.
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农艺性状及抗倒伏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黄海  常莹  胡文河  吴春胜  谷岩 《玉米科学》2014,22(4):94-101
以抗倒伏性能不同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及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基部向上各节长和节粗变化不规律。节干重、单位茎长干重和茎秆抗折力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其中,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均在密度7万株/hm2时最大,各节干重和茎秆抗折力最大值出现时间因品种和节位而不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倒伏率与第3、第4节所有指标均呈显著相关,与第5、第6节间单位茎长干物质重、节干重和茎秆抗折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系数的相关性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13.
赵黎明  孙伟  崔鹤 《北方水稻》2010,40(3):23-26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为探索和了解寒地水稻不同角度倒伏的变化特征,以寒地水稻垦稻12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角度倒伏的寒地水稻植株干物质和形态变化规律,探索了不同倒伏角度水稻的空间部位分布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倒伏前期水稻茎鞘干重表现为0°>45°>90°,节间重与节间长度的比值表现为0°<45°<90°。在倒伏前、后两个时期,水稻倒1、2叶片长度以及重量均以0°倒伏的作用强度最明显;而在株高和重心高度上均表现为0°>45°>90°,而在穗长与株高比值上的变化则正好与其相反。综合分析表明,0°倒伏水稻上部空间承受的压力要明显高于其它倒伏角度的水稻。  相似文献   

14.
硅钾配施对水稻茎秆性状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杂交水稻》2017,(1):66-73
以宜香优5979和旌优12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和硅钾配施处理对茎鞘物质积累转运、茎秆理化性状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探讨了茎鞘物质积累转运、茎秆理化性状与倒伏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齐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干物质量、成熟期生物量及茎秆理化性状与水稻抗倒伏能力关系密切。水稻品种间的抗倒伏能力差异显著,宜香优5979的抗倒伏能力显著强于旌优127。钾肥对水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大于硅肥,硅肥过多不利于水稻对硅的吸收及抗倒伏能力的提高。不同硅钾处理下,未施钾处理抗倒伏能力最差,少施钾肥处理倒伏风险较大;而硅肥50 kg/hm~2+钾肥150 kg/hm~2和硅肥100 kg/hm~2+钾肥100 kg/hm~22个处理,齐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干物质量较高,基部节间长度较短,茎粗、茎壁厚和节间干重较大,基部节间的物理强度较大,茎秆中Si O2和全钾含量较高,植株抗倒伏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抗倒伏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组合辽优5218、屉优418、辽优2005、辽优2006、辽优2016在较高肥力条件下的抗倒伏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组合具有抗倒伏能力较强的理想茎秆物理性状:地上部第1,2伸长节间长度短,穗颈节间和稻穗较长,基部茎秆截面椭圆长轴、短轴较长,面积较大,茎壁较厚,茎壁截面积大,植株表现抗倒伏能力强;在育种和栽培实践中,通过减少第1,2伸长节间长度,增强茎秆基部物理强度,降低穗位,增加穗长和穗颈节间长度等,可以提高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植株的抗倒性,使倒伏与株高和生物产量的矛盾在更高产水平上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6.
旱种水稻倒伏生理原因分析与对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以籼型杂交稻汕优63和粳稻9516为材料,研究了旱种水稻倒伏的原因。结果表明:旱种水稻的倒伏率明显高于常规水种水稻,使得产量较水种水稻明显下降。旱种水稻基部节间充实程度(秆壁厚度、单位长度节间重量)、茎秆厚壁组织细胞壁和表皮硅质层厚度、基部节间可用性糖含量及植株的生理活性[剑叶叶绿素含量、根系氧化力、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均不及常规水种水稻。施用硅、钾肥能提高旱种水稻植株的生理活性,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基部节间可用性糖的贮存,增加茎秆厚壁组织细胞壁及表皮硅质层的厚度,提高茎秆基部节间充实程度,增强抗倒伏能力,最终提高旱种水稻的产量。孕穗期去1/2叶,结果则相反。表明由于旱种水稻早衰(植株生理活性低),影响了水稻基部节间的充实,造成旱种水稻发生倒伏。还就旱种水稻倒伏机理及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二棱大麦茎秆性状与抗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抗倒伏超高产大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选用本所近年育成的12个高产二棱皮大麦品种(系)为材料,在生产和高产条件下研究了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品种的倒2、倒3和倒4节间平均倒伏指数分别为109.0、133.5和163.1;茎秆的抗折力与茎秆贮藏的干物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呈显著负相关;从齐稳期至成熟期、乳熟期倒伏危险性最大;倒伏指数与节间长、秆长及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节间粗度、壁厚关系不密切。说明培育粗秆有利于孕育大穗,但要增强抗倒能力关键在于适当控制株高,增加秆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茎秆和机械组织的发育和充实,增强茎秆弹性。  相似文献   

18.
以耐密性不同玉米品种为材料,调查吐丝期暴雨大风后玉米倒伏情况,分析增密过程中不同夏玉米群体植株形态与茎秆力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大风后根倒率和茎折率显著增加,登海618的根倒率和茎折率显著低于浚单20。随着密度增加,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增加,基部3~7节间均表现为节间伸长、变细,茎粗系数、穿刺强度、抗折力、压碎强度显著降低,两个品种表现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根倒率和茎折率与节间长度、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正相关,与茎粗、茎粗系数和茎秆力学负相关。站秆率与倒伏率均与基部第3节间性状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与浚单20相比,登海618具有较低的节间长度、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和较高的茎粗、茎粗系数和茎秆力学,抗倒性能较强。  相似文献   

19.
顶端调控对亚麻生物力学及冠层性状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生育后期顶端调控后亚麻茎秆抗倒能力变化,以常规栽培为对照,研究了"打顶+抑芽"、打顶、抑芽处理后亚麻茎秆生物力学性状变化规律及其与冠层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打顶+抑芽"处理后可明显降低重心高度、倒伏指数,处理后平均较对照分别减少31.24%、51.06%,增强茎秆基部、中部、上部抗折力和麻株最大承载能力,分别增加46.05%、26.72%、34.82%和9.24%;打顶处理对重心高度、麻株承载能力影响较少,但增加了茎秆中部、上部和基部处理中后期抗折力,平均分别增加5.48%、7.13%和8.28%,降低了麻株倒伏指数(14.72%);而抑芽处理后生物力学性状均有所减少或减弱。相关分析表明,茎秆基部、中部及上部抗折力与冠层性状和倒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麻株承载力与分枝鲜重和蒴果鲜重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性,而重心高度、倒伏指数与冠层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性。因此,从生物力学性状来看,亚麻生育后期以"打顶+抑芽"处理防倒效果较理想,处理后能有效提高麻株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3个田间整株抗倒伏指标(整株抗折力、整株抗弯强度、倒伏指数)和4个试验室抗倒性指标(茎秆第3节抗折力、第3节抗弯强度、穿刺强度、抗压强度)评估20个在黄淮海和东华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玉米杂交种在子粒灌浆期和收获期的抗倒性表现以及与6个植株茎秆性状(株高、穗位高、茎粗、节长、壁厚、茎秆密度)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6个抗倒指标均呈现显著的品种间变异。与灌浆期相比,20个品种在收获期抗倒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灌浆期抗倒性表现相对较好的品种在收获期仍然表现较好。不同抗倒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大多数抗倒指标之间的相关度在灌浆期和收获期保持基本不变。不同抗倒指标与不同茎秆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穿刺强度是影响品种抗倒性的一个关键试验室指标。倒伏指数与田间抗折力有极显著负相关,与穗位高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