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虹鳟属凶猛的冷水性鱼类,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和适应力强,在流水池塘和网箱中均可养殖,且网箱养殖适于大规模生产,而在虹鳟网箱养殖中应注意以下几项技术要点:一、养殖水域的选择虹鳟喜在水质清澈、水流通畅、水量充足的环境里生活,喜逆流、喜高溶解氧,因此在选择网箱养殖的水域时应注意水源充足,水质清澈、无污染,水位年变化不大,水温年变化在4℃~24℃之间的大中型水库的开阔水面,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水流速10cm/s~30cm/s,适当地控制水流刺激可以引起虹鳟的正常运动,从而增进摄食与加快生长;水体透明度大于2.0m,一般情况下水体透明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正>7月份广东省雷雨、台风较多,水温、气温持续升高,天气闷热,养殖鱼类要注意防止出现泛塘,虾类要注意防止出现应激反应。提前做好预防台风、洪水等措施,暴雨过后,要密切注意池塘水质的变化,及时做好调控。预测各地气温在24℃~37℃之间,养殖水温在22℃~31℃,平均水温在27℃左右。水生动物进入快速生长期,也是病害的高发季节。根据近几年广东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分析,全省易发的病害主要  相似文献   

3.
<正>4月份广东省降水较多,气候变化大,水温逐渐上升,病菌、寄生虫也进入活跃期。预测各地气温在13~31℃之间,呈北低南高的分布,平均气温在25℃左右,养殖水温在15~24℃,平均水温在20℃左右。渔业生产和苗种繁殖进入繁忙季节,要做好生产管理,特别是刚投放的鱼苗、虾苗,要注意做好消毒和各方面的管理措施。鳖经过越冬期后体质较弱,容易发生各种病害,要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7月份我省雷雨、台风较多,水温、气温持续升高,天气闷热,养殖鱼类要注意防止出现泛塘,虾类要注意防止出现应激反应。提前做好预防台风、洪水等措施,暴雨过后,要密切注意池塘水质的变化,及时做好调控。预测各地气温在24℃~37℃之间,养殖水温在22℃~31℃,平均水温在27℃左右。水生动物进入快速生长期,也是病害的高发季节,根据近几年我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分析,全省易发的病害主要有鱼类出血  相似文献   

5.
余继升 《齐鲁渔业》2003,20(11):24-24
一、养殖池带水越冬法 黄鳝是变温冷血鱼类,当气温降到10℃以下时(生长温度15-30℃),就很少摄食而入穴冬眠。此时为了黄鳝安全越冬,就要把养殖池的水位从10-15厘米提高到30-50厘米,保证冬季大雪天结冰天气池底水温在0℃以上。若满池结冰,必须每天把冰块打开防止黄鳝缺氧死亡。  相似文献   

6.
<正> 金鱼是冷血动物,最适水温为22~24℃。水温低于 10℃时,其心跳,呼吸减慢;5℃以下不进食,停止生长并进入冬眠;30℃以上食量下降,生长缓慢;能忍受最高温度为34℃,最低温度为0℃。在换  相似文献   

7.
《科学养鱼》2006,(12):73-73
黄鳝越冬有哪些方法?1.带水越冬法。黄鳝是变温冷血鱼类,当气温降低至10℃以下时,就很少摄食而入穴冬眠,此时为了黄鳝安全越冬,应把养殖池的水位提高到30~50厘米,保证冬季池底水温在0℃以上。若满池结冰,必须每天把冰层打开防止黄鳝缺氧。2.干池越冬法。冬季来临时,水温10℃以  相似文献   

8.
淡水白鲳又称白鲳,学名短盖巨(鱼旨)鲤,属热带性种类,不耐低温,适温范围12~35℃,最适生长温度为24~35℃,当水温降至12℃时,大部分鱼体失去平衡,在10℃时开始死亡,而我国大多数地区冬季水温在10℃以下,除海南省、台湾省和广东、云南的小部分地区能正常越冬外,其他地区都需要利用地热水、温泉水和工  相似文献   

9.
成功养鳖五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养鳖的经验证明,要养好鳖必须抓好五大要素,即温度。水、空气、阳光和饲料。一、温度温度是影响鳖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鳖在水温18℃以下停止摄食,12℃以下开始冬眠,28-30℃是最适宜的,控温养殖中,空气温度以33-34℃为宜。一般水温每下降1℃,摄食量减少5%左右。常见的控温方式有两种,一是冬春两季控温,二是四季全程控温,前种控温方式因其能较好地适应我国气候,且降低生产成本,在我国应用较广。在养殖过程中注意水温的恒定(30℃),有利于鳖的快速生长。另外养殖换水时,应注意防止水温相差过大,否则,鳖易产生不…  相似文献   

10.
<正>7月份广东雷雨、台风较多,水温、气温持续升高,天气闷热,预测各地气温在24℃~37℃之间,水生动物进入快速生长期,也是水产养殖病害的高发季节。要加强日常管理,坚持巡塘值班,多注意观察鱼类的摄食和水质情况,要防止水质突变造成鱼、虾的缺氧和出现应激反应。提前做好预防台风、洪水等措施,暴雨过后,要密切注意池塘水质的变化,及时做好调控。目前是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流行高发期,罗非鱼养殖主产区要注意做好水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成活率和体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温度的变化研究不同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成活率和消化器官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在温度达到0℃时,幼鱼成活率为30%;4℃以上至20℃时成活率为100%,22~24℃为80%;26℃为40%;当水温达到28℃时,幼鱼成活率为0(20d)。养殖水温在8℃以下时,幼鱼基本不摄食,体重没有增长。12~16℃时,其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养殖水温达到20℃时,其生长速度与16℃条件下的生长速度相比较开始下降,达到24℃时,幼鱼生长速度已经明显下降,与12℃条件下的体重增长速度相接近。在8℃之前,幼鱼胃、肠和肝脏等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力单位含量较低。随温度的增加,酶活力单位显著增加,其中胃中的消化酶活力增加最快。  相似文献   

12.
王文彬 《内陆水产》2006,31(12):33-34
淡水白鲳为热带、亚热带名优鱼类,目前在我国养殖比较普遍。时下已进入越冬期,淡水白鲳对水温要求比较严格,水温低于是12℃时,会导致死亡;水温在18℃~19℃时,鱼可以存活,但易生病,导致大批量死亡。因此,淡水白鲳的越冬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应注意搞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3.
长江幼蟹个体大,体质好,只要保管得法,放流的成活率比较高。从几年来的捕获贮存中证明,气温在10℃以下时,一般可保存5天,气温在6℃以下时,可保存7天。幼蟹贮存工具以运蟹苗箱为最理想,一箱可放2公斤左右。没有蟹苗箱的地方,也可用蒲包、草包、蛇皮袋、箩筐等存放幼蟹。幼蟹保存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四大家鱼     
进入5月份,我省大部分时间气温已经超过30℃,鱼类也开始进入生长的黄金季节,但也应注意,由于气温偏高,且经常出现暴雨天气,因此这段时间的日常管理非常重要:根据以往的经验,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15.
黄鳝的安全越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继升 《内陆水产》2002,27(12):8-8
近年来人工养殖黄鳝已成为养殖脱贫致富的好门路,但有的养于户懂养殖技术,盲目上马到冬天黄鳝不能安全越冬。每年春节前后黄鳝销售价格最高,但到春节上市时黄鳝必须安全越冬才能有好的经济效益。黄鳝养殖池带水越冬法当气温降到10℃以下时,黄鳝很少摄食而入穴冬眠,此时可将养殖池的水位从10~15厘米提高到30~50厘米,保证冬季雪天结冰天气池底水温在0℃以上。若满池结冰,必须每天把冰块打开防止黄鳝缺氧死亡。干池越冬法冬季来临时,水温10℃以下排干池水,保持池底泥土湿润,在池子泥土表面盖上一层稻草或麦草或玉米秆…  相似文献   

16.
根据本单位和本地区的养虾收虾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对虾起捕时间上,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一、根据水温情况确定收虾时间。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对虾起捕时间安排的普遍做法。中国对虾成虾最适宜温度是18—25℃。水温降到  相似文献   

17.
正吉富罗非鱼是世界粮农组织在菲律宾用8个不同地域的罗非鱼杂交,经过十几年选育而成的品种。该鱼属杂食性,摄食有机碎屑、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小型底栖动物、发酵粪肥及各类商品饲料。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4~35℃,水温低于14℃以下时活动减弱,降到8.4~11℃以下时即死亡。因其具有生长速度快、容易驯化、出肉率高,较好地适应池塘饲养等特点,深受广大养殖户认可。现将吉富罗非鱼池塘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6月份,全国各地雨水增多,水产养殖进入生产旺季,同时也是水产养殖病害高发期,各地要注意加强养殖生产管理。根据近三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病情监测数据,6月份需关注以下疾病:◎重点关注疾病1.锦鲤疱疹病毒病:主要发生对象为鲤鱼和锦鲤,发病水温为18℃~30℃,特别在23℃~28℃易发生。该病多发于高温季节,死亡率高达80%以上。广西、江苏、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9.
净化僧帽牡蛎肉低温保鲜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使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卫生安全并低温流通,对大肠菌数超标的僧帽牡蛎进行净化。大肠菌群数6 000 MPN/100 g贝肉以下的僧帽牡蛎经24 h的净化,可达到净化海水贝类标准(DB 35/575—2004)的要求(≤300 MPN/100 g贝肉);同时对净化蛎肉用注净化海水和未注净化海水两种包装,在-4-10℃各温度下进行保鲜试验,保鲜过程中两种包装牡蛎肉的挥发性盐基氮变化无显著差异,净化蛎肉在-4-0℃温度带微冻保鲜效果较好,在5℃以下贮藏比较安全。建议生产上将净化僧帽牡蛎注净化海水包装在0-4℃贮运。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施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不同养殖温度(15℃、18℃、21℃、24℃、27℃)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4℃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RWG)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均在24℃时达到最高值;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先降低后升高(P<0.05),且在24℃时达到最小值;此外,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其不同温度组的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24℃、21℃、27℃、18℃、15℃组。温度对幼鱼前肠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24℃组和27℃组前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15℃组(P<0.05),而温度对中肠和后肠蛋白酶活性则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温度组前肠脂肪酶活性均高于中肠和后肠;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施氏鲟幼鱼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4℃,在此温度范围内施氏鲟幼鱼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