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肽的吸收与营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肽的吸收与营养的研究概况,对肽的吸收特点、转运、利用及营养作用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就反刍动物肽吸收与营养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前景,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展望。 引言 近年来,肽(主要指二肽和三肽)被胃肠道吸收己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被人们所接受,国外许多学者对肽的吸收和营养作用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一些新的成果向传统的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就肽吸收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综述了小肽在动物体内的吸收机制、吸收特点以及影响小肽吸收的影响因素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3.
蛋白质营养研究的新进展揭示:氨基酸并非蛋白质在动物胃肠道消化并被吸收的唯一最终产物,还包括一些寡肽(<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可被肠道完整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进而被组织利用(Webb,1989),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蛋白质水解产物-肽在动物肠道的吸收转运,对机体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4.
反刍动物肽吸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本世纪之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蛋白质对动物健康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研究,许多理论被检验和改进。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展开,产生了一些蛋白质营养的新认识和新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显著数量的氨基酸以二肽或三肽形式吸收的观点,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对于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对肽的研究已愈来愈深入广泛地展开,对于肽对瘤胃微生物的营养作用,反刍动物消化道对肽的吸收利用规律及生物活性肽的作用机理等肽营养方面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反刍动物蛋白质研究的热点。1肽吸收的特点和意义已有大量试验证实了肽完整吸收的可能性(Flin和Bergulu…  相似文献   

5.
肽吸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综述了肽吸收的特点、肽的吸收途径及肽的组织利用 ,并阐述肽吸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肽吸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肽作为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氨基酸的消化、吸收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小肽与游离氨基酸的吸收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转运系统,与游离氨基酸相比,小肽具有吸收速度快、耗能低、不易饱和,且各种肽之间转运无竞争性与抑制性等特点。本文综述了小肽在单胃和反刍动物体内的转运机制的特点,介绍了小肽转运载体(Peptidestransporter)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其转运肽的过程.分析了对小肽吸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反刍动物小肽吸收与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蛋白质在动物消化道内降解成游离氨基酸和肽类后被吸收。试验表明,反刍动物以肽吸收为主要形式。这一点与单胃动物以氨基酸吸收为主不同,原因是反刍动物存在肽的非肠系膜吸收系统。近年来,对寡肽(Oligo-Peptide,OP)特别是小肽(Small—Peptide,SP)在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中的作用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动物的肽吸收机制及组织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研究证实,小肽的消化道吸收机制不同于氨基酸。已发现的吸收机制包括渗透扩散、中间载体转运、通道穿透吸收3种方式。其中,小肽的中间载体转运吸收有2种类型:(1)依赖跨膜的H 浓度梯度,H /肽共转运子在向吸收细胞内转运分子肽的同时伴随着两个H 的吸收,而跨膜的H 浓度梯度则是依靠耗能的Na /H 交换子来维持,H /肽共转运子和Na /H 交换子在功能上是独立的;(2)肽中间载体转运依赖跨膜的阳离子浓度梯度,而二价阳离子的促吸收作用高于一价阳离子。已知谷胱甘肽是通过第二种转运机制转运的。瘤胃和瓣胃具有很强的小肽吸收能力,可能是反刍动物肽吸收的主要部位,但有关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与动静脉差法的测定误差较大有关。对于体组织肽利用的了解不多,已有的研究表明体组织可以利用小肽,其过程是组织吸收的肽在组织细胞内降解为氨基酸,而后用于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代谢。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除了游离氨基酸,小肽也能够被动物直接吸收利用。它在动物胃肠内被完整地吸收,这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从而完善了传统蛋白质代谢理论,同时也使小肽营养成为继蛋白质营养研究和应用的又一热点。文中就小肽的概念和分类、吸收机制与吸收特点、影响小肽吸收的因素、小肽的功能等方面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蛋白质除了以氨基酸的形式被消化和吸收外,小肽以一种特殊的吸收途径在动物体内发挥特殊的生理作用,某些生物活性肽(Bioactive peptides BAP)会在消化过程中被释放,并与肠道内特殊的受体结合参与采食、消化和内分泌的调节。这一研究的发展对传统的营养学概念提出了挑战,并成为营养学研究领域中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