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以往过年长辈给我的压岁钱,母亲给我留下三五元零用后,就全部收走了。我打算用来自己买点东西,可我母亲不同意,请问,未成年人是否具有财产权及哪些财产权?  相似文献   

2.
网祭     
<正>去年4月6日傍晚,清明节后第二天,在二道河农场场区大道,三个60多岁的老人边散步边聊天。"老王,你看没看新闻?清明节,广西上坟烧纸引发大火,烧了300多亩林地。"老张心疼地说。"每年清明上坟烧纸总发生火灾,难道就没有别的祭奠办法吗?"老王问。"怎么没有啊,听说,现在城市人死后都开始实行海葬、树葬、墙葬,开设了网络纪念馆,实现  相似文献   

3.
国庆 《新农村》2006,(2):34-34
台湾同胞过年要在门后竖放两根带叶的甘蔗,以预祝一年生活的甜蜜。新年一到,家家都在门上贴上寿联、门楣,正厅里贴上“福”、“禄”、“寿”等红纸或五彩神符,象征新春瑞祥;还有用松柏枝穿插柿桔挂在墙上,以示“百事(柿)大吉(桔)”。除夕夜,台湾人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祖。他们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科技》2008,(2):74-77
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味道,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糖球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甭管认识不认识的见面都就“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祝福话语的那种暖融融的气氛。  相似文献   

5.
跪拜道德     
丁淳 《百姓》2005,(6):4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校读研究生时,我的同屋是一个来自河南濮阳的同学.放寒假前的一天,他忽然喟叹:"唉,不知今年春节怎么过呢!"原来,他们家乡有个风俗,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家族里孙子辈的最长者必须领着全家族孙子辈所有成员去给所有长辈跪拜磕头,每次过年都要磕几个小时的头,每次都得下跪.  相似文献   

6.
儿时的年     
<正>小时候,再没有比过年更值得期待的了,也再没有比孩子们更期待过年的了。我的生日是腊月底,所以我小时候要比其他孩子更加盼望着过年。一进腊月,便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那时的春节仿佛一个距离不断拉长的目的地,离得越近,越觉得遥远,每一天都度日如年。在我小时候,腊月初八是没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的,不知道是不是贫穷简化了过年的程序。不过,腊八到了,过年也就不  相似文献   

7.
<正>快过年了,妈妈包了我最爱吃的肉馅饺子,馅儿大皮儿薄,像一个个小元宝。唱着喜庆的歌,我咽着口水上了供,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咬一口,浓浓的香味就醉到了心底。我禁不住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时吃水饺的情景……那时过年做饺子,妈妈是绝不会舍不得放油的,而且会包很多。我和几个哥哥在她身边钻过来钻过去,调皮而充满期待地数着:"一、二、三……"她会假装生气说:"去去去,一边玩儿!过年的东西是不能数数儿的!"剩下面,她会乐呵呵地说:"剩下面有饭吃!"剩下馅,她会同样乐呵呵  相似文献   

8.
《北京农业》2014,(1):62-63
吃农家饭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在东北的许多农家,年夜饭依然保持着古时的许多风俗,如吃饭前祭祖,放鞭炮,吃饺子等。  相似文献   

9.
过年吃蛋饺     
<正>电视节目《壹周立波秀》有一期,周立波讽刺"春晚",说每年主持人煽情的时候,都会来上这么一句:"此时此刻,全国人民的饭桌上都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周立波说,这明显是扯淡,饺子是北方人的食品,南方人过年是不吃饺子的。但根据我对江浙沪皖一带的了解,周立波的批评也不全对。南方人过年  相似文献   

10.
年味     
<正>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节"不同。什么是"年"?简单又复杂,抽象又具体对国人来说,"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年"不仅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生中无法舍弃的情怀"过年",意味着故乡、热土、父母、家园、血缘、根脉,在这一刻相融相连什么是"年味"?年味是一种喜庆、幸福的感觉.是国人对过年留下的美好记忆曾几何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年味变得越来越难以追寻,杀年猪、穿新衣、戴新帽等传统习俗不再是过年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它既有活跃在水乡沃土上的粑俗文化,又有盛行于水乡泽国间的渔浴风情,真是一个稻香鱼肥的宝地。正如清代进士李孚清舟过鄱阳湖时,在诗中描绘的那样;举网板罾踏水库,湖村随处事农渔。夕阳自饱鱼羹饭,不请端明为讲书。生活在这水乡泽国的人们,一到过年过节,结婚生子,寿庆丧葬,馈赠亲友,都会做粑打鱼。以鱼粑祭祖,以鱼粑为礼,以鱼粑为席,从年头到年尾,都活跃着渔粑文化风俗。  相似文献   

12.
农场年味浓     
正在农场生活了50多年,总感到,一进入腊月,农场的年味一天比一天浓。随着年龄的变化,对年味的感受也不一样。小时候,过年是一幅多彩的画,崭新的衣裳,甜蜜的糖果,组成了难忘的图景;成年后,过年是一首激昂的诗,红红的春联,缤纷的烟花,抒发着迎春的激情;中年后,过年是一支高亢的歌,跳动的音符,悠扬的曲调,流淌着动人的旋律;老年后,过年是一瓶陈年的酒,儿女的祝福,团圆的欢乐,品尝到无尽的醇香。  相似文献   

13.
<正>2月2日,新年正月初六上午,云南省景洪农场胜利生产队6居民组的"农家书屋"的门正开着,该组割胶承包人小李一边挑书一边说:"这个春节过得真是充实多了","以前过年的时候,都是和朋友一起玩牌打麻将消磨时间。今年,我们6居民组"农家书屋"过年不关门,我在这里既能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又能静下来谋划一年在致富方面的打算。""现在这"农家书屋"平均每天能接待30多人次,大家有的是在生产中遇到了问题来找解决办法,有的是闲着没事来看书学习的。""农家书  相似文献   

14.
组团过大年     
正由于相处得好,每逢周六或周日,何姐、杜月琴还有我三家人经常在一起聚餐。你家一大聚,我家一小聚,感情也在"搓一顿"中不断升温。1月12日晚,我与何姐在杜月琴家里吃完饭后,大家提到了过年的话题,本来还情绪高涨的杜月琴却叹了口气道:"原来我特别愿意过年,过年时一大  相似文献   

15.
<正>贴春联,祭祀,上坟,豫南桐柏的春节习俗,承载了老一辈人的特殊情感。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些习俗正在离他们渐去渐远,成了"过场"。豫南桐柏,古属楚地,楚人好礼,千年沿袭,今日的桐柏人,在春节习俗方面,仍然颇为注重。但注重这些礼节的,也仅剩下不多的老辈人,对年轻人来说,似乎变得无所谓。年前那几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国人称之为小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小年这一天,桐柏人有祭灶、扫灰尘、贴窗花等  相似文献   

16.
《北京农业》2014,(11):22-29
春节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节日,是东亚许多地区传统上庆祝新的一年的节庆,并为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朝鲜、韩国、蒙古、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等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一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7.
又见希望     
眼看又过年了,心情依旧如往年般澎湃。今冬的雪,一场接一场,满眼银白的世界,记忆中这才是过年的味道。前些年暖冬时,枯草在北风中摇曳,就是山上也几无残雪,那年过得透着股"囧"。60年代以前生人,对年的留恋是深刻的——新衣服、包饺子、放鞭炮、串亲戚、压岁钱,等等,以至于整个童年的回忆都会笼罩在这些孩提时的希望之中。对农民而言,过年就是过"希望"。先是盘点即将  相似文献   

18.
专家大讲堂     
《新农业》2015,(2):35-38
<正>小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爷爷奶奶都要换一张新的"年年有余"的年画,如果家家都贴上了这样的画,那么就意味着要过年了。借本期大讲堂的开篇语,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年年有余的来历:鱼跟雁一样,可作为书信的代名词。古人为秘传信息,以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这样以鱼传信称为"鱼传尺素"。唐宋时,显贵达官身皆佩以金制作的信符称"鱼符",  相似文献   

19.
筹备半年、预热半年、结果却是被骂大半年,但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还是吸引了很多观众收看.在很多人眼里,央视春晚如今为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过,不管怎么说,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春晚已经成为春节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符号,过年少了春晚就不像过年,除夕夜看春晚,是一种习惯.而能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必定就有它辉煌的时候.  相似文献   

20.
《农家顾问》2014,(1):55-55
<正>我国民间向来有制作腊肉的传统,本来腊肉制作应该是过去食品短缺的年代,人们在过年时储备一些肉食,为了平时食用而为了延长肉类保质期的一种加工方法。现在虽然早已是食物极丰富,相对过去堪称"天天在过年"了,但腊肉因其独特的风味还是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故长盛不衰。湖南腊肉的历史悠久,中外驰名,现将其制作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