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主要报道了土壤砷背景值与砷存在形态、土壤砷污染与作物的关系、砷超累积植物与土壤砷污染的植物修复以及土壤砷污染的农业控制措施。砷对植物的危害不仅受砷浓度和形态的影响,还因作物的种类、积累部位而不一致。研究As超富集植物及其富集机理,利用其进行植物修复,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土壤有机质、磷肥、pH等都会影响植物对砷的吸收累积,可作为降低作物砷含量的农业调控措施。种植不富集As的作物,或可食部位As含量低的作物,可以减少As进入食物链。  相似文献   

2.
土壤中砷的植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中砷的植物有效性研究是开展污染诊断、评估环境健康风险及开展砷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依据.土壤中砷的危害一方面与其在土壤中的含量、有效性和结合形态有关,另一方面与植物对砷的富集能力有关.土壤中砷对植物的有效性主要与有效态砷的含量相关,土壤有效态砷的数量是土壤中砷污染状况的真实反映;富集系数是植物中砷含量与土壤中砷含量的比值,它可大致反映植物在相同土壤砷浓度条件下对砷的吸收能力.高砷风险区宜选种对砷富集能力较差的作物品种.  相似文献   

3.
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因素很多,文章重点综述了超积累植物、砷污染物特性、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气候、农业耕作措施等外部环境因素对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影响的研究进展,认为超积累植物是植物修复技术的核心,其对植物修复效率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超积累植物的研究和筛选,强化超积累植物收割后的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只有建立在以植物修复为主的基础上,辅之以化学、微生物及农业生态等措施,才能大大提高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4.
植物修复是目前世界研究的热点,也是治理砷污染土壤的主要手段之一。综述了国内外对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在超累积植物开发、修复机理及修复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具体的分析,以期为砷污染区进行植物修复提供理论性参考。  相似文献   

5.
 植物修复是目前世界研究的热点,也是治理砷污染土壤的主要手段之一。综述了国内外对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在超累积植物开发、修复机理及修复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具体的分析,以期为砷污染区进行植物修复提供理论性参考。  相似文献   

6.
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强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修复是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1种绿色可行技术,由于该方法成本低、安全,使其成为国内外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热点。该文主要对铜、锌、铅、镉、砷5种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进行分类介绍,提出超富集植物的局限性及其强化措施,将该方法与新技术结合使用,以期达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玉米套作蜈蚣草修复砷污染农田土壤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明作物-超富集植物套作模式对修复砷污染土壤的效应,采用盆栽实验,探讨了玉米(Zea mays L.)与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开放性套作、限制性套作和单作模式对植物生长及As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单作相比,开放性套作和限制性套作模式下蜈蚣草生物量显著提高,其地上部分别提高了55.7%和43.9%,但玉米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三种处理间除根无显著差异外,玉米茎、叶和籽粒中As含量均呈单作限制性套作≈开放性套作。和单作相比,开放性套作和限制性套作显著降低了玉米茎、叶、籽粒中As含量,茎中分别降低了35.2%和31.9%,叶片中分别降低了21.9%和18.6%,籽粒中分别降低了24.2%和12.1%;和单作相比,限制性套作对蜈蚣草根部砷含量影响不明显,但显著提高了蜈蚣草地上部砷含量,提高幅度达11.3%;开放性套作同时显著提高了蜈蚣草根和地上部砷含量,分别提高了32.4%和17.9%。开放性套作显著降低了玉米和蜈蚣草根际土有效态As含量,分别降低了9.3%和15.4%;限制性套作显著降低了玉米根际土有效态As含量,降低了9.1%,但对蜈蚣草有效态砷含量影响不显著。玉米与蜈蚣草套作抑制了玉米体内As的累积量,同时促进了蜈蚣草的生长及对土壤中砷的吸收累积。这为中轻度砷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超富集植物以其超强的重金属耐性和富集能力而成为近年来植物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关于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特性及耐性机制仍须要进一步研究。为了解超富集植物对镉(Cd)、砷(As)的累积特性及耐性机制,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从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3个层面对镉、砷在超富集植物体内的分布特性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分析了超富集植物对镉、砷的耐性机制,提出了该领域的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生物炭与超富集植物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模拟镉污染土壤,构建生物炭-超富集植物联合修复试验系统,考察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植物种类对植物重金属吸收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并通过复种农作物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水稻秸秆生物炭添加比例为1%时,能显著提高超富集植物对镉的富集作用,且与黑龙葵联合时对镉修复效果最好,对镉的富集量比黑龙葵单独修复提高了26.74%,且修复后复种作物镉含量也有显著降低.[结论]生物炭和超富集植物联合可以用于镉污染土壤的修复,为该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植物修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述土壤了镉、镍、铜、砷、汞、铅污染,及利用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4种植物对铅、镉和砷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从野生和栽培的植物中筛选具有吸收重金属Cd、As和Pb的超富集植物。结果表明,重金属Cd、As和Pb处理对所选的4种植物的株高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皱叶狗尾草和百喜草的生物量,As胁迫显著降低辣蓼的生物量。4种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临界指标含量,其中辣蓼地下部Cd含量、香根草地下部Pb含量和皱叶狗尾草地下部Pb含量超过临界指标含量,具有修复污染土壤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田土壤中Cd污染问题突出,其修复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基于超积累植物的植物提取技术是根治我国Cd污染农田土壤的热门修复技术,但单一的植物提取技术模式通常无法保障污染地区正常的农耕生产需求,故当地农户对该技术的接受程度普遍较低。为解决单一超积累植物修复技术在工程应用推广中的实际问题,提出“高效修复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双赢策略,总结了前人对植物修复技术、超积累植物的概念由来及研究范围,综述了现阶段基于超积累植物的间、套、轮作修复模式的研究进展,统计比对了各种植物组合耕作模式对Cd污染农田土壤的综合治理效果,并对今后利用不同种植模式修复Cd污染农田土壤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综述超富集植物富集重金属的机制、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研究现状以及螯合诱导技术和基因技术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中的应用,针对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和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蜈蚣草砷富集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壤砷污染形势严峻,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居民健康。蜈蚣草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的砷超积累植物,也是为数不多的、成功应用于土壤砷污染修复的植物。对蜈蚣草砷富集分子机制开展研究,可为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介绍了蜈蚣草砷富集的分子机制,重点阐述了蜈蚣草中参与砷代谢的关键基因及其功能,并展望了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寻高效修复~(133)Cs污染的技术手段。[方法]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研究生长素(IAA)、赤霉素(GA)、水扬酸(SA)3种植物激素对超富集植物向日葵吸收和积累~(133)Cs的影响。[结果]~(133)Cs胁迫下,施用植物激素能显著增加向日葵对~(133)Cs的吸收、转运、积累富集。与茎和根相比,叶、花为主要富集~(133)Cs的器官。3种激素作用下的单株累积量总体表现为SAGAIAA。[结论]500 mg/L SA处理下,向日葵对~(133)Cs的吸收量、转运系数、富集系数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6.
鱼台区域土壤中砷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荣  庞绪贵  高宗军  成世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55-5757,5820
分析了鱼台区域表层土壤和2个典型剖面中砷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农作物类型和农田灌溉用水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土壤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砷的主要来源是母岩,其分布主要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对砷的风化和土壤砷迁移具有重要影响;高砷农田灌溉和主要以水田为主加剧了土壤砷污染;高砷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造成了高砷区的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