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苎麻化学脱胶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概述了苎麻脱胶废水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尤其是在物化法(光催化氧化法)、生物法(分步厌氧、水解酸化和SBR法)及生物物化学联合法(生化一光催化氧化法)中的新技术和研究现状,对此类废水的处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烘箱法,将样品置于63℃±2℃的培养箱中,定时取样检测样品过氧化值、酸值、硫代巴比妥酸值,考察B5、B10、B20、B100菜籽油生物柴油(RME)、大豆油生物柴油(SME)、棕榈油生物柴油(PME)、废煎炸油生物柴油(FWME)和0#柴油氧化稳定性,同时考察金属介质对B100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生物柴油的氧化稳定性依次为FWME>RME>PME>SME,而0#柴油氧化稳定性远优于生物柴油;B5、B10、B20生物柴油样品表现出较好的氧化稳定性,但随着样品中生物柴油添加比例的增加,其酸值也高,样品的氧化主要是生物柴油氧化导致的;金属铜对生物柴油和0#柴油的氧化均有催化作用,金属铁的催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介绍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在测定油脂的组分、结晶与融化、氧化及氧化动力学和油脂掺假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热分析法在油脂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植物油中的氧化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linoleic acid, LA)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 AL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酶、光照、加热等条件下产生的过氧化羟基脂肪酸(hydroperoxyl fatty acid)、羟基脂肪酸(hydroxy fatty acids)和环氧基脂肪酸(epoxy fatty acid)等。这些氧化脂肪酸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油脂本身的氧化稳定性和氧化初期的变化,可作为植物油氧化初级阶段标志物。本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HPLC-Qq Q-MS/MS)联用技术,对室温和180℃加热处理30min后的菜籽油、葵花油、紫苏油、亚麻籽油中氧化脂肪酸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室温,经180℃加热处理30min,4种植物油中的LA、AL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大部分LA、ALA类氧化脂肪酸的含量明显提高。经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不同种类和处理下的植物油样本聚类明显,差异显著;经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发现了植物油加热氧化初期的13-HODE、13-oxo-ODE、12,13-Ep OME、9,10-Ep ODE、12,13-Ep ODE、15,16-Ep ODE六种潜在的标志物,本研究对植物油氧化初期的评价以及植物油氧化初级阶段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稻瘿蚊(Orscolia oryzae)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分布、生物类型,重点介绍了抗稻瘿蚊基因的鉴定和定位研究以及应用现状,并对今后抗稻瘿蚊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乌龙茶初制过程中几个主要工序的蒸青固定样为试验材料 ,采用离子沉淀法对试验样品进行茶多酚 (TP)的分离、提纯研究 ,对 TP分离提纯过程中各种氧化提纯因素及常规水浴蒸馏法和旋转减压蒸馏法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发现分离提纯时间长短、蒸馏时温度高低、沉淀时溶液酸碱度是影响TP氧化的重要因子 ;旋转减压蒸馏法较常规水浴蒸馏法能得到更高纯度的茶多酚  相似文献   

7.
茶鲜叶经蒸汽杀青、烘干并粉碎后,分别制备得到儿茶素(TC)及其氧化产物(OPI和OPII)与茶多糖(TPs)。采用邻二氮菲—Fe2 氧化法与NBT光还原法,研究了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与茶多糖对两种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TC及其氧化产物与TPs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强于Vc,其中TC及其氧化产物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又明显强于TPs。在本实验条件下,TC及其氧化产物OPI、OPII、TPs与Vc对·OH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93.87%、63.99%、78.86%、33.59%和33.56%;对·O2-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83.40%、73.34%、100%、49.74%和29.99%。通过对IC50的计算,确定了几种试剂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大小,即清除·O2—OPII>TC>OPI>TPs>Vc,清除·OHTC>OPII>OPI>TPs>Vc。  相似文献   

8.
利用乙酸乙酯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萃取EGCG氧化产物,得到级分A(EOPA)和级分B(EOPB),用化学发光法比较EGCG与EOPA、EOPB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通过HPLC-MS分析两级分中的氧化产物。结果表明EGCG及EOPA、EOPB均有较好的清除活性氧和保护DNA损伤的活性,其中EOPA的活性强于未氧化的EGCG。HPLC-MS分析表明,EOPA、EOPB级分中的氧化产物均为二聚体。  相似文献   

9.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小区试验,研究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对黑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单施化肥(NPK)相比,配施有机肥(MNPK)、化肥配施生物炭(BNPK)、秸秆全量还田(SNPK)分别增加3.04%、2.44%、1.66%;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措施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46.28%、7.57%、14.18%;配施有机肥(MNPK)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起显著的促进作用,秸秆还田(SNPK)和配施生物炭(BNPK)分别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17.20%和14.23%。配施有机肥能提高水溶性有机碳比例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比例。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有机肥与化肥的配施(MNPK)对于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有效调控其关键组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两个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6个处理:对照(未施化肥和生物黑炭)、F(单施常规肥,尿素10 kg/667m2、二铵20 kg/667m2、硫酸钾10 kg/667m2)、B1(2 t/hm2生物黑炭)、B1F(2 t/hm2生物黑炭+常规肥)、B2(4 t/hm2生物黑炭)及B2F(4 t/hm2生物黑炭+常规肥),研究生物黑炭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土壤物理性状及速效养分的影响,为马铃薯的栽培管理和生物黑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量生物黑炭处理(2 t/hm2)对土壤pH、容重和总孔隙度无显著性影响;高量生物黑炭处理(4 t/hm2)显著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的来说,生物黑炭改善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土壤物理性状,影响速效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