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发表了多曲茶秆竹、熊竹和大风顶玉山竹等3个新种,前1个产江西,后2个产四川,发表了1个改隶新组合,对笔竿竹补充记载了花、果的形态特征,讨论了单苞竹属,并认为单苞竹属乃是玉山竹属的晚出异名,归并了2个竹种。  相似文献   

2.
我国竹类植物至为丰富,除古籍戴凯之著竹谱,僧赞宁撰笋谱、李(?)编著竹谱详录等等之外,在本世纪30年代起始有我国学者对它们进行科学研究。已故耿以礼教授(1897—1975)于1936年发表有箬竹、苦竹等浙江产竹类新种为其嚆矢。以后还有其他新种陆续发表。殆至1940年他发表了八月竹Oreocalamus 和短穗竹 Brachystachyum 两新属,是为国人最早发表的竹属。在  相似文献   

3.
我省通常把除楠竹、斑竹以外的竹子统称为“杂竹”。经调查并采制标本,现已鉴定定名的计有:大节竹属的2个种;方竹属7个种和1个变种;筇竹属3个种;悬竹属2个种;唐竹属、箭竹属和苦竹属各1个种;箬竹属3个种和1个变种。共计8属20种和2个变种,其中有4个新种和2个新变种。新种中的乳纹方竹、线叶方竹、多毛箬竹和光叶箬竹(新变种),已在1985年《竹子汇刊》第一期发表。为了资料完整,现我们把它归并在本文相应的属中。  相似文献   

4.
谈早园竹梅雨期移竹造林宜兴市林场史纪明钱为民袁绍西早园竹又称早竹、燕竹。繁殖容易,成林迅速,出笋期早且发笋持续时间长、产量高,其笋味鲜美,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近几年来在江浙一带发展迅速。为了加快早园竹的发展进程,推动丘陵山区林业产业化的进程,我们根...  相似文献   

5.
经对天目早竹梅雨季节造林试验和笋期观测3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梅雨季节移栽天目早竹,成活率高,发笋成竹快,3年即可满园。天目早竹自然出笋期在3月26日~4月12日,分为初期、盛期、后期,各期成竹率和早期退笋率以及新竹质量有明显差异;母竹系统质量和距母竹远近对新造竹林的出笋成竹能力有一定影响;笋竹高生长服从S型曲线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6.
降水对白夹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夹竹生长快、成材期短,是造纸、竹编、人造纤维的重要原料,同时又是孕笋用竹、在四川华蓥山成遍分布,但近年产量,质量下降。研究发现,白夹竹生长发育时期不同,对水分的要求各异,上年7月至11月是孕笋期,是水分因子影响竹笋产量的关键时期当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是出笋——幼竹生长期,是白夹竹需水的最大时期。两个时期的降水量、降水天数配合影响出笋量、退笋率、单产等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发表了产于四川南部的1新种。它被命名为半边罗汉竹Qiongzhuea unifolia。对贴毛箭竹Fargesia adpressa和龙头竹Fargesia dracocephala补充了花的描述;这些花标本均采自模式产地。它们分别用中文和拉丁文描写。  相似文献   

8.
采用Logistic曲线经验式拟合橄榄竹的出笋规律,并对不同时期、立竹年龄、土层的出笋、退笋、成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出笋量日进程符合Logistic曲线的“慢一快一慢”规律。由此其出笋期可划分为3个时期。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时期、不同立竹年龄、不同土层的出笋、退笋、成竹存在明显差异。橄榄竹适宜留笋的时期为出笋中期。适宜留笋养竹的立竹年龄以1、2年生为好。橄榄竹不同竹龄发笋能力,与毛竹差别甚大。橄榄竹发笋早,1年生竹连着的鞭可孕笋成竹,竹寿命较短。这就要求在经营管理上要有别于毛竹。橄榄竹适宜留笋养竹的土层深度16~30cm。本研究为橄榄竹制定留笋养竹保育技术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降水对白夹竹生长过程中关键时期—孕笋期和出笋—幼竹生长期的影响分析、得出上年7~11月(孕笋期)的降水量和降水天数与出笋量呈极显著相关,而当年5~6月中旬间(出笋—幼竹生长期)的降水量和降水天数与退笋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白夹竹生长发育和丰产不仅需要足够的降水量、而且与降水的年分布也有极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雷竹是优良的笋用竹种 ,主产于浙江等省。雷竹具有出笋早、笋期长、产量高、见效快等特点。其笋壳薄肉厚 ,出肉率达 70 %以上 ,且笋味鲜美、营养丰富 ,具有一定的保健和药用价值。信阳市气候温和 ,雨量适中 ,与雷竹等多种笋用竹原产地气候相近 ,适宜笋用竹的良好生长。目前 ,全市已引种 2 0 0多亩 ,通过调查发现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技术。为达到引种的目的 ,推广笋用竹引种栽培技术十分必要。结合我们的实践经验 ,参考有关技术资料 ,现将优良笋用竹———雷竹的引种栽培技术作一扼要介绍。1 建园及优良竹种选择选优质、高效丰产的细叶雷…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产自云南彝良的竹类植物一新种——乌蒙山方竹。该种形态接近永善方竹和筇竹,秆环隆起成脊似筇竹,节内环生气生根刺又似永善方竹;叶大小界于永善方竹和筇竹之间,正面颜色深绿似永善方竹,背面颜色灰绿色似筇竹;笋期居方竹与筇竹出笋期之间,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  相似文献   

12.
红边竹PhyllostachvsrubromarglnataMcClure与毛环水竹Ph.auritaJ.L.Lu原是隶属于刚竹属Phyllostachys中不同组的成员,理应不至相互混淆。由于F.A.MC-Clure发表红边竹的原始描述与他后来的描述有所不同,而模式标本(或活模式)上有些特征又未提及,加上模式标本与...  相似文献   

13.
泡竹(Pseudostachyum polymorphum Munro)是我国一经济竹种。据以前的记载(J.S.Gamble,The Bambuseae of British India:Ann.Roy.Bot.Gard.Calcutta 7:95—97.1896.),认为这种竹子仅产于印度、锡金和缅甸。其实这种竹子在我国原来有分布,不过为美国莫古礼(F.A.McClure)把产于我国的泡竹误认为(竹思)(竹劳)竹属(Schizostachyum)的新种——光秆(竹思)(竹劳)竹(S.leviculme McClure)发表。我们检查了这一新种所根据的模式标本(广西,辛树炽3656),再到模式标本产地以及其它产地观察研究,根据它的秆柄在地下延伸呈鞭状,秆表面不具硅质,秆箨早落,箨片直立而其基部约与箨鞘先端较近、等宽以及其它特征,确证它不是(竹思)(竹劳)竹属的种类,而是属于泡竹属的泡竹(Pseudostachyum  相似文献   

14.
箭竹属和玉山竹属都是高山竹类,我国的种类特别丰富。本文记载了西藏竹属10新种和玉山竹属2新种。 T.Nakai在1935年发表了箭竹属(Sinarundinaria Nakai),属的模式种选用S.nitida(Mitford)Nakai。然而Mitford在1895年命名Arundinaria nitida时,描述用的标本是由中国引种栽培于欧洲的活植株营养体,没有花的记载。次年,Stapf用采于我国湖北房县的A.Henry 6832号标本,对A.  相似文献   

15.
为了摸索不同坡位的立竹密度和发笋成竹的关系,以便合理留养母竹,增加出笋成竹量,我们在1981年、1983年两个发笋大届进行了笋期观察和成竹调查。观察地选择在本社坡脚大队楠竹林场  相似文献   

16.
我国竹类新分类群(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竹种资源丰富,是举世公认的。但在解放前发表的207种竹类中,只有19个种是我国学者发表的(未包括组合)。基本处于外人代办之下,绝大部分模式标本被运往国外保存,有的已经散失,加以有的发表,记载不全或过于简单,给竹子分类带来困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竹类资源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仅近五年内我国发表的竹类新种即达170种之多,引起国外学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圣音竹出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圣音竹发笋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历期30 d,明显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2014年总发笋53支,3个发笋时期的发笋数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退笋率为15.09%,在发笋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退笋原因主要是人为机械损伤,发笋末期萌发笋的退笋原因是营养供应不足;发笋初期、盛期和末期的萌发笋竹笋—幼竹高生长过程均呈"S"型生长曲线,符合"慢—快—慢"生长规律,相应的Logistic方程都很好的拟合了各个时期萌发笋幼竹的平均高生长数据,发笋初期和盛期萌发笋在幼竹高生长历期和株高方面均优于发笋末期萌发笋,留笋养竹时选择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为宜;发笋盛期的圣音竹竹笋在生长快速期时,昼夜生长呈现一定节律,且昼夜总平均生长量达16.48 cm,白天生长量是夜间生长量的1.21倍。  相似文献   

18.
对福建省华安县瓜多竹开展引种试验,研究其生长情况、出笋期、出笋量、病虫害情况、越冬受冻情况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等。结果表明:瓜多竹一年四季均有出笋,4月下旬至8月下旬出笋最多;新长竹子的竹高和地径均随竹龄增长而增大,竹林栽植第3年可逐渐郁闭成林;瓜多竹生物量大,竹材产量高,其地上部分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77.15%~83.58%,其中以竹秆所占生物量比例最大,为58.26%~71.16%;瓜多竹长势高,根浅,容易被风吹倒,无明显病虫害影响,但受寒冷低温天气影响大,建议在试验地以南、受台风影响较少的地区进行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固定样地竹株的观测和林分整体物候变化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出笋成竹期、竹笋幼竹形成期、脱箨期、落(展)叶期、分枝期、梢部下垂期与单株、林分群体的关系以及气象因素对它们的影响,在建立光箨篌竹年物候谱基础上,将年生育划分为萌芽孕笋期、出笋成竹期、竹笋幼竹形成期和行鞭成芽期4个时期,并阐述了各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三种地被竹出笋成竹生长规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s f.aureostriaus)、鸡毛竹(鹅毛竹)(Shibataea chinensis)和南平倭竹(S.nanpingensis)3种地被竹的出笋、退笋和高生长3种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黄条金刚竹出笋期历时24 d,出笋后第6天至第16天进入出笋高峰期;鸡毛竹出笋期历时37 d,出笋后第6天至第25天进入出笋高峰期;南平倭竹出笋期历时33 d,出笋后第6天至第21天进入出笋高峰期;3竹种出笋数量和退笋数都呈"少—多—少"的趋势,出笋数:鸡毛竹(278株/m2)>南平倭竹(253株/m2)>黄条金刚竹(141株/m2);退笋数:南平倭竹(74株/m2)>鸡毛竹(63株/m2)>黄条金刚竹(33株/m2);3竹种的高生长都呈现"慢-快-慢"的趋势,呈logistic增长;3竹种昼生长量总体上高于夜生长量,在昼夜24h黄条金刚竹出现2次生长高峰,鸡毛竹出现3次生长高峰,南平倭竹出现1次生长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