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不同行距、不同播种量对川东鸭茅种子生产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东鸭茅种子生产最佳的行距为45 cm、播种量为11.2 kg/hm2.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行距、不同播种量对川东鸭茅种子生产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东鸭茅种子生产最佳的行距为45 cm、播种量为11.2 kg/hm2。  相似文献   

3.
通过不同行距、不同播种量对川东鸭茅种子生产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东鸭茅种子生产最佳的行距为4513m、播种量为11.2kg/hm^2。  相似文献   

4.
行距及刈割对川东鸭茅种子生产影响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行距(70cm、90cm、110cm、130cm)及刈割留种的2因子4处理3重复设计,初步探索对川东鸭茅无性异地移栽第1年度种子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性移栽第1年度种子产量可达到或超过种子秋播第2年度的种子产量水平;110cm行距不刈割种子产量最高达883.25g/10m2,极显著高于其它组合;该刈割留种方法推迟了孕穗、抽穗、开花时间,降低了植株高度和种子产量,但不影响种子成熟时间.  相似文献   

5.
两种豆科牧草干草产量正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蒙农红豆草和草原2号杂花苜蓿为材料,进行牧草播种行距、播种量、施肥量三因素、三水平牧草干草产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是影响两种供试牧草干草产量的主要因素。影响蒙农红豆草干草产量的试验三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播种量、施肥量、播种行距;影响草原2号杂花苜蓿牧草干草产量的试验三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播种量、行距、施肥量。蒙农红豆草牧草干草产量的因素水平的最优搭配组合为播种行距30锄,播种量2.5kg/667m^2,施肥量5kg/667m^2;草原2号杂花苜蓿牧草干草产量因素水平的最优搭配组合为播种行距30cm,播种量0.4kg/667m^2,施肥量2.5kg/667m^2。  相似文献   

6.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酒泉、通辽、绥化3地同时进行了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行距是影响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播种第2年30 cm行距的种子产量显著高于50 cm,70 cm和90 cm行距处理;播种量对种子产量没有显著影响;3地间种子产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通辽地区产量最高为1368.4 kg.hm-2,酒泉次之是1005.2 kg·hm-2,绥化最低为284.8 kg·hm-2。行距对无芒雀麦生殖枝数/m2和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对无芒雀麦产量组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行距、播量和基肥对草坪型黑麦草和高羊茅抽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行距、播量和基肥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出:高于高羊茅,行距15cm的抽穗数显著高于30cm和45cm两种水平(P<0.05);播种量1.5g/m^2的抽穗数显著高于3.0g/m^2和4.5g/m^2两种水平(P<0.05);基肥的三种水平间无差异。对于黑麦草,三个因素的水平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说明对于高羊茅,以15cm的行距和1.5g/m^2播量为优,而对于黑麦草,采用任何水平均可。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种密度草原3号苜蓿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草原3号苜蓿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生长发育特征和生产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虽然单位面积上生殖枝数增加,但是二级有效分枝数减少,荚果脱落率增加,苜蓿下层和中层的荚果数比例减小,导致种子产量降低,在不同种植密度处理试验中,行距80cm与播种量0.5g/m组合种子产量最高为576.4kg/hm^2。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在高寒地区不同行距、播种量及施肥量对青稞种子产量的影响,试验测定了巴青1号青稞的生育期、株高、考种、种子产量等。结果表明:行距和播种量对青稞生育期影响不大;株高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随行距的增加而增加;种子产量在行距为15 cm、播种量为22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242.5 kg/667 m2),故在生产上推荐采用中等播量、中等行距的栽培方式;当施肥量为60 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达到3 856.5 kg/hm2。  相似文献   

10.
穴播条件下株行距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甘肃省酒泉市研究了穴播条件下不同株、行距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产种第一年(2004年)行距和株距对种子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行距从60cm递增至100cm,种子产量也随之从1240kg/hm^2下降到982kg/hm^2,而各株距处理的种子产量则从15cm的1426kg/hm^2依次递减至60cm的807kg/hm^2;行距60cm和株距15cm组合的产量最高,为1833kg/hm^2,100cm行距和株距60cm组合的产量最低,为753kg/hm^2。株行距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枝条密度,但结荚花序数/枝条和荚果数/结荚花序却显著提高。品种间种子产量的差异不显著。品种间的结荚花序数/枝条、种子重量、正常种苗率、发芽势和硬实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灌溉与密度对沙打旺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灌溉时间和灌溉比例对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溉总量相同的情况下,灌溉方式对沙打旺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及实际种子产量的影响较大;开花期灌溉900m3/hm2,潜在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分别为1611.1与333kg/hm2,比对照(CK)分别提高105.7%和73.1%;在现蕾期和开花期灌溉450 m3/hm2,潜在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分别为1353.6和258.2kg/hm2,比CK提高72.9%和34.2%;穴栽行株距1.0 m,潜在种子产量达1022.4kg/hm2,实际种子产量为269.8 kg/hm2,比行株距1.5m(717.4和176.8 kg/hm2)分别提高42.5%和52.6%;条播中,行距115cm,潜在种子产量达1657.4kg/hm2,与行距75cm(1310.6kg/hm2)和90cm(1152.4 kg/hm2)相比,分别提高26.5%和43.8%,而行距115cm,实际种子产量为337.2kg/hm2,与行距75cm(316.2 kg/hm2)和90cm(223.4kg/hm2)相比,分别提高6.6%和50.9%。  相似文献   

12.
在山东省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以黄淮海当家紫花苜蓿品种中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播种量(7.5, 15.0, 22.5 kg·hm-2)和行距(15, 30, 40 cm)两个因素,研究了盐碱地条件下不同播种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苜蓿生产确定最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为发展盐碱地苜蓿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播种量对3年总产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对播种当年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播种量22.5 kg·hm-2的3年总产量最高,产量随播种量增加呈不断提高的趋势;行距对3年总产量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行距15 cm的3年总产量最高,随着行距的增加产量呈减小趋势;行距对播种当年的产量影响较大,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行距对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播种量为22.5 kg·hm-2、行距为15 cm组合的3年总产量最高。2)播种量和行距对每m2枝条数和枝条重有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每m2枝条数呈增加的趋势,枝条重则呈减小趋势。产量与每m2枝条数始终呈正相关关系,与枝条重呈负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有上升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有下降趋势;播种量为22.5 kg·hm-2、行距为15 cm时营养价值最高。4)从高产和品质综合考虑,在播种量22.5 kg·hm-2和行距15 cm配置情况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综上,在山东以及黄淮海盐碱地区以种植耐盐碱苜蓿品种为宜,不同播种量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有随生长期的延长而减少的趋势,在适宜播种量和行距配置条件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甘肃荒漠灌区播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量和行距是实现紫花苜蓿高产和优质的重要栽培技术措施。为此,采用裂区设计,以播量(12.0、16.0、20.0、24.0 kg·hm-2)为主处理,3个等行距(10、15、20 cm)和2个不等行距(60 cm+40 cm间距、60 cm+30 cm间距,60 cm即种植6行,行距10 cm)为副处理,连续3年在甘肃荒漠灌区研究播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叶茎比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和行距对叶茎比无显著影响,对营养价值有一定影响。其中粗蛋白、粗脂肪、钙和磷含量随播量、行距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年平均粗蛋白含量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20 cm时最高(20.06%),粗脂肪含量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15 cm时最大(3.42%),钙含量在播量为20.0 kg·hm-2,行距为20 cm时达到峰值(1.65%),磷含量在播量分别为12.0、16.0和20.0 kg·hm-2,行距均为20 cm时最高(0.19%);中性、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播量增加呈降低趋势,随行距增加呈增加趋势,且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播量为24.0 kg·hm-2,行距为10 cm时最低(31.74%),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播量为24.0 kg·hm-2,行距为15 cm时最小(25.64%);相对饲喂价值随播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随行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值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20 cm时最高(208.64%)。相同播量和行距下,紫花苜蓿营养价值受生长年限的影响。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播量为20.0 kg·hm-2、行距为20 cm是该地区的最佳播量和行距,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南丽丽  汪堃  李小彦  赵克明 《草地学报》2018,26(6):1330-1336
在荒漠灌区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播量和行距对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呼吸速率、酶活性(脲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苜蓿生产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栽培方式奠定科学基础。试验表明:除真菌外,其余指标均随播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行距增加呈增大趋势;真菌随播量增加呈降低趋势,随行距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各指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且各指标随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土壤呼吸、细菌和放线菌在播量20.0 kg·hm-2和行距20 cm下值最大,而真菌在播量16.0 kg·hm-2和行距15 cm下数量最大,3种酶均在播量16.0 kg·hm-2和行距20 cm下活性最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有一定的相关性。综上,在荒漠灌区中等播量(16.0,20.0 kg·hm-2)和行距20 cm的组合有利于提高苜蓿根际土壤生物性质。  相似文献   

15.
在青海省铁卜加高寒地区,在不施肥、不灌溉和人工清除杂草的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行距(20,30,40cm)和播种量(67.5,101.1和135kg/hm2)对野生扁穗冰草生长、种子产量和干草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扁穗冰草田建植条件。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因素处理对鲜重、株高、茎叶比及生长速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对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行距20cm,播种量67.5kg/hm2处理下的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最大,分别为6 065.35和1 610.33kg/hm2。  相似文献   

16.
不同行距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农3号紫花苜蓿进行了不同的行距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的种子产量、有效分枝数/m2、花序数/m2、豆荚数/m2、种子数/荚、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对各行距处理下的种子产量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行距100 cm处理下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最高,40 cm处理种子产量最低;由通径分析结果得出,每平方米有效花序数和豆荚数对种子产量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7.
以"川草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cv.chuancaoNO.2)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底肥、不同施肥量和不同行距等处理对"川草2号"老芒麦进行种子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以期为"川草2号"老芒麦种子生产管理技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复合肥作底肥施肥量为120 kg/hm2的平均种子产量最高,达1 612.26 kg/hm2,施肥量为120 kg/hm2比较适合老芒麦种子生产。施肥量过高,不但浪费资金投入,而且不利于"川草2号"老芒麦种子生产;复合肥作底肥行距为60 cm的种子产量最高,为1 534.5 kg/hm2,在红原进行"川草2号"老芒麦种子生产,行距60 cm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18.
研究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地上、地下生物量和表现种子产量的影响,以揭示行距和灌水量与紫花苜蓿种群生长冗余的关系,得出紫花苜蓿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①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与繁殖分配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和-0.839,表现种子产量与繁殖分配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78,说明营养生长分配的增加导致生殖生长能量的减少,使繁殖分配率降低,表现种子产量降低;②在甘肃武威地区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Gannong No.3)种子田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种群结构为:密度86万株/hm2,有效分枝69万株/hm2,相应的管理措施为:播种量2.8 kg/hm2,行距1.0 m,灌水量900 m3/hm2,在该种群结构和管理下,有限能量向生殖部分分配的比例最大,繁殖分配率和收获指数最高,表现种子产量最高,在一个生长季内如果灌水量大于900 m3/hm2,则营养生长过旺,产生大量生长冗余,繁殖分配率和收获指数下降,表现种子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9.
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研究了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2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行距增大,株高下降,株高和种子产量呈负相关,R=-0.802*。2)行距和灌水量对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行距对种子产量、有效分枝数/m2、花序数/枝条、豆荚数/花序和籽粒数/豆荚的影响较大;灌水量对种子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均较小。3)种子产量构成因素中,豆荚数/花序(x3)与种子产量极显著正相关,R2=0.882**;籽粒数/豆荚(x4)、花序数/枝条(x2)与种子产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3*和0.693*。种子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260.358 64.152x3 50.976x4 5.482x2。4)播种当年和生长第2年,行距为100cm、灌水量为900 m3/hm2时,有效分枝数/m2、花序数/枝条、豆荚数/花序、籽粒数/豆荚和种子产量均为最高。2年间的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2=0.801*,回归方程为:y=772.563 0.521 5x 0.009 8x2-2.0×10-5x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