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作者以前曾设想利用粘果山羊草(Ae.kotschyi)的Sv型细胞质与1BL-1RS染色体互作产生的雄性不育培育杂交小麦(Toriyama等,1991,1993),在此设想中,雄性不育保持系可通过两个渠道获得,即回交法(Nonaka等,1993)和花药培养法.本文报道花药培养的结果。用 1BL-1RS染色体携带者911-B-8-10(简称st.911)与13个日本品种杂交,用 F1及 B1F1植株的花药进行培养,F1的胚形成频率高于亲本(日本品种),B1F1的胚形成频率低于 F1代。st.911和F1代较高的胚形成频率部分地得益于 1BL-1RS染色体.因为抗叶锈病基因Lr位于1RS染色体臂上,所以在再生单倍体植株上人工接种叶锈病菌(21B小种)可以选出抗病个体。用抗叶锈的加倍单倍体与带有1B染色体的(Sv)-中国春和带有1BL-1RS染色体的(Sv)-Saimon杂交,前者的F1表现出较高的自交可育性,而后者的F1表现出完全雄性不育,这说明,通过花药培养获得的抗叶锈病的加倍单倍体系可以用作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  相似文献   

2.
1RS.1BL移位系已被小麦育种者广泛地用于农艺性状和特殊籽粒产量的改良,但还缺乏对有或没有发生移位染色体臂的有关种族农艺性状表达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目的是测定2个硬红粒冬小麦群体分离的Aurora移位系中1RS.1BL对籽粒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用OK83398×Chisholm和OK8339×Arkan衍生的不同遗传材料进行了2个田间试验。试验1中评价了3种环境下25对F5代衍生的近等位纯合1B或1RS.1BL系;试验2评价了4种环境下1B或1RS.1BL纯合植株的F2、F3代的染色体组型。试验1中1RS.1BL的平均增产效应为9%-10%.增加地面以上干物质量为11%-12%,增加千粒重为4%-6%,其增产大小与杂交组合有关、尽管对每穗粒数、收获指数和容重未进行检测,但在株高和每平方米穗数方面的差异却以杂交和环境不同而缺乏一致性。试验2中所进行的遗传异质性方差分析表明,1RS.1BL中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这些结果对进一步利用1RS.1BL改良冬小麦农艺性状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红麻722"(Hibiscuscannabinus.L.)2n=2x=36=32+4(SAT)与"金钱吊芙蓉"(Hibiscus,radiatus.L.)2n=72=70+2(SAT)进行种间杂交育种研究,从杂种后代中选育出"芙蓉红麻369",其细胞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F1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54,其中有3个随体染色体,至F7以后染色体数目为36的细胞频率继代略有提高,F12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6已占观察细胞数的95.5%。全部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其中6条染色体短臂上有随体。核型公式:2n=36=30m+6m(SAT).具有6个随体染色体是区别双亲染色体核型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转bar基因水稻除草剂抗性遗传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试验用3个恢复系-测64,明恢63和特青作母本分别与3个抗除草剂转bar基因水稻品种-Bengal-Hu10,Cypress PB-6和Gulfmont杂交,对其后代(F1,F2和BC1)进行遗传分析表明,除草剂的抗性是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通过杂交可将这种基因转育到恢复系,配出抗除草剂杂交组合,应用这项技术可放宽对不育系完全雄性不育的严格要求,有利于优良不育系的培育及高产、优质,多抗新组合的选配  相似文献   

5.
主要报道陆地棉(G.hirsutum)×斯特提棉(G.sturtianum)杂种F1、BC1的性状遗传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F1的主要性状为自交不育,全缘叶,叶脉弧形,花冠较大,鲜紫色,花丝紫色,花瓣基部有深紫斑,为父本之显性性状;BC1性状分离。F1、BC1为非整倍体。F1、BC1染色体结构式多数分别为10Ⅰ+27Ⅱ、8Ⅰ+26Ⅱ。  相似文献   

6.
高粱——苏丹草杂交草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属高粱属植物中的不同种,但它们的染色体数(2n)均为20,杂交不存在遗传障碍。由于两者的遗传关系较远,性状差异很大,杂交后的F1结合了二者的优点,表现出了强大的杂种优势,叶宽、叶长、分蘖等主要经济性状接近高亲,株高眼过高亲,生物产量比高粱和苏丹草增产50%-100%。高粱  相似文献   

7.
栽培甜菜(B.vulgarisL.,PT6、2n=19)与白花甜菜(B.corollifloraZoss.,2n=36)杂交获得VC88~1杂种F_1,其染色体组为VVCC,2n=36.VC88─1类似于异源多倍体,减数分裂基本正常,以其为母本与栽培甜菜(2n=18)回交,或与其它物种如B.maritinaL.杂交,皆获大量后代(B10,B14等),其染色体组为VMC、VVC等,2n=27.以B10~B14(B_1F_2)为母本与栽培甜菜(2n=18)回交,产生许多形态变异及各种染色体分布的后代(B_2F_3),其中以2n=18染色体的植株最多达41.58%,推测它们当中可能含有代换系及易位系;2n=27的个体出现频率高达30.19%,预示存在着无融合生殖现象;2n=18+1的植株以10.39%的频率出现,它们是带有白花甜菜染色体的单体附加系;附加2~8个染色体的植株频率为5.的%,低于前人报道数字;嵌合体频率达8.93%,表现不稳定;极少数为2n=36、2n=45个体.  相似文献   

8.
硬粒小麦-偏凸山羊草六倍体类型(简称硬偏麦六倍体类型)来源于硬粒小麦(T.durum Dest,2n=4x=28,AABB)与偏凸山羊草(Ae.uentricosa,2n=4x=28,DDM^vM^v)杂交并自然加倍的八倍体类型,其染色体组成还不清楚。为了研究偏麦六倍体的染色体组成,用中国春(AABBDD)与之杂交,对杂种F1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分析,观察到大多数花粉母细胞有14对二价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小麦蚜虫(Diuraphisnoxia)是大麦的一种灾害性害虫。最近在大麦生产中推广的品种STARS-9301B是一个最为突出的抗源材料,用它在温室内进行研究,目的是确定抗蚜性的基因控制。1992-1993年对Morex(一个易感麦蚜的啤酒大麦品种)和STARS—9301B进行杂交,并对亲本、F1、反交F1、F2回交群体以及231个F3株系进行了遗传分析。F2及回交群体的分离结果表明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而抗蚜的14个F3纯合株系和16个F3纯合中抗株系可以表明STANS—9301B的抗性是受两个基因控制的。对F2回交后代及双亲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显性基因(Dnb2)对不完全显性基因(Dnb1)具有稳定性上位作用,这种形式的基因控制在育种当中每一轮进行抗性筛选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柑桔黄龙病病原类细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柑桔黄龙病病原类细菌(BLO)建立免疫血清ELISA法诊断的基础上,利用人工培养柑桔黄龙病原BLO制备单克隆抗体,能有效提高诊断黄龙病的准确性及灵敏度。利用人工培养的柑桔黄龙病病原的BLO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ELISA间接法筛选阳性抗体,经有限稀释法克隆,筛选出2株可持续分泌抗柑桔黄龙病BLO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2F11、1E10,该2杂交瘤  相似文献   

11.
对23个水稻(Oryza Sativa L.)核雄性不育(ms)突变体的花粉特征、不育性遗传和不育基因等位性 进行了研究。 10个突变体由乙基甲烷磺酸(ethyl methane sulfonate)诱变而来,1个由亚乙基亚胺 (ethyleneimine)引变,7个通过r射线诱变,1个被链霉素(streptomycin)引变,1个通过组织培养而成,还有3个 大田中自发突变产生。在这些ms突变体中观察到4种花粉败育类型;3个属无花粉型(NP),6个为花粉完全败 育型(CPA),13个属花粉部分败育型(PPA)和1个为花粉染败型(SPA)。 2年的后代测定(Progeny tests)表明每种突变体都是一对隐性基因遗传。对 23个ms。突变体的不完全双列 杂交试验表明,突变体E2与G4等位,E5与E9等位,N2和N3等位,其它3个突变体E2、G6和T1具有相同的 ms位点。这些突变体的基因符号已被命名为ms-46(t)~ms-63(t)。  相似文献   

12.
东农303(S.Tuberosum)核型为:2=4x=48=5×(4)+5×(4)SM+1×(4)ST+1×[(2)ST+(2)],组型为:2n=4x=11Ⅳ++(1Ⅱ+1Ⅱ)=5M(B、E、G、K、L)+5SM(A、C、D、H、J)+1ST(Ⅰ)+1[(T+ST)(F)]。S4-5-3-6-5-1-50-(10)(S.Tuberosum)核型为:2n=4x=48=4×(4)M+6×(4)SM+1×(4)ST+1×[(2)ST+(2)T],组型为:2n=4x=11Ⅳ+(1Ⅱ+1Ⅱ)=4M(E、G、K、L)+6SM(A、B、C,D、H、J)+1ST(Ⅰ)+1[(T+ST)(F)]。A组与F组带有髓体,两份供试材料的对应组中染色体略有分化,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为了将籼稻品种 Chinsurah Boro Ⅱ(CBⅡ)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特性转移到粳稻品种Nipponbare中,用电融合的方法诱导碘乙酰胺失活的Nipponbare原生质体与经X-射线处理的CBII原生质体的融合。在具有二倍体染色体数目的16个融合衍生植株中,其中一个完全雄性不育,形态学上与Nipponbare一致,其雄性不育性能稳定地传递给全部回交后代,这为雄性不育的母性遗传提供了证据,而且回交后代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可被来源于CBⅡ的育性恢复基因Rf1以配子体遗传的方式所恢复。限制性片段和Southern lot分析揭示了雄性不育植株中存在来源于CBⅡ的线粒体质粒DNA。我们的研究表明用细胞融合把CMS转移到所需要的水稻品种中能用于未来杂交种子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单倍体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展望─—(S.T.Chalyk),Selskokhozyaistv-ennayaBioiogiya,1993,No.5,86~86(俄文)F_1代杂种群体进行自花授粉或授以具Sawatov胚标记的单倍体诱导物花粉。该标记对单倍...  相似文献   

15.
小麦籽粒体积是最稳定的产量组份,它对出标率亦有决定性影响.为了确定与G603—86的大粒(单粒重高于60mg,粒重约9mm)性状有关的染色体,用G603—86(P1)与Favorit(P2)的一套单体系杂交,先获得F1单体系,再由F2群体中选出3个F1二体系.在田间对F3二体系进行试验测定.用标准方差分析法分析表明,两亲本材料在粒重、粒长性状上有显著差异,但在粒宽或籽粒形态密度等性状上差异不大;部分同源染色体对粒重及所有粒重组份有明显效应,而基因组对这些性状均无明显影响;G603—86的6D和4A染色体能明显提高粒重,4A、4B、2B、3A及1B染色体能显著增大粒长,1A、1B染色体则可增加粒宽,6D、6A染色体可改进籽粒形态密度;G603—86小麦的大粒性状受位于多条染色体上并影响籽粒维度、形态及密度的不同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小麦—黑麦1染色体易位系进行一般性鉴别和特殊性分析,分离单克隆抗体(mAb),分别用于识别在1B染色体编码的Mr40000γ—黑麦碱(808/10)和醇溶蛋白(218/7).用2—丙醇水溶液对面粉、粗粉或半籽粒进行提取.并直接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分析表明,当IRS与1A、1B和1D发生易位时,mAb808/10表现出阳性反应,而非易位小麦反应很弱.抗体mAb808/10对黑麦碱的束缚决定于能保持三维结构的蛋白质,如果蛋白质降解,抗体反应就会消失.mAb218/17几乎对1BL.1RS易位系的2—丙醇提取物不起反应,但对其它被测小麦呈阳性颜色反应.因此,1BL.1RS易位系的检测能够通过mAb808/10的阳性反应或mAb218/17的阴性反应来完成.此外,对单个2—丙醇样品提取物进行两项ELISA操作,能够鉴别出三个群体:1BL.1RS易位系、1AL.1RS易位系和非易位小麦.这些ELISA分析方法较之其它Gli—B1醇溶蛋白或Sec—1黑麦碱的免疫分析法具有简化步骤,缩短时间,样品筛选率高和可适用于面粉、粗粉或半籽粒样品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以水稻杂交F1代花药培养所获幼苗为材料,研究花培苗在最低量生长条件下长时间保存于试管的适宜条件。花培苗在含Bi-MET5.0mg/L和6-BA2.0mg/L的培养基上,在15℃-20℃的弱光条件下试管中培养,中途不转管。保存了8个月,于第二年春季插秧季节移栽入土,试管苗表现为叶片宽厚,茎秆粗壮,叶色深绿,根系发达。移栽成活率达85%。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我国安徽省六安大麻(CannabisSativa)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核型2n=20=7(L)M+3(S)M,属于1B类型对称核型,N.F值为40。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春为对照,将5个山东地方普通小麦品种与奥地利黑麦进行了杂交。结果表明,5个小麦品种与黑麦均具有良好的杂交亲和性。LSD检验表明,除洋麦外,其余4个材料均与中国春具有相似的杂交亲和性,其基因型为kr1kr1kr2kr2;对杂种F1种子在大田直播条件下的成株率分析表明,蚂蚱头火麦×黑麦具有最高的成株率(26.67%);对杂种F1在开放授粉条件下的育性分析表明,5个供试材料与黑麦杂种F1代结实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中国春(0.078粒/穗),其中蚂蚱头火麦×黑麦F1具有最高的结实率(3.087)粒/穗);相关分析表明,亲和性和杂种F1种子生活力及育性间无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163和0.163。  相似文献   

20.
以三交组合(10-A/88-1643//川育12号)的F9代群体的112个稳定株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了T1BL.1RS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农艺性状间偏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些性状间的偏相关在T1BL.1RS易位系和非易位系群体内均达到显著水平,一些性状间的偏相关则公在T1BL.1RS易位系群体内,抽穗期与每小穗结实粒数呈极显著的负偏相关;而在非易位系群体内,抽穗期与每小穗结实粒数则呈显著的正偏相关。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