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涉及多种复杂因素。为了有效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本研究采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方法,以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改善农业水资源平衡和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调整目标,建立农业结构调整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模型的运行结果表明,最优解是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由于土地资源的固定性和面积有限性,合理利用土地就显得非常重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的合理选择又是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重点所在,因此本文主要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综述,指出了传统方法定性分析和线性规划的不足,同时提出了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较高的灰色线性规划和层次分析法等优化方法。并指出灰色线性规划和层次分析法是今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方法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孔伟  张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06-8109
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在对扬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借助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未来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方案,力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全市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土地利用观,是在城市用地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追求土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最优化。以乌鲁木齐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评价乌鲁木齐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乌鲁木齐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问题,提出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以济源市梨林镇为例,分析该镇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运用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结合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控制指标,对梨林镇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建立土地利用结构方案优选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选出梨林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最优方案,为全镇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定量"参考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多规合一”的背景下,基于2019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优化2025年湛江市群井村土地利用结构。综合考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目标,建立了群井村2025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方案下,建设用地增加了33.72%,达到3种方案中的最高值;在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方案下,群井村生态用地变化最明显,增加了108.59%;在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方案下,农业、建设和生态用地发展较为均衡,趋于最优的群井村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应用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优化群井村土地利用结构,比上级规划下达的硬性指标更科学合理,优化结果的各项约束性指标更有利于推动美丽生态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六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将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优化的六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比较,结果发现,优化的土地利用系统,无论从土地约束性指标的实现,还是碳减排和生态价值的实现等,均优于规划目标的土地利用系统。因此,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比上级规划下达的硬性指标更科学合理,更符合规划区域实际;土地利用系统碳排放的减少和生态价值的提高,正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所倡导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南召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楠  王会昌  任祥源  李燕 《现代农业科技》2010,(21):393-394,397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以此作为切入点,尝试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并且在结合南召县经济发展和有关规划的控制指标的情况下设计了规划方案,找出适合南召县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作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喀什市土地结构利用数据作为基期数据,借助线性规划方法对喀什市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对喀什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以及相关规划调控指标,预测2020年喀什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据,以使得喀什市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自然资源丰富,适合农业种植业发展,虽然发展历史悠久,但结果表明其生产结构依旧存在不合理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的发展。本文以吉林省农业种植业生产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等为约束条件,利用线性规划模型,分析相关数据,建立吉林省农业种植业的生产结构优化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建议,以实现吉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农九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农九师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寻求满足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种植业结构、农用地结构、建设用地结构均得到了较好的优化;耕地实现了总量动态平衡并略有增加的目标;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改善;实现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目标.  相似文献   

12.
宋晓丽  陈伟  樊俊华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2):1361-1362
文章介绍了海口市土地利用概况,并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了海口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认为在短期内社会和经济因素是影响海口市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应按照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采用综合分析、线性规划相结合的方法制定新一轮的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各类用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灵活的土地资产处理政策及最优的空间发展方向,以便实现乌鲁木齐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各用地类型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土地利用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耦合作用而产生的结果,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各土地利用类型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结论]土地利用变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用研究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不断完善,使之能更好的应用于实际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武汉市为例,将最低碳排放量与最大经济效益作为目标函数,采用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后耕地面积为338 000.0 hm2,林地面积为103 100.0 hm2,草地面积为280.0 hm2,建设用地面积为185 000.0 hm2。因此在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过程中应限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展,适度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途径,拟通过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将区域土地利用目标量化至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中,采用模糊两阶段算法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以曲周县为例,通过Markov算法计算出自然演化方案下土地利用结构(2035年),并将现状方案(2012年)、自然演化方案(2035年)、优化方案进行对比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优化后的曲周县土地利用结构(2.87)其满意度明显高于现状方案(2.80)、自然演化方案(2.23),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也更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具有有效性。2)对自然演化方案进行分析发现,曲周县现行的经济驱动模式对于生态效益、区域水资源造成损害,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多目标优化模型为基础框架,嵌入ISM和模糊分析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具有借鉴意义,结合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目标,保持其余地类结构的相对稳定,协调平衡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间的结构比例是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时文卿  熊涛  王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16-19,45
为了实现土地整理中资源的的优化配置,研究模糊线性规划方法在土地整理优化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新安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建模分析,得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优化模型,并通过计算得到该地区的土地整理优化评价标准,为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婉  李鹏  于书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43-21146
选择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为对象,分析了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格局优化的关系。在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主要研究内容、实现方法和研究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认为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主要方法是模型法,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模型和空间配置模型。已有研究中,数量结构优化模型包括线性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空间配置模型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配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CA)和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模型(CLUE-S)等,分析并探讨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方法的发展弱势和现有模型无法完成从数量优化到空间配置的完整过程是该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随着对配置结果精度和可行性要求的提高,空间配置模型的发展完善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同时开发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到空间格局配置的完整模型也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而GIS以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研究从GIS与数学模型结合、GIS与智能算法结合以及GIS在土地利用辅助决策3个方面入手,总结了GIS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中的应用,阐述了不同优化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未来一定时期内GIS应用于土地利用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县级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需要对县级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方法]基于弹性规划的灰色多目标规划,依据人们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与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目标的关系,将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类型整理重组归并,形成满足结构优化的决策变量.[结果]依据研究区特点,建立多种约束条件,采用WinQSB软件进行计算,得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针对计算得出的三套方案,定性分析了各个方案的优点及缺点,在土地结构优化的环节指导了规划方案最优的选择.[结论]此方法在多个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进行了应用,征求了多部门意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与当地发展和规划比较吻合,能够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