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3个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抗赤霉病QTLs的SSR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3个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苏麦3号/Alondra F_7、望水白/Alondra F_8、894037/Alondra F_8进行SSR分析,用单个标记方差及回归分析方法,结合接种鉴定资料,寻找与抗赤霉病性有关的的SSR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在这3个抗病亲本的3B染色体上都存在一个主效抗赤霉病QTL,分别能解释2.6%~6.7%(苏麦3号)、47.4%(894037)、8.9%~27.0%(望水白)的抗性表型变异。在其它一些染色体上也发现一些微效QTLs,如2D、4B、4D、7A、6B染色体上,其中存在于4B染色体上的一个QTL来源于感病品种Alondra。在望水白/Alondra F_8群体中检测到了1个存在于2D染色体的抗赤霉病QTL,来源于抗病品种望水白,而在894037/Alondra F_8群体上检测到的1个存在于2D染色体的抗赤霉病QTL,则来源于感病品种Alondra,对其真实性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对典型的感赤霉病小麦品种矮秆早与典型的抗病品种苏麦3号杂交组合的F_1、F_2、B_1、B_2、P_1和P_2六世代单花接种后收获时的病小穗数深入分析发现,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呈数量性状遗传。其抗性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52.57%和35.98%。可见,在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总变异中,遗传变异较环境变异大,遗传因素对抗性表现的影响是主要的,不过环境影响也较大。在总遗传方差中,加性方差(Vd=5.4388)和显性方差(Vh=  相似文献   

3.
七个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双列杂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望水白等3个抗赤霉病品种和早红等4个感病品种的7×7双列杂交的F_1代,进行了赤霉病病小穗率的配合力分析,估算了遗传力等参数,计算了病小穗率与抽穗期、株高和穗长的表现型、基因型和环境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在抗赤霉病性的遗传控制中,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地位,非加性基因效应也显著作用,抗病对感病为部分显性。抗病品种望水白、苏麦3号、黔欢2号具有较多的显性抗赤霉病基因而有较好的一般合力。F_1代的抗赤霉病性与株高和穗长具有表现型和基因型的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苏麦3号抗赤霉病性及产量因素的单体分析(摘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苏麦3号对赤霉病抗性与产量因素关系的遗传基础。采用单体分析方法,对中国春双体和单体系列与苏麦3号的杂种第二代进行研究。赤霉病用离体接种保温保湿法,其他性状进行单株考种,结果如下: 一、苏麦3号为抗赤霉病品种,中国春为感病品种,F_1病麦粒百分率表现为中间偏抗亲,F_2在两亲间呈连续变异,平均值接  相似文献   

5.
小麦抗赤霉病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用2个抗赤霉病品种和2个感病品种的4×4双列杂交的F_1和F_2代,研究了小麦赤霉病病小穗率的遗传;用F_2的资料计算了病小穗率与开花期、株高、穗长、每穗小穗数和小穗密度的表现型、基因型和环境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抗病品种苏麦3号和温州红和尚具有较多显性抗赤霉病基因,对于减少它们杂交后代的病小穗率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抗赤霉病性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的控制,但非加性的基因效应也有显著的作用。抗病对感病是部分显性. 在本双列杂交F_2代中,抗赤霉病性与株高和穗长有表现型和基因型的高度正相关:与小穗密度有表现型和基因型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基因推导方法对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免疫研究所选育的小麦品种沈免96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分析。常规遗传分析的方法研究表明沈免96含有一对独立遗传的显性抗白粉病基因,进一步将其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与至今有效的含有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品种(品系)进行杂交,并对其F2代分离群体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沈免96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与已知抗白粉病不同,可能为未知的抗白粉病新基因。同时通过缺四体分析的方法,将沈免96含有的抗小麦白粉菌017的一个显性抗病基因排除1A、1B、1D、2D、3A、3D、4A、4D、5A、5B、5D、6D、7A和7B这14条染色体,该基因可能在2A、2B、3B、4B、6A、6B这6条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7.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以病小穗数为统计单位,对一个感病品种和6个抗病品种杂交取得的各F_1、F_2、B_1、B_2以及其P_1和P_2进行了抗性调查,研究了这6个小麦品种抗赤性的遗传,结果表明:6个抗性亲本抗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繁60096、苏麦3号、宁7840、翻山小麦、龙79B—1165和克80F_3—119,抗病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不可忽视,互作效应不重要,抗病性呈部分显性,抗感亲本之间存在3~4对基因之差异。病小穗数与潜伏期有显著负相关,与日增率及小穗密度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潜伏期、穗密度的直接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8.
使用小麦纯系尤比拉和黑麦自交系 L155杂交,F_1用0.1%的秋水仙精溶液处理,再用小麦亲本同交,得到 B_2F_1及其自交后代 B_2F_2群体。用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从 B_2F_1和 B_2F_2群体筛选适合的不规则非整倍体植株,即含有一套完整的小麦染包体和一至数条黑麦染色体,或者黑麦的端着丝粒染色体或易位的染色体的植株。比较这些植株的染色体组成和特定基因的表达,可以把特定基因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和染色体臂上。使用这种方法,把黑麦的5个抗小麦白粉病基因定位于6RS 上;引起小麦籽粒皱缩的基因和叶耳色素基因定位于4RS 上;株高基因和叶宽抑制基因定位于2RL 上;而6RL,5RS 上含有叶宽促进基因。本研究证明,使用不规则非整倍体作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主效基因位点的遗传分析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掘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BLS)的主效基因,丰富水稻抗病基因位点数量,为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高抗细菌性条斑病的国际稻品种BJ1与高感细菌性条斑病的本地优质稻品种油占8号为亲本,构建包含251个F_2代单株的定位分离群体,根据不同世代群体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反应分析BJ1的抗性遗传特性;采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SA)结合SSR分子标记对抗性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用OriginPro 9.1分析F_2代群体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结果】所有BJ1×油占8号的F_1代植株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均表现高感或感病,表明BJ1的抗性属于隐性性状;F_2代群体中抗病单株数与感病单株数分别为66和185株,基本符合1∶3 (χ~2=0.19χ■=3.84)的理论分离比例,表明抗源BJ1的抗细菌性条斑病符合单基因遗传模式。SSR分子标记引物RM 258在抗、感DNA池间呈多态性,其扩增F_2代群体的带型与接种鉴定表型符合率达93.0%,基因型与表型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5705)。对照已公布的水稻分子遗传连锁图,可知RM 258位于第10号染色体上约48.8 cM处。【结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源BJ1的抗性受位于第10号染色体上约48.8 cM处的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推测是一个新的抗BLS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小麦品种黔丰3号、肯贵阿和81-7241对白粉菌411菌株的抗性遗传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3个抗源品种与感病品种绵阳15号杂交后,其F_1、F_2及B_1F_1的抗性反应表明,它们各具有一对显性抗性基因。抗亲杂交等位性测定表明,各组合的F_2群体均有少数感病植株出现,其抗、感比为15:1,说明各抗性基因是非等位的。根据不同毒性的白粉菌株接种各品种的反应型差异,也间接证明了各抗性基因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的P1、F1、P2、B1:2、B2:2和F2:3,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对雄穗性状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爆裂玉米雄穗长度由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雄穗分枝数由多基因控制遗传。B1:2、B2:2、F2:3三个家系世代雄穗长度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4.01%、58.88%、58.62%,雄穗分枝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6.82%、85.28%、84.82%。  相似文献   

12.
六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6个籼稻抗病品种(Cuba2301,Cuba2196,Chba4010,双抗12,双抗18,三江)对14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的抗性表现和对P1,HB-17和8工陵691三个菌系的抗性遗传和抗性苈在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这6个抗病品种均在全育期抗除菲律宾菌系P2和P3的其余12个菌系。这6个抗病品种对3个菌系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受细胞核影响。与已知基因的等位性测定表明,这6个品种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种温州红和尚对赤霉病抗性指标的单体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品种温州红和尚抗赤霉病扩展过程的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各由不同的基因所控制,其中3D和7D两个家系在全过程中均有减轻病害的作用,显示出在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的主基因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进行量化观察,研究其数量遗传特性,为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扫描仪和颜色提取软件对油菜新鲜花瓣进行处理,获得花瓣颜色特征值(CIE RGB值),选择能反映花瓣颜色差异的B值,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HW243×HZ21-1和HW243×中油821)的P1、P2、F1、B1、B2和F2世代群体进行分析。【结果】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表现为一数量性状,其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作用为主,多基因的作用相对较小。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均具有较大的作用。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6.94%和95.83%,多基因遗传率为3.93%和2.47%;在B1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4.58%和49.5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5.64%和46.9%;在B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8.14%和97.6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98%和2.06%。【结论】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具有数量性状的遗传特性,其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多基因效应相对较小。主基因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沉淀值基因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两个冬小麦杂交组合的P_1、P_2、F_1、F_2、B_1和B_2六个基本世代进行冬小麦沉淀值基因效应分析.两组合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6244和o.5739,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沉淀值的遗传较复杂,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作用方式有加性、显性和双基因交互作用,三基因互作以及类似的复杂因素对世代平均数间的差异没有显著影响.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以及上位性效应对沉淀值的遗传都有重要作用;上位性属重叠型.  相似文献   

16.
玉米生育期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生育期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选用玉米品种44长与南无名-8、Mo17与44长、嫩169与44长作为亲本,组配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P1、P2、F1、F2、B1、B2),分析了各世代从出苗~吐丝的天数及此生育期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各世代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低,生育期受环境影响较大。模型分析表明:控制生育期的基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说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是生育期产量性状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生育期不同的陆地棉(G.hirsutum L.)亲本,配制了5个组合的 P_1,P_2,F_1,F_2,B_1,B_2各6个世代。应用多元分析法,对棉花纤维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绒长整齐度、纤维宽度以加性效应为主;2.5%跨长、纤维细胞壁厚度由显性及上位效应控制;比强度以加性和显性和显性×显性效应为主;伸长率、麦克隆值、腔/壁和纤维素含量的遗体成份中,上位效应占有较比重。绒长整齐度和比强度、伸长率、麦克隆值、纤维宽度、纤维素含量间;比强度和伸长率,纤维素含量间;伸长率和麦克隆值、纤维素含量间;壁厚与纤维宽度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整齐度与2.5%跨长间;麦克隆值与纤维素含量间;壁厚与腔壁/壁间均呈免相关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分析还表明:伸长率,整齐度和纤维素含量与比强度的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