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校园是城市的一个缩影。校园也面临着内涝、水污染等城市病。本文从低影响的角度,提出了校园内"海绵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指标;按照"渗、蓄、滞、净、用、排"的思路为校园内典型建筑物提出了相适应的低影响设施。校园内"海绵系统"的构建对于区域"海绵系统"、城市"海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累计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呼和浩特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校园作为城市中相对独立、特殊的区域,它是局部性的汇水单元,内蒙古农业大学东校区没有进行科学的雨洪规划,一些地段在雨天极易积水,影响师生出行。因此,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东校区为研究基地,采用由美国EPA资助下研发的城市暴雨管理SWMM模型作为载体,增强项目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模型。主要目的是通过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布置,其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 45%;有效降低径流峰值并对低影响开发(LID)场地径流的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估;将农大东校改造成为一块真正的"海绵体"。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内涝问题有增无减,特别是自然水体被破坏,改造形成的区域受灾最为明显。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近年来可持续雨洪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新策略,最大限度地维持开发前的原始区域生态循环,实现良性的城市水文环境。低影响开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LID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普及,其内涵也逐步扩展到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场地设计等方面的过程中。城市滨水区域的建设营造与低影响开发理念相结合,为城市环境新形象和实现城市环境空间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传统校园建设存在因雨水径流总量变化而引发的内涝问题,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建设"海绵校园"的构想,阐述了海绵校园对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统计分析各区内的代表高校,论述建设海绵校园的必要性。以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为例,在校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采用低影响开发措施,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降低径流污染,并结合绿色评价量化标准进行海绵校园改造设计,有效解决了校园内雨水资源利用、排水防涝、景观绿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相关高校"海绵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房艳 《甘肃农业》2020,(4):116-118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排水管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设计合理与否,会直接关系到城市是否能够正常运营。在城市建设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海绵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建设理念,其可以利用建设LID低影响开发设计,实现减轻城市管网运营压力的效果。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基于城市设计理念的海绵城市市政排水管网设计展开分析,为更好实现排水管网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嘉兴市面临的城市内涝和水质型缺水并存的问题,嘉兴水问题治理在规划转型的新常态下变革思路,借鉴国外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本文基于嘉兴海绵城市建设背景,对蒋水港绿道和勺园停车场试点的运作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本次调研对课题中地域性参数化试验研究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旱溪景观是一个动态演替的过程,其较一块平坦的绿地有着更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与要素协调性。随着“海绵城市”、LID低影响开发、生态开发相关理论的不断出现,旱溪营造成为讨论的话题。因此,探索旱溪景观设计的原则,以衡阳市农科所旱溪植物景观为例,详细阐述旱溪具体空间、地形、植物以及意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迪 《安徽农业科学》2015,(16):174-175
概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与建设理念,分析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原则与措施,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与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即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是低影响开发,即利用分散的、小型的设施达到控制污水、收集雨水等功能。[1]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2014年12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开展组织申报试点。经过五年的发展,初期试点城市发挥了海绵城市的部分功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将浅谈海绵城市的功能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末端”雨水处理措施已经不适用.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一种通过源头分散控制理念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雨水管理理念.总结了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措施及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在推广过程中的障碍和局限性,提出了低影响开发在推广过程中的解决方案,展望了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年降雨量偏少,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年蒸发量大,导致严重的雨洪问题与水资源短缺问题。山麓迎风区多暴雨的气候特征对平原地区构成了雨洪灾害的威胁,在城市浅山区建设海绵绿道作为径流缓冲区,对于缓解雨洪灾害有着重要意义。为解决华北地区城市浅山区雨洪管理问题与水资源短缺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城市浅山区的雨洪灾害情况及其特点,首先探讨了在华北地区城市浅山区建设海绵绿道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项目,提出了适用于华北地区浅山区的海绵绿道设计方法。该海绵绿道的设计策略综合考虑到3个维度:1)华北城市浅山区作为自然基底;2)绿道作为雨水径流缓冲带;3)低影响开发措施作为绿道设计内容之一。本研究基于雨水安全与利用两个视角综合考虑设计策略。最后,本文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量化模拟LID设施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将海绵绿道与传统绿道的调蓄效能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海绵绿道在控制径流总量、峰值流量以及推迟峰现时间方面具有更好的效能,能有效解决场地的雨水调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解读海绵城市的内涵入手,指出城市绿地低影响设计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分析城市绿地低影响设计的思路、环节和技术途径,并在研究西安市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的难点的基础上,探讨西安市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西北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及城市绿地低影响设计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的理论,对乡村景观规划的合理性进行反思。从水资源安全与保护、水生态基础设施,以及低影响技术3个方面,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得与失。建议明确规划目标,以宏观思维构建区域水系统安全格局,以及建立跨区域、多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期解决城市、乡村面对的水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对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攻关桥南侧荒废地块进行基于LID理念的雨水花园改造设计,为构建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集雨水利用、水质净化、休闲游憩于一体的雨水花园景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在充分分析研究地块现状和水文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植物配置、LID基础工程建设等措施,利用植物的阻滞、吸收、过滤作用;土壤的吸收、渗透、蓄含功能;LID基础工程的截留、收集、分散等效能构建雨水花园。【结果/结论】通过科学运用LID工程技术和景观营造手法,构建生态休闲区、雨水景观池、环形木栈道等基础设施,有效解决了地块水循环能力差、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景观恶化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要求,旧的规划导致了城市形成了大面积的无法透水区域。在城市中建立起完整的"海绵体"体系,从而有效地解决城市的排水压力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海绵城市构建的实施途径要求:维持城市的原本生态系统;恢复城市已经被破坏的部分生态系统;以最低的影响建设海绵城市。本文的主要内容为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在点源污染得到控制后,降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将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以老城区的面源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老城区的面源污染问题,基于海绵城市,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理念,以小区与建筑、城市道路、城市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4大区域为载体,以城市绿地与广场为核心,构建城市老城区面源污染控制体系。指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在未来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研究中,要加强对后期管理与公众参与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公园绿地相对其他城建区拥有大面积的透水性下垫面,可以配合城市管网接纳外源雨水,有效地参与城市雨洪调控。本文以迁安市滨湖东路东侧绿化带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域进行合理概化,并在区域内建立公园绿地的低影响开发(LID)模式和传统开发模式,根据项目要求引入外源雨水,运用SWMM模型模拟不同重现期(1年一遇、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1 h降雨下的两种开发模式,对比分析排放口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以及2年一遇1 h降雨下各单项LID设施对径流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1)SWMM模型可以量化模拟LID设施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为城市进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2)在进行制定径流控制目标时,应结合场地现状情况,规划外源汇水面积;3)LID设施对城市雨洪具有良好的调控效果,可以减少径流总量,降低径流峰值,推迟峰现时间。采用LID模式建设的外源雨水型公园绿地在1年一遇至2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对径流总量的削减率为100%~37.69%,对峰值流量的削减率为100%~40.55%,峰值消失或出现时间迟滞135~24 min。各项LID设施对径流总量削减的效率排序为:下沉式绿地>组合型>植草沟>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对峰值流量消减的效率排序为:下沉式绿地>组合型>生物滞留池>植草沟>透水铺装;对推迟洪峰出现时间的效率排序为:组合型>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池>植草沟>透水铺装。4)公园绿地在进行LID设计时,应考虑防灾避险等其他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研究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发挥城市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方法/过程】以福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结合城市环境问题和城市规划理论,从福州市主城区的水文特征、地势特点,以及现有城市绿地布局三个方面分析了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绿地发挥的作用。【结果/结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城市现有绿地的作用,综合城市水情与地势,利用绿地的截流、蓄水的能力,分担城市内涝的排水压力,解决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隐患,优化城市水环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居住区普遍存在的用水需求量大、雨水资源利用率低、排水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根据低影响开发理念分析了居住区雨水收集利用的管理目标。探讨了居住区4种常见建筑形态和3种典型布局中雨水收集利用景观的类型和空间组织形式。提出了居住区中住宅建筑、场地和道路及传输功能绿地"可食用景观"、"多功能弹性景观"、"可变化景观"的营造方法。对居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当前我市面临着内涝问题严重、水资源十分短缺、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迫在眉睫。我市应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