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不同水稻品种对镉的积累及其动态分布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选取10个水稻品种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对Cd的积累特征及其动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成熟期水稻不同部位Cd积累规律为根系>茎叶>稻壳>糙米。常规稻根系Cd含量在幼苗期最低,分蘖期最高,而杂交稻生长周期小于120 d的水稻根系Cd含量最大值出现在分蘖期,生长周期大于120 d的水稻根系Cd含量最大值出现在成熟期。水稻茎和叶中Cd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值。不同品种水稻糙米内Cd的含量范围为0.21~1.53 mg·kg-1 ,Cd含量相对较低的常规稻和杂交稻分别为湘早籼42和T优705,均接近或超过国家粮食卫生标准限值(0.2 mg·kg-1)。  相似文献   

2.
以寒地粳稻为试验材料,在节水控灌与常规灌溉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控灌降低了水稻分蘖期的氮素积累量,提高了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氮素积累量。施氮能够显著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且氮素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磷素积累量表现为节水控灌高于常规灌溉,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磷素积累量均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积累量最高值先后出现在氮肥125 kg·hm~(-2)和150 kg·hm~(-2)水平处理。与常规灌溉相比,节水控灌提高了成熟期植株钾素积累量,对分蘖期至抽穗期钾素积累量无影响,施氮肥能够提高水稻植株的钾素积累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对比了水稻分蘖期施肥后不同水位管理下稻田表面水体中氨氮、硝氮含量变化特征以及水稻植株的自身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尿素施用后,各处理小区田表水中氨氮和硝氮含量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加,并在达到最大值后迅速下降。对比不同水位下的情况:水层越浅,水中氨氮的衰减速率越快。同时水中氨氮的最终含量也越低,水层深度与氨氮的最终含量值呈线性正相关。但在深水位管理下,水中硝氮含量的衰减速率最快,最终含量值最低;而水层深度与水稻的分蘖数呈线性负相关。基于试验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分蘖期宜采用浅水灌溉的方式,有助于田间地表水中氮含量的下降和水稻自身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增施钾肥对冷浸田水稻生理及植株铁吸收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钾缺乏、Fe2+毒害是影响冷浸田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钾肥用量对冷浸田水稻生长生理、植株铁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钾肥相比,增施钾肥孕穗期水稻叶绿素a+b和光合速率分别增加10.27%~28.40%、11.40%~29.31%,孕穗期与成熟期根系活力分别提高10.53%~22.67%、27.71%~48.62%,成熟期稻谷产量增加4.93%~14.77%。施肥能促进植株体内钾的吸收和抑制根系对铁的累积。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与成熟期,根系铁含量分别降低0.04~0.73、0.33~0.95及0.62~0.82个百分点,此外在分蘖期水稻根系钾与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6**)。增施钾肥能够提高根系活力,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碳水化合物合成与运输,同时较好地抑制铁的累积,因此增施钾肥是发挥冷浸田生产潜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水分胁迫对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2个两系杂交稻为材料,设充分灌溉、适度水分胁迫和重度水分胁迫3种水分处理,研究大田和盆栽条件下抽穗后9 d至成熟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籽粒充实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趋向成熟的过程中,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下降速度,适度水分胁迫和重度水分胁迫处理比充分灌溉处理更快,表明水分亏缺可加速植株衰老。水分胁迫处理与充分灌溉处理相比,储藏性碳和14C固定的碳从茎秆向籽粒运转分别增加15%~20%和55%~67%;水分胁迫处理灌浆期缩短5~17 d,籽粒灌浆速率增加0.09~0.27 mg·(d·粒)-1。盆栽和大田试验的适度水分胁迫处理籽粒增产8.2%~10%,盆栽试验中重度水分胁迫处理导致籽粒减产。  相似文献   

6.
以水稻中优169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Cd污染对水稻分蘖期植株生长、根系活力、Cd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5 mg·kg~(-1)的Cd污染使分蘖期水稻植株根系活力和生物量明显降低,茎蘖数减少。随着Cd污染程度的增加,水稻根和茎叶Cd含量和积累量明显增加;根和茎叶的Cd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均呈降低趋势。1 mg·kg~(-1)和5 mg·kg~(-1)Cd使水稻根系Cd分配比例增加,茎叶Cd分配比例下降,且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以转Cry 2A基因水稻为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4种农药(吡蚜酮、井冈霉素、三唑磷和氯虫苯甲酰胺)不同浓度于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施用后转基因水稻的Bt毒蛋白含量、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和谷丙转氮酶(GP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分蘖期,4种农药处理均显著降低Bt毒蛋白含量,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加大而下降更为明显,GOT和GPT活性也不同程度的下降。至孕穗和抽穗期,这种影响逐渐减弱。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植株GOT、GPT活性与同时期Bt毒蛋白含量呈正相关。由此推断,农药处理导致转Cr3,2A基因水稻Bt毒蛋白含量下降与植株体内氮代谢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羟基磷灰石(HAP)对Pb、Cd在土壤-水稻系统中转移的影响,在Cd-Pb-Zn复合污染的土壤中施用不同用量(0、2、4、8、16、32 g·kg~(-1))的羟基磷灰石,进行了水稻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HAP显著提高了土壤pH,使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土壤中有效Pb含量分别降低13.47%~44.38%和8.72%~40.10%,使有效Cd含量分别降低9.75%~42.20%和8.50%~45.79%;施用HAP使宜优673糙米Pb含量降低了17.55%~88.74%,但使糙米Cd含量增加了45.63%~148.2%;施用HAP使分蘖期从茎到叶、成熟期从茎到糙米、成熟期从叶到糙米Pb的转移系数分别降低26.35%~71.62%、28.42%~74.74%和25.49%~82.35%,但使成熟期Cd从叶到糙米的转移系数增加了48.78%~182.93%。另外,施用HAP后土壤有效Zn含量也有所降低。以上结果说明,HAP通过降低土壤中Pb的有效性和抑制分蘖期Pb从茎到叶及成熟期从茎和叶到糙米的转移能力来降低籽粒中Pb的富集;HAP虽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Cd的有效性,但成熟期Cd从叶到糙米转移能力的增强以及Cd、Zn之间可能的交互作用导致了籽粒中Cd的增加。因此,评价土壤重金属钝化剂的效果时不仅要考虑其对土壤重金属的钝化效果,也要考虑其对重金属在植物体内转移和分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污水灌溉的迅速发展,污水灌溉对土壤环境及地下水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污水灌溉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污水灌溉对土壤及地下水中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灌水前相比,灌水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峰值都出现下移现象,灌水对土壤中的硝态氮有强烈的淋洗作用;地下水埋深相同时,高灌水量处理土壤增加的硝态氮含量比低灌水量处理的大;灌水量相同时,土壤硝态氮增加量随着地下水埋深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试验种植水稻"东农427",在水稻分蘖期分别进行叶面喷施不同硅源制剂Si-50、Si-60、SiRH、QSi-50、QSi-60,并设置对照组(ck)。测定了水稻在分蘖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时各处理条件下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分蘖期喷施硅制剂能明显促进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和成熟期对全氮和全磷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氮、磷元素的吸收率,促进氮素与磷素向稻穗中转运。QSi-50促进水稻全氮的吸收最显著,与对照相比其在分蘖期、孕穗期植株全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2.97%、52.88%,成熟期稻穗中全氮含量显著增加30.46%;而QSi-60对全磷的促进作用最大,前2个生育时期的全磷含量比对照分别显著增加34.81%、25.07%,成熟期稻穗中磷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19.74%。在分蘖期、孕穗期Si-60处理的全钾含量比对照分别显著增加6.20%和19.42%;成熟期所有处理对全钾的吸收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稻穗中钾的含量比对照有所下降,QSi-60更是显著降低31.91%。  相似文献   

11.
Although available iron is usually abundant for the growth of rice cultivated in waterlogged condition, the rice crop may suffer from its deficiency when cultivated in aerobic soil since the soil properties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waterlogged. Solubility of iron is very low in soils with high Eh and/or high Ph. A field experiment with five different depth (10, 20, 30, 40 and 50 cm) of groundwater, and a pot-experiment with five treatments of ammonium-nitrate ratio (100/0, 75/25, 50/50, 25/75 and 0/100)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ron nutrition of rice in non-full irrigation condition. Moreover, the contents of iron extracted by 1 mol L-1 HCl of rice plant samples of 8 cultivars from both aerobic and waterlogged cultivation were analyz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water regimes on iron content of rice plant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average content of available Fe (2.70 mg kg-1) of 5 layers of the soil treated with 10-cm depth of groundwat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0.83 mg kg-1) with 50-cm depth of groundwater, and the iron concentration of rice plant of the former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ater. (2) Iron deficiency of rice became much severe when high ratio of nitrate (more than 75 percent) in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ed at different intervals in aerobic cultivation. (3) The iron concentrations of 3 cultivars, Wuyujing3 (99 mg kg-1), Yangdao4 (87 mg kg-1) and 9520 (95 mg kg-1), of rice plants cultivated in aerobic condi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195, 197 and 175 mg kg-1) respectively in waterlogged condition at tillering stage. And even mu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in the iron concentrations of different cultivars growing in the aerobic and waterlogged condition at maturity.  相似文献   

12.
水稻水作与旱作条件下土壤和植物磷素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水作与旱作条件下土壤和植物的磷素有效性。结果表明:施磷使用两种栽培条件下的水稻吸磷量明显提高,水作水稻比旱作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的磷更多;施磷后水作和旱作土壤各组分磷都有所增加,其中以树脂-P、NaHCO3-P和NaOH-P较为突出。在水作条件下,从分蘖到成熟期水稻吸磷的增加量与树脂-P、NaHCO3-P、细胞-P、NaOH-P和减少量很好的相关性;而在旱作条件下,水稻吸磷的增加量仅与树脂-P、NaHCO3-P、细胞-P、NaOH-P、超声波-P对水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ABA、IAA对旱作水稻叶片气孔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范晓荣  沈其荣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2):1450-1455
 采用土培方法研究了淹水和旱作条件下的水稻体内ABA和IAA对水稻叶片气孔行为的动态变化。SAS分析表明 ,在淹水条件下 ,水稻叶气孔阻抗主要是与相对湿度、IAA含量和叶片温度显著相关。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淹水条件下水稻叶气孔阻抗的主要因素为相对湿度和IAA含量 ,回归系数分别为 0 .0 2 7和 0 .0 0 0 16,而旱作条件下水稻叶气孔阻抗则主要是由温度、IAA和ABA决定 ,回归系数分别为 0 .0 745、0 .0 0 0 3和 -0 .0 0 0 9。利用外源不同IAA、ABA比例的混合液处理水稻叶片 ,发现其对水稻叶片的气孔开闭具有效的调控作用 ,从而有效地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稻品种中镉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所提供的10个水稻品种为供试作物,在土壤外源添加Cd为2.5,10mg.kg-1,以不添加Cd为对照的条件下,根据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出低镉和高镉积累水稻品种,分析水稻根、茎叶、糙米中Cd含量与Cu,Fe,Mn,P,Si,Zn的相关关系。在Cd添加2.5mg.kg-1的条件下,研究低Cd和高Cd积累水稻品种中Cu,Fe,Mn,P,Si,Zn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水稻品种中,品种4和品种5属于低镉积累,品种9属于高镉积累,在Cd添加浓度为2.5mg.kg-1和10mg.kg-1时,2个水稻品种糙米中Cd含量分别相差0.79mg.kg-1和2.61mg.kg-1。水稻根系中Cd与Mn有协同作用,茎叶中Cd与Mn、P有协同作用,糙米中Cd与P有拮抗作用。减少水稻对Mn的吸收量可以降低根系对Cd的吸收,适当增加P的使用量有利于降低糙米中Cd含量。  相似文献   

15.
水稻镉高积累品种对镉的富集特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了水稻Cd高积累品种对Cd的富集特性,并探讨其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为Cd污染农田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前期筛选出的Cd高积累品种泸17-T2171(Lu17-T2171)和武金4B(Wujin4B)为试验材料,普通品种泸恢17(Luhui17)为对照,采用土培试验,分析其在不同Cd处理条件下分蘖期和扬花期的Cd含量、积累量等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对不同Cd污染程度土壤的净化能力差异。【结果】(1)随着Cd处理浓度的升高,Cd高积累品种的生物量逐渐增加,与对照相比(Cd0),Lu17-T2171生物量在分蘖期和扬花期Cd50条件下分别增加了33.96%和19.51%,Wujin4B分别增加了54.71%和15.22%。(2)高积累品种在分蘖期对Cd的吸收能力较强,特别是在Cd50条件下,Lu17-T2171地上部和根部Cd含量分别达到87.24和400.59 mg•kg-1,分别为Luhui17的2.38和2.86倍;Wujin4B地上部和根部Cd含量分别达到102.26和384.77 mg•kg-1,分别为Luhui17的2.79和2.86倍。两类水稻品种对Cd的富集系数均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且高积累品种富集系数明显大于普通品种。(3)高积累品种在扬花期对Cd的积累能力较强,在Cd50条件下,Lu17-T2171地上部和根部Cd积累量分别达到1 847.20和892.06 μg/pot,分别为Luhui17的2.91和2.74倍;Wujin4B地上部和根部Cd积累量分别达到1 895.37和783.42 μg/pot,分别为Luhui17的2.98和2.41倍,且高积累品种扬花期迁移率明显大于普通品种。(4)高积累品种的全株和地上部净化率明显高于普通品种。在Cd50条件下,Lu17-T2171扬花期整株和地上部净化率分别达到5.07%和3.42%,分别为Luhui17的2.86和2.90倍,Wujin4B整株和地上部净化率分别达到4.96%和3.51%,分别为Luhui17的2.79和2.98倍。【结论】在高Cd处理条件下,水稻Cd高积累品种对Cd有较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可作为农田Cd污染潜在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磷肥用量以及水稻磷营养特性对砷污染水稻产量、生物量及其安全性的影响,探讨降低水稻砷污染的农艺措施。【方法】以2个耐低磷(磷高效吸收型品种99011和磷高效利用型品种580)和1个低磷敏感型水稻(99056)为材料,通过土培试验研究不同磷用量对中、高度砷污染土壤上水稻产量、生物量以及秸秆、颖壳和稻米P、As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无砷处理相比,50 mg•kg-1的砷略微增加水稻的生物量,但降低水稻产量,增施磷肥显著提高生物量和产量;100 mg•kg-1的砷显著降低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增施磷肥显著提高生物量,但产量在磷用量为30 mg•kg-1时最高,磷用量为150 mg•kg-1时最低(为0)。砷污染土壤上,水稻不同部位As含量为秸秆>>颖壳>>糙米,且As含量随磷用量或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砷胁迫或者磷、砷双重胁迫下,同一处理的水稻产量、生物量以及秸秆、颖壳和糙米P含量均为99011>580>99056,3个品种之间差异显著,且磷用量越少、砷浓度越高,品种之间差异越大;秸秆、颖壳和糙米As含量为99056>580>99011,3个品种之间差异显著,且磷用量和(或)砷浓度越高,品种之间差异越大。在砷浓度≤50 mg•kg-1和磷用量≤30 mg•kg-1时,磷高效吸收型品种99011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且稻米As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结论】砷胁迫下,水稻产量及其As含量与品种磷营养特性以及施肥量密切相关。在中、轻度砷污染土壤上,可以通过选用磷高效吸收型水稻品种,并根据土壤磷丰缺程度适当减少磷肥用量等措施来保证水稻数量和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7.
Cd对不同品种水稻微量元素累积特性及其相关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以东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32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土壤中未添加(0 mg·kg-1Cd)和添加Cd(5 mg·kg-1 Cd)的条件下,研究不同品种水稻籽粒、颖壳、茎叶和根系中Cd、Fe、Mn、Cu、Zn、Si几种微量元素的累积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几种微量元素在根系和茎叶中的含量大于籽粒和颖壳,其中Cd、Fe在根系和茎叶中的累积远远高于其他元素.水稻不同部位各微量元素之间大多数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加Cd处理后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变得更明显,尤其是籽粒中Cd与其他元素之间从未加Cd时不相关到加Cd后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从微量元素含量来看,3号品种(越路早生)籽粒中Cd和其他有益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低,而8(千重浪-1)和27(吉03-2843)号品种含量较高.从营养价值和食品安全角度综合考虑,在无污染的农田土壤上,宜选择3、8、27号作为理想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8.
旱作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半腐解秸秆 (稻草 )覆盖旱作、地膜覆盖旱作、裸地旱作和水作比较试验 ,着重研究了覆盖条件下旱作水稻(协优 6 3)的产量与品质表现。结果表明 ,旱作水稻较水作减产 12 4 6 %~ 32 5 9% ,以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减产最小。水稻旱种后籽粒长和宽变小 ,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处理稻米垩白度变小 ,碾磨品质得到改善 ,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 ,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峰值时间低 ,回复值和糊化温度高于水作 ,米饭质地和口感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不同品种水稻对土壤中镉的富集特征及敏感性分布(SSD)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孙聪  陈世宝  宋文恩  李宁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2):2384-2394
【目的】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对土壤中镉(Cd)毒害的敏感性分布规律,测定基于保护95%水稻品种的土壤中Cd对不同水稻毒害的生态风险阈值HC5,为中国水稻Cd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水稻土,通过外源添加Cd制备成0、1.2、4.8、10、40、120 mg•kg-1的Cd污染土壤,以中国水稻主产区18个常规不同水稻品种为试材,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测定不同Cd污染土壤对不同品种水稻的生物量、植株Cd含量及不同水稻Cd吸收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影响。通过国际最新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逻辑斯蒂克分布模型(Log-logistic distribution)对不同水稻基于生物量的Cd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拟合,利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 Burr-III 构建出Cd对不同水稻毒性的物种敏感度分布频次曲线(SSD),并基于此推导出不同水稻Cd毒性的物种敏感性分布频次和基于保护95%水稻品种的Cd毒性阈值HC5,并测定不同水稻Cd吸收BCF值与土壤中Cd有效态含量变化的定量关系。【结果】在酸性祁阳红壤中,不同品种水稻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生物量明显下降,对Cd最为敏感的品种X-42,生物量降低86%,而对Cd耐性较强的品种Z-120生物量降低51%。当添加浓度为4.8 mg•kg-1时,JY-253、J-463、Z-611、J-899、T-15、X-6、T-167品种水稻的生物量达到最大,其余品种均在1.2 mg•kg-1处理下达到最高。与对照相比,不同品种水稻的生物量增加了4%-56%,说明低剂量Cd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刺激效应。在中碱性广州水稻土中,不同品种水稻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生物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两种土壤中,生物富集系数(BCF)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低镉(1.2 mg•kg-1)条件下,红壤水稻BCF的变化范围为0.0056(S-974)-0.0133(T-15),相差2.38倍;而广州水稻土的变化范围则为0.0018(L-42, LY-28)-0.0034(J-899),相差1.89倍。但是对于相同Cd浓度处理下,红壤中水稻的BCF大于广州水稻土,两者相差2-14倍,这可能与两种土壤的性质差异有关。祁阳红壤是酸性土壤,有机质匮乏,测得Cd有效态含量高,对水稻的毒害强,生物量降低的多;广州的水稻土则相反,高pH和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对Cd吸附容量和固持力增加,对水稻毒害减弱,生物量变化不明显。土壤中Cd对以上18种水稻的毒性阈值浓度(EC50)变化范围为4.30-61.611 mg•kg-1,最高的为水稻X-45,最低的是水稻X-42,不同水稻品种之间EC50差别为1.0-4.32倍。【结论】不同水稻品种对土壤中Cd毒性胁迫有显著性差异,虽然Cd属于非必需元素,但不同水稻品种对低剂量Cd表现出不同的刺激效应;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Burr-III)测定结果表明,18种不同水稻具有明显的分布频次差异,其中,水稻X-42毒性阈值最小,对Cd胁迫最为敏感,水稻X-45则相反,表现出较强耐性。经过Burr-III模型的计算得到基于保护95%水稻品种的土壤中Cd50%抑制浓度值(HC550%)为4.93 mg•kg-1。  相似文献   

20.
宋文恩  陈世宝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7):3434-3443
【目的】虽然土壤中镉(Cd)污染对水稻的生态风险受关注已久,然而大量研究集中在基于稻米中Cd限量标准的健康风险研究,而针对土壤中Cd污染的生态风险阈值研究较少。研究通过ISO11269-1根伸长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不同性质土壤中Cd对水稻的毒性阈值(ECx,x=10,50)及其预测模型,以期为基于生态毒理效应的中国土壤Cd污染基准值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国8种不同性质农田土壤和3种不同Cd敏感性差异的水稻品种(T优167,T167;陆两优28,L28;湘早45,X45)为试材,每种土壤添加7个Cd浓度,通过ISO11269-1根伸长测试方法,测量水稻根的相对伸长量,并结合Log-Logistic分布函数模型测定不同土壤中水稻Cd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毒性阈值(ECx, x=10, 50)及其预测模型。【结果】随着土壤Cd浓度的增加,不同土壤中水稻的相对根长(%)逐渐减小,基于根伸长的Cd对水稻毒性的10%抑制浓度的毒性阈值(EC10)和半抑制浓度(EC50)值在不同土壤和不同Cd敏感性水稻品种间有较大差异。总体而言,在3种不同Cd敏感性(T167>L28>X45)水稻品种中,同一土壤中Cd的水稻毒性ECx(x=10,50)随着水稻对Cd胁迫的敏感性增强而降低;就单一品种水稻而言,不同土壤的Cd水稻毒性阈值ECx间有显著差异。其中,以Cd敏感性水稻品种T167测试的不同土壤EC10变化为1.40-5.25 mg•kg-1,最大相差275.0%,EC50变化为17.83-46.93 mg•kg-1,最大相差163.2%;以Cd非敏感性水稻品种X45测试的不同土壤EC10变化为1.72-8.22 mg•kg-1,最大相差377.9%,EC50变化为26.96-68.16 mg•kg-1,最大相差152.8%。通过水稻Cd毒性阈值ECx与土壤性质间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土壤pH、有机碳(OC)、阳离子交换量(CEC)与水稻Cd毒性阈值间呈正相关关系,基于土壤主要性质的水稻Cd毒性预测模型表明,EC50实测值均在预测值2倍误差(±S.D)范围内。【结论】基于ISO11269-1根伸长毒性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中Cd的水稻毒性阈值间有显著差异,土壤pH、OC及CEC与水稻Cd的毒性阈值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基于上述土壤性质的预测模型可以很好预测不同土壤中Cd对水稻的毒性;不同Cd敏感性品种对测定土壤中水稻Cd毒性阈值有明显差异,因此,在制订土壤中Cd的生态基准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物种的敏感性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