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自行设计的气样前处理装置 ,包括进样口、还原铜管、高效脱氧管和液氮冷阱 ,建立了1 5N示踪 质谱计法直接测定反硝化作用气态氮素损失 (N2 +N2 O)的方法。测得空气中N2 的1 5N自然丰度平均为 0 36 5 9% (理论值为 0 36 6 0 % )、绝对误差的平均值为 0 0 0 0 2 %、C V %为 0 0 9% ,与质谱计的设计精度完全吻合 ;不同气样1 5N丰度测定的C V %在 0 0 3%~ 1 0 8%之间 ,反硝化作用源丰度测定的C V %在 1 2 2 %~ 5 2 1 %之间 ,表明本研究所用的前处理装置对气样中O2 、CO2 及H2 O等杂质气态的清除是十分有效的。另一方面 ,由于1 5N损失的计算是以1 5N原子百分超为基础的 ,计算结果表明 ,当气样的1 5N原子百分超小于 0 0 1 4% (相应的1 5N丰度为 0 380 % )时 ,测得的1 5N损失的C V %有可能大于 5 % ,为此建议气样1 5N丰度最好能大于 0 380 % ,以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4 C 绿磺隆在 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形成结合残留 ( 14 C ER)、可提态残留( 14 C ER)以及矿化为14 C CO2 的规律、影响14 C BR的主要因子及其在腐殖质中的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 14 C 绿磺隆在土壤中形成的14 C ER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粘粒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14 C ER中的绿磺隆母体化合物的消减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其在 7种土壤中的半减期分别为 1 3 0~ 1 3 3 3d。pH是影响绿磺隆母体化合物降解的主要因子 ;( 2 ) 14 C 绿磺隆在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 ,并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土壤pH是14 C 绿磺隆在土壤中形成BR的主要影响因子 ;( 3 ) 14 C 绿磺隆形成的14 C BR主要分布在富啡酸和胡敏素中 ;14 C BR分布在胡敏酸中的相对百分比约为 2 % ,在14 C 绿磺隆BR的形成过程中 ,富啡酸的作用 >胡敏素 胡敏酸 ;( 4) 14 C 绿磺隆在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 ,在培养 2 0d内均随时间而快速增加 ,2 0d后变化量较小。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最大值分别占引入量的 53 5%、40 9%、3 7 8%、1 6 4%、42 5%、41 0 %和 3 1 3 % ;( 5)培养 90d内 ,14 C 绿磺隆通过三嗪杂环开环矿化为14 CO2 的量约占引入量的 4%~9% ,而土壤 1表明14 C  相似文献   

3.
固体样品中放射性锆的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建君 《核农学报》2002,16(2):103-108
用BH1 2 2 4型能谱仪测量了95Zr固体样品的能谱图 ,并对其测量的重复性、样品量和活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 ,确定了相应的校正曲线。结果表明 :1 )95Zr能谱有 3个峰 ,选取S3峰 ( 2 40~ 3 0 0能谱道 )作为样品活度的测量道较为合适 ;2 )测量时间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 ,样品量和活度对测样的重复性影响很小 ;3 )随着样品量的增加 ,同一活度样品的测量值呈下降趋势 ,应进行该项目的校正 ,校正曲线为Y1=1 0 0 86-0 0 0 60X1(X1为测样的样品量g) ;4)仪器死时间引起的漏计数不容忽视 ,对测量结果应进行死时间校正 ,其校正系数 ( % )Y2 =1 0 0 95-0 0 2 94X2 (X2 为测样的计数率cps) ;5)从S3道测得的95Zr的衰变规律为A =A0 e- 0 0 14 6t。  相似文献   

4.
高无机磷低植酸含量玉米突变体筛选初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200GY的60COΓ射线诱变处理干种子,从主栽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双亲黄C和X178中分别筛选了4个和2个高无机磷、低植酸含量突变体。以株系计突变频率分别为8.04×10-4和10.48×10-4。与野生型相比,6个突变体HL-PA1、HL-PA2、HL-PA3、HL-PA4、XL-PA1、XL-PA2的TP含量基本未变,PAP分别下降了79.09%,66.06%,47.58%,43.94%,70.00%,48.28%,IP分别增加了11.22,9.91,7.04,6.43,6.43,4.33倍。  相似文献   

5.
结合态的14C 绿黄隆和 /或其降解物 (14C BR0 )在水稻生态系统中可分解释放。在 1、2、3、4、6μg/ g土14C BR0 中 ,于直播水稻和移栽苗 (4μg/ g土14C BR0 )分别经 3 9d和 2 9d后 ,14C释出率分别达 75 0 %、68 7%、62 6%、5 8 0 %及 70 4 %。其中绝大部分以挥发性态14C逸走 ,其次存留在土壤中 ,少量被秧苗吸收 ,并能抑制秧苗的发育生长。留在土壤中的可提态残留物 (ER2 )对水稻的毒害与绿黄隆相似 ,经HPLC分析 ,检测到它含有绿黄隆及其 2种主要降解物 ,即邻氯苯磺酰胺和均三嗪胺  相似文献   

6.
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14 C 丁草胺、14 C 毒死蜱和14 C DDT在日本林蛙 (RanajaponicajaponicaGuenther)中的生物学行为。结果发现 ,14 C 丁草胺、14 C 毒死蜱和14 C DDT在 2 4h后分布到青蛙的各个器官组织 ,并分别以胆囊、小肠、小肠为它们的特异性浓集器官。与胆囊或小肠的14 C放射性活度比较 ,其它器官组织中的要小得多。14C DDT在日本林蛙中较难降解 ,2 4h后DDT母体在肝和脂肪组织中占DDT代谢物的54 6%和 88 4%。青蛙中的14 C 丁草胺、14 C 毒死蜱和14 C DDT可被丙酮提取 ,但三者之间以及在青蛙的器官之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克百威残留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活化酯法与牛血清蛋白联接 ,制备出较高活性的人工抗原 ,以此来免疫兔子制备抗克百威的多克隆抗体。选择适宜的反应条件 ,以14 C 克百威建立了克百威放射免疫测定法。该方法对克百威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量为 0 1 75ng ml,线性检测范围为 0 2 56~ 40 0 0 0ng ml,I50 值为 650 0ng ml。在线性检测范围内 ,添加不同浓度克百威的蔬菜样品检测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 1 0 %。在甘蓝菜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试验回收率为 93 0 %~ 1 0 4 0 % ,变异系数为 4 3 %~ 1 1 5%。所得克百威抗体特异性强 ,与丁硫克百威的交叉反应率为 9 1 5% ,与呋喃酚的交叉反应率为 5 2 9% ,与供试的其它 3种氨基甲酸酯类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 0 5%。  相似文献   

8.
王丽琴  唐芳  张静  束怀瑞 《核农学报》2003,17(3):212-214
采用14 C示踪方法研究了苹果不同砧木和砧穗组合植株对14 C 同化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矮砧及其嫁接植株的地上部分总干物质分配比例比乔砧及其嫁接植株高 1 4 %和 9 4% ,14 C 同化物分配比例高 1 9 2 %和 1 5 7% ;与乔砧相比 ,矮砧新梢、主干14 C放射比强度都较高 ;矮化中间砧红星新梢的放射性比强度是乔砧红星的 1 78倍 ,矮化中间砧段14 C存留量是相应乔砧植株干段的近 3倍 ,但矮化中间砧段上接口及其上部主干中并未有14 C 同化物积累。因此 ,矮化中间砧对同化物分配的影响并非简单的运输阻滞  相似文献   

9.
利用合成的完全抗原(BSA-ENR)免疫小鼠,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和间接竞争ELISA筛选出了能分泌恩诺沙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以此为基础研制恩诺沙星残留检测的竞争ELISA试剂盒(competitive ELISA ENR-Kit),并测定其性能。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株杂交瘤细胞,单抗亚类均为IgG1型,其中4G1-B3株的ENR mAb间接ELISA效价为1:1.024×106,亲和常数(Ka)为9×1010L/mol;竞争ELISA试剂盒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5~101.6μg/L、灵敏度0.05μg/L、半数抑制浓度(IC50)1.1μg/L,与其他化合物的交叉反应率(CR%)均小于0.01%,鸡肉样、鸡肝样、鱼肉样和牛奶样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1.5%8、7.6%、84.3%和95%,不同基质添加恩诺沙星标准品做竞争ELISA对ENR-Kit检测结果影响小,试剂盒保存期6个月以上。结果说明该竞争ELISA试剂盒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简便等特点,适用于ENR残留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付立新 《核农学报》2002,16(2):122-124
利用6 0 Coγ射线辐照液态发酵法糖化酶生产的白酒 ( 55℃ )。处理剂量为 0(CK)、1 0、2 0、4 0kGy,剂量率为 1 78Gy min。辐照后室温贮存 3 0d ,检测其理化及感官指标。表明经γ射线辐照的白酒 ,其有益成分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感官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将不同剂量辐照的白酒与未辐照的白酒经不同的比例混合 ,筛选理化指标及感官指标较好的酒样。表明以 2 0kGy3 0 % +4 0kGy3 0 % +CK40 %较为理想 ,且混合后贮存 3个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小麦氮锌配施效应及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氮锌配施效应及增产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缺锌的砂姜黑土上 ,氮锌配合施用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盆栽小麦增产1 0 2 %~ 1 8 8% ;大田小麦平均增产 9 76 %~ 1 6 6 %。氮锌配合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锌和速效氮含量水平 ,促进了小麦对氮锌的吸收 ,有效提高了植株氮锌含量 ,土壤水解氮含量增加了 9 1 3%~ 2 1 2 % ;有效锌含量提高了 32 3%~ 6 4 5 % ,小麦氮锌含量分别升高 5 2 0 %~ 1 3 0 %和 1 8 9%~ 36 7% ,氮和锌积累量分别增加2 2 2 %~ 49 7%和 40 2 %~ 6 8 2 %。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的氮锌配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旱稻基因型旱 65(OryzasativaL .)为母本 ,稗草长芒稗 (Echinochloacaudata)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 ,获得实粒种子。连续 5年试验结果表明 :( 1 )F0 高度不孕 ,并伴有杂交种发育夭折现象。去雄 82 4朵小花 ,结实率为 1 2 1‰。 ( 2 )F1杂种优势明显 ,育性正常 ,结实率 92 2 6% ,单株产量超母本 80 3 9%。 ( 3 )F2 农艺性状分离严重 ,但育性无分离。群体 40 5株无不育株出现。选育出的优良变异单株“远F2 1” ,超亲优势为 55 64%。 ( 4)对“远F2 1”衍生F3株系 1 60株考种株穗数、株高、穗长、主茎穗一级枝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诸性状 ,平均超亲优势分别为 2 3 2 %、1 5 1 8%、47 2 6%、3 3 84%、2 4 2 6%及 2 1 62 % ,差异显著。 ( 5)F5光合速率测定 ,超母本2 9 72 %。远缘杂交对不同属间引入目的基因 ,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3.
杜鹃抗盐突变体的筛选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王长泉  宋恒 《核农学报》2003,17(3):179-183
利用杜鹃的离体叶片诱导不定芽 ,发现MS +BA2 0ppm +ZT0 1ppm培养基不定芽分化率最高。用γ射线作诱变剂 ,对离体叶片产生的不定芽进行了耐盐筛选 ,得到了耐 0 5%、0 7%和 1 %NaCl的变异株系 ,并对变异株系进行了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4.
春小麦花前~(14)C同化物分配与累积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吕金印  刘军  高俊凤 《核农学报》1999,13(6):357-361
研究结果表明:从花前标记到整个灌浆期,春小麦901 叶和鞘中14 C同化物分配率分别下降231 % 和78% ,陕229 下降了321% 和77% 。茎中14C 同化物分配率,901 增加了73 % ,陕229 增加了220 % 。从花前标记、灌浆到成熟,901 穗颖壳14C同化物分配率上升了122% ,陕229 上升了87 % 。在花后21d 前,两品种旗叶14C同化物分配率逐渐下降。花后35d 901 旗叶中14C 同化物分配率存在一个高峰,尔后又下降,比花前标记时下降42 % ;陕229 则一直下降,比花前标记下降45 % 。花后同化物转运,陕229 早于901 ,陕229 籽粒中14C同化物放射性相对高于901 。花前标记的14C同化物在901 中有45 % 转运到籽粒中,陕229 中有111 % 转运到籽粒中去。  相似文献   

15.
高肥力土壤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化肥氮去向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是华北平原主要的耕作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田间15N微区试验 ,研究了高肥力土壤条件下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化肥氮的去向。结果表明 ,在每季施氮量 1 2 0~ 3 60kg hm2 条件下 ,冬小麦对化肥氮的吸收率为 2 3 8%~44 5 % ,夏玉米为 2 6 5 %~ 5 1 1 % ,整个轮作周期为 2 8 0 %~ 5 1 6%。而后茬作物对化肥氮的吸收量较少 ,低于施氮量的 1 0 %。当季化肥氮的土壤残留率约占施氮的2 0 %~ 5 0 % ,轮作周期化肥氮的土壤残留率约占施氮的 3 0 %。当季和轮作周期化肥氮的损失量和损失率 ,均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显著升高。当施氮量分别为 2 40kg hm2和 72 0kg hm2 时 ,整个轮作周期化肥氮的损失率分别为 1 9 0 %和 40 5 %。  相似文献   

16.
输液器污染微生物辐射抗性频率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 5 6套输液器分离得到 3 0 3 2株分离菌 ,系统地研究了输液器上污染微生物的辐射抗性。用辐射处理获得了较高抗辐射的微生物 98株 ,测定了它们的辐射抗性D10 。分离菌株的D10 是在 0 8~ 4 0kGy之间 ,主要集中在 1 2~ 1 6kGy。D10 ≤1 6kGy占全部污染菌的 99%。所有辐射筛选菌株是革兰氏阳性菌 ,其中 84株是Bacillussp .,1 4株是micrococcussp .。在输液器外壁获得了 1株桔红色的菌株 ,其D10 为 4 0kGy。  相似文献   

17.
粉煤灰的农业利用及其环境放射性污染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北京、内蒙、宁夏、河北、广东和天津等地大型火力发电厂粉煤灰的采样分析表明:粉煤灰中主要放射性成分为238 U 、232 Th 衰变系和40 K ,比活度范围分别为932 ~2838 Bq/kg ,803 ~2388 Bq/kg 和1156 ~4474 Bq/kg 。试样模拟研究表明, 当粉煤灰施用量达675 T/h m 2 时,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26 Ra 和228 Ra 的比活度分别是对照的356 倍和260 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和地面1 m 高处空气吸收剂量及地面γ辐射所致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随粉煤灰的施用量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中228 Ra 的比活度与粉煤灰施用量的相关性可表示为y = 2204x + 1725 ,(r2 = 09909) ;对于226 Ra ,y = 2138x + 245 ,(r2 = 09966) 。地面1 m 高处空气吸收剂量率( D) 与粉煤灰施用量的相关性可表示为:y = 1896x + 3875 ,(r2 = 09891 ) 。有效剂量当量( H) 的变化与施用粉煤灰的量之间的相关性可表示为:y = 23245x +47505 ,(r2 = 09891) 。当粉煤灰施用  相似文献   

18.
~(60)Coγ射线诱变选育热凝胶多糖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卫旗  何国庆 《核农学报》2003,17(5):343-346
利用60 Coγ射线对产生热凝胶多糖 (Curdlan)出发菌株GM 2 4的菌体细胞与原生质体分别进行辐照处理 ,发现60 Coγ射线对GM 2 4原生质体的诱变效应明显优于对其菌体细胞的作用。对最终诱变筛选获得的 1株高产稳定的Curdlan生产突变株A81研究表明 :与GM 2 4相比 ,其Curdlan产量提高了 5 0 4%,发酵周期缩短了 1 8%,发酵终止后底物残糖由 1 5 3g L降至7 4g L。糖的转化率从 38 7%提高至 5 8 2 %。这说明在Curdlan生产菌株的筛选中60 Coγ辐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