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杜洛克猪部分肌肉和内脏器官解剖数据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 2年河南省国营正阳种猪场从匈牙利引入杜洛克猪 ,经多年风土驯化 ,已逐渐适应当地环境和饲养条件。由于杜洛克猪的饲养环境、饲养方式和方法的改变 ,其身体各部的重量、长度及内脏器官的重量和长度也会有所差异。为满足生产、科研的需要 ,河南省国营正阳种猪场在进行“杜洛克猪新品系选育研究”的过程中 ,结合屠宰测定 ,先后测定了 1 1 5头杜洛克猪的部分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解剖数据 ,为杜洛克猪的进一步选育、饲养和繁殖提供形态学数据资料。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杜洛克猪 1 1 5头 ,全部选自河南省正阳种猪场“杜洛克新品系选育研究…  相似文献   

2.
杜洛克猪新品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前言 杜洛克猪是世界著名的父本品种,农业部于80年代初从日本、匈牙利引进一批放到几个重点猪场,其中正阳种猪场79头,即公猪21头,母猪58头。在79头中,匈牙利杜洛克67头,(公19、母48,计14个血统)。通过繁殖扩群,1984年该场的杜洛克基础母猪群已达200头,为了防止品种退化,保持和提高其生产性能,1986年由正阳种猪场、河南农大和河南省畜牧局共同组成杜洛克猪选育协作组,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研究任务,开展了杜洛克猪新品系的选育研究工作。(以数量遗传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方法(闭锁群育种法)和现代选种技术建系。 一、基础群的组建 1986年初在对该场杜洛克原种及其后裔的体重、  相似文献   

3.
三湖农场匈系杜洛克猪选育何信龙,徐先慧,姚德标,徐大贵(湖北三湖农场杜洛克原种场荆沙市434126)李国豪,胡建国,陈廷济,刘朝英,段绍军(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前言杜洛克猪(Duroc)原产地美国东北部,血缘来自于新泽西州的...  相似文献   

4.
1 杜洛克猪选育存在的问题 杜洛克猪以其高生长速度、高瘦肉率、高抗病力和耐粗饲等优良特性成为杜长大三元商品猪杂交模式的终端父本.河南省正阳种猪场自1980年以来先后从日本、匈牙利、加拿大、中国台湾、美国等地引进日系、匈系、加系、美系、台系杜洛克种猪进行选育,历经几十年培育出了具有本场特色的杜洛克种猪.但在选育中也曾出现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正阳种猪场改制后又称为河南省诸美种猪育种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55年,是河南省畜牧局直属原种猪场,国家农业部首批确定的全国十大重点种畜禽场之一,全国猪育种协作组副组长单位,中国杜洛克猪联合育种先进单位,中国机械化养猪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和先进企业,中  相似文献   

6.
杜洛克猪新品系应激敏感性检测初报蒋思文,吴梅芳,邓昌彦,汪绍南(华中农业大学牧医系武汉430070)王振骅,童光照(黄陂外贸良种场)猪的应说敏感性,是指猪在受到非特异性(如氟烷)刺激时,能引起肌肉强直,高热,有时甚至死之的一*种猪应激综合症(PSS)...  相似文献   

7.
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7系(新太湖猪)配套杂交组合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7系(新太湖猪)配套杂交组合的筛选华金弟,施金元,王子林,施增斌,陆震方,袁鹤岗(苏州市太湖猪育种中心215128)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7系)的选育工作是从1986年开始的,育种方案为以太湖猪为母本、杜洛克猪为父本,杂交后进行横交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瘦肉猪专门化父系杜洛克猪杂交配套利用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杜洛克猪不仅具有良好的配合力,四川白猪1系和新荣昌猪Ⅰ系均以杜洛克猪为最佳配套父本,而且配套系杂优猪的胴体产肉量高、原皮质量好,是商业肉品加工、出口以及制革工业的优质原料猪。  相似文献   

9.
采用PCR-RFLP技术对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山西白猪、山西黑猪和马身猪等6个品种(系)482头猪进行了氟烷敏感(Hal)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在山西黑猪和马身猪中,只检测到氟烷敏感阴性纯合子(NN);而在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和山西白猪群体中,均检测到NN、Nn两种类型的个体,Haln的基因频率分别4.1%、1.8%、1.4%和1.7%。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加强对氟烷敏感基因的检测,选育抗应激群体。  相似文献   

10.
新老美系杜洛克猪生长性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初始重为20kg左右的新、老美系杜洛克猪各12头进行肥育试验,体重达90kg左右结束,之后进行胴体品质测定。结果表明,新美系杜洛克猪日增重770g,老美系杜洛克猪日增重728g,差异极显著;不同性别日增重为公猪813.4g、母猪698.1g、阉公猪813.7g,母猪与公猪、阉公猪日增重差异极显著,而公猪与阉公猪日增重仅差0.3g,差异不显著;瘦肉率新美系杜洛克猪64.21%,老美系杜洛克猪61.17%,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李娜 《猪业科学》2009,26(6):66-68
RBP4基因是近年来在猪繁殖性状上发现的一个候选基因。利用PCR—RFLP方法,以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山西瘦肉型猪新品系(SD-Ⅲ)、大汉梅猪为试验动物,分析了RBP4基因在各群体中的遗传特性。结果发现各群体都存在AA、AB和BB3种基因型,均处于中度多态,除杜洛克猪外,其余各群体都处于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贵州地方良种黔东花猪的繁殖性能,试验选取高繁品种太湖猪为父本,黔东花猪为母本,进行杂交,得到F1(♀)后分别与皮特兰(♂)、杜洛克(♂)杂交,获取不同组合F2,再以巴克夏为终端父本,测定不同组合F2(♀)繁殖性能。结果表明,黔东花猪、太湖猪、皮特兰杂交组合所得的母本在乳头数、初情期、初配日龄、初产及经产母猪产仔数、断奶后发情间隔期等指标均优于黔东花猪、太湖猪和杜洛克组合,是一种具有较高繁殖性能的黑猪母本材料,但在仔猪初生重、生长速度方面低于黔东花猪、太湖猪和杜洛克组合。  相似文献   

13.
品种来源:鲁农1号猪配套系为3系配套.其中,ZFY系和ZFD系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以法系大约克和丹系杜洛克猪为主要育种素材经5个世代选育而成的2个专门化父系:ZML系(母系)是莱芜市畜牧办公室以山东省地方品种莱芜猪和大约克猪为主要育种素材经6个世代选育而成的专门化母系。  相似文献   

14.
山西瘦肉型猪新品系肉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活重达90kg时的36头猪,其中24头SD-1系继代选育4世代猪和12头双杂交猪,LLW×DSD,[父本为长白猪(L)×大白猪(LW)的杂种1代(LLW),母本为杜洛克(D)×SD-1系猪(SD)的杂种1代(DSD)]肉质特性的研究表明SD-1系猪及其杂种猪肉质良好。杂交及肥育后期限制日粮能量水平在提高胴体瘦肉率的同时可导致肉质一定程度的下降。相关分析表明,各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均较低,但肉质与胴体瘦肉率有较密切的联系,表现出随胴体瘦肉率提高而有肉质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我场于1996年12月从台湾引进一批台系杜洛克种猪,经过两年的选育表明,该品种猪具有瘦肉率高、饲料报酬高、日增重快、外貌及体型优秀等优点。为了充分发挥其终端父本优势,1998年9月,分别以台系杜洛克公猪和匈系杜洛克公猪为终端父本,长大杂母猪为母本进行杂交组合研究,为育种和商品猪的生产提供参考数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猪的选择 选择胎次、日龄相近,公母各半,体重40千克左右的(台系)杜长大96头为试验组,(匈系)杜长大96头为对照组。1.2 试验饲料 饲料均采用同一饲料配方与营养水平(见表1…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白洗猪与杜洛克猪杂交后代体尺指标、胴体性状及肉品质变化,本试验选择10月龄健康白洗猪16头、白洗猪×杜洛克猪杂交F1代(DBF1)6头测定其体尺指标、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性状。结果显示,DBF1猪各项体尺指标与白洗猪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眼肌面积(28.33 cm2)、肉色(3.00)、大理石纹(3.50)依然保持在较好水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4.33%)、肌内脂肪含量(4.08%)与腿臀比(31.32%)均有所上调,背膘厚(24.69 mm)、鲜味氨基酸总量(48.46%)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肌肉嫩度及保水能力显著降低(P<0.05)。白洗猪与杜洛克猪杂交后,可在保持其良好的产肉性能、较好的肌肉感官指标和肌纤维嫩度等情况下,提高其后躯载肉性能、瘦肉率及氨基酸种类等,但杂交后肌肉嫩度、营养价值、鲜味、保水能力等方面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二花脸猪和杜洛克猪的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60个随机引物对二花脸猪(太湖猪的一个类群)和杜洛克猪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其中48个引物可扩增出清晰的RAPD带型,8个引物可扩增出多型式片段。一个引物(OPB13)可在两品种间扩增出一条稳定的重复性好的多态片段,其大小约为1890bp。结果表明,二花脸猪、杜洛克猪群内遗传距离指数分别为0.0371、0.0345,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86、0.431,两品种间存在着DNA分子  相似文献   

18.
猪催乳素受体基因第8内含子多态性检测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马身猪、山西瘦肉型猪SD-〖KG-*4〗Ⅰ系、SD-〖KG-*4〗Ⅱ系、SD-〖KG-*4〗Ⅲ系和山西白猪等8个猪种372头个体催乳素受体基因(PRLR)第8内含子多态性,检测到A、B、C 3个等位基因和AA、AB、AC和CC 4种基因型。等位基因A在所有品种中频率都较高(0.50~0.62),等位基因B在杜洛克猪中频率较低(0.12),在其它品种中频率为中等(0.24~0.44),等位基因C在杜洛克猪和SD-Ⅲ系中频率较高(0.26),在其他品种中频率很低(0~0.04)。对AA和CC 2种纯合子进行克隆测序和同源序列比较,发现在扩增片段内有4处突变,即G→A、T→C、A→G的转换突变和TTT插入突变,都发生在PRLR基因的第8内含子。利用140头母猪头胎产仔记录和118头山西白猪后备猪生长发育记录,采用最小二乘分析方法研究了PRLR基因型对猪繁殖性状和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母猪的头胎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差异不显著。但PRLR基因型对后备猪乳头数、6月龄体重和背膘厚等性状有显著影响,AA型个体的乳头数显著高于AC型(P<0.05);AC型个体的6月龄体重和背膘厚显著高于AB型(P<0.05)。  相似文献   

19.
长期选择瘦肉率对杜洛克猪肉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  R.  Schwab  邓慧 《中国畜牧兽医》2007,34(1):107-107
这项研究旨在评估父系猪种分别来源于现在的杜洛克猪和80年代中期杜洛克猪的两个猪群的瘦肉率和肉质性状的差别。这两个系由随机分配的全同胞或半同胞母猪分别与现代杜洛克(CTP)或旧时杜洛克公猪(OTP)配种形成,CTP公猪用鲜精,OTP公猪用冻精。对所有阉公猪和随机选择的小母猪进行胴体组成和肉质性状测定。共有来自23头CPT公猪的178个后代和来自15头OTP公猪的99个后代,两次重复在平均活重109kg时屠宰分析。在实验室测定第10肋骨处眼肌的肌内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选用法系(A群体)和托佩克(B群体)的杜洛克猪290头、长白猪178头、大白猪634头为实验对象,对不同遗传背景猪群体的饲料转化效率(FCE)相关表型性状包括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饲料转化率(FCR)、剩余采食量(RFI)、100 kg背膘厚(BF)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并对3个生长阶段(30~70 kg、70~100 kg、30~100 kg)的饲料转化效率相关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0~70 kg阶段猪的生长速度小于70~100 kg和30~100 kg,在B群体的3个生长阶段中,杜洛克猪的ADG高于其他猪种,而FCR低于其他猪种;大白猪的ADG低于其他猪种,而FCR高于其他猪种。3个品种中,30~70 kg阶段杜洛克的FCE在B群体中最高,长白猪的FCE在A群体中最低;在70~100 kg阶段中,大白猪的FCE在B群体中最低;在30~100 kg阶段中,杜洛克猪的FCE高于长白猪和大白猪。在杜洛克猪和长白猪中,低RFI的猪具有更薄的背膘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