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1997年新刑法第三十条对单位犯罪进行了客观描述,但并没有揭示单位犯罪的本质特征,没有定义项和被定义项,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单位犯罪的定义。如何界定单位犯罪主体范围?理论界存在多种不同的论述。笔者在对各种论述简要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国家机关、私营企业、村民委员会是否应属于单位犯罪主体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的犯罪构成体系存在着价值上忽视对权利的保障,结构上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相脱节等缺陷。因此,有必要在价值上将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社会保护机能与权利保障机能相统一,在结构上将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相整合,并将积极的认定犯罪要件与消极的否定犯罪要件相结合,形成新型的犯罪构成体系。  相似文献   

3.
社会政策与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民 《甘肃农业》2005,(10):142-143
众所周知,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任一学者不能将之穷尽。那么在其中社会政策与犯罪有何关系呢?本文作者认为,社会政策可以影响到犯罪的成立、发生、定量与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或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构建法治社会、体现法治精神,加强法制教育势在必行。法制教育不仅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具有宣传教育、观念认知、功能导向、精神激励、社会稳定这五大基本功能,还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具有独特的功能。根据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调研结果可知,当下法制教育在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念、形式、内容、组织投入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应该从法治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组织制度建设上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5.
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规定过于原则与笼统,致使在理解与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上存在着不确定性与随意性。为准确认定与精确打击此类犯罪,根据近年来同涉黑犯罪作斗争的实践经验,对黑社会性质组织根本特征与法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司法实践中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争议焦点与适用法律难点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使社会发展加快速度;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计算机犯罪。世界上第一例有案可查的计算机犯罪案例于1958年发生于美国硅谷,而中国第一例涉及计算机的犯罪(利用计算机贪污)发生于1986年。从首例计算机犯罪至今,其犯罪类型大幅度增加,发案率大幅度上升,逐渐由单机犯罪演变为网络犯罪,并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的计算机犯罪案件逐年增多,已达近千起。并且80%以上发生在金融行业,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探讨计算机犯罪的特点和防治对策,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配合当前的“严打”斗争,维护社会安定,完善刑事立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计算机犯罪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犯罪类型。所谓计算机犯罪,并不是计算机本身犯罪,而是行为人借计算机达到自己犯罪目的的各  相似文献   

8.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之日起,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技术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随着计算机的问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犯罪形态──计算机犯罪也悄然出现,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亟待思考和解决的新问题。计算机犯罪是传统犯罪形态以外的一种新的犯罪形态,是刑法上的新课题,也是对计算机技术本身的新挑战。这涉及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对受到人为破坏或计算机病毒感染的计算机数据的修复,以及对犯罪痕迹的追踪等方面的问题。1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和分类从广义上讲,计算机…  相似文献   

9.
我国未成年犯刑事责任立法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俊 《甘肃农业》2005,(10):147-148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结合我国刑法的根本目的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应对其实行与成年人犯罪有所不同的刑罚。本文通过分析新刑法对未成年犯罪在原则上所作的特殊规定,在具体操作上提出几点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对待农民工犯罪原因上,笔者十分注重对社会原因的研究。本文旨在以农民工犯罪中的一类特殊犯罪——“私力救济式”农民工犯罪的定义为切入点,围绕着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被侵犯进行社会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应包括帮助毒品犯罪分子毁灭、伪造罪证的行为方式,对于本罪对象规定应从四个方面把握;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人能够成为本罪主体,对于本罪中的明知应从明知的时间、内容、程度三方面理解;对于本罪第二款的规定的理解关键是理解本款规定的"掩护"的含义以及对缉毒人员或者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实施掩护、包庇行为的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刑法第306条规定的辩护人伪证罪对刑事诉讼基本结构、回避制度和证明规则造成了很大冲击,使辩护人和所有受刑事追诉者的正当权利受到威胁,同时也是对辩护权的侵蚀。通过从刑事诉讼程序法及其相关制度的角度对该罪进行分析,笔者以为该罪名应当废除。  相似文献   

13.
在罪刑关系上,学界长期以来强调罪对于刑的制约作用,而忽视了刑对于罪的决定作用。刑罚对犯罪的成立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刑罚反制。刑罚反制的根据在于刑罚具有相对于犯罪的独立性、刑罚与犯罪具有相互依存性、刑罚与犯罪之间的联系具有复杂性以及刑罚目的对手段具有制约性。刑罚反制不仅体现在刑法观念中,而且体现在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中。  相似文献   

14.
不作为犯尤其是不真正不作为犯历来是刑法理论中量刑争议的焦点,本文以义务违反标准来区分作为和不作为,并分析了不作为的行为性问题。在面对处罚不真正不作为犯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冲突问题时,以“保证人说”和“构成要件等值性判断标准”解决与罪刑法定中禁止类推解释原则的矛盾,阐述其可罚性问题,提倡用开放性构成要件理论解决与罪刑法定原则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犯罪大量存在,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寻求有效的对策。本文通过反思我国目前的几种主要犯罪对策,剖析了其弊端与不足;通过分析犯罪产生的真正根源,论证了社会不和谐是犯罪的原因,犯罪是社会不和谐的表现,建设和谐社会是犯罪的治本之策,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应当通过在经济、社会保障上注重公平,在政治、社会管理上发扬民主,在道德、文化建设上强调诚信友爱,来实现建设和谐社会与防控犯罪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评析刑法理论中关于犯罪既遂判定标准的各种学说的基础上认为,犯罪既遂是指在直接故意犯罪中,发生行为人积极追求的、其行为会产生的危害结果的停止状态。既遂的判定应该以“直接目的实现说”为标准,并基于此标准对举动犯和危险犯的既遂标准作出重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石敏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2):162-163,165
界定滥伐林木罪的本质是对被告人林木采伐行为的合法性审查。从森林采伐理论角度出发,对此做出了理论上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制度预防是治理高校职务犯罪的主要对策之一.文章对此作了探索,提出在各种治理对策中应当更加重视制度预防;在预防制度的价值取向上,应当兼顾权利保护和犯罪预防;在制度预防的推进步骤上,应当系统配套和重点突破结合;在预防制度的宣传教育上,应当重点对象和普通群众并重.  相似文献   

19.
刑行交叉是研究行政犯罪的关键,基于刑行交叉的视角,将行政犯罪界定为违反国家行政法律规范而又触犯刑律,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同时,基于此视角,探讨了行政犯罪惩罚的根据即其法律责任,得出了刑事责任优先的刑事、行政双重责任的结论,进而强调实现行政犯罪的惩罚关键要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原因自由行为是为给那些由于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使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然后在无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犯罪行为提供处罚依据的一种理论。然而,这一理论从一引进来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激烈争论。对于这一理论,如何认定其着手,学者们意见分歧,本文认为在解决着手的认定之前,首先应当明确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对象。原因自由行为中原因行为的可罚性。能否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赋予原因行为具有实行行为性,这是解决原因自由行为着手认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