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危害橄榄果实的杧果小齿螟以幼虫蛀食橄榄果实,受害林分虫株率达10%~100%,单株果实受害率5%~60%。该虫在福建平和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枯枝、朽木或树干裂缝内越冬,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经1~3d后交配产卵,卵产于两果之间靠接处,卵期6~8d。幼虫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有2个危害高峰期;老熟幼虫爬出蛀果在枯枝或朽木中化蛹,蛹期13—21d。该虫危害下坡比上坡重,不同品种之间大红心受害较重。清除树上、园中枯枝朽木,能显著减少虫口密度,可有效降低受害率。  相似文献   

2.
为人工大量繁殖周氏啮小蜂的过程中能有效地控制中间寄主柞蚕蛹的发病率,开展了不同处理的病蛹率、寄生率及主要发病监控期测定病蛹率的试验。结果表明:工厂化繁育中,用MZZY-07消毒柜处理裸蛹,用MZCY-08消毒柜处理2刀削茧法处理的寄主蛹,能有效地降低接蜂后蛹发病率,操作简便,利于大规模生产;接蜂后头2 d为主要发病监控期,在此期间及时去除病蛹,可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3.
橄榄蛀果野螟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橄榄蛀果野螟是揭阳市橄榄生产上新发生的害虫。通过系统调查和观察,发现该虫在揭阳地区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寄主枯枝上越冬,第一代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危害乌榄及早熟橄榄,第二、第三代幼虫分别在7月和9月开始蛀入榄果危害。并根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提出狠抓防治第一代幼虫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天牛是橄榄的重要害虫之一。据调查,南安市官桥镇、霞美镇和柳城办事处部分村连片橄榄,因长期管理粗放,天牛为害严重,大部分树势衰退,部分死亡,造成大量减产。因此,防治橄榄天牛刻不缓。 一、天牛习性 为害本市橄榄天牛有脊胸天牛和褐锤腿瘦天牛,以脊胸天牛为主。天牛1年发生1代,4月化蛹,4—6月羽化为成虫,5—6月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不久即咬破树皮,在  相似文献   

5.
荔枝蒂蛀虫发生期的预测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逐日查蛹羽化进度法和虫蛹分级预报法对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的发生期进行了预测预报,应用系统调查的方法观察荔枝蒂蛀虫在田间实际发生的情况,结果表明,所预测的发生期与实际的发生期结果相一致,2种测报方法均能准确预测荔枝蒂蛀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6种寄主植物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鲍晓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736-3736
研究斜纹夜蛾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其发育历期、蛹重和蛹羽化率均差异显著,取食铁苋菜、青菜和甘薯的幼虫发育历期短,蛹较重,蛹羽化率较高;取食大豆和棉花的幼虫历期较长,蛹较小,蛹羽化率偏低。  相似文献   

7.
橄榄星室木虱是橄榄新梢、花果期的重要害虫。广东省饶平县中部丘陵山区橄榄种植面积近1700hm2。近年来,橄榄星室木虱为害猖獗,当地一年可发生7~9代,世代重叠,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利用紫外光谱法对橄榄品种鉴定的基础上,对泸州合江产的橄榄酒进行了紫外-可见光谱法分析,希望能够有效鉴定所分析的橄榄酒,进而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从而为泸州橄榄酒的质量控制奠定基础。[方法]以自制橄榄酒和青果无水乙醇、丙酮提取液的紫外光谱为对比,采用无水乙醇作溶剂,分别把3种橄榄酒适当稀释并且定容,用紫外光谱法分别在波长为190~1000 nm和190~400nm范围测定。[结果]自制橄榄酒和3种橄榄酒紫外、可见吸收峰的数目、形状、强度和位置有所不同。[结论]利用紫外光谱法可准确鉴别3种橄榄酒。  相似文献   

9.
杨圆蚧发生期测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圆蚧Quadraspidiotus gigas(Thiem et Gerneck)发生期测报的研究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研究,到目前为止,关于发生期测报研究的比较少,为此,我们从1984年—1986年对杨圆蚧发生期测报进行了研究。 用期距预测法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比较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基本相符。有效积温预测法是根据杨圆蚧各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提出了预蛹、蛹、雄成虫、卵发生期的预测式,根据这些预测式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基本相符。同时还利用了物候预测法,根据节气进行预测,效果也比较好。  相似文献   

10.
黄斑星天牛产卵于寄主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卵在其中发育。卵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日平均24.7℃,卵期18.9天;21.4℃时,卵期为23.4天,越冬卵期长达225天。计算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6℃,有效积温为321.3日度。根据刻槽与卵的形色变化,可将卵的发育分为四个阶段:初产期、中期、后期与孵化期。黄斑星天牛在幼虫蛀食的坑道内化蛹,日平均25.4℃,蛹期16天;21.8℃时,蛹期26天。计算出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8.24±1.04℃,有效积温为113.2±20.3日度。根据蛹的颜色变化可分为5级,各级蛹有一定的发育期。根据卵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与期距法,可预测发生期。据当地被害杨树虫口及各虫态比,可预测1~3年成虫发生量。  相似文献   

11.
重阳木锦斑蛾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饲养重阳木锦斑蛾幼虫,对该种蛹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阳木锦斑蛾蛹的历期为(9.78±1.19)d,根据蛹体颜色的显著变化可分为4级(Ⅰ、Ⅱ、Ⅲ、Ⅳ),其历期依次为(3.61±0.84)d、(3.64±0.89)d、(2.22±0.45)d和(3.46±0.59)d,雌雄蛹间均无显著差异.通过蛹的发育进度和分级预测法研究,可预测重阳木锦斑蛾成虫的防治适期.  相似文献   

12.
Bt杀虫蛋白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内研究了Bt杀虫蛋白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夜蛾二龄幼虫取食含Bt杀虫蛋白浓度为0.5μg/g,1.0μg/g,2.0μg/g,4.0μg/g,8.0μg/g的人工饲料后,随着饲料中杀虫蛋白浓度增加,幼虫死亡率增加、幼虫发育历期延长、蛹的发育历期缩短、蛹重变轻、化蛹率降低。甜菜夜蛾四龄幼虫取食含Bt杀虫蛋白浓度为2.0μg/g,4.0μg/g,8.0μg/g,16.0μg/g的人工饲料后,幼虫死亡率、化蛹率、蛹的羽化率均无明显差异;而幼虫发育历期延长、蛹的发育历期缩短,蛹重减轻。杀虫蛋白浓度为8.0μg/g,16.0μg/g时,幼虫发育历期明显长于对照。杀虫蛋白浓度为16.0μg/g时, 蛹的发育历期和蛹重与对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棉钤虫某些生物学特性与滞育诱导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诱那导滞育的方法,研究了棉铃虫幼虫历期及性别与蛹滞育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棉铃虫三龄后幼虫历期越长蛹滞育率越高,而雌、雄蛹间滞育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杨德 《福建农业》2011,(10):20-21
橄榄是闽侯县的名优特水果之一,闽侯县被誉为橄榄之乡,近年来橄榄种植发展快速,仅白沙镇就种植橄榄近万亩。在橄榄种植中,有的果农缺乏农药常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防治适期掌握不当,二是不能做到对症用药,三是药液浓度使用不当。四是未能科学旋药,施用农药的次数不够,防效不佳。为了合理施用农药,建议采取以下积极对策,科...  相似文献   

15.
比较笋瓜、苦瓜、黄瓜、丝瓜、南瓜、蜜橘、香蕉7种不同寄主植物对南亚果实蝇化蛹率、幼虫成活率、幼虫期、化蛹时长、蛹重、蛹历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笋瓜上的幼虫成活率最高,达67.33±1.33 %;在黄瓜上的幼虫期时长最短,为4.22±0.22 d; 不同瓜果对南亚果实蝇蛹重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笋瓜上得到的虫蛹重最重,为20.73±0.92 mg; 在笋瓜上南亚果实蝇蛹的成活率最高,为85.62±1.57%;不同瓜果对南亚果实蝇虫蛹历期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樟叶槭与橄榄槭是我国自然分布的2种槭树。通过在南京的引种试验,探讨了2种槭树苗期生长特性及育苗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取沙藏催芽越冬,沙床弓棚育苗具有发芽早、出芽快、发芽率高的特点。樟叶槭平均发芽率为92.20%,发芽持续时间10-20d;橄榄槭发芽率82.55%,发芽持续时间为20-30d。樟叶槭苗期生长速度较快,年均高生长量为62.40cm,速生期生长量43.20cm,占全年总生长量的69.23%;橄榄械苗期生长速度较慢,年均高生长量为26.40cm,速生期生长量为21.80cm,占全年总生长量的82.57%。橄榄槭苗期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樟叶槭苗期抗寒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2种国产槭树的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叶槭与橄榄槭是我国自然分布的2种槭树.通过在南京的引种试验,探讨了2种槭树苗期生长特性及育苗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取沙藏催芽越冬,沙床弓棚育苗具有发芽早、出芽快、发芽率高的特点.樟叶槭平均发芽率为92.20%,发芽持续时间10~20 d;橄榄槭发芽率82.55%,发芽持续时间为20~30 d.樟叶槭苗期生长速度较快,年均高生长量为62.40 cm,速生期生长量43.20 cm,占全年总生长量的69.23%;橄榄槭苗期生长速度较慢,年均高生长量为26.40 cm,速生期生长量为21.80 cm,占全年总生长量的82.57%.橄榄槭苗期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樟叶槭苗期抗寒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大麦虫Tenebrio molitor蛹是繁育花绒寄甲Dstarcus helophoroides重要的替代寄主。通过建立"花绒寄甲幼虫—大麦虫蛹"寄生系统,测定花绒寄甲幼虫在1~7 d日龄大麦虫蛹上发育历期的变化及羽化成虫的体长、体宽、单头重、总重等指标,分析大麦虫蛹日龄对花绒寄甲发育历期及成虫适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虫蛹日龄的增加显著延长了花绒寄甲的幼虫期,对结茧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大麦虫蛹日龄超过4 d时,花绒寄甲的茧期显著降低,成虫羽化率显著增加。大麦虫蛹日龄对花绒寄甲成虫的羽化数量无显著影响,但明显降低了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单重和总重。大麦虫蛹日龄的增加减缓了花绒寄甲幼虫的发育,降低了羽化成虫的适合度。为指导用大麦虫蛹繁育花绒寄甲的接种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二因素(光照和温度)多水平试验,研究了温度和光线对黄粉虫蛹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粉虫蛹的发育历期极显著地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上升,黄粉虫蛹发育历期缩短。在完全黑暗条件下,黄粉虫蛹发育历期延长。光照条件(12L∶12D)、完全黑暗条件、室内自然光照(<250lx)和变温(14~29℃)条件下黄粉虫蛹发育的有效积温分别为90.28d·℃、103.76d·℃和103.84d·℃;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1℃、13.4℃和10.98℃。黑暗条件和温度对黄粉虫的羽化率没有影响。一定的弱光条件、变温环境和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能缩短黄粉虫蛹发育历期,促使羽化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20.
双带夜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双带夜蛾Naranga aenescens Moored在实验室条件和稻田自然变温条件下的发育起点和温度和有效积温。在18-34℃范围内设置6个温度处理对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卵,幼虫和蛹在18-32℃之间的发育历期和温度均呈直线关系。用直线回归法测得卵,幼虫,蛹和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0,9.23,12.02,12.26℃,有效积温分别为60.07,348.54,91.92,29.29日度。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07℃,有效积温为558.36日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