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家蚕病害分传染性蚕病及非传染性蚕病两大类,传染性蚕病包括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微粒子病,是发生最广、危害最大和防治最难的一类蚕病。在养蚕过程中,常常由于传染性蚕病的危害,造成蚕茧减产和茧质下降。因此,在大面积养蚕生产中,应特别重视传染性蚕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防治传染性蚕病主要靠以消毒预防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技术。消毒的方法有各种各样,但主要还是靠化学药剂消毒。现用的消毒蚕药,按其对蚕病病原的消毒作用来分,可以大致归成三类。即广谱消毒剂、专一消毒剂和复合消毒剂。  相似文献   

3.
异噻唑啉酮蚕病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蚕用消毒药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筛选研究工作,按spaulding对化学消毒剂分类的观点,常用的蚕用消毒剂可分为氯制剂、醛制剂和表面活性剂三类,使用最多的当数氯制剂、醛制剂两类。氯霉素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生物体内残留时间长,已被禁止用于食品动物;红霉素因在溶液中不稳定,使用受到限制;而且,由于这两种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使家蚕病细菌的耐药性增加而药效降低;醛制剂对皮肤粘膜具有刺激作用,对人体有害。在家蚕真菌病防治方面还没有比较好的治疗剂,因此,筛选新型药物用于家蚕蚕病防治很有必要。杀菌剂分为氧化型…  相似文献   

4.
《江苏蚕业》2016,(1):30-32
文章简要地分析了为什么要进行蚕病综合防治,指出农村中蚕病发生主要原因,全面地阐述了蚕病综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孙晓明 《蚕学通讯》2007,27(3):45-45,47
预防蚕病发生,落实蚕病综合防治措施,是当前蚕茧生产稳产、高产的重要前提.近年来由于蚕茧收购政策不稳,影响蚕农积极性,也给蚕病防治工作带来不利.目前蚕病损失的主要因素已由传染性蚕病损失转变为非传染性蚕病损失.根据笔者的统计及实际调查结果,2005年至2007年本镇实发蚕种2 600张,因蚕病损失的蚕种量占全年饲养量的10%,平均每张种损失85元.  相似文献   

6.
<正> 江苏省蚕桑学会蚕病学组于8月19日至20日在吴江县召开了“农村夏秋蚕期蚕病发生情况及其防治座谈会”。座谈认为:从全省的情况来看,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及农户养蚕集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对蚕病的防治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适应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以分散饲养为特征的消毒防病技术体系正在形成。1985年以来,全省春蚕和夏蚕的传染性蚕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估计春蚕传染性蚕病的损失率已下降到3%以内,夏蚕已下降到5%以内。但中秋、晚秋蚕期传染性蚕病的危害仍很严重,损失率仍在10%以上,有的市县达20%以上。中晚秋蚕期蚕病率之所以明显高于春、夏蚕期,与会代表从近几年来农村养蚕的防病消毒技术、饲育蚕种及饲育条件的实际情况展开了讨论与分析,认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蚕用消毒药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筛选研究工作,按spaulding对化学消毒剂分类的观点,常用的蚕用消毒剂可分为氯制剂、醛制剂和表面活性剂三类,使用最多的当数氯制剂、醛制剂两类。氯霉素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生物体内残留时间长,已被禁止用于食品动物;红霉素因在溶液中不稳定,使用受到限制;而且,由于这两种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使家蚕病细菌的耐药性增加而药效降低;醛制剂对皮肤粘膜具有刺激作用,对人体有害。在家蚕真菌病防治方面还没有比较好的治疗剂,因此,筛选新型药物用于家蚕蚕病防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正> 家蚕的病毒病已知有核多角体病(脓病)、细胞质多角体病、传染性软化病及脓核病四种。对于这类病毒性蚕病,若不掌握其发病规律,就很难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  相似文献   

9.
为取代治疗真菌病防僵药物、治疗细菌病抗生素类药物及防治蚕病,笔者研制了蚕业消毒新药——鲁烟Ⅰ号。经中试,鲁烟Ⅰ号对家蚕病毒、真菌、细菌等主要蚕病的病源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用鲁烟Ⅰ号作为防治主要蚕病的药物,取代了传统养蚕中的多种药物,用药方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蚕病对蚕桑生产影响很大,是导致蚕农养蚕减产减收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蚕病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蚕病两大类。传染性蚕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侵入蚕体并在蚕体内增殖而引起的病害,并可通过病蚕传染给健康蚕。非传染性蚕病是指由非病原,如节肢动物的侵害、农药中毒、机械创伤等引起的病害。生产上由于对各种蚕病认识不清,找不到发生的原因,造成工作的被动,为了减少蚕病发生,提早采取预防措施,本文就我省主要的蚕病识别和相应的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正>蚕病的发生传染导致蚕茧歉收,蚕桑效益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对生产投入减少,饲养量下降,管理松怠,茧质低劣等各种负面影响.因此,蚕病的正确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是农村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对蚕病做到有效防治,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而养蚕前的消毒则是预防蚕病发生和控制蚕病危害的重要措施;是综合防治的关键与基础.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强化组织领导、统一消毒程序,扩大消毒范围,狠抓薄弱环节,规范消毒技术,全面综合治理”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现归纳介绍于后,仅供商榷:  相似文献   

12.
防治蚕病,首先必须了解蚕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应用这些规律,能动地控制蚕病。到目前为止,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报导,一般都认为传染性蚕病的发生,不外乎是受病原体、蚕儿体质、环境三大因素所支配。因此,防治蚕病必须从这三方面着手。一是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二是科学养蚕增强蚕儿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三是创造适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家蚕病毒病流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蚕农的生产积极性,该病由过去的秋季发生转向全年各季都有发病。自2009年开始,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资助下,射阳县在三个重点镇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蚕病系统性调查。经调查,传染性蚕病主要是病毒病,非传染性蚕病是化学因子中毒。笔者通过蚕病调查与防治工作实践,对家蚕病毒病发生与防治提出一些见解供探讨。  相似文献   

14.
蚕病是养蚕生产的大敌 ,无论什么季节 ,什么条件下养蚕 ,都有不同程度蚕病的发生和危害。在农村中 ,蚕农由于缺乏蚕病方面的知识 ,家蚕得病后对几种常见蚕病又不能正确及时识别 ,致使蚕病得不到及时科学有效的控制 ,最终影响蚕茧产质量 ,给蚕农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针对农村这一现状 ,笔者认为 :对广大蚕农普及几种常见蚕病的识别与防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1 蚕病的种类蚕病的种类可分为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蚕病。传染性蚕病包括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原虫病四大类 ,它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蚕体并在体内增殖而引起的病害 ,又可以通过病…  相似文献   

15.
在养蚕过程中 ,往往由于传染性蚕病的暴发 ,造成蚕茧欠收和茧质下降。防治传染性蚕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有 :1 即时淘汰病蚕许多传染性蚕病 ,如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微粒子病、细菌性胃肠病等。蚕感染上述病初期往往表现出生长迟缓、蚕体瘦小、发育不齐等症状。此时已有大量毒力很强的病原体 ,通过病蚕的粪便 ,消化液等排出体外 ,污染桑叶和蚕座 ,是造成再次感染 ,使蚕病传染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 ,大小蚕同室饲育 ,往往会造成后批蚕暴发蚕病。若尽早发现病蚕 ,分室饲养小蚕 ,人员、蚕室、蚕具专一使用 ,不仅可以提高饲养水平 ,…  相似文献   

16.
<正> 8月19日至20日江苏省蚕桑学会蚕病学组在吴江县震泽召开了“农村夏秋蚕期蚕病发生情况及其防治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各有关部门的代表共18名。会议指出,近年来本省春蚕和夏蚕的传染性蚕病虽己基本得到控制,但中秋、晚秋蚕病的危害损失率仍达10%以上,个别市县高达20%。与会代表,分析了中秋、晚秋蚕期蚕病重新抬头的原因,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7.
陈忠艺 《北方蚕业》2018,(2):42-43,47
对河南柞蚕区一化二放秋蚕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秋蚕用种、蚕期管理、鸟虫危害、蚕病综合防治四方面提出了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以往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人们对传染性蚕病已有不少认识,并提出了彻底消毒、隔离病蚕、消灭桑虫及加强饲养管理等主要预防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手段的提高,这种认识将进一步加深,新的防治措施会不断问世。本讲重点从病毒病谈谈防治的趋势。 1.关于诊断手段在传染性蚕病中,病毒性软化病和中肠型脓病是为害最为严重的两种蚕病,而且它们都有较长的潜伏期,往往病症出现蔓延已  相似文献   

19.
牦牛常见疾病有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2大类,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有内科病和外科病。细菌病防治以管理和药物防治为主,病毒病防治以管理预防和疫苗接种为主,而寄生虫可通过药物预防来进行控制;内科病和外科病的防治重在日常观察,发现疾病前兆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宁南县不断出现链珠状蚕粪蚕儿,经研究发现此类病蚕出现是由细菌性肠道病引起。为了有效防治蚕细菌性肠道病,减少蚕农损失,本文开展了恩诺沙星溶液、盐酸环丙沙星胶囊两种药物防治试验,比较了两种药物的防治效果,初步探索总结出了预防和防治细菌性肠道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