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究元宝枫叶片颜色属性与不同叶色叶片各组织中色素含量和分布,以及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关系,为明确元宝枫叶片呈色的内部机制提供细胞学依据,为揭示红叶植物变色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元宝枫叶片颜色属性,测定各颜色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含量,观察叶片各组织中色素分布情况,使用透视电镜观察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和其他细胞器的超微结构。【结果】元宝枫不同叶色叶片色素含量、分布和超微结构均存在差异。1)红叶花色素苷含量极显著(P<0.05)高于黄叶和绿叶,叶绿素含量较低。黄叶叶绿素含量最低,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P<0.05)高于红叶,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含量比值显著高于绿叶和红叶(P<0.05)。绿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P<0.05)高于黄叶和红叶,花色素苷含量显著(P<0.05)低于红叶,与黄叶之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元宝枫叶片色素含量比值均与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关系。2)元宝枫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均无色素分布,花色素苷主要分布于栅栏组织。红叶花色素苷分布明显,绿叶和黄叶花色素苷分布较少。黄叶类胡萝卜素分布明显,在海绵组织也有花色素苷分布。3)嫩绿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金叶复叶槭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彩叶树种,其观赏价值高,研究金叶复叶槭叶色及生理指标的全年变化规律,以揭示金叶复叶槭叶片的呈色机理。【方法】在2019年5—10月对金叶复叶槭整个生长季的叶片进行连续采样,对其叶色参数和各项生理指标进观测,并分析金叶复叶槭的叶色与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金叶复叶槭叶色的时序性变化过程为:金黄色→黄绿色→鲜绿色→深绿色→绿色。在金叶复叶槭的整个生长季内,外层叶片的叶色参数L~*、b~*值均持续下降,生长初期其L~*、b~*值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8.90与49.23;内层叶片的L~*、b~*值则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其最大值分别为57.60与46.60,均低于其外层叶片的;内、外层叶片的叶色参数a~*值则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仅在生长初期为正值。2)在金叶复叶槭的整个生长季内,其叶片中色素的含量及比值均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内层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外层叶片则呈现升—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其最大增加量达到845.00%;叶片中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内、外层叶片中花色素苷含量的最高值与其最低值相比分别增加了715.03%、690.69%,内、外层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最高值与其最低值相比则分别增加了127.27%、164.71%;叶片的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之值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外层叶片的最大比值为0.96,内层叶片的最大比值仅为前者的82.29%;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呈升—降—升的季节变化趋势,内、外层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于其生长末期达到最高值;叶片细胞液的pH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均小于7。【结论】金叶复叶槭叶色及内部色素、内含物质等均存在时序性变化规律,金叶复叶槭的叶色变化不是由单一指标的影响所致的,而是各项生理指标共同作用的结果;叶绿素、花色素苷含量的增加,类胡萝卜素相对含量的减少,抑制了金叶复叶槭叶片黄色的呈现;可溶性糖、细胞液的pH值间接影响着其叶色的呈现。  相似文献   

3.
以檫木半同胞家系为材料,揭示家系苗期生长、叶片颜色和叶片色素等主要性状变异规律,并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檫木生长性状中的叶量、苗高、基径和分枝数,叶片颜色中的叶色a*值、叶色b*值和叶色L值在家系间具有显著的差异;以上7个性状受中度以上的遗传力控制。叶片花色素苷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在家系间差异不显著,并且具有较低的广义遗传力,说明这3个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檫木家系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苗期表现比较优异的家系。檫木家系间生长和叶色性状遗传变异丰富,遗传改良潜力较大,并筛选出来自浙江和安徽的3个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不同树种叶片秋季变色期的呈色机理,以4种树木秋季变色期的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各树种在变色期叶色参数(L~*、a~*、b~*)、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及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情况,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叶色参数与色素含量、可溶性糖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a~*值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正相关。叶色参数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在秋季整个叶色变化过程中4个树种叶片呈现不断变红的趋势,主要是由可溶性糖不断积累促进花色素苷合成,花色素苷与叶绿素含量之比不断上升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盐碱地不同叶色野生秋子梨植株叶片黄化的原因,为抗寒耐盐碱砧木筛选和盐碱地梨树栽培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盐碱地上叶色正常、半黄化和黄化的野生秋子梨植株叶片为试材,对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和矿质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叶片黄化程度的加重,叶片中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降低,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增加,而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降低;半黄化植株叶片中铁元素的含量高于正常植株和黄化植株叶片中的铁含量,3种叶色植株叶片中铁元素的含量均在梨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参考范围值内;黄化和半黄化植株叶片中锰元素的含量高于正常植株叶片中的锰含量,且远高于其参考范围值的上限;2018年测定的3种叶色植株叶片中铜元素的含量均低于其参考范围值的下限,其中黄化植株叶片中的铜含量最高,2019年测定的3种叶色植株叶片中铜元素的含量均在其参考值的适宜范围内,而正常植株叶片中的铜含量最高;正常叶色植株叶片中锌元素的含量高于黄化和半黄化植株叶片中的锌含量,3种叶色植株叶片中锌元素的含量接近或低于其参考范围值的下限;3种叶色植株叶片中钙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其参考范围值的上限,黄化植株叶片中的钙含量高于正常叶色植株叶片中的钙含量;正常叶色植株叶片中镁元素的含量在其参考范围值内,而不同程度黄化植株叶片中镁元素的含量达到甚至高于其参考范围值的上限。叶绿素含量与锰、钙和镁3种元素含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锌元素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钙与镁、锰与镁、锰与钙元素的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锰与锌、锌与钙、锌与镁元素的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野生秋子梨叶片叶绿素含量与镁、钙、锰3种元素的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铁元素含量间呈负相关;且镁、钙、锰3种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其适宜范围值的上限,而铁元素含量处于其正常范围值内。由此推测,野生秋子梨叶片黄化症可能是由其植株内综合营养失衡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以6年生紫叶杜仲和对照绿叶杜仲扦插苗为试材,测定了杜仲叶片中花色素苷、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可溶性糖等叶色相关物质含量及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pH值在叶色表达期随时间(8-10月)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叶色变异与叶片叶绿素、花色素苷、可溶性糖、PAL活性、pH值的相关性,同时对紫色杜仲叶进行遮光处理并探讨光对叶色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叶杜仲叶片内花色素苷含量、PAL活性均高于绿叶杜仲的,而紫叶杜仲叶绿素含量和pH值却低于绿叶杜仲;在8-10月,其叶绿素含量、pH值呈下降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AL活性表现出升高趋势;通过紫叶与绿叶杜仲的对比可以看出,紫叶杜仲叶片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其花色素苷含量和M值显著高于绿叶杜仲;影响花色素苷和叶绿素含量的主要因子有PAL活性、温度、pH值、光照等,而可溶性糖含量与花色素苷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黄金枸骨叶色在遮荫下变色的问题,通过盆栽试验,利用人工遮荫使叶色变化,观测叶色转变期的色素变化。结果表明:叶色由黄变绿的过程中,叶色参数L,a,b值显著下降(P<0.05),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叶色、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花色素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类胡萝卜素与其他指标为负相关性,说明这些指标的变化最终决定或影响了叶色的变化。通过分析各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黄金枸骨叶色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比值的变化,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增多,提高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使叶色变绿。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矾根叶色与叶片内色素含量的关系,以8个品种的矾根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矾根叶色参数与呈色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色系矾根森林之茵和甜心辣妹的亮度值和饱和度较高;紫色系品种李子蛋糕的亮度值和饱和度较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亮度值和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亮度值和黄蓝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黄蓝饱和度和饱和度呈极显者正相关(P0.01),色相角、叶绿素b含量和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
以欧洲鹅耳枥1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测定10月下旬-12月上旬变色期叶色、色素含量、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光合特性的变化,研究其呈色机理。结果表明,欧洲鹅耳枥在秋季变色的主要原因是叶绿色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颜色呈现,且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 P<0.01);变色期花色素苷与PAL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呈正相关,与POD活性、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变色过程中,气孔因素不是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叶面喷施蔗糖对北美红枫叶色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叶植物的叶色呈现与花色素苷的积累密切相关,而糖被认为是花色素苷合成的前体和信号物质。对北美红枫叶面喷施蔗糖溶液(0.2mol/L),连续施用多次并持续采样,测定不同时期叶片中的花色素苷、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pH值、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或活性,并运用Lab模型将北美红枫叶片颜色数量化,研究各测定指标与叶色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喷施蔗糖处理使北美红枫的光合色素含量和酸碱度(pH值)降低,花色素苷、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叶色参数Lab值与叶片的颜色及色素含量变化较为一致,可作为彩叶植物叶色数量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不同遗传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叶片色素含量变化及其呈色响应开展试验研究,从生理生化角度探寻影响秋季枫香叶片呈色的关键因素,为枫香叶色改良、新品种选育和应用环境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个不同家系的1年生枫香幼苗为试材,测定其在不同环境下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枫香叶片逐渐由绿色变成红色、深红色。同时4个家系叶色变化差异显著,其中17号家系叶片主要为深红色,14号家系叶片颜色以黄绿色为主。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呈下降趋势,特别在平均温度最低、平均昼夜温差大的3号试验点下降幅度最大。4个家系叶片花青素含量显著升高。同时4个家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各试验点均较试验前有不同程度增加。相关分析表明花青素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平均温度和平均呈显著负相关。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家系和不同环境对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可溶性糖和叶片红色面积比例变化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结论]不同家系枫香叶片颜色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同一环境下不同枫香家系叶片变化也显著不同,温度变化的差异和枫香叶片色素比例的改变是导致其颜色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生理生化角度揭示不同光质处理对枫香家系叶色变化的影响,为探索枫香叶色对光质的响应机理提供参考。[方法]以2个枫香家系的1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不同光质处理下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可溶性糖、类黄酮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试验后2个枫香家系叶色较处理前有一定程度的变化。红光处理组枫香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而蓝光处理组叶片叶绿素含量则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蓝光处理后,2个枫香家系叶片花青素含量较对照有显著提高,而红光处理则减少了叶片花青素含量。同时蓝光处理能显著提高枫香幼苗叶片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和类黄酮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红光处理效果较对照无显著差异。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光质处理对枫香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而对花青素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不显著。[结论]2个枫香家系叶色在光质处理下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红光处理可以促进枫香幼苗叶片叶绿素合成;蓝光处理可以促进枫香幼苗叶片积累更多的花青素。  相似文献   

13.
岭南槭不同种源家系种子形态和幼苗生长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种源家系岭南槭种子形态、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特性,分析它们与种源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广东省岭南槭天然分布区的3个种源18个家系的种子表型性状、发芽特征、幼苗生长性状和叶色表现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肇庆黑石顶(HSD)种源的种子最厚、最宽,深圳七娘山(QNS)种源的种子最薄、最窄,惠州南昆山(NKS)种源的种子最长,种子千粒质量最高;翅长与翅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种子千粒质量与发芽率显著正相关(P0.05);岭南槭1年生幼苗地径与苗高成正比,幼苗生长受种源地的地理气候因子影响;在色彩表现方面,QNS3、QNS13家系的明度L*值较大,QNS13色相b*值显著高于其他家系,NKS14家系幼苗的色相a*值最大。[结论]种子千粒质量越高,发芽率越高;幼苗的地径苗高生长受种源地的地理气候因子影响。NKS14家系幼苗红叶特征最明显,色彩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外源性氮和磷对马占相思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分解过程中N、P、K含量和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以便为森林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云勇林场马占相思林下凋落叶为试验材料,采用尼龙网袋分解法,设置对照(CK)、施N(10 g·m~(-2))、施P(5 g·m~(-2))、施N+P(N 10 g·m~(-2)+P 5 g·m~(-2))4种处理,每隔3个月取样1次,并测定凋落叶残留量和N、P、K含量。[结果]表明:施N、P和N+P处理对马占相思凋落叶的分解均为促进作用。各处理马占相思凋落叶的N含量在分解过程中大致保持稳定,施P和N+P处理的凋落叶P含量在分解过程中总体呈波动性上升,而各处理的凋落叶K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施N、P和N+P处理提高了马占相思林土壤的有机质和全N含量,促进脲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结论]施N、P和N+P处理促进了马占相思凋落叶的分解,有利于马占相思林的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15.
辣木幼林对氮、磷、钾肥效响应及叶片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辣木幼林时期对大量元素的需求状况。[方法]应用"3414"配方施肥试验设计,探讨N、P、K配方施肥对元阳干热河谷辣木幼龄林的生长量、叶片色素含量(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和叶片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肥力补充对辣木幼林的生长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效果,其中N肥各施肥配方对幼林的各项生长量指标和生理指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肥对除地径增量和叶片含水率之外的其它设定指标也表现出显著效果,而K肥各施肥处理仅对冠高增量、冠高比增量和叶片含水率具有显著影响。[结论]综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极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著促进树高、地径、冠幅生长和叶片色素积累的组合均为本试验设计的中高施肥量配比,其中N3P2K3为最优组合。辣木幼龄阶段对大量元素需求非常旺盛,以维持其快速增长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To study the leaf calorific value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Method]This study focused on four common forest types widely distributed across China, including boreal coniferous forest,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nd tropical monsoon forest. The leaf calorific values of 175 dominant (or common) tree species were measured. The leaf calorific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ees found in the different forest typ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primary factors affecting leaf calorific value we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nutrient elements, climate, and soil traits. [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se forest types, the leaf calorific values ranged from 14.84 to 21.98 KJ·g-1, with an overall mean of 19.06 KJ·g-1. The presence of organisms appeared to affect the leaf calorific value, which differed among forest types as follows: coniferous trees > broadleaf trees or evergreen trees > deciduous trees. [Conclusion]The latitudinal pattern of tree leaf calorific value, ordered from north to south, is as follows: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 tropical mountain rainforest. The mean leaf calorific value of boreal coniferous forest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ose of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and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The leaf calorific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leaf carbon content (R2= 0.89, P<0.001). A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af calorific value, leaf carbon content, leaf nitrogen content, and leaf thickness.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雷州半岛尾巨桉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选取雷州半岛4种不同林龄(1、3、5、7 a)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尾巨桉叶片、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C、N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叶片土壤凋落物,且3个库间差异显著;土壤的C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N、P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C∶N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逐渐下降;凋落物的C∶N为54. 07 92. 18 ( 25),表明尾巨桉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N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凋落物分解的元素,凋落物的C∶N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凋落物分解速度先降低后升高;叶片的N∶P为10. 80 12. 98,说明中幼林龄尾巨桉受N限制较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受叶片限制,土壤养分含量受凋落物限制,表明生态系统内部C、N、P元素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结论]雷州半岛尾巨桉中、幼林龄时期土壤有机质及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N元素成为其主要分解限制性元素,林分生长受N限制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南亚热带西南桦和尾巨桉人工纯林的凋落叶分解动态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原位分解袋法研究凋落叶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西南桦、尾巨桉人工林凋落叶分解系数分别为0.96 a-1和0.88 a-1.在为期12个月的分解试验中,2种凋落叶有机C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呈逐渐下降趋势;全K含量和C/N比在分解前期迅速下降,之后趋于平缓;全N含量和全P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呈逐渐上升趋势;2种凋落叶N/P比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无论是分解前期还是分解后期,凋落叶质量损失与N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前期R=0.877;后期R=0.855),与C/N均呈显著负相关(前期R=-0.735;后期R=-0.697).与尾巨桉林地土壤性质相比,西南桦凋落叶分解提高了林地0~10、10~20 cm土壤的有机C、全N、全P、全K、N/P,对2030 cm土壤有机C、全K、pH值、C/N、N/P则未产生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凋落叶初始有机C含量与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N/P显著相关;凋落叶初始全N含量与土壤全N、pH值、C/N显著相关.[结论]凋落叶的养分含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紧密;与尾巨桉相比,西南桦凋落叶的养分含量明显较高,分解速率更快,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也更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华山松和油松不同叶龄针叶形态、光合速率、叶绿素和叶氮含量对林窗式疏伐的响应,探讨林窗大小、叶龄和树种对林窗式疏伐后叶光合特性响应的影响。[方法]2008年在30年生华山松和油松混交人工林中,设置对照、小林窗(80 m2)和中林窗(110 m2)处理,2013年以对照样地内和林窗边缘华山松和油松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当年生、1年生和2年生叶比叶重(LMA)、单位叶面积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含量(Chl b)、氮含量(N)、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等指标。[结果]小林窗和中林窗疏伐对叶光合特性影响一致,均对当年生叶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改变了1年生和2年生叶绿素含量、N和PNUE,提高了其Amax。华山松叶LMA、叶绿素含量、N、Amax均低于油松,两树种多年生叶对林窗式疏伐的响应也明显不同:林窗边缘华山松1年生和2年生叶LMA和N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叶绿素含量低于对照,PNUE和Amax显著高于对照;林窗边缘油松1年生和2年生叶LMA和PNUE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N和Amax显著高于对照。[结论]80 110 m2林窗疏伐显著改变叶光合特性,提高其光合潜力;林窗疏伐影响1年生和2年生叶光合特性,对当年生叶影响不显著;华山松和油松对林窗式疏伐的响应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不同光质对三叶崖爬藤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光质处理下三叶崖爬藤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变化,以确定适宜三叶崖爬藤生长的最适光质条件。[方法]以2年生三叶崖爬藤为材料,用不同颜色的滤光膜(红色、黄色、绿色、蓝色和白色)进行光质处理,测定三叶崖爬藤叶片的叶形指标、生理指标、生物量及块茎中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红光处理下的三叶崖爬藤在叶形指标、生理指标、生物量和总黄酮含量上均得到改善,而其余光质处理结果仅对其中某一指标有所改善。[结论]红光处理下的三叶崖爬藤块茎的产量和质量均较佳,在三叶崖爬藤人工栽培中可以利用红光提高其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