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夏引黄灌区复种饲草潜力·效益及发展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宁夏引黄灌区气候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引黄灌区复种饲草的可行性,从农牧结合、自然资源利用和就地转化剩余劳动力3个方面阐述了复种饲草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并就以种植青贮玉米、大豆和油葵作为青饲青贮饲料的3种复种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小麦复种经济作物等高效益复种模式,开辟了宁夏引黄灌区由套种两熟制向复种两熟制转变的新途径,实现了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初衷,是宁夏作为引黄灌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耕作制度改革、农民增收的科技战略储备项目。  相似文献   

3.
复种是粮食增产最简单直接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将种地、养地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合理发展复种,充分利用光、热、水、耕地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复种制度对饲草生产的意义,分析了西藏复种制度的潜力条件、复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意义、西藏复种发展趋势,最后对西藏复种制度发展模式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早熟棉花与饲草小黑麦复种栽培技术规程》(DB 13/T 2424—2016)规范了早熟棉花与饲草小黑麦复种的品种选择、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以及棉花和小黑麦两茬衔接、抢种、抢收的关键技术,可为河北省冀中南棉区棉花与饲草小黑麦复种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引黄灌区糯玉米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宁夏引黄灌区糯玉米高效生产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引黄灌区冬麦后复种糯玉米、早春超早栽培糯玉米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6.
经过1997—2002年对引黄灌区冬麦北移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应用面积已达7.18万亩,冬麦在纯春麦区大面积种植获得了成功,平均单产达376.9kg,较之春麦增产39.3kg,增长11.6%,正常年份单产在400kg以上,冬麦栽培及套复种技术体系基本成熟,利用冬麦的提前成熟收获充分挖掘了套复种粮、油、饲、菜等作物的增产潜力,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冬麦复种经济作物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得出:冬小麦后复种经济作物效益显著。冬麦后复种糯玉米亩纯收入最高为813.3元;其次为复种饲草籽粒苋632.7元;以后依次为复种鲜毛豆525.2元、复种饲用玉米中原单32号471.8元、复种饲用油菜400.2元、复种油葵333.1元,且效益均高于套种玉米。复种收籽粒小黄豆亩纯收入186.9元,复种糜子101.4元,均低于套种玉米效益,故今后应视市场价酌情推广.  相似文献   

8.
早熟冬小麦收获后复种早熟水稻的种植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宁夏引黄灌区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复种指数,而且还可避开引黄灌区用水高峰期。此种模式具有高产,高效,省水,省工、病、虫、害轻等特点。有利于作物轮作倒茬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适合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夏播复种的大豆种质,引进国内13个大豆早熟种质进行引种试验研究,对试验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了差异性测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黑河34、垦豆65产量较高,分别为1 754.99kg/hm~2和1 746.82 kg/hm~2,分别较对照增产38.8%、38.0%,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黑河34生育期78 d,属高产早熟类种质,适宜在宁夏引黄灌区夏播复种。  相似文献   

10.
夏莜麦区饲草燕麦复种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莜麦—饲草燕麦和饲草燕麦—饲草燕麦作物组合的燕麦复种试验结果表明,在夏莜麦区实施一季籽实、一季饲草和两季饲草的燕麦复种方式均可行。莜麦—饲草燕麦作物组合,第1季种植早熟材料185、第2季种植皮燕麦品种XZ04170,同一地块上可产莜麦籽实2 648.70 kg/hm2、鲜草16 443.30 kg/hm2;饲草燕麦—饲草燕麦作物组合2季都种植皮燕麦品种XZ04170,共产鲜草34 751.7 kg/hm2,第2季产草量达到第1季产草量的89.81%。  相似文献   

11.
麦后复种饲料油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新疆地区在小麦收获后的光、热、水、土资源,还能扩大饲草供应;但饲料油菜生产加工技术尚不成熟,难以将饲料油菜加工成优质饲草,因此亟需适宜新疆滴灌复种饲料油菜的栽培及加工利用技术。本文作者通过对栽培技术及加工利用技术的不断优化,提出滴灌小麦复种饲料油菜生产技术,包括播前准备、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刈割时期、青贮利用、裹包利用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从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简介了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盘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复种模式效益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春小麦后复种蔬菜、油料、粮食、饲料作物等不同复种模式与传统栽培模式进行示范对比、效益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麦后复种蔬菜的粮菜模式、麦后复种小杂粮的粮粮模式经济效益较好,麦后复种小黄豆粮油模式经济效益较差,宁夏引黄灌区发展粮菜、粮粮复种模式,对恢复灌区优质春小麦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是切实可行的举措;麦后复种苜蓿、燕麦草、冬牧草等粮饲模式,虽不比粮菜模式和粮粮模式,但其经济效益也高于传统的麦套玉米和单种玉米模式,有利于草畜产业发展、培肥地力,对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复种白菜、油葵等风险高、高耗水作物进行麦后复种谷子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生长期内,麦后进行谷子的复种,太阳总辐射、生理辐射、日照、积温、降水利用率分别为17.8%、18.4%、19.1%、34.1%、57.2%,节约水资源3 300 m3/hm~2,土地利用率提高37.7%;平均产谷子2 262 kg/hm~2,经济产投比提高11.2%,表现出较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为丰富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饲料油菜品种多样性,以福油128(P1)、福油158(P2)、宁杂19(P3)、金油杂158(P4)和华油杂62(P5,对照)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5个饲料油菜品种在相同播种量处理下的株高、茎粗、SPAD值、单株干质量、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饲草产量。结果表明:收获时,P4的单株干质量与P5的无显著性差异;P4、P3、P2的株高、茎粗、SPAD值与P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油菜生长过程中氮磷钾养分含量下降,但养分累积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本试验中,P1的地上部鲜草产量最低,为46 200 kg/hm~2,P5的鲜草产量最高,为57 200 kg/hm~2,P3、P4的鲜草和干草产量与P5的均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分析,P4、P3、P2可在宁夏引黄灌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出适合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高产优质的苜蓿新品种。[方法]引进北美高秋眠级苜蓿新品种在银川市西夏区进行麦后复种品比试验。[结果]参试品种WL712、WL656HQ、WL525HQ的鲜草产量和株高较高,而WL440HQ、WL525HQ、WL656HQ的平均茎粗较大。以粗蛋白(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为主要参考指标,各参试品种均达到NY/T 1170—2006质量标准。[结论]在宁夏引黄灌区西夏区麦后复种高秋眠级紫花苜蓿是可行的,以WL525HQ、WL656HQ和WL712表现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盐城市加大了发展饲料饲草业的力度,全市种草养畜有了新的进展。全市现有牧草种植面积达 3.5万亩,主要以紫花苜蓿、鲁梅克斯、黑麦草、菊苣等居多。为推进全市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调整步伐,解决饲料饲草业存在的问题,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如何加快我市饲料饲草的发展进行如下阐述。 种植模式 复种轮作 在大田中牧草和粮食作物进行复种轮作既可修整农田,又可提高种养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①水旱轮作地区 :适宜秋播冷季型越年生牧草或牧草绿肥兼用品种,变稻-麦为稻-草或稻-草 (肥 )复种,其…  相似文献   

18.
陈晓军 《宁夏农林科技》2011,(12):134-134,144
对近几年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后复种水稻的良种选用、育秧、本田移栽、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形成了栽培技术规程,目标产量指标7 5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比较了麦后复种青贮玉米与饲用高粱2种作物的生物性状、产量,以期筛选出适宜庆阳市麦后复种的高产、优质饲草品种。结果表明,麦后复种青贮玉米有效生物产量达47.76 t/hm~2,明显高于饲用高粱的43.58 t/hm~2(P0.05),豫青贮23号青贮玉米适宜庆阳市及同类区域麦后复种。  相似文献   

20.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传统春小麦套种玉米光、热未能充分利用的现状,进行小麦套种玉米复种青饲玉米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小麦套种玉米,小麦套种玉米复种青贮玉米种植模式的太阳总辐射、生理辐射、日照、积温、降水利用率依次提高15.30%、16.20%、17.51%、30.20%和33.30%,土地利用率提高了45%,每1 kg N、P_2O_5生产的农产品总量分别多220.6、813.5 kg,平均产青贮玉米45 t/hm~2,产投比提高了12.3%,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发展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