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量热计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银杏(Ginkgo biloba)叶热值(caloric content,亦称等容燃烧热,Qv)不同,显示地域性条件对银杏叶能态具有较大影响。热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区银杏叶的差热(differentialthermal analysis,DTA)、热重(thermogravimetry,TG)和微分热重(differential thermogravimetry,DTG)曲线及其特征相似,表明不同地区银杏叶的基本化学组成和结构具有共性,但其DTA、DTG曲线的特征参数、峰高、  相似文献   

2.
Al(OH)_3对树脂型阻燃剂的阻燃增效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Al(OH)3作为树脂型阻燃剂之阻燃协效作用,以树脂型阻燃剂(UDFP)为主剂,采用热分析法(TG、DTG、DSC)探讨其添加Al(OH)3前后处理和未处理杉木粉的动态,并用此技术对纯Al(OH)3的热性质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19.44~315.09℃范围内,Al(OH)3于热分解脱水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热;热重分析表明Al(OH)3的加入可使木材热解时的起始温度降低,失重减小,产炭量相应增加;DTG曲线峰温降低,峰形变小,差热分析表明,尽管添加Al(OH)3前后的DSC图谱相似,在两曲线上均出现了2个明显的吸热峰,但后者峰温前移,峰形略显尖锐.  相似文献   

3.
几种笋壳的化学成分及其纤维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笋壳纤维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采用化学分析、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和热分析等方法研究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笋壳纤维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丰富,分别为36%~40%和35%~46%,木质素仅占1%~8%;2)笋壳纤维呈圆柱形,有沟槽、脊、裂缝和螺旋扭曲;3)笋壳纤维属于典型的纤雏素I型,在红外光谱中,具有一般纤维素的特征吸收峰;4)经测定,笋壳纤维的结晶度为40%左右,与水稻秸秆纤维类似,但低于棉、麻纤维;5)在热重分析曲线中,笋壳纤维有2个失重阶,在190℃左右开始热分解,主失重温度约为310℃左右.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笋壳纤维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可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复合材料、精细化工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一种快速分析与鉴别王不留行和芸薹子的方法,采用热重-微分热重(TG-DTG)与差热分析(DTA)方法分别对王不留行和芸薹子进行分析。以α-Al2O3为参照物,N2为气氛,升温速率为10 ℃·min-1,温度范围为30~600 ℃,对王不留行和芸薹子的热分析图谱进行比较鉴别。结果表明,王不留行和芸薹子的TG-DTG和DTA图谱峰形存在较大差异。在TG谱图中,王不留行TG下降较快,而芸薹子TG下降缓慢。在DTG谱图中,王不留行显示有2个峰形,而芸薹子显示有2个大峰和2个小肩峰,且其峰的位置与王不留行完全不同。在DTA图谱中,王不留行的下降趋势明显,且在300~350 ℃有一个明显的放热峰,而芸薹子在相同的位置没有出现峰形。本试验表明,热分析法具有用量少、易操作、图谱易分析、方便快捷等优点,可以作为一种快速鉴别王不留行和芸薹子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联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2939-12940
[目的]采用热分析方法对花魔芋精粉的生长年限进行鉴别。[方法]在静态空气下对1~3年生长期花魔芋精粉的TG-DTG曲线进行研究。[结果]花魔芋精粉在259.0~261.0℃时逐渐热解炭化,在433.0~450.8℃时开始燃烧。不同生长期花魔芋精粉的DTG曲线有明显差别。[结论]利用热分析方法,从DTG曲线上失重峰值的位置可快速、简便地鉴别不同生长期的花魔芋精粉。  相似文献   

6.
TG-FTIR联用下生物质废弃物的热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G-FTIR(热重-傅立叶红外光谱)联用的分析方法对红松锯屑的热解失重特性和产物生成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松锯屑热解失重的主要阶段发生在200~450℃间,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活化能在70~80 kJ·mol-1之间.小粒径有利于热解反应的进行,且该现象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变得显著,但在本实验的梯度水平下粒径对热解特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升温速率对热解特性的影响相对较大,高的升温速率导致热解起始温度和失重峰温度向高温区移动,加快了热解进程,且升温速率达到50 K·min-1时,在735℃左右观察到特殊失重峰.FTIR的实时分析结果表明,热解的气态产物主要有CO2、CO、CH4和其他低分子烃类,通过对产物浓度变化的半定量分析,验证了粒径对热解特性的影响效果以及735℃左右特殊失重过程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刘洪  敖波  范淑辉  陶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400-9401
[目的]应用热分析法鉴别彝族植物药。[方法]用差热-热重分析(DTA 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瓦布友等彝族植物药进行测定,根据图谱峰形和特征进行比较鉴别。[结果]不同样品的DTA的放热峰特征明显,峰顶温度和峰数量不同,同一样品不同组织部位的DTA放热峰不同,不同样品的DSC的特征峰更加明显。[结论]热分析法是彝族植物药鉴别的一种有效鉴别方法,DTA曲线的特征峰可作为鉴别的佐证,DSC曲线的特征峰可作为进一步鉴别的佐证。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探讨落叶松热解机理,获得更多高品位的实用燃料。采用热重法对比分析了落叶松在3组不同升温速率(15~55,110~150,210~250℃·min~(-1))下的热解特性,利用Coats-Redfern方法计算了落叶松在低升温速率(15,25,35,45,55℃·min~(-1))下的活化能值,同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法对落叶松原物料和不同终止温度下的热解剩余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的热解过程分为干燥、预热解、热解和炭化四个阶段,主热解反应在200~400℃,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最终失重率没有明显变化,最终固体残留物的质量分数在19%~22%,但是最大热解速率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从8.95%·min~(-1)增大到144.35%·min~(-1)。落叶松在低升温速率下热解趋势相似,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TG热解出现热滞后现象,DTG主热解区间所需的温度范围扩大;在两组高升温速率下,整个TG曲线排列不再呈现上述规律,DTG曲线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热解峰区域仍表现出与低升温速率相同的变化规律。Coats-Redfern法计算落叶松低升温速率下的热解活化能值为81.28~95.61kJ·mol~(-1),拟合曲线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落叶松的热解为一级反应。在不同低升温速率、相同终止温度下落叶松样品FTIR光谱图整体走势基本一致,随着热解反应的进程,主要基团吸收峰的位置变化不大,但在相同的吸收峰处存在明显的强度变化,部分吸收峰的强度逐渐降低甚至消失,说明此时落叶松的组成及组分含量发生了变化,热解基本完成。本研究为生物质热解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从链霉菌702发酵液中分离得到DZP-8和DZP-9两种抗真菌活性物质单体组分,分别对其进行了理化性质及其稳定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DZP-8为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熔点170 ~ 173.5℃;旋光度为[α]23.7D=+4.342 5°(c=1.09 in MeOH),紫外光谱表明在318,303,290 nm处有3个典型吸收峰,符合多烯类抗生素图谱特征,红外光谱表明其含有C=O、C=C、C-O、OH和CH2.化合物DZP-9,黄色无定形粉末,熔点205 ~207℃,[α]-177D(in MeOH);紫外光谱显示在337、340和320 nm处有最大吸收,表明其结构中存在较大共轭体系.红外光谱显示DZP-9分子中可能含有羟基(3 417、1 066、1006 cm-1),酯键(1 723、1 172、1 137 cm-1),共轭双键(3 023、1 639、849 cm-1).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DZP-8和DZP-9对热较稳定,温度超过60℃活性开始下降;在强酸强碱条件下活性不稳定,pH =5 ~6时活性稳定;短时间内对紫外线照射和光照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研究为链霉菌702所产抗真菌单体组分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有益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为快速有效鉴别桑细菌性萎蔫病,比较了桑细菌性萎蔫病菌Enterobacter mori和引起相似田间发病症状的桑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在4 000.00~500.00 cm-1范围内,2种重要桑细菌病原存在5个共有峰,其中3个强度有显著性差异。此外,桑萎蔫病菌的红外光谱有1 399.10和1 079.45 cm-12个特征峰,桑青枯病菌的红外光谱有2 973.49,1 724.42,1 380.60,1 278.67,1 185.12,1 132.03,1 100.51和979.31 cm-1等8个特征峰。进一步分析和比较感染桑萎蔫病的桑枝和健康桑枝的红外光谱发现,感病枝和健康枝有5个相同的峰,其中4个强度有显著差异;此外,感病枝有1到643.92和1 407.31 cm-12个特征峰,健康枝中有1 635.83,1 506.36,1 423.59,1 374.97,1 328.57和1 108.82 cm-16个特征峰。为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简便、直观和快速地鉴别桑细菌性萎蔫病及其病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采用聚集指标、聚集指标的模糊聚类分析和空间格局的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黄瓜花叶病传毒介体——瓜蚜自然种群动态进行分析,春秋两季瓜蚜种群均为聚集分布;秋季瓜蚜种群空间格局聚集性可划分为前、中、后三种类型;春季瓜蚜分为前、后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讨论并证明了概率论中常用到的欧拉—普洼松积分。  相似文献   

20.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经卫星搭载、在外层空间飞行8天的棉花种子第一代和第二代植株的子叶、叶片和花药,进行了酯酶、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分析,发现某些后代植株的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对照相比在活性和酶带数目上都有变化,但没有观察到淀粉酶同工酶在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