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红三叶和鸭茅混播草地综合管理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牧草播种期、混播草地中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的混合比例、施氮肥量、施磷肥量和刈割次数五个管理因子 ,建立红三叶和鸭茅混播草地参数回归模型 ,并由此进行产量分析和计算机仿真寻优 ,建立该草地的综合管理优化模式 ,确定最佳的管理因子和水平。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该草地在 3月份播种、禾草混播比例 75%、施氮肥和磷肥量分别为 0 1 5t/hm2 、刈割 3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氮肥和刈割间隔对杂交狼尾草根系活力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在杂交狼尾草第1次刈割后,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4个N肥水平0,33.75,67.50和101.25 kg/hm2,副区为4个刈割间隔21,28,35和42 d)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根系伤流液强度、伤流液中氨基酸总量平均值均以施肥水平33.75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硝态氮总量平均值随施肥水平提高而增加,不同处理间差异均显著.根系伤流液强度、伤流液中氨基酸总量平均值刈割间隔为28 d时显著高于刈割间隔21,35和42 d,硝态氮总量平均值刈割间隔35 d时显著高于刈割间隔21,28和42 d;2)植株粗蛋白含量N肥水平间差异显著,N肥水平101.25 kg/hm2时平均粗蛋白含量达到13.34%,显著高于氮肥水平33.75 kg/hm2和不施N处理,而与N肥水平67.50 kg/hm2的平均粗蛋白含量12.59%无显著差异,刈割间隔28 d时平均粗蛋白含量为13.83%,显著高于刈割间隔21,35和42 d的粗蛋白含量11.86%,11.83%和11.05%;3)植株粗蛋白含量与根系伤流液中的氨基酸总量呈二次曲线关系;4)根系伤流液强度及其氮素形态变化规律为杂交狼尾草适宜施肥技术和刈割间隔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刈割时期(播种后60d、90d、105d、120d和135d)的光叶紫花苕生产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光叶紫花苕在播种后105d刈割利用1次可获得较高的效益,产草量高达18000.15kg/hm2,种子产量高达964.5kg/hm2,比播种后90d刈割产草量提高了16.13%,种子产量提高13.8%,比对照种子产量提高71.9%。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氮肥用量和刈割高度对“湘苎3号”(Xiangzhu-3)和“多倍体1号”(Tri-1)饲用产量、营养品质及败蔸的影响,为“湘苎3号”和“多倍体1号”作为饲用作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刈割高度设3个水平,分别是40 cm(D1)、70 cm(D2)和100 cm(D3);氮肥设置3个水平,分别是每次施氮0 kg/hm2(N1)、92 kg/hm2(N2)和138 kg/hm2(N3)。通过测定各处理饲用苎麻鲜物质产量、干物质产量、营养物质含量及败蔸率,对不同氮肥用量和刈割高度处理的苎麻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和刈割高度对湘苎3号和多倍体1号鲜物质产量、干物质产量、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和磷含量影响显著,其中刈割高度是苎麻鲜物质产量、干物质产量和粗纤维有关参数的主要决定因子,湘苎3号粗蛋白含量主要由刈割高度决定,而多倍体1号粗蛋白含量主要由氮肥用量决定。其交互作用对湘苎3号和多倍体1号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影响显著。在相同刈割高度下,湘苎3号和多倍体1号鲜物质产量、干物质产量、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以N2处理最高,粗纤维含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氮肥用量下,湘苎3号和多倍体1号粗蛋白、钙和磷含量随刈割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生物产量和粗纤维含量随刈割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与此同时,多次刈割会引起湘苎3号和多倍体1号不同程度的败蔸。在本试验条件下,湘苎3号和多倍体1号最适合的刈割高度是70~100 cm,氮肥用量是92 kg/hm2。  相似文献   

5.
施氮和刈割频度对蕹菜再生及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和刈割频度对蕹菜(Ipomoea aquatic)再生及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蕹菜再生草鲜草、干物质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而降低。在施氮量277.2 kg/hm2和415.8 kg/hm2处理下,蕹菜再生草鲜草产量分别达到75 441.1 kg/hm2和82 774.2 kg/hm2,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再生草产量与株高和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再生生长期(2008年6月24~10月22日)刈割4次处理的再生草产量还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再生草粗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而降低。再生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随施氮量和刈割频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则随施氮量和刈割频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施肥与刈割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甘肃省兰州市秦王川地区研究了4个施肥处理(ck、N0P、N1P、N2P)和2个刈割次数处理(3次、4次)对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各茬株高和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肥水平下,甘农3号刈割4次年鲜、干草产量均比刈割3次的高,陇东苜蓿刈割4次年鲜草产量比刈割3次高,但刈割3次年干草产量比刈割4次的高。甘农3号在N2P和刈割4次处理下鲜草和干草产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1 611kg/hm2和15 117kg/hm2;陇东苜蓿在N2P和刈割4次处理下鲜草产量达到最高,为39 178kg/hm2,在N2P和3次刈割处理下干草产量达到最高,为11 217kg/hm2。在试验地区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均以N2P处理的株高和干草产量达最高。  相似文献   

7.
锈病是鸭茅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鸭茅产量与饲用品质。鸭茅对锈病的易感性已成为限制其在我国南方被更广泛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草地的生产能力是评价牧草是否具有建植价值的标准之一。为弄清鸭茅混播豆科牧草、鸭茅单播条件下,刈割对牧草产量和鸭茅锈病的防控作用,研究设计了不同刈割间隔处理[30d、45d、60d、不刈割(CK)],以鸭茅单播为对照,观察不同刈割间隔处理对鸭茅锈病和鸭茅混播豆科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得出:(1)刈割处理对不同建植模式下鸭茅锈病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且混播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白三叶)较鸭茅单播模式更易控制鸭茅锈病。(2)鸭茅+紫花苜蓿、鸭茅+白三叶混播的产量高于鸭茅单播,尤其是鸭茅+紫花苜蓿。(3)不同刈割间隔处理的年干物质产量差异显著,间隔30d刈割和45d刈割处理的年干草产量较高。本研究得出,豆禾混播草地提高了牧草的产量,鸭茅+紫花苜蓿混播尤为明显,且合理刈割,既能增加草地产量,也可有效控制鸭茅锈病。  相似文献   

8.
柱花草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不同播种方式、不同刈割方式及不同施肥水平对柱花草Styiosanthes guianensis的分枝数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2次刈割时间间隔的增长,柱花草分枝数减少。在中等肥力处理条件下,适宜播种方式为撒播15 kg/hm2,2次刈割时间间隔为60 d,施肥模式为:基肥为复合肥600 kg/hm2,农家肥22 500 kg/hm2,不使用追肥,此时,投入产出比最低,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刈割期青稞生物产量和饲草品质的差异,以13-5171-7春青稞为供试材料,设计0、45、75、105、135、165 kg/hm2共6个N素施肥水平,在青稞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乳熟期进行刈割,并测定其生物量和饲草品质。结果表明:(1)随着刈割期的推迟,生物量积累逐渐增加,13-5171-7饲草产量(干物质量)增加,在乳熟期13-5171-7地上部分干物质量达到最高值|(2)随着刈割期的推迟,13-5171-7地上部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在孕穗期平均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乳熟期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随生育期推进降低,但粗纤维含量提高,饲草品质有所下降|(3)增施氮肥青稞生物量提高,地上部分饲草可溶性糖含量和粗蛋白质含量提高,改善了饲草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对刈割期产量和品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13-5171-7作为饲草在乳熟期进行整株刈割,氮肥以T1(45 kg/hm2)和T4(135 kg/hm2)处理综合评价较好。 [关键词]青稞|刈割期|生物量|饲草品质|灰色关联度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不同刈割高度对多花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lium具有很强的再生性和耐刈性,为了确定最佳的刈割利用方式,在有限的耕地中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刈割高度对多花黑麦草特高和杰威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高度对多花黑麦草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品质和生长特性有较大影响,随刈割高度的增加,年产草量增加,生长强度增加,再生速度减慢,粗蛋白含量下降.75 cm刈割平均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分别为70 451.9和9 634.8 kg/hm2,比30 cm高刈割平均增产40.97%和58.9%.75 cm高刈割平均生长速度最慢,但生长强度最大,干物质积累速度最高,平均达到43.54 kg/(hm2*d).特高和杰威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红三叶和鸭茅混播草地综合管理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牧草播种期、混播草地中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混合比例、施氮肥量、施氮肥量和刈割次数5个管理因子,建立红三叶和鸭茅混播草地参数回归模型,并由引进行产量分析和计算机仿真寻优,建立该草地综合管理优化模式,确定最佳的管理因子和水平。分析结果表明,该草地以3月份播种、禾草混播比例75%、施氮肥和磷肥量分别为0.15t/hm^2、刈害3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高寒牧区播期和氮肥对燕麦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燕麦(Avena sativa)永久444为材料,研究播期与氮肥对高寒牧区燕麦生育期、株高、分蘖数及其青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燕麦种子成熟期推迟,而施氮量对燕麦生育期无明显影响;播期和氮肥对燕麦株高、分蘖数及草产量皆有显著影响,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开花期收获青干草为目的,则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且施氮量为100 kg/hm2时,可获燕麦高产。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生态移民社区一年生人工草地混播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南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克日布地区的欧沟、北扎村生态移民社区和兴海县河卡镇幸福村生态移民社区,采用燕麦与箭笑舌豌豆混播。一方面提高了一年生人工草地产草量,平均产鲜草分别为同德38 297.1kg/hm2,兴海县37 014.75 kg/hm2。比单播燕麦(平均产鲜草23 587.05kg/hm2和20 258.55kg/hm2)多产14 710.05kg/hm2和16 756.2kg/hm2,差异极显著,明显提高产草量和牧草品质;另一方面解决了草畜间的供求平衡,改善草地质量,牧户冷季饲草贮备能力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6种植密度对玉草1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草1号产量、品质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5 000与52 500株/hm2 2种密度的总鲜草产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28 944和133 167 kg/hm2),但二者均显著的高于密度为37 500株/hm2的总鲜草产量(117 370 kg/hm2);但这3种密度处理的总干草产量差异不显著。分析这3种密度间各品质指标、植株性状指标总体表现,结果密度为37 500株/hm2的粗蛋白(CP)含量、CP产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分蘖数、总茎粗、干物率均为最高,密度为45 000株/hm2次之,处理52 500株/hm2最低;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密度为37 500株/hm2最低,52 500株/hm2最高。综合产量与饲用品质比较研究表明,玉草1号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左右在我国南方最适宜。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青藏高原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燕麦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栽培学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均发生变化。施氮水平与株高、茎粗、种子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R=0.9360,P<0.01;R=0.9830,P<0.01;R=0.8968,P<0.01),而与产量构成、草产量、种子产量之间呈显著的二次回归关系(P<0.01)。施氮量60kg/hm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高4358.5kg/hm2;草产量达到最大值时的施氮量为75kg/hm2,草产量为22820kg/hm2(干重)。  相似文献   

16.
王草和象草在云南省亚热带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对王草和象草在云南省亚热带地区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在产量和养分的季节变化动态上有一定差异,在早期生长速度,再生性,年总产量和抗寒性等方面差异较小,多次刈割利用时,两者均表现出再生性好,饲草产量高的特点,其鲜草,干物质和粗蛋白的年总产,象草平均为298t/hm^2,53.7t/hm^2和4.18t/hm^2,王草为276t/hm^2,58.2t/hm^2和4.30t/hm^2,种植利用时两者可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7.
施肥对青藏高原燕麦种子生产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施肥水平对燕麦Avena sativa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燕麦种子高产的施肥量,为提高燕麦种子生产能力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的施氮梯度范围,施氮对燕麦产量和品质影响作用明显,施氮水平与种子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R=0.896 8,P<0.01),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蛋白质含量持续增加;而施氮水平与有效分蘖数、小穗数、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之间呈显著的二次回归关系(P<0.01),表现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施氮60 kg/hm2时燕麦种子产量为4358.5 kg/hm2,达到最高,施肥量继续增加,种子产量增幅下降,投入产出比降低.因此,从高产和高效角度综合考虑,生产中以收获燕麦种子为目的时,施氮量应选择60 kg/hm2,而以生产饲草为目的时,施氮量应选择75 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氮磷肥供应对干物质产量及再生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磷(P2O5)水平处理(0、50、100、150 kg·hm-2)及4个氮(N)水平处理(0、60、120、180 kg·hm-2),研究了干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氮磷含量及累积量、再生6和12 d的生长量等指标对氮磷肥投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及磷肥均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在低磷供应条件下,干物质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条件下,适宜生长的最优施氮量为120 kg·hm-2。对不同施氮处理而言,饲草干物质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2)干物质产量与地上部氮含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磷累积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氮磷肥施用可以促进植株残茬再生,0、50、100、150 kg·hm-2磷处理下适宜残茬再生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刈割6 d后残茬的再生芽芽长及叶面积、刈割12 d后叶面积均与再生生物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施用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肥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 kg·hm-2时,适宜生长及再生的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推荐年施磷量及施氮量分别为100及12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技术中的肥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