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不同刈割周期对热研11号黑籽雀稗(Paspalum atratum cv.Reyan No.11)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隔90d刈割周期粗蛋白质产量最高,达3897 kg/hm2;间隔75d刈割周期鲜草产量最高(135.8t/hm2);间隔120d刈割周期干草产量最高(38.6t/hm2);间隔120d刈割周期株高生长动态和分蘖数均高于其它处理;在品质方面,间隔90d刈割周期黑籽雀稗品质最好,粗蛋白质含量最高(13.13%),粗纤维含量最低(25.79%)。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苜蓿秋眠级与其生产性能及越冬的关系,筛选适宜在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方法】以国内外5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为材料,2014-05-20将其播种于和林格尔试验地,2015-2017年连续3年调查物候期和越冬率,测定苜蓿鲜、干草产量及营养成分(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计算相对饲用价值(RFV),根据3年平均干草产量与RFV的耦合作用筛选出最优苜蓿品种。【结果】秋眠级越低的苜蓿品种,其春季返青越晚;秋眠级越高的苜蓿品种,其越冬率越低。5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3年平均鲜、干草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以金皇后苜蓿鲜、干草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1);草原3号苜蓿的3年平均CP含量和RFV值最高、ADF和NDF含量最低;驯鹿苜蓿的3年平均ADF、NDF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除金皇后ADF含量外)。根据苜蓿3年平均干草产量与RFV值的耦合结果,确定金皇后和草原3号属于最佳苜蓿品种。【结论】苜蓿秋眠级别与越冬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秋眠级为1~3级的苜蓿品种金皇后和草原3号在3年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越冬率及营养品质方面均表现较好,适宜在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及刈割间隔时间对玉草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有0、2.2、3.8、5.4 g/株4个水平,副处理有间隔45、55、65 d 3个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和刈割间隔时间对玉草1号产量、品质均有显著影响,但施氮量和刈割间隔时间的互作效应对产量、品质的影响不显著.不施氮处理的总鲜、干草产量均显著低于施氮量为2.2 g/株的处理,而施氮量为2.2 g/株的处理又均显著低于施氮量为3.8和5.4 g/株的处理,后两者的总鲜、干草产量差异不显著.不施氮处理的粗蛋白(CP)含量、CP产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FV)均为最低,显著低于施氮量2.2 g/株的处理,施氮量为2.2、3.8、5.4 g/株处理间各品质指标的差异均不显著.刈割间隔时间为65 d的处理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NDF含量和CP产量均为最高,显著高于刈割间隔时间为55和45 d的处理,但是其CP含量和RFV却要显著低于刈割间隔时间为45 d的处理.研究表明,施氮量为3.8 g/株,刈割间隔时间为45 d刈割的植株适宜于青饲利用,刈割间隔时间为65d的植株适宜于青贮利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生境中不同末次刈割时间紫花苜蓿抗寒性及其与低温胁迫下糖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关系,为科尔沁沙地苜蓿抗寒越冬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于2020年8月25日-11月5日进行不同末次刈割时间处理,每处理间隔10 d,以未刈割为对照;于封冻前期(11月15日)挖取不同处理苜蓿越冬器官(根颈)分别进行-10,-15,-20,-25,-30 ℃低温冷冻处理,以4 ℃处理为对照,测定各处理紫花苜蓿根颈的相对电导率及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利用相对电导率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苜蓿的半致死温度,并对半致死温度与糖类物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未刈割和8月25日、9月5日、9月15日、9月25日、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及11月5日末次刈割处理苜蓿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8.03,-17.61,-17.03,-16.59,-15.80,-15.82,-16.83,-16.34和-17.12 ℃,表明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不同末次刈割时间苜蓿的抗寒性表现为:未刈割>8月25日刈割>11月5日刈割>9月5日刈割>10月15日刈割>9月15日刈割>10月25日刈割>10月5日刈割>9月25日刈割;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苜蓿根颈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蔗糖含量变化因刈割时间不同表现有别,果糖含量呈增加-降低-增加的双峰型变化趋势,淀粉含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紫花苜蓿根颈的半致死温度与-10,-20,-30 ℃下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5和-20 ℃下的蔗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与-15 ℃下果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5和-20 ℃下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末次刈割时间可调控苜蓿根颈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进而通过蔗糖和果糖等可溶性糖协同作用来维持细胞的渗透压,进而提高苜蓿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东北寒地黑土区气候寒冷生长期较短,以往在退化草地或低产田种植紫花苜蓿,为保证安全越冬,一般每年只能刈割三茬;在"粮改饲"背景下,寒地黑土农区耕地土质相对较肥沃,田间管理较规范。【目的】通过探究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在合理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为寒地黑土农区苜蓿种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种植第二年"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o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在苜蓿春季返青前一次性土壤施肥525 kg·hm~(-2)基础上,再于每次刈割前15 d喷施自主研制的寒地黑土农区紫花苜蓿专用叶面肥,进行年刈割4茬和3茬的比较试验,以不施任何肥为对照,观测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比传统年刈割3茬在产草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变化,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探讨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合理施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结果】施肥可以有效提高苜蓿产草量和质量,在施肥(土壤底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和3茬的总干草产量分别为13 544.44 kg·hm~(-2)、11 935.26 kg·hm~(-2),比对照(不施肥)分别提高了11.45%、10.77%,平均粗蛋白质含量分别达22.11%、21.68%,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17%、7.59%。施肥(土壤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比年刈割3茬的干草产量提高13.48%,平均粗蛋白质含量提高2%,并对越冬率影响不大,仅降低2个百分点,从96.70%降低为94.84%。苜蓿施肥并年刈割4茬的产值和产投比分别达24 380.01元/hm~2和2.05,比不施肥年刈割3茬纯增收4 851.68元/hm2,经济效益明显。【结论】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种植紫花苜蓿,在合理施肥条件下年刈割4茬,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产草量、牧草质量和经济效益,而且不影响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刈割频次、施肥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轻度盐碱地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以刈割频次(1、2、3、4次)为主处理,施肥(对照;施N肥;施P肥;施NPK复合肥)为副处理的双因素裂区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生长季内,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显著增加(P<0.05),3次与4次刈割分别比1次刈割增产123.8%和131.6%;施肥对干草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刈割频次与施肥的交互作用对干草产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刈割3次并添加NPK复合肥处理的干草产量最高。刈割频次和施肥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二者交互作用仅对粗蛋白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紫花苜蓿茎叶比下降,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和K+/Na+显著增加(P<0.05),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Ca2+含量先增加后降低,Ca2+/Na+则表现出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施NPK复合肥使苜蓿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刈割频次对第二年返青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4次刈割明显降低了苜蓿的存活率,返青率仅为12.5%,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研究表明,在松嫩平原轻度盐碱地种植紫花苜蓿,每年刈割3次并施用NPK复合肥为最佳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背景】 东北寒地黑土区气候寒冷生长期较短,以往在退化草地或低产田种植紫花苜蓿,为保证安全越冬,一般每年只能刈割三茬;在 “粮改饲”背景下,寒地黑土农区耕地土质相对较肥沃,田间管理较规范。【目的】 通过探究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在合理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为寒地黑土农区苜蓿种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以种植第二年“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o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在苜蓿春季返青前一次性土壤施肥525 kg·hm -2基础上,再于每次刈割前15 d喷施自主研制的寒地黑土农区紫花苜蓿专用叶面肥,进行年刈割4茬和3茬的比较试验,以不施任何肥为对照,观测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比传统年刈割3茬在产草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变化,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探讨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合理施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结果】 施肥可以有效提高苜蓿产草量和质量,在施肥(土壤底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和3茬的总干草产量分别为13 544.44 kg·hm-2、11 935.26 kg·hm-2,比对照(不施肥)分别提高了11.45%、10.77%,平均粗蛋白质含量分别达22.11%、21.68%,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17%、7.59%。施肥(土壤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比年刈割3茬的干草产量提高13.48%,平均粗蛋白质含量提高2%,并对越冬率影响不大,仅降低2个百分点,从96.70%降低为94.84%。苜蓿施肥并年刈割4茬的产值和产投比分别达24 380.01元/hm2和2.05,比不施肥年刈割3茬纯增收4 851.68元/hm2,经济效益明显。【结论】 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种植紫花苜蓿,在合理施肥条件下年刈割4茬,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产草量、牧草质量和经济效益,而且不影响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8.
对秋季大棚种植和露天种植的多花黑麦草进行周期刈割,研究刈割次数对江苏沿海大棚种植和露天种植多花黑麦草的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刈割次数来看,大棚种植多花黑麦草以刈割5次产量最高,达85 614.45 kg/hm~2,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粗蛋白含量下降,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增加;从刈割时间来看,大棚种植的多花黑麦草鲜草产量在3月份左右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9.
 紫花苜蓿(Medicigo sativa L.)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刈割是利用紫花苜蓿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本文以在云贵高原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表现优异的7个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刈割处理对紫花苜蓿品种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处理对紫花苜蓿不同品种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及粗蛋白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14号品种(1085)在45cm的刈割方式下鲜草产量最高,达到了86400kg/hm2,且显著高于30cm刈割和孕蕾期刈割(P<0.05);同一刈割处理下,不同的品种之间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也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45cm刈割处理时,14号品种(1085)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余6个紫花苜蓿品种(P<0.05),而粗蛋白含量则是16号品种(1075)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余6个紫花苜蓿品种(P<0.05)。不同刈割处理对参试的紫花苜蓿品种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分析,表明在45cm刈割方式下,苜蓿的产草量,粗蛋白含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故云贵高原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苜蓿生产的最适宜刈割高度是45cm。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体外产气法评价青海高原农牧交错区苜蓿青干草按不同质量比(0∶100、25∶75、50∶50、75∶25、100∶0)分别与小麦秸、蚕豆秸、马铃薯秸和油菜秸两两组合后的发酵产气特性。结果表明,48h产气量及理论最大产气量与有机物、粗蛋白、中性洗涤可溶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分别与酸性洗涤纤维(P<0.001)、中性洗涤纤维(P<0.01)、中性洗涤可溶物/粗蛋白(P<0.01)呈负相关;产气速率常数分别与粗蛋白(P<0.001)、中性洗涤可溶物(P<0.001)、有机物(P<0.01)呈正相关,而分别与酸性洗涤纤维(P<0.001)、中性洗涤纤维(P<0.001)、中性洗涤可溶物/粗蛋白(P<0.001)、半纤维素(P<0.05)呈负相关;产气延滞时间与其他养分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仅与有机物(P<0.01)呈负相关。当苜蓿青干草分别与小麦秸、马铃薯秸和油菜秸均以25∶75的质量比组合、苜蓿青干草与蚕豆秸以50∶50质量比组合时较为合适。因此,适当添补易发酵或高蛋白含量的饲草能够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西藏山南地区不同比例箭筈豌豆与丹麦"444"燕麦的混播效应。结果表明,混播可明显提高产草量和牧草品质,不同混播比例间的产草量、粗蛋白、粗脂肪、NDF、Ca和P含量差异显著(P<0.05),AD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箭筈豌豆比例的增加,粗蛋白、粗脂肪、Ca和P含量随之增加,而NDF、ADF含量增加。播种比例以箭筈豌豆(50%) 丹麦"444"燕麦(50%)为佳,产草量较高,品质较好。混播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的含量。箭筈豌豆与丹麦"444"燕麦按此比例混种在西藏山南可以推荐推广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饲草品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饲用玉米品种农大108(ND108)和山农饲玉7号(SY7)不同收获时间处理下的玉米全株产量及饲用营养品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收获期是影响玉米全株饲用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两个品种玉米全株的干物质含量、脂肪含量逐渐增加,粗蛋白含量逐渐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先下降而后略上升,生物学产量、各营养成分的产量及饲料总能量均明显增加。综合玉米全株的生物学产量和营养品质,SY7在生长期第85~90d,ND108在第90~95d收获可以获得较高的玉米全株生物学产量和最高玉米饲用价值。两个饲用玉米品种相比,SY7玉米全株生物学产量明显高于ND108;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总能量储备高于ND108,粗脂肪含量低于ND108,综合衡量玉米全株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玉米品种SY7要优于ND108。  相似文献   

13.
施钾对高寒区饲用玉米产量与营养品质以及伤流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冀西北高寒区旱砂地条件下,研究钾肥施用量对饲用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形成、根系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可显著提高饲用玉米的生物产量,增产5.3%~27.7%;施用钾肥后,粗纤维、粗灰分和全钾含量分别增加了6.9%、18.0%和85.9%,生物累积量分别增加36.1%、50.4%和137.1%;粗蛋白、粗脂肪和全磷含量明显降低,伤流强度、各养分流量和钾离子含量明显提高,其中钾离子流量和含量分别提高240.7%和42.9%,茎基部伤流液中全氮和无机磷含量降低。说明均衡的养分管理是提高饲用玉米产量及肥料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定合适的刈割时间,在有限的耕地中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刈割时间对泉花7号的花生果及花生秧的产量及品质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秧能提前10 d收获,刈割高度保持在5 cm左右,既不影响花生果的产量与品质,又能提高花生秧产量及粗蛋白含量,其中花生秧提前10 d收获产量比对照提高6.5%,差异...  相似文献   

15.
留茬高度与刈割时期对墨西哥玉米再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大田小区栽培试验,研究了留茬高度和刈割时期对墨西哥玉米(Zea mexicana)再生性能(包括再生草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刈割时期的确定以植株高度为准,运用概略养分分析法评价饲用品质并引入再生系数(RGC)的概念判定其再生性能。结果表明,株高95 cm时刈割,留茬30 cm的再生草产量和总能量最高,分别为11.60 kg·m-2(鲜草重)和278 kJ·m-2,显著高于留茬20 cm(CK)与10 cm处理;留茬30 cm再生草的粗蛋白和无氮浸出物含量较高,粗灰分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留茬20 cm,不同时期刈割,株高130 cm与95 cm(CK)的再生产量、总能量差异不显著,但明显高于株高60 cm处理;但再生草饲用品质以株高60 cm时刈割最佳。比较发现,RGC接近2.5时墨西哥玉米再生性能最好,对应的刈割方式(留茬30 cm,株高95 cm)可实现其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6.
以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全膜平铺、起垄膜侧和露地栽培5种处理方式,研究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冬油菜生育期、越冬率、产量和经济性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全膜平铺、起垄膜侧 栽培冬油菜,均能不同程度影响冬油菜单株经济性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越冬率,增加产量,缩短生育期;其中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效果最好,水分利用效率比露地栽培(对照)提高3.4 kg·mm-1·hm-2,生育期缩短7 d,越冬率提高24.5%,产量达3 194.46 kg·hm-2,增产42.8%;全膜平铺栽培增产33.9%,全膜覆土栽培增产26.0%,起垄膜侧栽培增产24.8%。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白三叶和狗牙根的种间竞争关系。[方法]采用替代系列试验法。按移栽比例设5个处理,通过测定草产量及其动态变化,揭示2种牧草的种间竞争力大小。[结果]结果表明,处理②和③的草产量最高,分别为5164和4956 g/m2,与其他3个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⑤的草产量最低,为3263 g/m2。在2年试验中,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进,5个处理中白三叶的比例均逐渐下降,而狗牙根却相反。2005年年初,白三叶的竞争率大于狗牙根,以后随着气温升高,狗牙根的竞争力占主导地位。2006年,草地群落逐渐被狗牙根替代。[结论]5个处理中,处理②和③可获得较高的草产量,但从群落的稳定性考虑,白三叶和狗牙根不宜在高频刈割方式下混植。  相似文献   

18.
鸡蛋胆固醇含量对孵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5周令尼克红蛋鸡受精后收集种蛋作为试验对象,研究种蛋胆固醇含量对孵化率的影响,试验分3组,每组270枚鸡蛋。Ⅰ组胆固醇含量为每百克蛋黄含胆固醇1400mg,Ⅱ组胆固醇含量为每百克蛋黄含胆固醇1500mg,对照组每百克蛋黄含胆固醇1910mg。结果表明:①试验Ⅰ组受精率、孵化率平均比对照组分别降低3.34%和3.79%(P<0.01);②试验Ⅱ组受精率比对照组降低1.49%,差异极显著(PO.05)。③低胆固醇含量组雏鸡雄性比例极显著上升(P<0.01)。证明种蛋低胆固醇含量可显著降低蛋鸡孵化率。  相似文献   

19.
对在广东地区引种的国外20个优良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刈割3茬的鲜草中,第2茬的产量最高,与总产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各品种间前3茬鲜草产量、绝对干物质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所有品种绝对干物质率为8.4%~12.7%,其中各品种间前3茬刈割的干物质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品种01-Lm-1、LMT 1107、Common 1、Archie和LWD 8181-2的鲜草产量较高,达10.17 kg/m2以上,品种01-Lm-1、LWD 8181-2、BAR 9 TAM、Barprisma和LMT 9034的绝对干物质产量较高,达1.01 kg/m2以上.平均粗蛋白含量在16.05%~24.56%之间,品种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品种Common 1、LWD 8115、LWT 8140的粗蛋白含量达23.52%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不同刈割周期、留茬高度对4种柱花草属牧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刈割周期、留茬高度对4种柱花草属牧草产草量的影响。试验表明,草种和刈割周期对草产量的影响显著,留茬高度对草产量影响不大,各因素对草产量的影响为:RA>RC>RB,即品系>刈割周期>留茬高度。极差分析得出各因素的最优水平为:A2品系,GC1581柱花草;B4留茬高度,40cm;C2刈割周期,60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