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胡椒矿质营养诊断指导施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结果表明:胡椒嫩叶出鞘后30 ̄35d完全稳定,以带花穗、位于植株中部、阳面、短枝上的叶片作为采样叶;1d中除12:00 ̄14:00外,其它时间均可采样:1a中以4月和10月作为采样时间。拟定4月和10月的营养指标,4月份适宜范围为:N2.7% ̄3.1%、P0.17% ̄0.21%、K1.6% ̄2.0%、Ca1.1% ̄1.3%、Mg0.23% ̄0.30%;10月份为:N2.9% ̄3.5%、P0.1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的效果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 ̄1992年,运用对比法,在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进行了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整种,覆膜切种,覆膜育芽移栽均比露地栽培地温提高1.8 ̄3.9℃,土壤含水量增加1.3 ̄2.6%,土壤容重降低0.05 ̄0.12g/cm^2,近地茎增粗0.1 ̄0.21cm,叶片数增多1.2 ̄1.5片,增产22.2 ̄25.1%,净收入增加1732.5 ̄2362.5元/ha。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需钾特性及钾肥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试验结果表明,钾对马铃薯营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团棵期施钾处理株高钾对照平均增加3.2cm,鲜重增加11.6g;盛花期分别增加2.4cm和49.1g,植株含钾量随着植株生物量的增大而减小,前期植株中钾的含量3.85% ̄4.62%,后期钾的含量为1.63% ̄4.19%,植株吸钾量则随着生物量的增大而增加,前期0.6 ̄0.8g/盆,后期4.12 ̄5.86g/盆,施钾处理较对照平均增产6.8%,不施钾上  相似文献   

4.
应用 B N- 1、 B N- 2生长 调节剂对 冬小麦播 前浸种 和孕穗 期叶面 喷施,有 显著的 促根 (05~21 条/株 )、促叶(173~6 cm 2 /倒三叶)、扩源(09~48 g/株)、增粒(04~22 粒/穗)和增重 (05~12 m g/粒)作用,增产 50~573 kg/h m 2 ,以 B N- 1效果最佳,适宜的浸种和叶面喷施浓度均为 8 m g/kg。  相似文献   

5.
香草兰营养诊断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多年多点的调查分析,初步确定高产香草兰营养诊断适宜的采样时间10-11月;采样部位为自茎蔓顶叶向下数第7-8片叶;香草兰营养诊断指标包括养分含量适宜范围和重要养分平衡比值。养分含量适宜范围为:N2.15%-2.40%,P0.43%-0.50%〉K2.70%-3.20%,Ca3.60%-4.20%,Mg0.35-0.70%。重要养分平衡比值适宜范围为:N/P4.00-5.33,P/Ca0.018  相似文献   

6.
无毒化学去雄剂PCZ在小麦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无毒化学到雄剂PCZ的两种剂型PCZ-2和PCZ-4,于小麦主茎旗叶抽出1/2时以4个不同浓度叶面喷施。小麦自交结实率低于10%、异交结实率高于50%的深度和剂量:PCZ-2的浓度为0.5%,每有效穗用量为0.4、0.6和0.8ml以及浓度为0.6%。用量0.4ml;PCZ-4的浓度为0.5%,用量0.6ml。2品种3个施用时期的试验表明,两剂型的最佳施药时期皆为主茎旗叶抽出1/2时,不同品种  相似文献   

7.
水稻抛栽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世宏 《杂交水稻》1999,14(4):23-25
1995~1998年对水稻抛栽的高产配套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抛栽的适宜叶龄为3.5~4.5叶,抛栽密度早稻为30.0万~36.0万蔸/hm2、晚稻为33.0万~37.5万蔸/hm2,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早晚稻均以7∶3为宜,抛栽稻的立苗期为3~5d,大田抛栽水层深度以1.0~1.5cm为好。  相似文献   

8.
金线莲组织培养与人工栽植研究:Ⅲ.壮苗生根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试验表明,以增殖培养的苗,切割成有2-3节,叶片3-4片,高3-4厘米的茎顶节段为材料,经培养6个月,培植体每株平均净增高6.9厘米、叶3.63片,根3.92条;切取有小叶2-3片、高2-3厘米,无根的上苗,经培养3个月,培植体株平均可净增高3.38厘米,叶3.29片,根2.5条,鲜重达0.5克,采用1/2MS+NAA4ppm+iba1ppm+活性炭0.3%的组合,对金线莲试管苗快速生长和生根有  相似文献   

9.
PP333,磷,钾和镁的混合物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年的试验和大田应用调查结果在明,于春花生始花后25~30天,叶面喷施PP333、磷酸二氢钾和硫酸镁(每667m2的药量依次为2.25g、14.25g和9.5g)混合液,防止高温多湿条件下植株的徒长,株高比对照矮8cm左右,但比PP333单独处理高3cm;主茎青叶数不但比PP333单独处理增加1.3片.而且也比对照多0.4片,有利于增加饱果数和产量;分枝数、荚果数、饱果数和产量不但比对照增加,而且比单独PP333处理分别增加0.3条/株、12个/株、1.3个/株、17.1kg/667m ̄2。  相似文献   

10.
地膜小麦较常规小麦0~10cm地温提高2.25~2.82℃;0~10cm、11~20cm、21~30cm、31~40cm、41~50cm土壤含水量依次比CK提高1.96%、1.34%、2.32%、1.64%和1.04%;穗分化提前3~5d;分蘖质量和数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冬前、返青和拔节期的增蘖幅度依次为11.5%、30.3%和10.6%;成穗数增加9.7%;扩源增库效果显著,拔节到抽穗期主茎叶面积增加11.5%~30.4%,各器官物质积累量大幅度提高,产量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成穗数增加52.5万/hm2,穗粒数增加4.6粒,每公顷净增产1306.5kg,增产幅度22.6%。  相似文献   

11.
紫化和黄化茶树品种叶色色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4个叶色紫化、黄化以及绿色叶片茶树品系(种)的叶片色泽进行感官分类赋值,并用色差计测定供试品系芽下第二叶的色差参数,分析叶片色差参数与色泽赋值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叶色赋值与Hunter E(r=0.96,P<0.01)、L(r=0.96,P<0.01)、a(r=-0.57,P<0.01)和b (r=0.87,P<0.01)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用E和L值可以作为紫化和黄化茶树品种选育的筛选指标,a和b值可以作为紫化茶树筛选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以木薯嫩叶为材料,对其染色体制片技术的取样时间、预处理药剂、固定液、解离方法以及染色剂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取材时间为上午8:30~10:00,用0.1%秋水仙素与0.002 mol/L 8-羟基喹啉混合液室温预处理 3 h,经固定液(无水酒精 ∶ 氯仿 ∶ 冰醋酸=6 ∶ 3 ∶ 1)固定,用1 mol/L盐酸60 ℃下解离8 min,再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压片镜检,能取得良好的分裂相效果。  相似文献   

13.
水稻器官形态和干物质积累对穗分化不同时期高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水稻穗分化期高温对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影响,以耐热籼稻黄华占和热敏感籼稻丰两优6号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在穗分化期进行40℃(10:00-15:00)高温处理,以人工气候箱32℃适温处理为参考,室外环境温度为对照(CK),研究枝梗-颖花分化期(Ⅰ期)和花粉母细胞形成-减数分裂期(Ⅱ期)高温胁迫对水稻器官形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Ⅰ期高温抑制幼穗分化,使穗分化期延长2.5~8.8 d;Ⅱ期高温阻碍水稻抽穗,导致穗分化期延长6.8~7.1 d,显著缩短上部茎节,降低抽穗度,其中热敏感品种降幅大于耐热品种;2)穗分化期高温处理显著降低每穗颖花数和颖花大小,颖花数下降原因在不同处理时期间存在差异,Ⅰ期高温减少颖花分化数;而Ⅱ期高温显著加速颖花退化,两个品种退化幅度均达50%以上,并显著降低了花药大小和颖花受精率,热敏感品种丰两优6号受高温影响要大于耐热品种;3)高温对叶片生长有促进作用,Ⅱ期高温处理表现尤为明显,两个时期高温处理对上3叶净光合速率和水稻单茎干物质积累没有显著影响。Ⅰ期高温不同部位间干物质积累无显著差异,而Ⅱ期高温显著降低茎鞘和穗部干物质积累,但高温导致高节位分枝发生,积累了一部分干物质,整体上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并没有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小麦叶面积指数计算为群体绿叶与比叶面积的乘积,而绿叶重为其分配指数的地上部干重的乘积。建立了绿叶分配指数与生理发育时间之间的曲线关系。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动态,其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15.
华南双季超高产水稻抽穗期理想株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华南稻区新育成的超高产杂交稻组合粤杂122、丰优428、泗优998、培杂67和超高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胜泰1号等6个材料抽穗期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测验及对产量的通径分析,提出了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抽穗期理想形态指标分别为:早季株高90~105 cm;每蔸茎数11~12条;剑叶长35~40 cm;剑叶宽2.1~2.2 cm;倒2叶长、宽为46~50 cm和1.8~2.1 cm;倒3叶长、宽为59~64 cm和1.4~1.9 cm;剑叶开张角7~14;倒2叶、倒3叶开张角为18 和20~33。晚季株高95~100 cm;每蔸茎数9~15条;剑叶长30~41 cm;剑叶宽1.8~2.0 cm;倒2叶长、宽为53~61 cm、1.3~1.8 cm;倒3叶长、宽为52~58 cm、1.2~1.5 cm;剑叶开张角9 ~19;倒2叶、倒3叶开张角为15~37、16~49。同时测定了参试材料的主要生理性状,并对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抽穗期的适宜生理指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为材料,采用10~15 cm水层灌溉处理和无水层对照,对植株温度及其与植株冠层小气候和灌溉水因子的关系作了分析。水稻植株温度与150 cm大气温度在数值和相位上均存在一定差异。8:00~20:00植株温度均明显低于大气温度,21:00~次日7:00植株温度与大气温度基本相同;日最高植株温度出现在13:00,比最高大气温度提前1 h,但日最低植株温度和最低大气温度均出现在6:00;植株温度的平均日较差比气温小。在同一高度上相比,晴天6:00~13:00植株温度比空气温度高,而且提前1 h升温,18:00~次日6:00则两者逐渐趋同或植株温度稍低;而在阴天,植株温度则全天一直高于空气温度,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也相同。植株温度白天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天空状况(云量或日照时数)和风速都通过对辐射强度的调节和热量的交换而产生作用。植株温度夜间的变化主要受灌溉水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日平均气温(Ta)29.6℃是灌溉水提高或降低植株温度的临界温度值,当Ta>29.6℃时,灌溉水具有降低植株温度的作用,反之,灌溉水具有提高植株温度的作用。植株温度与水 气温差符合二次曲线关系。植株冠层在白天吸收或反射太阳辐射,夜间则阻挡热量散失,对调节植株温度具有明显的缓冲效应。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拟合,建立了两个可供实用的水稻植株温度的环境模型。  相似文献   

17.
杂种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个澳大利亚杂种小麦在不同生育期植株及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干物质积累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总干物质积累在籽粒灌浆末期达到最大值,茎秆和叶片干物质积累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挑旗期茎秆、叶片各占植株总干物质的50%;从孕穗王灌浆末期,茎秆为干物质的主要贮存器官,占植株总干物质的 39.87%~66.67%;在成熟期,籽粒成为干物质贮存的最主要部位,占37.65%,茎秆占35.23%。从6个杂交种平均值来看,干物质积累多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尤其在营养生长期优势最明显。相关分析表明,营养生长期植株总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且主要分配在茎秆部位的杂交品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和较强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8.
水稻叶倾角是指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叶倾角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与株型和产量密切相关,如直立叶片就是水稻理想株型形态因素之一。叶倾角的大小受到多种植物激素的调控,是油菜素内酯、生长素、赤霉素、茉莉酸等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另外,其他因素如根系分布、叶片大小、生长环境等也会对水稻叶倾角大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根据水稻叶倾角的研究进展,着重从叶枕的发育、激素水平及其他因素等方面,对水稻叶倾角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与总结,以期为水稻株型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水稻叶倾角是指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叶倾角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与株型和产量密切相关,如直立叶片就是水稻理想株型形态因素之一。叶倾角的大小受到多种植物激素的调控,是油菜素内酯、生长素、赤霉素、茉莉酸等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另外,其他因素如根系分布、叶片大小、生长环境等也会对水稻叶倾角大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根据水稻叶倾角的研究进展,着重从叶枕的发育、激素水平及其他因素等方面,对水稻叶倾角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与总结,以期为水稻株型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Field Crops Research》1999,63(1):13-17
Leaf senescence is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loss of chlorophyll and decline in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i) to qua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lorophyll (SPAD) and soluble-carbohydrate concentrations in maize (Zea mays L.) leaves during leaf senescence and (ii) to examine whether this relationship differed between an old and a recent maize hybrid.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1995 at two locations. A range of leaf soluble-carbohydrate concentrations and SPAD values was obtained through various source-manipulation of source activity by defoliation and thinning. Defoliation treatments were imposed at 3, 4, and 5 weeks after silking. The thinning treatment was imposed at 3 weeks after silking. Two maize hybrids were composed: Pride 5 (old) and Pioneer 3902 (recent). Leaves at three leaf positions, near the topmost ear and the ear internode were sampled at weekly intervals, from 3 weeks after silking until visual completion of leaf senescence. Leaf and internode soluble-carbohydrate concentration declined following defoliation, although the response in leaves was delayed compared to that in the stem. SPAD readings and soluble-carbohydrate concentration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below a plateau value of 55 mg glucose equivalents g−1 lea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AD and soluble-carbohydrate concentration was similar for the old and recent maize hybr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