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
A.  B.  梭柯洛夫 《土壤学报》1954,2(4):321-330
在米丘林文库中,保留着一篇未完的论文稿:“向科学家要求些什么”。在这篇论文里,米丘林对于那些不能给最需要的农业问题以适当解決的学者,愤怒地写道:“例如,第一个问题:园艺家应该知道,这个区域的土壤是否适宜栽种这些植物?土壤中缺乏什么?它需要加入那些物质?并且,土壤中有什么是过多的?”  相似文献   

3.
<正>在全党和全国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党的十五大召开之际,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问题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争取15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批示,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涵盖历史,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了延安、榆林地区及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在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对今后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开发步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支持和关心,对水土流失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关怀,是对全国特别是对水土流失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4.
<正> 为了确定Cd、Cu、Ni和Zn对生长在施用污泥的土壤上的玉米的有效性,于1984年,在就地侧渗能控制的小区进行田间试验。这些小区设在三种土壤上。这三种土壤为Bojac壤质砂土,Davidson粘壤土和Grosecloge细壤土。来自主要处理工业废水的  相似文献   

5.
氨的固定对土壤微生物氮的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effect of ammonium fixation on the estimation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 was studied by the standard fumigation-incubation(FI) and fumigation-extraction (FE) methods,NO3-N content of fumigated soil changed little during incubation,while the fixed NH4^ in soils capable of fixing NH4^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K2SO4-extractable NH4-N.one day fumigation increased both extractable NH4^ and fixed NH4^ ,However,prolonged fumigation gave no further increase.One day fumigation caused significant loss of NO3-N,while prolonged fumigation caused no further loss.For soils tested,the net increases of fixed NH4^ in fumigated soil equaled to 0-94% of NH4-N flush measured by the FI metod,and 1-74% of extractable N measured by the FE method.depending on different soil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mmonium fixation was one of the processes taking place in soils during fumigation as well as incubation ofter fumigation and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in the estimation of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by either FI or FE method.  相似文献   

6.
被土壤吸附的六价铬的最佳提取剂的选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土壤中磷酸盐与Cr(Ⅵ)的竞争吸附作用,查明0.1mol/LKH2PO4-K2HPO4溶液是提取被土壤吸附的Cr(Ⅵ)的最佳提取剂。  相似文献   

7.
Nine soils with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Se levels were selected to test a fractionation procedure of soil Se based on sequential extraction. Soil Se was fractionated into readily available Se (fraction Ⅰ, extracted by 0.5 M NaHCO3), slowly available Se (fraction Ⅱ, extracted by 0.1 M NaOH-0.1 M Na4P2O7), amorphous oxide-occluded Se (fraction Ⅲ, extracted by acid ammonium oxalate), free oxide-occluded Se (fraction Ⅵ, extracted by dithionite-citrate-bicarbonate buffer solution) and residual Se (fraction Ⅴ, determined by HNO3-HClO4 digestion of the final soil residue). The recovery of soil Se (the sum of all fractions over total soil Se determined independently) by this procedure was from 88.1% to 110.9%, mean 99.2%±6.4% for the test soils. The sum of fractions Ⅰ and Ⅱ, provided a good measure of available Se in soils and the percentage of fraction Ⅰ plus Ⅱ over the total soil Se, tentatively defined as Se availability index, could be used to indicate soil Se status and predict Se deficiency.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提高罐藏蘑菇得率的更好方法,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一步分析浸泡-冷藏-浸泡处理与浸泡-冷藏-真空水合处理方法中各因素以及蘑菇的预煮时间、预煮液中的柠檬酸浓度对罐藏蘑菇的得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浸泡-冷藏-浸泡处理与浸泡-冷藏-真空水合处理方法中,只有冷藏处理显著影响罐藏蘑菇的得率。蘑菇的预煮时间与预煮液中的柠檬酸浓度对罐藏蘑菇的得率也有较显著的影响。将蘑菇在2℃的条件下作20~24 h的冷藏处理后再预煮,并适当延长预煮时间可提高罐藏蘑菇的得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糊控制的温室加热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该文分析了现有温室加热设备的不足,提出了将模糊控制原理应用于温室加温设备的新方法,并成功地研制了一种工作效率高、使用方便,基于模糊控制的温室加热器。试验结果表明,该温室加热器性能稳定可靠,自适应能力强,节能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9.6%,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西亚和我国的西北部。半干旱地区约占27.6%,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欧洲南部、西南亚以及我国北方等。干旱地区的特点是降雨量少,是发生水土流失灾害问题最多的地区。位于西亚的约旦是水资源不足的国家,年平均降雨量约100 mm。约旦水土保持方案的特点是有长期水土保持设想,实施水资源再利用计划,有效利用泥沙资源,治理与绿化同步进行。相比之下,我国有些干旱地区仍存在视水土流失危害而不顾,肆意掠取自然资源的现象,有些水土保持工程也只是为治理而治理。虽然多年治理成效显著,但总趋势是流失面积在减少而侵蚀强度在增加,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反省,否则,干旱贫穷的约旦将是我们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问题探源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土沉积环境的旱化和黄土形成的三种风化类型为切入点 ,通过古今类比分析 ,探究了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的黄土地质渊源。其次 ,讨论了土壤干燥化的土壤物理学成因。土壤水分物理特性 ,因受黄土粒度组成的制约而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变化 ,即从西北向东南 ,土壤持水性能渐次增高 ,土壤蒸发性能渐趋降低 ,以田间持水量作为参照状态 ,则会发现黄土高原土壤经常处于水分亏缺状态。土壤干层的形成是干扰和破坏植物演替序列及其土壤水分生态基础造成的后果 ,从而引起土壤干燥化的趋强化发展 ,最后 ,从气侯变化入手 ,对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趋势进行了预估  相似文献   

12.
李家岗下蜀黄土剖面的反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应菲  汪永进  陈峻 《土壤学报》2000,37(4):443-448
采用色度学方法,系统研究了下蜀黄土典型剖面的反射光谱特征。结合磁化率、微量元素Rb、Sr的含量和比值,讨论了色度参数的古气候意义,初步把下蜀黄土形成以来的古气候划分为3个波动旋回。下蜀黄土和黄土高原色度参数的对比,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和成壤强度。  相似文献   

13.
贺秀斌  唐克丽 《土壤学报》1998,35(3):289-295
本文借助于扫描电镜显微镜,对黄土高原三个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中锆石颗粒表面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将表面超微结构按外观形态划分为六个种类,并对各类特征发生频数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锆石颗粒有丰富的表面超微结构反映沉积前后的风化作用性质和程度,进而讨论了黄土高原Lou土和黑垆土及其盖层的发生环境。  相似文献   

14.
黄土的连续提取实验及Rb/Sr值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连续提取实验 ,将黄土和古土壤中元素的赋存状态分成六种形态 :水可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留态。结果表明 ,K和Rb等元素 ,主要赋存于残留态中 ,而Ca、Sr等元素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结合态和残留态中。Sr在黄土和古土壤中的赋存状态明显与Ca的分布有关。在风化成壤作用中 ,碳酸盐的淋溶和含Ca硅酸盐矿物的分解 ,引起Sr的淋失 ,而Rb保持稳定。因此 ,Rb Sr值指示了黄土和古土壤遭受的淋溶程度 ,反映了黄土高原的降雨量 ,是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黄土区荒草地土壤水平衡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草植被深层土壤干燥化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采用人工降雨的试验方法,对黄土高原沟壑区荒草坡地不同水文年土壤水平衡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植被覆盖率较高时,WAVES模型可以应用于荒草坡地土壤水平衡的模拟;土壤储水量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趋势很吻合,但有关参数的取值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荒草地土壤水分收支基本平衡所需的雨季降雨量和年总降雨量分别为507.0mm和747.6mm,分别高于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的雨季降雨量和年总降雨量,预示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年和平水年土壤水分易收支负平衡,从而形成土壤干层。  相似文献   

16.
黄土形成与演变模式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赵景波 《土壤学报》2002,39(4):459-466
黄土具有土壤的结构、有机质和淀积产物,黄土主要是风尘堆积后经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的成壤过程形成的。黄土所经受的成壤作用主要是生物作用、弱淋溶作用、CaCO3的迁移和富集作用以及部分地区的粘化作用。黄土是在相对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成熟的灰黄色古土壤,不同地区黄土所属土壤类型主要为灰钙土、栗钙土、棕钙土、棕漠土和黑垆土。黄土形成模式主要是风尘堆积后经不同的成壤作用转变为灰黄色土壤的模式,黄土的演变主要是黄土在后期风化过程、后期成壤过程和成岩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人工林对区域深层土壤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典型黄土区 1 0m土层土壤水分的分析表明 :黄土高原土壤深层具有丰富的土壤水资源 ,3~ 1 0m土层内土壤水资源从南部的 1 0 86.8mm逐渐降低到北部的 5 2 4.1mm ,各地土壤水资源量约相当于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 2倍。在 1 0m土壤水分剖面内 ,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土壤含水量具有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以荒坡地或低产农田为对照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黄土高原目前主要的造林树种可利用 9~ 1 0m以下土层的土壤水资源。在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背景下 ,人工林植被的耗水主要使黄土区中北部地区 3~ 8m土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到长期接近或低于凋萎湿度 ,形成难以恢复的深厚土壤干层。人工林大量耗水形成的难以恢复的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特殊的生态水文现象 ,是目前区域人工植被生态系统不稳定性的体现。同时表明 ,黄土高原营造的人工林尚不能达到涵养水源之功能。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古土壤成土过程的特异性及发生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雪峰  鹿化煜 《土壤学报》2004,41(5):669-675
中国西北地区 ,从中新世以来就有持续不断的风尘沉积。这种风尘沉积作用即使在气候较为湿热的古土壤发育时期也未中断。黄土上土壤发生的独特性在于成土过程与风尘沉积的同步性。这种独特的成土过程使得土壤剖面深厚而均匀 ,常呈复合性状。古土壤与下伏黄土 ,不再是土壤与母质的关系 ;古土壤的真正母质应是成土过程中不断添加的风尘物质。古土壤中并不存在埋藏A层 ,对古土壤进行A、B、C等发生学层次的划分值得商榷。由于富含碳酸钙风尘物质的不断添入 ,成土作用强度受到不断削弱 ,绝大多数古土壤的成土作用强度未达到棕壤的发育强度。  相似文献   

19.
第四纪黄土剖面多元古土壤形成发育信息的揭示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唐克丽  贺秀斌 《土壤学报》2002,39(5):609-617
以时间尺度 2 0万年以来的洛川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间隔 30~ 5 0cm的密集采样 ,通过土样的物理、化学、矿物组成和孢粉分析及土壤微形态镜鉴的综合研究 ,对第四纪生物气候环境演变提出了新的见解。对原以代表干冷环境沉积为主的黄土地层 (L) ,揭示了内伏半干旱环境的演化及相应的土壤发育过程 ;对原以代表暖湿环境的红褐色古土壤层 ,揭示了内伏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演化及干旱与湿润型孢粉共存的矛盾实质。研究证示 :深厚的黄土剖面是在第四纪生物—气候环境演变过程中 ,通过黄土沉积、成壤强弱交替演化 ,形成发育的由不同土壤类型组成的特殊的多元古土壤剖面体系。  相似文献   

20.
对黄土高原 3个土壤剖面Rb和Sr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 ,全新世不同阶段的黄土和土壤中Rb和Sr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Rb/Sr比值的变化反映了成土环境和成土作用强度的变化。全新世早期 ,气候比较温和干燥 ,风尘堆积速率降低 ,土壤发育表现为边沉积边成土 ;全新世中期 ,气候温暖湿润 ,沙尘暴很少发生 ,风尘堆积速率极低 ,生物风化成土作用达到最强 ,以至于在黄土高原面发育黑垆土 ,在关中盆地形成褐土。到了 3 10 0多年前 ,气候恶化变干 ,风尘堆积速率加快 ,土壤严重退化。从区域上看 ,冬季风对黄土高原南部的环境效应比夏季风对北部的环境效应要强 ;黄土高原南部季风场强的变化较北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