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西部地区2000年以来的相关资料,通过沿用新古典经济学内生增长理论构建出了西部地区农业增长的理论模型和经验实证财政政策的区域化调控成效,得出了西部财政政策与农业增长的经验事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是有利于农业产出增长的,减税的政策效应大于财政支出的政策效应,但财政税收和财政支出政策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还未很好地形成,财政政策调控成效不是很明显;人口增长并不能带来农业产出增长,西部地区农业产业仍然是在劳动力驱动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增长率的上升降低了人均资本存量进而带来的人均产量下降正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二元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发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收敛作用。使用该理论并采用中国198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业劳均产出增长率与非农就业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说明我国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作用正在逐渐显现。为此,现阶段中西部地区可利用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以增强其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拓展研究了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结果表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均GDP、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显著,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呈现倒"U"型关系,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每提高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减少0. 041 t,全要素生产率每提高一个单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 79 t。基于经济平衡增长思想,研究了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率与人均GDP增长率、碳排放结构系数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增长的条件是人均产出增长率小于等于效率和结构增速之和,计算出了"十三五"期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率的允许变化区间为[-0. 94%,3. 9%]。  相似文献   

4.
根据兰州市1990~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时序数据,建立兰州市实际GDP的ARMA模型,研究兰州市经济增长动态路径。研究表明,兰州市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动态增长路径表现为ARMA(2,7)过程,ARMA(2,7)模型估计的兰州市GDP增长率与现实GDP增长率之间的误差要小于"十五"、"十一五"规划的GDP增长率与现实GDP增长率之间的误差,2013年模型预测值与当期值之间仅差19.2亿元,ARMA(2,7)模型预测的准确度较高,兰州市未来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因此,此模型可以为兰州市规划未来经济增长目标提供实证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5.
全要素生产率与广东农业经济增长波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晨 《广东农业科学》2009,(12):223-227
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广东1985-2006年农业经济增长的伞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定量测度,研究发现,在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广东农业经济增长中资本对产出的弹性高达0.65,而劳动对产出的弹性仪为0.35;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分刖为80.609%、-1.012%和20.403%,即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率最大,而劳动对产出的贡献率却为负值.广东农业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6个明显的波动区间.最后就如何提高广东未来农业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陕西省2005-2015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实证研究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陕西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陕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地区GDP和第一产业的增长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农产品进出口每增加1万美元,可使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1675亿元,第一产业值增加0.0147亿元,农产品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出口贸易;相较于第一产业值,陕西省农产品贸易对地区GDP增长的促进程度更大.实证研究的政策启示是:陕西应依托"一带一路",继续发挥农产品进口贸易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加大农业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要注重品牌建设,着力把特色农产品"卖出去";要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要致力于发展开放型的农业经济,积极实施"引进来"战略.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的增长,但区域间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基于1978—2017年31个省区市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和经济产出数据,利用泰尔指数从南北方、东中西部2个维度测度中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差距及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区域间发展差距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北方农业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从区域内部看,南方地区内部省际农业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内部省际发展差距大于中部和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正1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产"、"城"、"人"融合协调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到2025年,全省经济总量力争达到全国中位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大幅提高。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快,  相似文献   

9.
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使用量、化肥施用量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作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投入指标,农业生产总值作为产出指标,构建了DEA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12个地市农业循环经济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3个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对有效,9个地市相对无效;化肥施用过量和农药使用过量是各地区农业循环经济非DEA有效的主要原因,同时文章还特别指出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的影响,9个盟市中,7个盟市规模经济递减,这些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相似文献   

10.
<正>本报讯日前发布的《中国新型肥料行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4年新型肥料产业实现生产总值近900亿元,利润近120亿元,年均增速高于15%,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新型肥料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特点明显,一些大型企业依靠规模、品牌实现效益增长,行业前十大公司已占到市场份额的40%以上。"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李继凯表示。"尽管2014年中国新型肥料产业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产业  相似文献   

11.
随着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产出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高投入低效率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则成为关键所在。通过运用索洛余值法对江苏省1997—2009年农产品加工业经济增长率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发现产业仍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总产出的增长率中全要素生产率做出的贡献较大。在结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发展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扩大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2.
冯建中  周德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577-16579
选取河南1998~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个指标数据,利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动态描绘河南经济发展历程。结果表明,动态轨迹与客观实际能很好地吻合,为促进经济进一步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耕地被大量占用,如何协调耕地与经济变化发展,是当前乡村振兴、土地整治领域研究的热点。基于脱钩理论及模型,本文运用2011年、2014年北部湾经济区耕地面积、农业生产总值、农村居民纯收入、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运用脱钩指数模型对其耕地与农业经济变化关系进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1)2011—2014年北部湾经济区耕地面积增加了147.76千公顷,南宁市、崇左市的耕地呈增加上升趋势,而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玉林市等的耕地面积则出现下降,耕地变化空间差异大。(2)北部湾经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了2159.66亿元,变化率为40.90%。(3)各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总值均增加,其中南宁市等的农业生产总值增幅较高,而防城港市、崇左市增加幅度较小。(4)北部湾经济区各地级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出现增长,其中防城港市、玉林市增加幅度较大。(5)北部湾经济区耕地面积与农业生产总值呈双向变化,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玉林市的耕地面积与农业经济变化分别呈强脱钩关系,南宁市的呈弱脱钩关系,崇左市呈扩张负脱钩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陕西省统计年鉴和地市统计年报资料,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等研究方法,对杨凌与关中各市的农业经济增长进行关联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在农业生产总量上的关联性要好于农业人均产量,在农业产值上的关联性要好于农业增长;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受到冲击后给其他地区仅带来短期影响;在农业生产总量上杨凌对其他地区产生拉动作用,但后者对前者却产生相反作用;在农业人均产量上二者之间存在相互阻碍。因此,在地区农业发展中,要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制定有区别的农业政策,并对农民行为进行适当引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我国农村1992—2003年分省的农村经济增长率作为数据基础,以1992年农村人均社会生产总值和人力资本存量作为初始变量,筛选出科技水平指标、产业结构指标和生产要素指标作为控制变量,以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拟合绝对收敛模型、β-收敛模型和α-收敛模型,检验分析了19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模式。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省际之间经济并不存在绝对收敛,即落后省份经济的增长并不比发达省份增长快;但是存在条件收敛,即在控制了稳态的决定因素之后,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快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使差距缩小;在影响条件收敛的诸因素中,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以及科学技术对我国农村经济条件收敛的贡献最大。该结论可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广西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农业发展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利用广西自治区、南宁市、防城港市、钦州市、北海市面板数据,借鉴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从该区域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粮经比、农产品产出、人均农产品占有量4个方面对该区域存在的非均衡发展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基于经济、产业、条件等基础层面分析非均衡发展现象的成因,并提出了强化北部湾农业产业分工与协同、强化北部湾农村改革试验的集成研究、强化北部湾农业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和有效应用,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实现农业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运用分解的基尼系数分析2002—2019年中国两大农业科技成果产出(论文与专著、专利授权)的时空分布与区域差异,并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两类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19年中国两大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持续增长,专利授权产出的年均增幅高于论文与专著产出,东部地区无论是农业科技成果平均产出水平的绝对量还是增长幅度均为四大区域之首;(2)由分解的基尼系数可知,专利授权产出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论文与专著产出的区域差异逐渐扩大,论文与专著产出的总体差距小于专利授权产出,且总体差距主要来自区域间产出水平的差异;(3)农业R&D投入、农业政策是影响两大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的共同因素,其中,论文与专著产出受科研基础条件的影响较大,专利授权产出则更易受人均GDP、第一产业比重等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现代都市农业评价体系,测度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并分析其驱动因素,提出优化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为大湾区等发达城市群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熵值法评价了2013—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分析了区域差异,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驱动因素进行辨析。【结果】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年平均增长率为5.3%,广州为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菜篮子保障能力发展平稳,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波动上涨,三产融合水平发展较快,年平均增长率为12.1%;农业先进生产要素集聚水平小幅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45%;现代农业经营水平增长较快,年平均增长率达17.2%。区域总体基尼系数波动下降,差异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距。目前,耕地面积占比、三产占比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各区域都市农业驱动因素有差别,且各因素的交互作用都属于“双因子增强型”,任意两个驱动因素共同作用时,都会增强其对都市农业分异的作用强度。【结论】样本观测期内,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总体呈增长趋势,区域间发展差距缩小,但城市...  相似文献   

19.
<正>福建咬定生态不放松,科学发展不动摇,把环境保护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并以政策引导环保产业、限制淘汰落后产能,让生态和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共赢。"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生态禀赋素来优越。山多,山又青,森林覆盖率连续35年居全国第一,2012年达63.1%;水多,水也清,12条主要水系水质均为优良。然而同处东南沿海,毗邻浙江、广东,相比之下,福建的经济还是"凹地"。如何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2013年上半年,福建的数据给出了绿色发展的答案:在保持生态优美的同时,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671元,同比增长12.7%;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16元,增长9.2%;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55.26亿元,增长11.3%。  相似文献   

20.
《河南农业》2013,(3):1
主要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以上,力争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