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宁夏水稻品质性状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宁夏1999年水稻品种区域试验5点10个参试品种11项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研究了品质性状的品种(基因型)效应、地点效应及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的相对变异.结果表明精米率、粒长、垩白率和直链淀粉含量以品种效应为主;整精米率的品种效应相对变异较小,以环境(地点)效应较大;糊化温度存在较大的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糙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的品种、地点及品种×地点均不显著;通过试点环境对水稻品质性状的影响分析(SSR检验),定性分析了宁夏不同地区环境条件对整精米率、垩白面积、垩白率等品质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大豆近期区试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3个试点15个参试品种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测定结果,研究了各性状的品种(基因型)、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相对变异。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脂肪总含量在品种间、地点环境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且存在品种×地点交互作用。蛋白质含量以品种效应的相对变异最大,脂肪含量以品种×地点交互作用的相对变异最大,蛋白脂肪总含量的各效应中以地点效应的相对变异最大。将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分解为各参试品种的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发现,参试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均存在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并且有些品种的互作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3.
常见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128个常见水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商品品质、蒸煮品质的分析表明,品种的加工品质有明显差异,完整精米率的变异幅度最大;垩白面积与完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粒长、粒宽、长宽比与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间无任何显著相关。由于粒宽与垩白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故在籼稻优质米育种中,宜选择细长粒形和透明度好的类型。籼稻的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在品种间均有丰富的变异,性状间组合方式复杂。目前国内籼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偏高,是影响食味的主要因素。粳稻中蒸煮品质各性状变异幅度较小,性状间组合类型较简单。  相似文献   

4.
采用5个不育系及5个恢复系,按5×5 NCII遗传设计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在2005年晚季对杂种F1的品质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主要结果如下:在整精米长度、整精米长宽比、垩白粒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上亲本一般配合力方差分量与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分量是相当的,其他性状受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影响大于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的影响;在糙米率、整精米长度、垩白大小、蛋白质含量等性状上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均大于父本的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但在精米率、整精米率、整精米宽度、整精米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等上父本的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大于母本;精米率、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的狭义遗传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水稻DUS测试新品种品质性状的差异性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DUS测试的基础上,对23个水稻申请品种及其近似品种的8个主要稻米品质性状连续2年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稻米品质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垩白度、垩白粒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常规稻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杂交稻;DUS测试性状差异较小的4对材料均有3个以上的品质指标存在显著差异;8个稻米品质性状均符合UPOV对性状的要求,可作为水稻DUS测试指南中的补充测试性状用于DUS测试判定.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高垩白、低垩白各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品质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高垩白品种的平均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直链淀粉含量、食味评分均高于低垩白品种,低垩白品种的平均整精米率、糙米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高垩白、低垩白品种间的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各品质指标的垩白度、垩白粒率的变异系数最大,高垩白品种精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低垩白品种糙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高垩白品种垩白指标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糙米直链淀粉、食味评分均呈正相关,与糙米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低垩白品种垩白指标与其他品质性状间均呈正相关。由此可知,可通过育种手段提高食味值,改善稻米品质,保证稻米商品性。  相似文献   

7.
以32个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聚类及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品质性状和淀粉RVA (RapidViscoAnalyser)谱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9.4%的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稻米品质达2级标准, 12.5%的品种稻米品质达3级标准,其余品种品质均在3级以下.② 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 白质含量的平均值达2级标准,精米率和垩白度达3级标准.③ 差异最大的稻米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值分 别是垩白度和消减值,变异系数分别为99.77%和34.32%.④ 32个品种聚为6类,其中第Ⅲ类包含的品种最多, 占40.6%.⑤ 在选出的8个影响云南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特性的主成分因子中,第1主成分因子(整精米率和 垩白粒率)和第2主成分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44.6%.高原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是提高 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选择适宜的直链淀粉含量,同时拓宽亲本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份和类型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2005年来自福建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282个早籼、中籼和晚籼杂交稻品种的12项稻米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稻作类型12项品质性状两两间均表现正向和负向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各有3组:糙米率与精米率、垩白粒率与垩白度、胶稠度与质量指数和垩白粒率与透明度、垩白粒率与质量指数、直链淀粉含量与质量指数.不同年份和稻作类型12项品质性状两两间均表现正向和负向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各有1组:早、中型杂交稻的垩白粒率与直链淀粉含量;早、晚型杂交稻的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中、晚型杂交稻的整精米率与粒长.研究结果还表明这9组性状间的相关极明显和稳定,不因年份、稻作类型和品种的不同而有变化,可直接应用于杂交稻优质育种中.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米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广东省2000~2002年育成的140个水稻品种(组合)的米质分析样本,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优质稻谷(GB/T17891-1999)》检验方法,测定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型、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等7项指标,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的高低顺序为糙米率>粒型>垩白粒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垩白度大、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低是制约我省稻米品质全面提高的瓶颈;整精米率早、晚稻品种差别最大,提高整精米率是从整体上提高早稻品种米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对55个籼稻新品种的6项稻米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各稻米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间的变异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以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变异度最大,是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因子。②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整精米率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呈极显著和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55个籼稻新品种可分为7组,其中以第1组的稻米品质最好,共有30个品种;其次为第2、第3和第5组,共有15个品种;较差的是第4、第6和7组,共有10个品种。  相似文献   

11.
多环境下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表明 :三套遗传控制体系对各品质性状具有不同的遗传效应。胚乳核基因主要以加性方式作用于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粒长 ,以显性方式作用于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 ,粒重的直接加性效应和直接显性效应几乎同等重要 ;而母体植株核基因主要以显性方式作用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粒长、粒宽和粒重 ,长宽比的母体加性效应与母体显性效应差异不大。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一般为母体效应×环境互作和细胞质×环境互作 ,但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粒重三性状还存在直接加性×环境的互作。不同品质性状的遗传率大小、来源均有一定差异 ,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粒重以直接遗传率为主 ,而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长宽比以及粒重的互作遗传率主要表现为母体互作遗传率 ,胶稠度主要表现为直接互作遗传率。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包括胚乳直接杂种优势 (简称胚乳杂种优势 )和母体杂种优势。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粒重既具有胚乳杂种优势 ,又具有母体杂种优势 ;蛋白质含量仅存在胚乳杂种优势 ,而粒长、粒重和长宽比只有母体杂种优势。此外 ,环境对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长宽比的杂种优势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杂交稻品质性状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24个杂交稻组合在四川不同生态区4个试点的11项品质性状数据,研究了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①各性状在基因型和试点间都有较大差异,基因型效应、试点效应都达到1%显著水平,除糊化温度外的其余性状,基因型与试点的互作效应也达到1%显著水平;②存在基因型与试点互作效应的10个性状中,除整精米率可用AMM I1构建稳定性参数外,其余性状用AMM I2构建,所解释互作效应信息的变幅为57.16%~93.89%;③垩白粒率、垩白度的稳定性最差,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整精米率的稳定性较差,是品质稳定性改良的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13.
刍议优质两系杂交早稻组合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现阶段育种和生产现状,提出了两系杂交早稻品质育种目标。针对垩白、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探讨了两系杂交早稻品质改良的技术特点,并提出了加速实用型早熟优质两用核不育系选育、协调好优质与高产的关系、创建理想株型、针对不育系特点选择父本配组等育种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产早稻品系4384和优质早稻品种舟903杂交,杂交后代与4384回交后连续自交,在分离世代利用Wx基因的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APS)标记选择Wx基因型中具有TT位点的单株或株系,并在田间选择农艺性状。在BC1F6获得92个Wx基因型纯合的株系,从中选择7个农艺性状较优以及外观品质较好的株系进入小区观察试验。综合农艺性状的表现和米质分析的结果,初步选育出产量较高及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的品系Z080和Z115。  相似文献   

15.
以‘玉针香’为材料,设计4个施氮量处理,分别为N1(不施氮)、N2(尿素180 kg/hm2)、N3(尿素126 kg/hm2)、N4(180 kg/hm2尿素+生物炭200 t/hm2),2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D1(18 cm×25 cm)、D2(14 cm×25 cm),于2020—2021年开展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稻米品质与叶片氮代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稻米出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组分均无显著影响,D2处理各指标均略高于D1处理;施氮提高了出米率与各蛋白质组分含量,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以N4处理的效果最好;施氮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稻米品质影响显著,N4D2处理的稻米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最优,胶稠度最长,蛋白质组分含量最高;种植密度对叶片含氮量、硝态氮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均无显著影响;D2处理的叶片含氮量以及NR、NiR活性较高;施氮提高了叶片全氮含量、硝态氮含量以及NR、NiR活性,以N4处理的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全氮含量、NR活性、NiR活性与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组分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增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整精米率,显著降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本试验条件下,N4D2处理对优质稻稻米品质的调控效应最好,其调控机制在于提高了叶片全氮含量和氮代谢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立体气候”类型并结合云南省的5个稻作分区,应用GIS等技术分析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蒸煮和食用品质的生态地理分布。初步摸清了蒸煮和食用品质包括总淀粉、直链淀粉、糊化温度和胶稠度的生态地理分布习性,初步分析认为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糊化温度和胶稠度的总趋势是主要分布在云南的亚热带地区,以及滇南单双季籼稻区、南部边缘水陆稻区、滇中一季粳籼稻区,但针对蒸煮和食用品质的不同成分和特性有着各自的分布侧重区域等,其分析结果可为挖掘和利用优异资源,优质稻育种研究、生产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稻品种大米直链淀粉含量对加工米粉丝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米粉丝加工中不同水稻品种大米原料的直链淀粉含量对米粉丝品质的影响,为确定适合米粉丝加工用大米原料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直链淀粉含量介于16.45%—29.64%的14个不同籼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采用一步成型法制作米粉丝,分析评价米粉丝的加工效果、感官品质、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通过相关分析建立大米原料直链淀粉含量与加工米粉丝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水稻品种大米原料直链淀粉含量的升高,米粉丝的加工效果显著提高,但当其含量超过26.14%后,米粉丝的加工效果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米粉丝的劲道感、爽滑感、不粘牙、光泽以及综合感官品质与大米原料的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米粉丝的复水时间与大米原料的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而其膨胀率、断条率以及损失率则与大米原料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米粉丝的硬度、咀嚼性、剪切力、拉伸长度、断裂力和破断功等质构特性指标与大米原料的直链淀粉含量亦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采用一步成型法制作米粉丝时,米粉丝的加工效果、感官品质、蒸煮品质及质构特性与水稻品种大米原料直链淀粉含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选用直链淀粉含量介于22.11%—25.45%的籼稻米原料加工的米粉丝具有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氮肥施用期及施用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通过连续3a的试验发现;齐穗期喷施尿素溶液能改善稻米加工品质,适当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延长胶稠度,但对垩白发生有一定促进作用,早稻早季种植形成较优米质的最佳氮肥用量大于晚季种植,增氮的同时应注意选择垩白小的品种,以扬其改善加工,蒸煮,营养品质之长,避增加垩白之短,重施基肥吻合早季种植水稻生育期短,灌浆快的特点,使其尽早吸收,充分利用氮素营养,故能形成较优的米质,而重施穗肥吻合晚季种植水稻生育期长,灌浆平缓的特点,在生育后期集中向籽粒供氮,利于优良米质的形成,施氮时期及施氮量调控优质稻米的形成与适应不同类型品种或不同季节水稻的生长发育特点有关,但伴随加工,蒸煮,营养等品质改善的同时,垩白总是增加,因此选择小晋白品种是运用氮肥调控米质的基础,各米质指标中,加工品质与垩白受影响最大,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受影响次之,粒长及粒形受影响较小,糊化温度几乎不受影响,施氮越多,施用时期越晚,蛋白质含量越高,但由于国家标准中未涉及蛋白质含量与米质的关系,因此对米质的影响是好是坏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