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农村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蔡家村依靠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关东农耕文化乡村,成为记住乡土味道、保住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的美丽乡村民俗文  相似文献   

2.
金抱 《福建农业》2014,(1):22-27
<正>中央提出,城镇化的发展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这顺应了世情人心,对承继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保根护源,功莫大焉。"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城镇化呢?观照"乡愁"重新审视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的价值定位,已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记者:"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运用阐释"乡愁"这一带着社会、文化因素的语词,格外引人瞩目。如何理解这里的"乡愁"?刘奇(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故乡是每个中国人都急于挣脱,挣脱后又天天怀念的地方,这就是人生旅途中对家乡的情感纠结。"乡愁"一词寄托着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于是以“乡愁”为标签的乡村旅游开始日益盛行。池州市杏花村是集盛唐诗酒、山水农耕、传统民俗和江南村落等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乡愁旅游区。通过对景区游客满意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从高到低依次是旅游资源、其他要素、旅游设施和接待服务。建议杏花村从突出景区特色、涵养乡愁文化、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场所精神、推进智慧旅游、提升服务品质、强化品牌意识、守护心灵家园等方面进一步打造乡愁元素,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让游客看得见乡愁,体验到乡愁,并产生新的乡愁,最终实现景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农耕文化是农业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是形成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要动因。本文在明确传统农耕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联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探讨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借鉴传统农耕文化的"三才理论",探索高原特色农业路径;发挥高原农业的特色,推动发展方式多样性;打造立体农业,突破土地制约瓶颈;根据"地宜"原则,制定高原特色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部署,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在要求,而后者又为前者提供重要保障;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对农耕文化带来的冲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尤为重要。在厘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与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最后,对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正>依托文化底蕴、资源禀赋,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大力发展产业观光型、民俗文化型、山水游乐型、乡愁体验型、红色基地型乡村旅游项目,成功打造少数民族运动会、农民开镰节、农耕文化体验节等多个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风情画卷,被国家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拥有驰名中外的石家河文化遗址群,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农耕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睿智的石河镇人,他们将传统农业成功转型为现代农业,该镇石庙村农民吴华平就是这一现代农业中农民的杰出代表。天门市位于江汉平原的腹地,素有中国"侨乡"、"棉乡"和"状元县"之称,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大县。石河镇就位于该市北部13公里处。吴华平是石河镇石庙村人,因为家里劳力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耕文化传承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社会智慧的结晶,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本研究通过分析农耕文化的传承意义,凸显传承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尝试基于农耕文化的经济学属性,借鉴"公地悲剧"的解决策略,提出了九种农耕文化传承模式与实践案例,即罚款与补贴模式、名录保护模式、文物保护模式、农民退出模式、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公司主导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博物馆模式、文化礼堂模式,为各地农耕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坚持农耕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创造性,加强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保障,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当代乡村治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科技》2016,(8):287-290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而传统农耕文化既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与源头,也是田园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灵魂。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田园旅游中的重要意义。在挖掘古镇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立足于杨凌示范区资源特色和人才优势,紧扣"农耕文化"主题脉络,从"田园旅游传播、学校文化渗透和农业园区示范"三方面统筹构筑现代农业体系,以充分认识农耕文化景观设计对现代农业开发建设和田园旅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上海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建设主线,当代农耕文化的复兴是乡村振兴极其重要的部分。通过梳理上海近代以来农耕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不同时期农耕文化背后的经济、政治背景,归纳整理出上海地区历史上部分重要民俗节庆。研究发现:上海近代以来农耕文化的流变可分为江南农耕文化传承期、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并行与耦合期、农耕文化的式微期、农耕文化的复兴与转型期等四个阶段,其流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总体上体现为农耕社会-半农耕半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的过程。上海农耕文化的流变始终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它既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乡村,是一个地域概念,是千百年来人们"渔猎种养、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乡村,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漫长中华农耕文明的腹地原乡;乡村,还是一个精神寄托,凝结着都市游子"记得住乡愁"的心灵渴望;乡村,更是一个梦想标尺,衡量着民族复兴大业的高度和厚度。乡村,在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息发展中始终具有特殊的含义,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星移斗转,气象更新。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三农"发展和乡村建设迎来了重大的历史节点和战略机遇。党的十九大站在中  相似文献   

12.
吕岩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3,32(4):129-133,140
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运用大历史观审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契合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农耕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海纳百川。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阶段,传承农耕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102-104
在对"农耕文化"概念不同理解的表述基础上,分析"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阐述"农耕文化"在农林类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形式,并提出了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安徽农业科学》2019,(20):280-282
面对高校课堂传承农耕文化的困境,分析了农耕文化博物馆传承农耕文化的优势,即展示手段多样多样、展示方式直观、叙事方式故事化和价值阐释形象。总结了高校农耕文化博物馆需要把握的原则:一是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并突出高校所立足的区域的地域特色;二是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应该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财力与研究实力;三是高校农耕文化博物馆只有与特色课程相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的耦合发展,需注重特色农业产业、地方农耕文化、"科技、管理、资金"投入的有机结合,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以江西会昌岚山园规划为例,对江西休闲观光农业和江西农耕文化结合方式进行了阐述,提出传承农耕文化、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2012年11月29日,广西首届农耕文化展在广西科技馆隆重开幕。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龙川,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中国农业部贸促中心副主任于孔燕等领导出席开幕仪式。广西各界农业代表和来自新加坡、越南、老挝、台湾的农业友人参加了开幕式,共同分享历史悠久的壮族农耕文化盛宴。展出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荣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李康等领导到"首届广西农耕文化展"展馆巡展。危朝安副书记在巡展中说,农耕文化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最伟大的文化之一,广西农  相似文献   

17.
正烟云成州摄影 / 张平良丰收节与农耕文化中国是农业的国度,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农耕文化的自觉与复兴。基于这种认识,自2018年起,秋分这一天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2021年又将"中国农民丰收节"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国家和法律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体现了对农民的最高礼遇和隆重敬意,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记载着国民的集体乡愁,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载体。乡村振兴背景下,激活传统村落的乡魂基因密码链,复兴村落的自然生机和生命力,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就是保护了人类文明永不熄灭的"发动机",就是传承了乡土文化之魂,真正实现了文脉肌理和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首届"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1月24日在华南农业大学隆重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主题进行了跨学科、多角度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农耕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明明  徐广才 《农学学报》2015,5(12):115-120
农耕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认识农耕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推进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农耕文化资源的研究,重新认识农耕文化的内涵,明确农耕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针对当前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辨析了农耕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提出了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核心路径——农民参与主体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特色开发乡土化、产品设计精品化、产业经营品牌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化。研究为实现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