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前茬(冬油菜茬、冬小麦茬)与不同施氮量(N0,0 kg·hm~(-2);N120,120 kg·hm~(-2);N240,240 kg·hm~(-2))对半干旱黄土高原夏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夏玉米产量,与不施氮比较,冬油菜茬和冬小麦茬分别增产9.76%~24.88%和12.56%~22.50%,且冬油菜茬的产量高于冬小麦茬6.40%~11.05%。同一茬口不同处理间夏玉米田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为N_(240)N_(120)N_0,N_0、N_(120)和N_(240)处理下冬油菜茬土壤TOC含量分别高于冬小麦茬1.07~1.70、1.07~1.93 g·kg~(~(-1))和0.77~1.60 g·kg~(~(-1))。两种前茬下,夏玉米出苗至成熟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冬油菜茬土壤EOOC和POC含量分别高于冬小麦茬0.09~4.91 mg·kg~(~(-1))和0.05~0.27 g·kg~(~(-1))。施氮对土壤EOOC和POC的贡献率分别为0.34%~3.45%和10.14%~51.41%。综上分析,施氮有利于增加半干旱黄土高原夏玉米产量,并能促进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在本试验区同等肥力土壤条件下,复播夏玉米以冬油菜茬为优,且施氮量以24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选取玉米6个关键生育期六叶期(V6)、十叶期(V10)、吐丝期(R1)、乳熟期(R3)、蜡熟期(R5)、生理成熟期(R6),比较了高产高效栽培模式(HH)与当地传统栽培模式(LT)之间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HH模式的植株含氮量在V6期(39.3 g·kg~(-1))显著高于LT模式(31.9 g·kg~(-1)),而在V10和R1期则显著低于LT模式;(2)HH模式在各时期植株氮吸收量均显著高于LT模式,在R1期前,各器官氮素累积量大小为叶片茎,R1期后各器官氮素累积量大小为籽粒叶片茎苞叶、穗轴;(3)两种栽培模式下,氮素转移量和转移氮素贡献率均表现为叶片茎穗轴苞叶,但HH模式显著高于LT模式;(4)HH模式的籽粒产量(15 326 kg·hm~(-2))和氮肥偏生产力(61.30 kg·kg~(-1))极显著高于LT模式,但两种模式间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率差异不显著。HH模式可促进干物质生产和氮肥利用,是有效的黄土旱塬春玉米增产增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氮肥运筹对干旱区滴灌甜菜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甜菜品种Beta35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素运筹[甜菜叶丛快速增长期、块根膨大期、糖分积累期的氮素追施比例分别为6∶3∶1、5∶3∶2、4∶4∶2(用N1、N2、N3表示),以不施氮素的处理为对照(用CK表示)]对滴灌甜菜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甜菜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块根膨大期达到最大值;不同处理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在甜菜苗期、叶丛快速增长期和块根膨大期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至糖分积累期和收获期显著高于CK,且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甜菜氮素阶段积累量与该阶段施氮量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同处理氮素总积累量和氮素运转量均表现为N1N2N3CK,氮素运转率则表现为N1N2CKN3;氮农学利用率和氮表观利用率分别表现为N2N3N1和N3N2N1,其中N2处理的氮农学利用率分别比N1和N3处理提高了14%和4%,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收获期各处理甜菜产糖量表现为N3N2N1CK,块根中造蜜性非糖物质(K、Na和α-氨态氮)表现为CKN2N3N1。综合考虑氮素利用、产糖量以及块根品质,N2处理可作为北疆露播滴灌甜菜较为合理的氮素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4.
氮肥和土壤质地对滴灌棉花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氮肥和土壤质地对滴灌棉花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质地土壤棉花全氮含量以及氮素在各器官中的分布积累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处理对各质地土壤棉花平均全氮含量表现为N2(施氮量340 kg·hm~(-2))N1(施氮量240 kg·hm~(-2))N3(施氮量480 kg·hm~(-2))CK(不施氮处理);(2)同种质地下棉花各器官全氮含量在铃期之前表现为叶花蕾茎;铃期之后表现为叶铃茎,不同质地条件下叶、花蕾、花铃、茎中全氮含量均表现为砂土壤土黏土;(3)相同灌水条件时,N2处理下棉花单株铃数壤土与黏土差异不显著;N1处理下棉花单铃重砂土与壤土、N3处理下壤土与黏土差异不显著,其余处理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且砂土、壤土、黏土分别以256.00 kg·hm~(-2)、287.34 kg·hm~(-2)、369.25 kg·hm~(-2)的施氮量能够达到最高目标产量。建议在新疆干旱区滴灌砂、壤棉田采用以上研究结果,黏土氮肥投入可酌情降低并无机-有机肥料配施,以达到节肥和高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以甜高粱‘BJ0603’(杂交品种)和‘623B’(常规对照)为供试作物,在盆栽和田间条件下分别设置轻度(0.9 g·kg~(-1)NaCl)、中度(2.9 g·kg~(-1)NaCl)和重度盐胁迫(4.9 g·kg~(-1)和6.9 g·kg~(-1) NaCl)处理,分析甜高粱的Na~+累积特性。结果表明,随盐胁迫水平由0.9 g·kg~(-1)提高到6.9 g·kg~(-1),‘623B’植株Na~+浓度由0.395 g·kg~(-1)提高到1.104 g·kg~(-1),‘BJ0603’植株Na~+浓度由0.321 g·kg~(-1)提高到0.759 g·kg~(-1)。相同盐胁迫水平下,‘BJ0603’植株Na~+浓度比对照‘623B’降低4.1%~44.5%,而其生物学产量比对照‘623B’提高73.5%~193.8%(P0.05);不同程度盐胁迫下,‘BJ0603’的根系Na~+浓度比叶片、叶鞘和茎秆Na~+浓度分别提高46.9%~346.2%、104.3%~461.3%和51.6%~156.3%。与非胁迫(0.9 g·kg~(-1))相比,轻度盐胁迫下‘623B’和‘BJ0603’的生物学产量分别提高38.0%和24.5%(P0.05);而进一步提高盐胁迫水平至6.9 g·kg~(-1),‘623B’和‘BJ0603’的生物学产量分别降低56.1%和31.0%。随盐胁迫水平的提高,对照‘623B’的根系干物质量逐渐下降(由22.67 g·plant~(-1)降为9.26 g·plant~(-1)),而‘BJ0603’并无明显下降趋势。盐胁迫下杂交甜高粱‘BJ0603’具有更高的生物学产量和Na~+富集能力,适于在盐渍化地区种植及促进盐渍化土壤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轻度盐渍化地区不同水氮配比对滴灌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本文基于轻度盐胁迫下水氮耦合试验,确定轻度盐渍化农田棉花种植的合理水氮组合。采用当地主栽棉花品种"农丰133",开展轻度盐胁迫(4~5 g·kg~(-1))及滴灌条件下水氮二因素三水平桶栽试验,研究3个施氮水平:300、600 kg·hm~(-2)和900 kg·hm~(-2)尿素(分别标记为N1、N2和N3),3个灌水水平:2 750、3 750 m~3·hm~(-2)和4 750 m~3·hm~(-2)(分别标记为W1、W2和W3)对滴灌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盐胁迫下,灌水和施氮产生的交互作用对棉花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有显著影响,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均随灌溉定额或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灌水量和施氮量对棉花0~20 cm土层根体积调控作用不明显。轻度盐化土滴灌棉花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及根体积垂直方向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水平方向主要分布在滴头下方。灌溉定额3 750 m~3·hm~(-2),尿素施用量600 kg·hm~(-2)有利于轻度盐化土滴灌棉花根系生长,在各处理间棉花产量最高,为5 854.5 kg·hm~(-2)。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氮水平对马铃薯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马铃薯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水氮管理依据,以品种"大西洋"脱毒组培苗为材料,通过3个水分水平(90%,70%和50%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和3个氮肥水平(不施氮,施N 0.2 g·kg~(-1),施N 0.4 g·kg~(-1))完全组合的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水平对马铃薯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同一水分水平下,中氮处理的块茎产量、整株生物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低氮和高氮处理;在同一施氮量下,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整株生物量和氮肥利用率明显提高。在9种水氮组合方式下,正常水分和中氮处理下的块茎产量、整株生物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分别为273 g·株~(-1)、359 g·株~(-1)、52.5 g·g~(-1)和143.9 g·g~(-1)。这说明90%的田间持水量和0.2 g·kg~(-1)土有利于马铃薯植株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此外,中氮下较高的整株生物量和较低的收获指数说明:适量施用氮肥增加产量主要是因为其增加了整个植株同化物的积累,而非增加了同化物向块茎的分配。  相似文献   

8.
缓释尿素对土壤和玉米植株氮素及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等量普通尿素、磷、钾肥(纯N 60、P_2O_5120、K_2O 90 kg·hm~(-2))作种肥一次性施入玉米种下8 cm基础上,在拔节期前施入不同类型缓释尿素(纯N记160 kg·hm~(-2)),采用随机区组设4个施氮处理:树脂包膜尿素(A);硫包膜尿素(B);植物油包膜尿素(C);普通尿素(CK)。测定玉米整个生育期0~20 cm土层中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含量,测定植株不同器官干物质量和氮含量。结果表明缓释尿素可以提高玉米生育后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普通尿素相比处理A、B、C灌浆期分别提高硝态氮20.37、29.76、5.18 mg·kg~(-1)和铵态氮8.19、2.31、1.85 mg·kg~(-1),成熟期分别提高硝态氮5.50、5.93、2.04 mg·kg~(-1)和铵态氮7.12、3.39、1.02 mg·kg~(-1);土壤全氮含量灌浆期提高0.22、0.11、0.05 mg·kg~(-1),成熟期提高0.20、0.20、0.01 mg·kg~(-1);与对照相比树脂包膜尿素(A)、硫包膜尿素(B)、植物油包膜尿素(C)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89.41、60.92、48.97 g·株-1和73.12、51.60、34.84 kg·hm~(-2),成熟期籽粒氮素吸收量提高56.98、43.58、29.36 kg·hm~(-2);缓释尿素处理较普通尿素处理增产2.22%~18.82%。三种缓释尿素处理相比较,树脂包膜尿素施用有效提高了生育后期土壤氮素含量、植株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和产量,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以"金鹏1号"番茄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对处于不同灌水量和氮、磷、钾肥用量条件下的番茄生长及产量进行分析。在此试验条件下,各因素对叶片数的因子贡献率的主次关系为:施氮量=施磷量灌水量施钾量;对叶果比的影响表现为:灌水量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坐果率表现为:灌水量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60%~83.78%的灌水量有利于降低叶果比进而促进产量的增加;氮肥、磷肥用量达到0.96 g·kg~(-1)、P_2O_50.528 g·kg~(-1)土时会导致叶片数和叶果比增加,坐果率和产量下降;随着灌水量、施氮量、施钾量的增加番茄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灌水量为83.78%W,施氮量为0.77N g·kg~(-1)土,施磷量为P_2O_50.421 g·kg~(-1)土,施钾量为K2O 0.670g·kg~(-1)土时产量达到最大值为467.5 g·株~(-1)。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内蒙古冷凉干旱区不同施氮水平对膜下滴灌甜菜生长速率和氮素分配、转移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筛选出适宜该地区膜下滴灌甜菜的最佳施氮量。本文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甜菜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不同器官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增长速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不同施氮水平下甜菜的氮肥利用效率、产量及含糖率的差异效应。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结果表明,甜菜各农艺性状随施氮量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以50、100 kg·hm~(-2)和150 kg·hm~(-2)处理较好。甜菜含糖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且无底肥施氮量为0 kg·hm~(-2)较在磷钾肥基础上施氮量为0、50、100、150 kg·hm~(-2)和200 kg·hm~(-2)处理甜菜含糖率分别增加了3.20%、3.63%、8.30%、13.07%和12.24%。甜菜氮素积累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及生育时期的推进均呈增加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则呈降低趋势。综合甜菜农艺性状、产量、含糖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分析可知,该地区膜下滴灌甜菜的最佳施氮量为100 kg·hm~(-2)。  相似文献   

11.
盐碱地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与食葵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食葵田进行大田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设置了75 kg·hm~(-2)(N1)、150kg·hm~(-2)(N2)、225 kg·hm~(-2)(N3)、300 kg·hm~(-2)(N4)、375 kg·hm~(-2)(N5)五个氮肥施用水平,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食葵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碱地施用氮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细菌优势菌菌群多样性,各处理0~20 cm土层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N4N3N5N2N1CK,各施肥处理较CK差异极显著(P0.01);(2)盐碱地施用氮肥可促进食葵生长发育,提高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由低到高,食葵长势和干物质积累呈逐渐增加趋势,产量与施氮量呈抛物线型关系,各处理产量分别较CK提高0.06%、36.27%、61.95%、105.36%和85.03%;(3)适量施氮可抑制土壤积盐,食葵收获后,各处理积盐量大小顺序为N2CKN5N3N1N4;(4)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优势菌菌群数与氮肥施用量、食葵根干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盐量和积盐量呈负相关关系。综合试验结果,内蒙古河套灌区中度盐碱地食葵生产中氮肥适宜施用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眉县猕猴桃园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眉县猕猴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pH值、含水率、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的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猕猴桃园土壤含水率、pH值、SOC、TN和TP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处于1.12%~3.46%、7.12~8.40、4.22~13.90 g·kg~(-1)、0.77~1.84 g·kg~(-1)和0.73~2.45 g·kg~(-1)之间,均值分别为2.73%、7.83、7.66 g·kg~(-1)、1.20 g·kg~(-1)和1.40 g·kg~(-1),其表现C、N元素相对匮乏,而P元素相对丰富;其次,不同区域及不同品种园区土壤中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均存在显著性差异,C/N、C/P和N/P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8.30%、35.71%和21.15%,变化范围分别为3.06~11.99、2.68~10.90和0.48~1.41,均值分别为6.57、5.91和0.9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在0.05水平上,pH值与C/P呈显著正相关性;在0.01水平上,pH值与TN、pH值与TP、TN与C/N、TN与C/P、TP与C/N、TP与C/P、TP与N/P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H值与C/N、SOC与C/N、SOC与C/P、TN与TP、C/N与C/P及C/P与N/P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NaCl胁迫下Si对甘草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Si对甘草叶片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i2(0.2g·kg-1)处理为最适浓度,可显著提高甘草叶片SOD、POD、CAT活性,与对照(Si0)相比,这3种酶活性在Si2处理下分别增加37.44%、26.98%、35.16%;Si3(0.6 g·kg-1)处理显著降低膜脂过氧化物MDA含量;增加质膜相对透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MDA含量降低35.63%;质膜相对透性增加17.69%;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36.62%;脯氨酸含量降低38.15%。由此可见,Si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减轻活性氧及自由基对甘草叶片的毒害作用,即加Si可改善甘草在NaCl胁迫中的抗逆特性,缓解了NaCl胁迫对甘草的伤害。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方法,利用玉米秸秆和芝麻饼肥进行碳氮比的调节,共设置6个碳氮比水平(0,6,20,40,60,90),研究了不同碳氮比的有机物料对烤烟生长发育和化学成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碳氮比过高(C/N=90)或过低(C/N=0,6)均抑制烤烟农艺性状的发育,进而减少了根茎叶干物质累积;而土壤碳氮比在20~40时,则可以提高烟叶的叶面积(圆顶期达到600 m2左右),有利于根茎叶干物质的累积(圆顶期叶片干重达到80~95g·株-1)。碳氮比过高的处理(C/N=90)阻碍了烤烟叶片对氮、磷的吸收,降低了中下部烟叶烟碱的含量,但有利于烤烟中下部叶片钾的吸收和累积,最高达31.3 g·kg~(-1),同时提高了钾氯比。烤烟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基本随土壤碳氮比增加而增加,淀粉含量则呈现相反趋势。综合来看,土壤碳氮比在20~40时,更有利于烤烟农艺性状的发育,同时促进碳氮代谢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烤烟主要化学组分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5.
研究选取南泥湾湿地6种不同作物类别的农田为样地,并设荒野次生林地为对照,分0~10、10~20cm和20~30 cm土层深度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多样性及其孢子密度。结果表明:0~30 cm土层范围,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54~17.23 g·kg~(-1),蔬菜地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地类;土壤速效氮含量为12.01~27.10 mg·kg~(-1);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为3.08~9.67 mg·kg~(-1),云杉和林地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地类;土壤速效钾含量为98.61~152.51 mg·kg~(-1);南泥湾农田养分含量偏低,尤其缺乏土壤速效氮和土壤速效磷。试验共分离出3属10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6种,占60%;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3种,占30%;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1种,占10%。林地AM真菌物种丰度最大,其次是云杉,水稻地AM真菌物种丰度最小。地球囊霉(G.Geosporum)是优势种类,美丽盾巨孢囊霉(Scu.Calospora)属于偶见种,摩西球囊霉(G.mosseae)只出现在耕作土壤。不同地类孢子密度差异显著,以0~30 cm土层平均值比较:林地土孢子密度(2.24个·g~(-1))云杉幼苗地土孢子密度(2.18个·g~(-1))谷子地土孢子密度(1.46个·g~(-1))玉米地土孢子密度(1.31个·g~(-1))蔬菜土孢子密度(0.76个·g~(-1))水稻土孢子密度(0.73个·g~(-1))黄豆土孢子密度(0.67个·g~(-1))。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氮肥管理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施氮措施和秸秆还田模式2个因素。施氮措施设稳定性氮肥施氮量F1(180 kg·hm-2)、尿素减量施氮量F2(180 kg·hm-2)和尿素农户传统施氮量F3(270 kg·hm-2)3个水平;秸秆还田模式设秸秆不还田(N)和秸秆还田(S)2个水平,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的玉米产量在8 708.16~9 626.71 kg·hm-2之间,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秸秆还田(S)的产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N),增幅为4.96%~8.94%(P>0.05)。施氮措施对土壤N2O排放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稳定性氮肥措施F1和尿素减量措施F2的土壤N2O排放量显著低于F3尿素农户施氮措施,降幅为29.26%~68.52%,且F1和F2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除了SF2和NF2处理之间的N2O排放量有显著性差异(1.53 kg·hm-2和1.91 kg·hm-2),其他秸秆还田模式处理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的氨挥发累积量在1.61~15.40 kg·hm-2之间,表现为:F3氨挥发累积量最高(14.37 kg·hm-2和15.40 kg·hm-2),F2氨挥发累积量次之(11.80 kg·hm-2和12.49 kg·hm-2),F1氨挥发累积量最低(1.61 kg·hm-2和1.79 kg·hm-2),各施氮措施间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秸秆还田(S)的氨挥发累积量较秸秆不还田(N)提高5.85%~11.18%,但除了SF3和NF3的氨排放量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表现出F3>F2>F1;秸秆还田处理(SF1、SF2和SF3)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无秸秆还田(NF1、NF2和NF3),分别显著降低了65.65%、144.79%和128.48%。因此,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损失,秸秆还田+稳定性氮肥处理(SF1)是本研究地区夏玉米稳产减排的最优试验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7.
探究不同矿化度咸淡水混合喷灌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并通过监测土壤水盐分布状况来选择适宜矿化度的咸淡水灌溉方式。在河北低平原地区开展大田灌溉试验,研究了淡水畦灌、淡水喷灌、2 g·L-1和3 g·L-1咸水与淡水混合喷灌对小麦、玉米生长及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淡水喷灌相比,连续两年灌溉后,小麦收获时2 g·L-1和3 g·L-1矿化度咸淡混合水喷灌处理的根层(0~40 cm)土体含盐量平均分别增加了17.8%和42.7%,0~100 cm土体含盐量平均分别增加了32.9%和74.3%,玉米收获时根层土体含盐量平均分别增加了40.3%和86.9%,0~100 cm土体含盐量平均分别增加了39.0%和88.9%,且3 g·L-1矿化度咸淡混合水喷灌处理的盐分累积已超出小麦和玉米生长的盐分阈值。2 g·L-1矿化度处理的冬小麦产量较淡水喷灌处理降低了9.8%~11.4%(差异不显著),但3 g·L-1矿化度处理比淡水喷灌处理的产量显著降低了25.0%~25.9%(P<0.05);2 g·L-1矿化度处理的夏玉米单株穗粒质量和产量较淡水喷灌处理分别降低了5.1%~10.4%和6.6%~10.5%(差异不显著),3 g·L-1矿化度比淡水喷灌处理的百粒重、单株穗粒质量和产量分别降低了18.6%~22.4%、18.2%~25.9%和14.7%~15.3%(P<0.05),3 g·L-1矿化度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因此,咸淡混合水矿化度不大于2 g·L-1的喷灌模式用于该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田间灌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娃娃菜(Brassica pekinensis)栽培品种‘金城夏黄’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铵态和硝态氮肥配施比例对娃娃菜生长、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一氮源施肥相比较,铵态和硝态氮肥配施可以提高娃娃菜结球期各器官干物质、全氮、全磷、全钾的积累和根系伤流强度,显著地增加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当NO_3~--N∶NH4+-N=3∶7时,有利于娃娃菜根部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增强根系伤流强度,在采收时,根部干物质达到2.16 g·株-1,NPK分别达到5.92,4.44,6.05 g·kg~(-1),结球期根系伤流强度为8.09 g·h-1;NO_3~--N:NH4+-N=5∶5时,能够促进娃娃菜结球期各器官的养分向叶球转运积累,显著增加叶球干物质重量、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在采收时,叶球干物质重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产量分别达到34.50 g·株-1、6.89%和114.16 t·hm~(-2)。因此,NO_3~--N∶NH4+-N=5∶5是适宜高原夏季娃娃菜生产的最佳铵硝配施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