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8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145篇
林业   477篇
农学   294篇
基础科学   285篇
  215篇
综合类   1833篇
农作物   269篇
水产渔业   148篇
畜牧兽医   1114篇
园艺   288篇
植物保护   1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本竹因其优质材性而成为传统木材良好的替代品。木质化程度和木质素含量影响着木材材性,然而单子叶植物的木质化调控网络尚不清楚。为了阐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木质化的分子调控机制,利用转录组、miRNA和降解组测序,并结合实验对竹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木质化程度和木质素含量随笋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漆酶(LAC)活性则随笋高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在不同高度笋的代表性节间(第13节)的不同部位中共鉴定了11 50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其中与细胞壁和木质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大部分DEG表达随笋高度上调,而与细胞生长相关的一些DEG表达则下调。通过miRNA测序鉴定出1 502个miRNA,包括已知的1 223个和新鉴定的279个。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降解组分析,共鉴定出691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共靶向5 756个差异表达基因。据此构建了毛竹笋木质化调控网络,包括11个miRNA、22个转录因子和36个酶基因。另外,根据过表达PeLAC20转基因拟南芥中木质素含量显著增加,提出了一个miRNA介导的‘MYB-PeLAC20’的木质素单体聚合调控模型。研究结果不仅对解析竹子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调控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对理解其他单子叶植物的相关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制定竹材材性改良策略。  相似文献   
2.
植被覆盖和降雨因子变化及对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东北黑土区植被覆盖和降雨侵蚀力因子对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的影响程度,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得到了2000—2018年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并探究土壤侵蚀模数与因子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得出侵蚀模数对于植被覆盖和降雨侵蚀力因子变化的敏感性。[结果] 黑土区土壤侵蚀变化与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和降雨侵蚀力因子的变化相关。研究期间侵蚀模数从1 175.20 t/(km2·a)下降至822.07 t/(km2·a),并且全区主要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空间上呈现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点。[结论] 东北黑土区东南部和西南部的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敏感系数分别为0.95和1.00,是强度敏感区域,提高植被覆盖度将成为有效治理手段;西北与西南降雨侵蚀力因子(R)敏感系数分别为0.45和1.00,为中度敏感和强度敏感的区域,降低降雨的影响对治理侵蚀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针对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区施肥方式单一、养分管理失衡等限制玉米丰产优质高效的问题,以先玉335为材料,设置5个喷施硅肥处理,分别为0(LCK)、4(LS1)、8(LS2)、12(LS3)和16g/L(LS4),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硅肥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及籽粒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硅肥对植株干物质积累均有促进作用,其中LS3与LCK相比,显著增加花前营养体干物质转运量267.00kg/hm2,且2年的产量均最高(11 485.68和12 331.69kg/hm2)。随硅肥浓度的增加,玉米籽粒粗淀粉、粗蛋白、果糖、氮和钾含量显著增加,较LCK的增幅分别为1.88%~2.56%、5.64%~8.22%、20.00%~41.18%、6.56%~8.56%和11.57%~38.84%。综上所述,叶面喷施8和12g/L硅肥可实现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可作为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区叶面硅肥施用的最佳水平。  相似文献   
4.
用全产业链思维优化“粮改饲”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甘肃省为例,总结甘肃省“粮改饲”工作已取得的工作成效和不足,论述了“粮改饲”构建全产业链的必要性,初步探讨了甘肃省“粮改饲”全产业链模式和布局优化,并提出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和创新科技带动引领4条对策建议。 [关键词]全产业链|粮改饲|生产力布局|甘肃省  相似文献   
5.
6.
为评价非昆虫源人工饲料饲养七星瓢虫的捕食能力,在室内比较了用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和蚜虫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对豆蚜捕食作用的异同。结果表明,两种七星瓢虫种群各虫态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人工饲料饲养种群的1~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是20.9、36.0、100.2、403.2、490.9和395.3头,蚜虫饲养种群的1~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是20.0、28.9、102.1、476.2、472.2和396.4头。结果说明两种种群各虫态对豆蚜的最大日捕食量差异不大,表明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豆蚜也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15年生桉树中大径材人工林生长规律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树干解析法和净现值法对桂南地区15年生桉树人工林生长规律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桉树人工林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达到25.40 cm(去皮)、29.7 m和0.732 1 m3/株;材积连年生长量在第14年达到最大值(0.092 1 m3/a),第15年时材积生长仍未数量成熟;人工林经营累计净现值为97 808.4元/hm~2,内部收益率为18.44%,年均利润为18 474.15元/hm~2,年均利润率为33.66%,中大径材人工林经营效益可观,投资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基于当前研究和应用中的局限,本文结合非线性有限元结果与逆可靠度方法提出可以考虑参数随机性的桥梁桩基承载能力评估分析计算方法。通过非线性有限元获得桩基承载的荷载与抗力从而建立极限状态函数,进而应用本文的逆可靠度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该方法既能够考虑参数随机性,得到更加客观可靠的结果,又沿用了传统方法的安全系数表达形式易于使用,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高灌云县果树园艺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白蚬果园历史和现状进行调研,提出白蚬果园开发利用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下一步创建果树标准园、生态观光果园、美丽乡村及灌云县园艺业三品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也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南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农业大学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直接从热带种质选育自交系与温带种质自交系杂交,将温、热带种质的优点结合到杂交一代的西南玉米育种新思路,从Suwan-1群体中成功选育了自交系S37(苏37),构建了"温带种质自交系×热带种质自交系"的杂优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西南玉米育种的成功经验,经过研究和发展,又提出将西南玉米育种用种质划分为Reid(瑞德)、Non-Reid(非瑞德)和Tropical(热带)3个类群,其两两组配,可构成"Reid×Non-Reid(浅丘、河谷组配模式)、Reid×Tropical和Non-Reid×Tropical(深丘、山区组配模式)"三角形杂优组配模式。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西南玉米育种中热带种质利用、杂种优势群划分及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历程,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