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ABSTRACT

Rural America has traditionally lagged behind urban areas in the delivery of information goods and services. Two major barriers to enhanced information access: distance and a limit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can be negated by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such as the Internet. Using three common Internet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the Cooperative Extension Service is examined as a developing resource of networked information for rural America.  相似文献   

2.
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江苏农村信息化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农村信息化网络应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实现农村信息化网络应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ABSTRACT

This address emphasizes the need to revitalize the rural community. To revitalize the community, reorganization is going to have to take place. “Change” is going to occur in agriculture, starting with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change, reorganization, is the key to the future success of rural America and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和改革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转移,构建适应广大农村需要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发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6.
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随着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快速渗透和应用,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任务,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着重分析了衡水市农村信息化的现状,探讨了推进衡水市农村信息化的举措。  相似文献   

7.
西藏农村远程教育与信息服务体系是实现西藏农牧业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基于西藏农牧业教育、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的条件下,通过对农村远程教育与信息化服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西藏农村远程教育与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农村信息需求研究文献的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相关文献自2004年以来大量增加,研究者多集于科研院所,研究主题集在农村信息需求特点、农村信息需求内容、农村信息需求影响因素等方面。但其调查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以描述性统计为多,推理和理论的应用较少。  相似文献   

9.
信息作为与物质、能量同等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可凭借信息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服务优势推送信息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对推送信息服务的思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推进信息服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效果,为乡村生态综合治理提供思路借鉴和参考资料。[方法] 通过模拟室内控制试验的方法,选取不同生态型的6种湿地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植株生物量、去除率、植物积累量、底泥吸附量等多项指标变化,研究不同水生植物及其组合对污水中氮磷的净化效果差异以及水生植物系统的脱氮除磷特征。[结果] 无论单一种植组或混合种植组,水生植物系统对污水中TN,NH4+-N,TP均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6.6%,93.2%和95.9%,显著高于对照组。单一种植的再力花长势最好,鸢尾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比值最大,混合种植的美人蕉以及单一种植的梭鱼草相对生长速率最低。挺水植物对氮素的吸收作用更好,苦草对磷的吸收效果更好。植物吸收氮、磷占系统总去除量的比例在6.9%~18.3%和4.1%~13.6%之间,底泥吸附氮、磷占总去除量的比例在14.0%~31.5%和26.3%~68.4%之间。微生物及其他植物的间接作用是植物系统脱氮除磷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再力花、鸢尾及苦草的镶嵌组合是在淮北平原区湿地植物种植的理想选择。对水生植物的组合方式、数量、时间等进行优化配置,能够有效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  相似文献   

12.
论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乡村多功能理论是对乡村价值进行再认知的新范式,是探索乡村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新视角。乡村聚落是承载乡村多功能的空间载体,为乡村多功能提供基础支撑作用。该文基于乡村多功能与乡村聚落的基本理论认知,系统梳理中国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的基本态势,探讨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的相互作用机理。乡村多功能演化是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不断分化与重新整合的过程,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等力量的共同驱动下,乡村地域经历了弱功能低水平-功能分化发展-功能冲突-多功能高水平协同发展等4个阶段。乡村聚落转型呈现五大基本趋势,即聚落总体规模缩减、聚落布局的集聚与收缩、聚落体系的层次化与网络化、聚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聚落景观多元化与功能复合化等。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是双向耦合的2个过程,共同驱动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安福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及其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英  舒晓波  李秀娟  程浩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171-175,180
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及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以江西省安福县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及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综合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安福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了2 095.12hm2,用地规模扩大明显;空间分布的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属于分布较为密集区;农村居民点扩展表现为整体上的分散化和局部的规模集中化;用地的空间形态趋于非紧凑性,用地扩展属于外延类型;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空间扩展逐渐向地势相对平缓、交通更便利、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安福县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较大,今后应正确引导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促进其空间布局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In India, more than 70% of the population lives in villages and agriculture is the main source of income. A study of the rural community in the Bellary District was undertaken to understand their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 types, channels and sources of information used; and difficulties faced in utiliz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Findings show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respondents are youth and have completed at least primary education. Only 10% can read and write English; they are unable to utilize information in languages other than Kannada, their mother tongue. Friends, neighbors, and elders serve as the major source of information; television, mobile phone, and radio are the preferred channels for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ural educated youth should be trained in the latest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encouraged to collect and disseminate need-based information; rural libraries, equipped with television and Internet connectivity, must impart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政府对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方针,通过对安徽省部分农村的调研,阐述了农村信息化体系构建的内容,着重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是当前广大学者和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粤北山区和平县热水镇的环境状况和公民环境意识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镇经济水平较低,暂无工业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不显著,但生活垃圾乱倒、乱堆现象相当普遍;能源利用方式原始,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化肥、农药等过量施用现象比较严重,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依据调查结果建议:找准切入点,加快启动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改水改厕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特色村的建设,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农村环保教育,建立农村环保监测与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陈维治  付保红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3):320-324,368
为增强农村居民点地质环境安全布局认识,科学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可持续、健康发展。以云南省盈江县为研究区域,选择坡度、线性构造等评价指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其中为了统一评价单元,通过ArcGIS建立鱼网将相关地理信息数据网格化。再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对现状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盈江县地质灾害区划分区结果中的中高易发区占到全县总面积的63.57%,包含全县95.83%的历史地质灾害点;且农村居民点位于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的面积占居民点总面积比例达到74.55%,所有乡镇都有位于高易发区的居民点;基于农村居民点现状与区划结果,将各乡镇及其典型村落划分为3个级别,并针对性地提出“梯度推进”、“内部整改”、“就地城镇化”3种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与农业工程学科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村振兴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长期目标和全方位发展过程,为涉农学科提供了空前巨大的创新与调整空间。该文旨在探讨农业工程学科在这一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面前,如何确定学科调整与优化的方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近年来,以新工科、新农科建设为标志的新一轮学科布局调整,十分注重引入新技术与产业革命成果,用信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改造、提升传统工科和农科;相对而言,针对乡村振兴引发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扩展与发展形态变革对学科创新的需求则重视程度不足。农业工程因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殊与关键性作用,理应更重视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结构调整对学科创新的影响及其对应关系。当前形势下,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工程学科的创新与拓展开辟了新空间,提出了新要求;2)农业工程技术体系的开发推广将从以农业生产领域为主向依托农业农村资源而形成的多产业融合领域延伸;3)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与科研体系建设要面向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构建的全领域全过程;4)农业农村各产业及区域系统性建设要与城乡融合发展和推进农村治理体系与治理结构现代化的需求对接。现阶段,关于农业工程学科创新与扩展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在下述几个方面存在十分紧迫的现实需求:1)农村电子商务工程;2)乡村景观营造与维护工程;3)乡村新业态生产空间营造;4)乡村生态环境工程;5)乡村社会经济管理与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9.
魏佳轩    程武学    王永祥    狄威    熊钰丹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4):285-291
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索,可实现乡村聚落布局优化、统筹区域发展,对改善山区居民生活水平具有显著作用。以巴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核密度估算、平均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巴中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并探究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巴中市乡村聚落主要分布于西南区域,数量依次向外梯状递减,呈西南—东北向椭圆分布特征,中心位于巴州区东北部; 聚落总体为均匀分布类型,各县区自上而下分别呈现集聚—随机—均匀的链状分布形式,区域分布显著。巴中市乡村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变化具有明显正态分布规律,聚落多分布于海拔1 000 m以下、坡度小于15°的低山丘陵与平坝盆地。距河流6 000 m内覆盖83%的乡村聚落,河流距离与聚落数量呈负相关。受人文因素影响,聚落主要位于道路通达性高、交通便捷的区域,人口经济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及社会聚集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刘力 《计算机与农业》2010,(11):109-110
探讨了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农村地区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