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北方地区设施番茄秋冬茬定植后秧苗期最适宜的昼夜生长温度条件,以大果型番茄合作906为试验材料,通过昼均温(26、29、32、35℃)、昼夜温差(0、3、6、9℃)2因素交叉试验,在人工气候箱开展9 d番茄秧苗不同昼夜温差生长试验,采集番茄秧苗株高生长速率、茎粗生长速率、根冠比、壮苗指数、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气孔导度、光能利用率9项指标作为数据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信息量权重法、基于熵值法TOPSIS评价法、独立性权重法、CRITTIC权重法5种方法对生长、生理指标进行评价。其中,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番茄秧苗期最适宜生长的昼夜温度组合为29℃/20℃,利用信息量权重法、基于熵值法TOPSIS评价法、独立性权重法、CRITTIC权重法得到的最适宜温度组合为35℃/26℃,进而通过模糊Borda法综合各单一评价法的序值和排名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昼温35℃,昼夜温差9℃时,番茄生长、生理综合评价最优,这一结论表明,番茄定植经过缓苗阶段后,适当进行白天高温胁迫,并增大昼夜温差可促进番茄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2.
研究6h昼温35℃和8h昼温35℃的亚高温处理对番茄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测定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细胞间隙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植株干重,结果表明:8h 35℃亚高温处理9d,番茄植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减少,净光合速率下降,干物质总量降低;而6h 35℃亚高温处理9d,番茄植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稍有下降,但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总量均增加;亚高温处理降低了番茄植株光合产物向根和茎中的分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亚低温逆境胁迫下,补光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及光合性能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亚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对补光的生理响应,为亚低温胁迫下培育番茄壮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番茄Money maker为材料,利用改良Hoagland营养液定期定量灌溉,采用白∶蓝为2∶1的复合光于亚低温胁迫条件下(昼15℃/8夜℃)对番茄叶片补光,共设置4个处理:正常温度处理(CK)、正常温度补光处理(CK+USL)、亚低温胁迫处理(LT)和亚低温胁迫补光处理(LT+USL)。【结果】与亚低温胁迫相比,亚低温补光后,番茄植株株高、茎粗分别显著增加24.92%和4.58%,叶、茎、根鲜重及总鲜重分别显著增加了24.71%、23.68%、31.01%和25.23%;番茄幼苗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及投影面积分别显著增加了25.73%、29.31%、25.93%和14.22%;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分别增加85.77%、19.09%和44.59%,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降低15.60%。【结论】亚低温胁迫条件下,叶背面补光可以显著改善番茄幼苗的生长及光合性能,促进番茄幼苗的健壮生长。  相似文献   

4.
不同根区温度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光合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日光温室黄瓜幼苗不同根区温度的处理[适温(CK)21—23℃、亚适温14—16℃、低温8—10℃],结果表明,与适温处理(CK)相比,亚适温和低温处理,(1)降低了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干重、全株干重,而增加了地下部干重和根冠比;(2)降低了黄瓜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8)、胞间CO2浓度(Ci),增加了叶绿素a/b值。品种津春3号(J3)比津春2号(J2)表现出一些较强的根系耐低温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短期昼间亚高温对番茄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短期昼间亚高温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产生影响的原因,以昼温25℃为对照,在番茄第1花序第1花开花当天开始进行为期9d的35℃昼间亚高温处理,分析短期昼间亚高温对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明显降低了番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在处理结束时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6.27%和33.07%.亚高温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CAT的活性始终低于对照,而SOD和POD活性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亚高温处理前3d高于对照,处理时间延长至6d以上则低于对照.在处理结束时SOD、POD和CAT的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8.28%、22.28%和15.12%.亚高温处理后MDA含量大幅增加,始终高于对照.可见,短期昼间亚高温胁迫会使番茄叶片光合能力降低、光合色素降解.这主要是因为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活性氧大量增加,导致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加重,活性氧在细胞内的积累使得细胞膜系统和光合机构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6.
通过PEG模拟干旱胁迫,初步研究干旱胁迫对黄秋葵幼苗生长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2个品种的叶柄长、株高、茎粗、根长、苗鲜重、苗干重、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功能叶面积以及抗旱系数均随着PEG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黄秋葵幼苗的生长,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其抗性逐渐减弱;2个品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随PEG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干旱胁迫抑制了黄秋葵的光合能力。相关性分析表明,黄秋葵叶柄长、株高、茎粗、根长、苗鲜重、苗干重、最大叶宽、最大叶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与抗旱系数极显著相关,说明相关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可作为干旱胁迫下黄秋葵幼苗的抗旱性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7.
以"辽园多丽"番茄品种(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为试材,在第1花序第1花开花当天进行昼间亚高温(35℃)胁迫处理,并喷施10 mmol/L CaCl2和0.2 mmol/L水杨酸(SA)水溶液.以25℃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保护酶活性(SOD和POD)的变化情况,探讨CaCI2和水杨酸对番茄耐哑高温特性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亚高温胁迫处理使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略有升高,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电子传递速率(ETR)降低,说明不是气孔因素导致光合速率的下降.而亚高温条件下喷施10 mmol/L的CaCI2和0.2 mrnol/L的SA可以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保护酶活性和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在处理结束时,使这些指标达到或超过对照水平.CaCI2主要是通过提高气孔的开放程度和防止光合机构的破坏来提高光合速率的,而水杨酸主要是通过改善光合机构的性能提高光合速率的.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短期低夜温胁迫对番茄光合作用影响的机理,以15℃夜温为对照,研究了6℃夜间低温处理7 d对番茄净光合速率、气孔开口面积和羧化效率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6℃低夜温处理7 d后,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开口面积和叶片羧化效率全天皆低于对照;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下降,气孔限制值(Ls)增大;气孔张开率上午提高,下午则显著降低;叶面积明显减小,叶片变厚,气孔器密度加大,而单叶气孔器数差异不显著,平均单叶气孔器变小。因此,低夜温处理后番茄光合作用降低的原因既有气孔限制因素,又有羧化限制因素;而且导致气孔限制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开口面积减小和午后气孔张开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盐胁迫是影响作物生长及产量的重要非生物胁迫,探究脯氨酸(Proline,Pro)对盐胁迫下芹菜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并筛选缓解胁迫最适浓度。【方法】以‘美国西芹’为试验材料,以无盐胁迫且不喷施脯氨酸(Pro)为对照1(CK1),在盐胁迫(100 mmol/L NaCl)下,以叶面喷施0 mmol/L Pro为对照2(CK2),以及喷施0.1,0.3,0.9,1.5,3,4.5,6 mmol/L Pro共计9个处理,测定芹菜的生长及光合特性相关指标。【结果】与CK1相比,盐胁迫显著抑制了芹菜的株高、茎粗、根系形态建成及生物量的积累,显著降低了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电子从初级醌受体QA向次级醌受体QB的传递效率,使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发生明显变形,抑制了光合作用。叶面喷施适宜浓度脯氨酸可有效缓解盐胁迫下芹菜株高、茎粗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下降,促进根系形态建成及生物量的积累,恢复OJIP曲线,增强光合作用。0.3 mmol/L Pro处理芹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  相似文献   

10.
不同温度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金鹏一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西北地区日光温室在不同温度下栽培冬春茬番茄对成株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番茄的株高、茎粗和植株相对生长速率显著提高,但在(25±3)℃和(33±3)℃下处理50 d时,株高、茎粗的相对生长速率极显著低于自然温度(20±3)℃处理,而植株相对生长速率在处理40 d时,就极显著低于自然温度处理,说明番茄短期处于亚高温处理下,植株会加快生长,但长期处于亚高温处理下,番茄会出现早衰现象;不同的温度处理表明,温度越高番茄果实前期发育越快,成熟期越提前,平均单果质量下降,总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李玉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59-7160
[目的]探究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为有效防治该虫提供借鉴。[方法]设计18、21、24、27、30℃5个温度处理,对重阳木锦斑蛾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结果]卵、幼虫、蛹在18~30℃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发育速率与温度成直线关系。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5.61、8.07、5.39℃,有效积温分别为74.66、517.24、316.13日度。在上海地区1年可发生4代。[结论]为准确预测预报及有效防治重阳木锦斑蛾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结合田间调查和采用室内逐日观察法,在6个温度20、25、28、32、36和40℃,湿度75%的条件下,以银合欢种子为食料,对银合欢豆象在不同温度下的各虫态发育历期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银合欢豆象卵期、幼虫及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0、9.52和12.79℃。在20~40℃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抛物线相关,低温和高温都不利于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二纹柱萤叶甲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5℃,21℃,24℃,27℃和一个变温(平均值为26℃)下,测定了二纹柱萤叶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各虫态历期均随温度升高呈负线性变化,卵、一龄、二龄、三龄、幼虫、蛹、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02℃,8.83℃, 8.48℃,8.37℃,8.20℃,7.73℃.8.22℃;有效积温分别为:171.94,58.61,57.00,58.28,181.03,301.98,655.06(日度)。  相似文献   

14.
韭菜迟眼蕈蚊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卵期、幼虫期、蛹期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20、6.29和7.39℃,有效积温分别为50.88、183.69和48.84℃.d。  相似文献   

15.
陈晶  蒲丽君  田佳  肖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26-12927,12930
[目的]研究魏氏拟尾柱虫的最适温度以及半致死温度。[方法]采用原生动物通用的测定方法,研究魏氏拟尾柱虫的最适温度以及半致死温度。[结果]温度对魏氏拟尾柱虫的分裂速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22℃下魏氏拟尾柱虫的分裂速度最快,日平均分裂次数为(2.456±0.706)次/d。[结论]魏氏拟尾柱虫的最适温度为22℃,半致死温度为36℃。  相似文献   

16.
利用濉溪县1987-2006年20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表明,旬最低气温、旬最高气温、旬5日滑动平均最低气温和低于某一临界值的旬日数,均与旬均温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当旬均温>3.6℃、或10.0℃、或15.6℃时,整旬逐日日均温和5日滑动平均值一般不会<0℃、5℃或10℃。不同临界值的年度积温与年度合计温度、临界值以上的逐日合计温度和逐旬合计温度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在只有逐旬气象资料的时候,可以利用逐旬合计温度来估算年度积温。  相似文献   

17.
二点委夜蛾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oschler)在我国属于耕作制度变革后新发生的害虫,为了便于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预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了二点委夜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温度对二点委夜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在温度为15~30℃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缩短,其发育速率明显加快。二点委夜蛾的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均与温度呈明显的相关性,其卵、幼虫、蛹和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72、10.80、9.63和10.04℃,有效积温分别为71.47、248.89、134.00和552.95 d.℃。利用本研究结果,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可准确预测出该虫在当地的发育代数。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防控越橘巢蛾的发生,在22、25、28、31和34℃温度条件下研究越橘巢蛾(Sardoscelis spenias Meyrick)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越橘巢蛾的发育历期受温度影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虫态发育历期缩短;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其次为蛹,卵和产卵前期的历期最短。越橘巢蛾卵、幼虫、蛹和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98、6.47、10.92和8.61℃,有效积温分别为114.38、449.73、139.92和95.41日·度;整个世代完成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为837.06日·度,预测在黔东南地区1a发生5~6代。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临沂气象站1962—2009年1—12月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临沂夏季高温天气和冬季低温天气的特点。结果表明:临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月上旬至8月上旬,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60年代末,临沂夏季高温发生了由多到少的跃变过程。低温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下旬至2月上旬,异常多低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中后期;1983年前后,临沂低温发生了1次由多到少的突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低温菌株的筛选及对堆肥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解决北方低温季节牛粪大量堆积问题,将筛选的糖、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分解菌株复配,优化出组合菌剂(T1+DF2+D2+D5+XB1+XA2),研究低温下优化组合菌剂对低温牛粪堆肥起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外-20℃低温下,牛粪接种优化组合菌剂后物料迅速升温,48h达55.8℃,第4d达64.9℃,高温期维持8~9d,发酵周期缩短至15d,而未加菌和加常温发酵剂的对照则一直未进入高温期。说明添加低温复合发酵剂能使低温下牛粪堆体迅速升温,进入高温期,完成无害化,缩短发酵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