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验证几个单季常规粳稻品种在贵池区的种植表现,特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南粳5055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虽然抗倒、抗病性一般,但产量高,适合当地高效栽培,只是需注意稻瘟病防治;连粳7号多穗高产,抗倒、抗病性突出,适应当地栽培;南粳46、南粳40产量中等,可选择种植;南粳44产量低,不提倡种植或作进一步种植观察。  相似文献   

2.
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播期、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试验,研究了南粳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表明:①南粳44作为直播稻,随着直播期的推迟,产量显著下降,全生育期缩短,适宜播种期以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宜,最迟播期为6月17日,过迟播种则不能正常成熟。②南粳44作为机插稻,在设置每667m2插0.63万穴(40.0 cm×26.7 cm)时,以3.8万基本苗时产量最高;在每667m2插1.9万穴(26.7cm×13.3cm)时,以5.7万基本苗时产量最高;南粳44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是在适宜的基本苗的基础上,通过少穴扩行栽培,主攻大穗以获得足够的颖花量,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与千粒重。③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南粳44的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全生育期以每667m2施18~20 kg氮素为宜,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以2.4∶3.6∶4.0为宜,最佳的穗肥施用时期是倒3叶,既保证了一定的穗数,又增加了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3.
以超级稻品种南粳45和南粳49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每穴不同栽插基本苗数下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株行距统一为13.3 cm×25 cm的条件下,南粳45和南粳49都在每穴2苗的情况下实收产量最高,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45和南粳49实收产量逐渐降低。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45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逐渐降低,结实率几乎没有差异;南粳49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逐渐降低,千粒重几乎没有差异。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南粳45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南粳49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结实率、总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播期、施氮量和密度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播期、施氮量和密度试验,研究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南粳9108产量显著降低,适宜播种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2施氮量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南粳9108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全生育期以每公顷施氮262.5~300 kg为宜,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以6︰4为宜,既保证了一定的穗数又增加了每穗粒数。3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穗数和总颖花量减少导致产量降低,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南粳9108高产栽培应当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主攻大穗以获得足够的总颖花量,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南粳44超高产形成规律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专题试验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南粳44超高产形成规律和关键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南粳44是一个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超高产群体的穗数、每穗粒数发展变化空间较大,每穗粒数对产量构成因素有较大的限制作用,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直接贡献大小的顺序依次为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增穗增产效果最好.在满足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应着力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本试验条件下,11 250 kg/hm2以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95%的置信区间为:穗数1 hm2 2.675×106~2.875×106,每穗粒数150.2~166.2粒,结实率89.8%~91.6%,千粒重28.9~29.6 g,理论产量为11 425.5~11 728.5 kg/hm2.(2)旱育稀植条件下,南粳44的基本苗控制在1 hm2 7.2×105~8.1×105,施氮量315 kg/hm2左右时,易获得超高产;全量麦秸机械还田塑盘抛秧条件下,南粳44的施氮量285~315 kg/hm2,基本苗为1 hm2 9.75×105,密度和施氮量较为协调,易获得超高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粳稻各产量性状间的关系,为粳稻育种和大面积生产提供指导。[方法]以江苏省17个粳稻品种(系)(南粳9108、南粳94140、南粳44、武运粳24号、武运粳23号、武运29154、武运粳21-1、扬粳806、扬粳4227、宁9213、宁9210、宁0212、淮稻5号、淮6188、迟815、盐9029、常粳11-5)为材料,对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长等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产量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产量与各因素的简单相关关系大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因子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为:穗粒数(d2=0.836)>有效穗数(d1=0.630)>千粒重(d4=0.158)>结实率(d3=0.158);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表明,产量与4个因素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结论]在粳稻的高产栽培过程中,应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把促大穗、提高穗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要综合考虑穗粒数和穗数以及千粒重间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7.
南粳44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粳44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早熟晚粳优质水稻品种。为加速南粳44在如皋地区及其他适宜种植地区推广应用,发挥南粳44优质、高产、稳产的特性,特制定其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规范南粳44高产栽培技术,保证其稻谷产量和稻米质量。  相似文献   

8.
粳稻南粳44不同稻作方式产量及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高产、优质、抗病粳稻新品种南粳44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进行的不同稻作方式的栽培概况及产量表现,并初步总结出南粳44不同稻作方式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高产群体特征,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粳9108从中产到高产主要通过每穗总粒数的增加实现,从高产到超高产主要通过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增加实现。相关分析表明,南粳9108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负效应最大,生产上应协调好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关系;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虽然没有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但各因素之间仍存在相互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高产群体特征,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粳9108从中产到高产主要通过每穗总粒数的增加实现,从高产到超高产主要通过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增加实现。相关分析表明,南粳9108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负效应最大,生产上应协调好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关系;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虽然没有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但各因素之间仍存在相互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粳稻南粳44全量麦草机械还田塑盘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高产、优质粳稻品种南粳44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进行全量麦草机械还田塑盘抛秧栽培的产量表现和群体构成,研究了施氮量与抛秧密度对其茎蘖动态、品种特性、群体结构、光合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明确了适宜的施氮量和抛秧密度,提出了南粳44全量麦草机械还田塑盘抛秧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摸索苏粳815适宜的施肥量和分蘖期施肥方式,为苏粳815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分2个田间试验,即氮肥施肥量试验和分蘖期不同平衡肥试验。[结果]苏粳815产量最高的纯氮施用量是270 kg/hm2。平衡肥施用提高了分蘖成穗数,但降低了每穗粒数,最终影响产量的形成。[结论]人工移栽苏粳815高产栽培适宜施氮量为270 kg/hm2,分蘖肥一次施足,不需施用平衡肥。  相似文献   

13.
为南粳0212在江苏省苏中和宁(南京市)镇(镇江市)扬(扬州市)丘陵地区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设置9个不同播种期与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2个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南粳0212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2种方式的全生育期都随播种期的推迟而缩短,说明南粳0212对温光反应具有敏感性;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2种方式的亩有效穗数和产量都随播种期的推后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同播种期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各播种期的产量平均值是育苗移栽(平均496.7公斤/亩)较直播栽培(平均474.6公斤/亩)高4.7%,差异不显著。南粳0212在江苏省苏中和宁镇扬丘陵地区栽培可采用经济的直播栽培方式,适宜播期在5月20日至6月10日,最佳播期在5月20日左右。  相似文献   

14.
以早熟晚粳(南粳44)、迟熟中粳(南粳45)、中熟中粳(苏香粳3号)等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网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网栽条件下,灌浆期网室内水稻冠层光照强度极显著降低,而水稻植株高度显著增加,增幅达3.45%~8.55%.网栽水稻产量极显著降低,南粳44、南粳45、苏香粳3号产量降幅分别达21.71%、22.08%、29.50%.网栽水稻单位面积总穗数较常规栽培极显著降低,南粳44、南粳45、苏香粳3号降幅分别达9.58%、10.15%、7.19%.结实率和千粒重虽有所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同时,网栽×水稻品种的互作效应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说明单位面积总穗数的极显著降低可能是网栽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设置空白、无氮、配方施肥、常规施肥4个水平,选用淮稻5号、南粳44、淮稻10号3个品种,分析配方施肥在里下河地区的应用效应.结果表明,配方施肥较常规施肥增产15.4%~21.3%,南粳44产量表现最高,淮稻10号产量增幅变大;配方施肥处理单株成穗数、穗数均显著并多于常规施肥,每穗粒数极显著高于常规施肥,但结实率稍低于常规施肥,而两者千粒重差异不明显;配方施肥处理的群体最适宜,前期具有早发优势,中期无效分蘖少,后期穗数适宜且量足,保证良好的源库结构;配方施肥的施氮量少,却能获得更高的产量,具有更高的氮素产出比,达36.155 82~37.455 43,极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南粳44的氮素产出比最高.配方施肥较常规施肥极显著地增高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改善水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为追一步明确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途径,本文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保证有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适当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17.
以水稻品种南粳45、南粳49、南粳94140和淮稻5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插苗数对粳稻冠层光合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49和淮稻5号在2~4株/穴时能够获得较高产量,而在5株/穴时,产量显著下降;南粳45和南粳94140在不同栽插苗数下均获得稳定产量。南粳49在较低栽插苗数下获得高产是由于有较多的每穗粒数、较大的叶基角、较高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花后不同时期较多的干物质累积;而淮稻5号则还具有较多有效穗数以及生育后期较大叶面积。南粳45和南粳94140是通过其冠层叶基角、光拦截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的适应调节,从而达到每穗粒数、千粒质量以及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相互协调。说明,供试水稻品种均是具有较强群体调控能力的高产水稻品种类型,栽插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均与其高产群体配置和个体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南粳49和淮稻5号在2~4株/穴栽插密度下有利于产量潜力的发挥,而南粳45和南粳94140对不同的栽插苗数有较大的适应能力,产量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给"光明粳5号"提供适宜的栽培技术指导,光明种业有限公司于2018年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光明粳5号"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直播方式能加快"光明粳5号"的生育进程,缩短全生育期,更易获得理想的有效穗数,但在分蘖能力的发挥、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方面比手插方式差。只要获得适宜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两种栽培方式均能使"光明粳5号"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穗型寒地水稻高产栽培肥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水稻超高产生产目标,采用小区对比法研究了不同肥密水平对不同穗型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其高产结构。结果表明:加大施肥量,进一步稀植后,与理论产量相比,穗重型品种松粳9号的实际产量仍有提高空间。中间型品种松粳5号和穗数型品种松粳3号的实际产量在3个密度下都有提高空间。松粳9号穗粒数随施肥量增加穗粒数增加幅度较大,说明靠穗重增加而增产;松粳5号和松粳3号穗粒数增加幅度较小,是靠增加穗数而增产。穗重型品种适宜密度20穴·m-2,中间型和穗数型品种适宜密度均为23穴·m-2。  相似文献   

20.
以常规中粳稻品种淮稻 6号 (中熟中粳 )和武香 99-8(迟熟中粳 )为材料 ,进行栽培密度试验 ,培育数量和质量不同的群体 ,研究群体数量和质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 ,群体数量性状之间及群体质量性状之间均呈正相关 ;群体数量和质量性状之间呈负相关 ,其中以基本苗数与分蘖穗率、最高茎蘖数与茎蘖成穗率、总颖花数与结实率、有效穗数与平均穗谷重 4对性状之间关系最密切。有效穗数、平均穗谷重、总颖花数、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因此 ,高产栽培要在适宜穗数和适宜总颖花数的前提下提高平均穗谷重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