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分析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弊端,结合Web日志挖掘技术,构造了基于远程教育网的Web日志挖掘模型,提高远程教育网个性化服务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web数据挖掘是目前信息技术中的研究热点,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必然结果。文章详细研究了Web文本挖掘的定义及类型,重点分析了Web文本挖掘算法,总结了文本挖掘的应用,最后指出了网络信息挖掘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平作花生联合收获易产生挖掘铲前壅土的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动力圆盘挖掘装置,并对该挖掘装置中的动力圆盘进行了研究。通过设计和试验分析确定了该圆盘的结构和最优工作参数:圆盘直径为320 mm,动力轴间距370 mm,转速145 r/min;作业时,动力圆盘挖掘装置与地面前倾夹角为22°的角度入土,稳定后与地面夹角为5°的角度进行挖掘收获。通过对动力圆盘挖掘装置与普通固定式挖掘装置的挖掘收获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动力圆盘挖掘装置可减少机组前进阻力,在提高挖掘率、送秧率和降低挖掘铲前壅土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能,更加适合平作花生的联合收获。  相似文献   

4.
随着水产养殖信息在互联网和物联网中快速增长,大部分信息成为死信息储存于互联网中各个角落,未得到有效利用。为了从众多资源候选中选择用户需要的资源推送给用户,该文构建了一个基于Web日志的水产养殖推荐系统。该系统通过用户兴趣调查获取用户初始倾向,并运用Web日志挖掘技术构建了潜在的用户兴趣模型,将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通过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算法整合至推荐系统。基于用户的推送系统实现根据用户的需求精确推荐水产品交易、养殖技术、政府优惠政策和物联网数据等信息。  相似文献   

5.
摘要:针对传统根茎类作物挖掘工作铲阻力大、顺土性差、集果效果不好的问题,设计了多功能曲面挖掘铲。为提高挖掘入土性能和去土效果,挖掘铲纵向平面采用犁铧与圆弧曲面两段组合设计;为提高横向流畅顺土性能和向中集果率,挖掘铲横向平面采用功能分段及样条曲线拟合设计。通过与应用较广的普通平面多边形挖掘铲的对比试验,表明多功能曲面铲去土率提高了4.8%,向中集果率提高了1.2%,掉果率降低了1.03%。但两者的挖掘阻力相差不大。该挖掘铲的设计为后续的夹持装置和去土装置的作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圆盘式挖掘装置的工作性能,解决收获过程易壅堵等问题,该文结合圆盘式挖掘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从理论上分析了挖掘装置的参数关系及运动机理,建立了挖掘圆盘刃口的运动方程,得到了甜菜的运动轨迹,确定了圆盘式挖掘装置的关键性能参数,并以圆盘的张角、偏转角和挖掘深度为试验因素,甜菜的粘土率、折断率和损伤率为性能评价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作业深度对甜菜的粘土率和折断率的影响较大,张角和作业深度共同影响着甜菜的折断率,偏转角对这2个指标的影响均不明显;损伤率受张角、偏转角和作业深度的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综合考虑各评价指标,通过综合评分法得较优的参数组合。即当张角为15°,偏转角为30°,挖掘深度为120 mm时,甜菜收获的粘土率为12%,折断率为0,损伤率为0,加权综合指标为3.6%,整体收获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4CL-1型自走式大葱联合收获机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大葱收获劳动力短缺和有效收获机具匮乏的问题,该文结合国内大葱种植的农艺要求和种植模式,设计了一种自走式大葱联合收获机。该机由行走系统、传动系统、组合挖掘装置、链杆清送装置、除土装置、夹送装置、扭铺装置等组成,可一次性完成大葱的挖掘、清土、升运、铺放等作业。整机传动系统分为机械传动部分和液压传动部分。机械传动部分实现收获机行走系统及挖掘收获系统的动力协调,液压传动实现挖掘收获系统的位置调整、夹送装置的转速控制、扭铺装置的转速控制;旋松刀组与V型挖掘铲组成的挖掘装置,实现对土壤的分层松碎及挖掘;杆式输送链完成大葱输送及其黏附土壤的初次清理及抬升,清土辊完成大葱根部残余土壤的二次清除;柔性夹持输送带与清土装置配合,完成大葱的有效喂入及柔性夹持;扭送机构及铺放机构实现大葱由竖直向水平方向的改变,并完成大葱的有序铺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的收净率为99.50%,损伤率为1.40%,损失率为0.70%,生产效率为0.049 hm2/h,约为人工收获的12倍。该机工作性能稳定可靠、作业效果好,可为大葱收获技术及装备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圆盘栅式马铃薯挖掘机的研制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目前中国马铃薯收获机械普遍存在的薯土分离不完全、易于堵塞、振动大和功耗过大等问题,该文研制了一种与四轮拖拉机配套的圆盘栅式马铃薯挖掘机。为提高分离效率,该机采用栅条式挖掘装置和圆盘栅式分离装置,通过计算确定了挖掘装置和分离装置各关键参数。改进了圆盘切刀结构,方便其切土的同时漏掉侧边细小土壤。田间试验表明:圆盘栅式马铃薯挖掘机挖掘、输运流畅、分离效果显著,伤薯率为4.3%、损失率为3.3%、明薯率为97.5%,3项指标结果均达到了技术规范设计要求。此外与拨指轮式马铃薯挖掘机进行的田间试验对比中发现,该机在明薯率和损伤率2项参数对比中占优。因此,圆盘栅式马铃薯挖掘机的研制成功为西北旱作农业区垄作马铃薯的挖掘提供了一种防堵、薯块易捡拾、功耗小和适应性强的马铃薯挖掘机。  相似文献   

9.
针对黏重黑土地区马铃薯挖掘铲挖掘阻力大、能耗高等问题,以白茅根膜质叶鞘为仿生原型,设计了一种基于仿生波纹结构的马铃薯减阻挖掘铲。基于离散元(DEM)法仿真和土槽试验,确定减阻性能最优的设计参数;通过田间试验以油耗和阻力为指标验证仿生挖掘铲的减阻效果和挖掘性能。离散元仿真得到仿生挖掘铲最佳布置方式为纵向布置;在相同纵向布置方式下,通过土槽试验得到仿生挖掘铲的波纹参数在幅值为2.5 mm、频率为0.5时表现出较为优异的减阻性能。根据最佳参数研制仿生纵波纹铲,进行普通平铲和仿生纵波纹铲的作业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仿生纵波纹铲阻力减少了14.45%,单位油耗减少了17.15%。研究表明仿生纵波纹铲具有较好的减阻特性,仿生结构设计合理,能实现黏重黑土条件下马铃薯收获挖掘作业,可为整机节能减耗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4H-2型花生收获机是采用新原理研制成功的一种花生收获机械,以此花生收获机的挖掘部件作为试验对象,通过载荷测试,采集挖掘部件工作时圆周力、向心力和扭矩载荷变化的时域曲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4H-2型花生收获机的载荷自功率频谱分析。试验结果证明,该花生收获机以反平行四边形机构组成的传动系统很好地实现了机器工作时侧向载荷的平衡,而且频率集中、工作稳定。  相似文献   

11.
试验设置于山西省孝义铝矿废弃地复垦区,采用施肥及轮作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铝矿废弃地复垦过程中不同管理措施对玉米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δ13C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以有机+无机肥为最佳施肥方式,与对照相比,在前茬种植晋豆28和晋豆25条件下,土层0~20cm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85、1.35g.kg-1,土层20~40cm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50、1.45g.kg-1;与前茬种植晋豆25的轮作方式相比,前茬种植晋豆28处理的土壤δ13C值普遍偏低;玉米籽粒δ13C值显著高于秸秆,说明玉米籽粒比秸秆更容易富集13C,但玉米籽粒和秸秆的δ13C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豆科作物-玉米轮作的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豆科作物,前茬晋豆28和晋豆25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为64.82%、60.64%。以上结果表明,在铝矿废弃地的复垦过程中,采取施肥配合轮作的管理措施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关联规则的渔业信息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快速便捷的获取渔业科学数据信息,基于Web日志挖掘技术对渔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用户频繁访问模式进行分析,用于发现用户访问规则,进行信息推荐服务。对分析挖掘中涉及的算法进行了分析与改进,提出了IASR(IP agent session referrer)用户识别算法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的改进算法,试验研究表明,IASR算法将用户识别准确性提高了13%,速度是通用算法的2倍。当事务数目大于500时,改进算法的执行效率远远优于Apriori算法,速度提高6倍以上。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系统的关键设计与实现方法,开发了渔业信息推荐系统。系统采用JAVA、AJAX开发,数据库SQL Server2005,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可使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渔业数据信息,从而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Web应用系统和即时通讯软件有了更深层次结合的需求。在本文描述的“浙江科技信箱”项目中,需要将基于B/S架构的Web邮件和基于C/S架构IM系统进行整合,以实现数据和功能的无缝集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XMPP协议和web Services技术的集成方法。该方法对XMPP协议进行扩展,设计出新的子协议,实现了诸如Web邮件的通讯录与IM好友列表自动同步等功能,极大地增强了用户操作的简便性。  相似文献   

14.
数据挖掘指从数据仓库中提取隐含的、事先未知的和潜在有用的信息,从而帮助决策者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数据挖掘在教学中也开始被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植物修复对锰尾渣污染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法研究栽培美洲商陆和大豆进行植物修复后,锰尾渣污染土壤特性的变化。栽培美洲商陆和大豆可增加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栽培植物后,土壤pH值变化不显著,但土壤磷酸酶、尿酶、蛋白酶、蔗糖酶、硝酸还原酶和脱氢酶的活性都高于对照。栽培植物可影响土壤锰和镉的形态分布,降低土壤锰和镉总含量,减少土壤水溶性锰和镉含量。在锰尾渣污染区域,混种美洲商陆与大豆进行植物修复,改良土壤特性更佳。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长模型与Web应用的小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基于生长模型的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是在作物生长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策略评估系统,通过有目的的模拟试验与分析评价来辅助用户进行管理决策。将Web技术应用于DSS是当前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该研究在已有单机版基于生长模型的小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采用“Web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四层结构设计,应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COM+构件化技术与WEB应用程序扩展技术,构建了一个具有较强兼容性、层次性和安全性的网络化小麦生长模拟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GMDSSWMW),具有系统管理、数据管理、动态模拟、方案评估、因苗预测、时空分析与系统帮助7项功能。系统的测试应用结果表明,GMDSSWMW系统具备较强的远程预测功能、决策支持功能与动态调控功能,从而为构建网络化数字麦作系统及其它作物基于Web应用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教学与学习效果,木材学课程组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建立了内容丰富、功能完备、手段先进的木材学网站,供教学及学生平时学习使用。网站开辟的栏目有:木材学教学平台、双语教学、教学资源库、木材网络标本馆、木材网络识别系统、木材网络实验室、木文化及木化石等。网站促进了教学与学习,增进了效率。  相似文献   

18.
We studied the fate of Cu in contaminated semiarid soils from two areas with different mining activities in central Chile. Several regression models were evaluated to use soil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o predict solubility, partitioning, and activity of Cu. Furthermore,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type of Cu mining compound (smelter dust versus tailing sand) can be another important variable determining the bioavailability of Cu. In the studied neutral to alkaline soils,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enhanced Cu solubility most probably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organic complexes with dissolved organic C (DOC). As a consequence, Cu solubility and partitioning were better explained by DOC concentration than by SOM content. On the other hand, Cu activity was mainly related to soil pH and was not affected by DOC. Although we f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tudy areas, Cu solubility and partitioning might not be as dependent upon the origin of the Cu mining compound as upon other phys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influence the concent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OC. Total Cu, pH, and DOC w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to consider on Cu solubility, however, data about the nature of SOM may certainly improve the prediction models. Thus, multiple binding site models between Cu and DOC should be studied to improve predictions of Cu solubility.  相似文献   

19.
史娜娜  韩煜  王琦  寇许  全占军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6):144-148,154
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大柳塔矿区采煤塌陷前后土壤碳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层深度上,土壤碳储量含量差异不显著(p < 0.05),但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2)在不同坡位上,对照区和沉陷区均表现出坡底 > 坡中 > 坡顶的规律,采煤塌陷对坡底部位的土壤碳储量影响差异显著(p < 0.05)。(3)土壤碳储量与土壤孔隙度、全氮、有机质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0.864,0.967(p < 0.01),并且,主导影响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孔隙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