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东省青州市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王瑞燕  赵庚星  李涛 《土壤》2004,36(1):76-80
本文介绍了农业部有关耕地地力等级评价在山东省青州市的试点研究结果。整个评价是建立在全面野外调查和室内化验分析以获取大量耕地地力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以GIS和SPSS等技术并结合有关数学模型为依托,对耕地地力进行的自动化和定量化评价。对耕地地力等级的分布特点、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也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青州市耕地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综合指数法对秦都区耕地地力进行评价。以关中平原的陕西省秦都区为研究区,借助GIS技术,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现代统计分析技术,在耕地地力调查的基础上,从立地条件、土壤性质、肥力状况、土壤管理4方面选取12项指标,对研究区耕地地力进行自动化、定量化和可视化评价。结果表明:秦都区耕地地力可分为4级,l—4级地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52.08%,39.72%,7.35%,0.85%,该地区耕地地力水平较高。本研究分析了各级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对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意义。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研究区农业生产,而且为关中平原开展耕地地力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辽宁省西部典型低山丘陵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蒙县)为研究区,以2011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研究1980~2011年30年来耕地地力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种植业结构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力演变为提升型、衰退型和平衡型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50.70%、18.77%和30.53%;地力演变总体呈现东部和中部升高,南部和西部降低的趋势,并且与种植业结构关系密切;优化玉米和花生的种植业结构有助于耕地地力的提升;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耕地地力提升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以永济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山西省永济市为例 ,运用GIS技术建立了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MapGis管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FoxPro管理数据录入、应用模型分析与统计数据库 ;叠加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和土壤图 ,形成 6 782个图斑 ,组成空间数据库的基本管理与评价单元 ,使得每个评价单元上土地利用方式一致、土壤类型一致。采用VisualC 语言开发了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应用模型。针对永济市的实际情况 ,经过专家组研究从 6 4个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指标中筛选出 15项指标进行评价。对 6 782个评价单元中的每一个评价单元 ,用 15项耕地质量评价指标计算其综合评价指数 ,并以该指数作为耕地质量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反映出该市耕地中低产田面积大、施肥结构不合理、忽视盐碱地改造和垆土地改良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并针对耕地的不同等级所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该系统可掌握全市耕地地力及质量状况 ,为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耕地地力的调查研究是对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以川江流域及其周边的几个典型农业生态区的耕地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土壤质量系数、土地生产潜力等对该区域耕地地力进行评价是适宜的。评价结果对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有指导意义。同时,根据该区耕地地力特点和分布状况,提出了保护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根据荔城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分析了荔城区中低产耕地障碍因素和土壤综合环境质量状况。全区中低产耕地面积2293.39hm^2,占保护区耕地总面积的25.49%,以旱限制、缺钙限制、瘠瘦限制和酸限制型为主,占保护区耕地总面积的79.21%:全区耕地土壤综合环境质量以清洁和尚清洁为主,占保护区耕地总面积的85.72%,土壤污染物主要为汞、铅等;在分析耕地障碍因素和土壤综合环境质量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中低产耕地改良利用和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余杭区新垦红壤耕地肥力特征及地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高补充耕地质量是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为全面了解杭州市余杭区新垦耕地的质量状况及其针对性地提出新垦耕地的改良措施,本文采用田间调查与采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区内2012~2014年建成的天目山东麓347.83 hm2新垦红壤耕地划分为72个评价单元,开展了新垦耕地肥力的全面调查,并按照《浙江省耕地质量评定与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范》对耕地地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区内新垦红壤耕地普遍存在"砂"、"酸"、"瘦"和"生"等限制因素,耕层土壤质地为砂土的耕地占比达56.88%,土壤呈强酸性的耕地占比高达86.35%,有机质含量在20 g kg-1以下的耕地占70.43%。总体上,耕地地力在中下水平,多属于二等4级和三等5级。分析认为立地条件较差是导致新垦红壤耕地地力偏低的主要原因。施用碱性改良剂降低土壤酸度和加强以提升有机质为核心的土壤培肥管理是该区新垦红壤耕地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尺度转换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县际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不能直接对比汇总、市域评价不能有效利用县级评价成果的难题,以河南省漯河市为例,对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尺度转换方法进行研究。在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与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概念性产量和标准样地县的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尺度转换方法;实证研究表明现有漯河市各县(区)与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吻合情况存在差异,其中舞阳县一致性最好;以舞阳县为标准样地县,构建标准样地县耕地地力等级与概念性产量关系表,以此为标准,调整其它县(区)耕地地力等级,生成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通过各县(区)粮食概念性产量与调整后耕地地力等级的变差分析验证调整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各县(区)概念性产量与调整后的地力等级均呈现显著的一致性,表明调整生成的市域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提出的尺度转换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9.
改进灰色关联模型在秦巴山区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秦巴山区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为例,在通过土壤调查采样和室内化验分析获得的相关耕地地力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方法改进了灰色关联模型,实现了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的定量化和自动化。结果表明,该地区耕地基础地力可分为5级,其中Ⅰ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32%,Ⅱ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5.41%,Ⅲ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1.61%,Ⅳ级地占32.47%,Ⅴ级地占23.18%;研究区内耕地地力属中等偏差水平,其中河谷阶地的耕地地力水平状况相对较好,低山丘陵区的耕地地力水平相对较差,中低山的耕地地力水平最差。  相似文献   

10.
准确地掌握区域耕地地力等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黑龙江垦区的前哨农场为研究区,以耕地地块为评价单元,在GIS的支持下,应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价了耕地地力,进而分析耕地地力空间地域分布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农场耕地地力划分为6个级别,旱地和水田都是三级地、四级地数量最多,呈现向五级地、二级地、六级地和一级地逐次减少的正态分布特征;大部分耕地的地力处于中上等水平,且水田地力水平略高于旱地;西南部的第一、第二和第九管理区土壤质地良好、养分丰富、管理措施得当,是该农场优质耕地的集中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11.
孙波  张桃林  赵其国 《土壤学报》1999,36(2):203-217
本文着重探讨红粘土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在利用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评价红壤化学和化学肥力演化的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红粘土红壤的要草地及荒地系统由于长期受侵淋溶等退化过程的影响,土壤养分水平已跌至“保底”值.垦殖利用后,其化学肥力随着耕垦熟化过程不断提高,表现为土壤中各种速效养分及交换性Ca、Mg含量均增加,而交换性A1含量降低。同样,林草地系统红粘土红壤的生长学肥力  相似文献   

12.
陇东黄土高原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及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G IS空间分析,揭示了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土地覆被和水土流失的时空分异特征。陇东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表现为丘陵区耕地、林地与草地的大互换,和在塬区建设用地大量占用优质耕地、林草地等土地覆被类型,这种变化使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功能发生退化。分析发现,该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有:脆弱的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环境背景;人口压力和经济发展落后是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状态恶化的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王海江  吕新 《土壤》2006,38(2):217-222
本文以新疆兵团农五师81团为研究对象,针对土壤肥力信息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应用MapInfo与Delphi集成技术和组件式GIS模块,依据区域土壤肥力差异、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等众多因素,建立了集棉田土壤养分信息管理、土壤模型施肥推荐、GIS图形信息管理于一体的新疆农五师81团棉田土壤肥力信息管理与施肥推荐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14.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及应用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利用ESRI公司的二次开发工具ArcGISEngine,在VisualBasic环境下运用空间数据引擎结合数据库技术,进行了区域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该系统能够方便的组织管理农业资源信息,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用户查询,输出分析与制图信息,其功能模块可对农业资源信息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挖掘,实现耕地地力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监测、农田水利管理等专业应用,为区域农业资源的信息化、农业生产实践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宝鸡市土壤肥力监测与查询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数据组织、系统结构、功能实现等关键问题,系统的应用推广将大幅度提高土壤监测工作效率并为宝鸡市粮经果菜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技术的新疆棉花施肥专家系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海江  吕新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167-170
对集成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于新疆棉花施肥专家系统(ES)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Internet访问该专家系统界面, 用户可以得到农田地块的地理信息,进行棉田施肥推荐;同时可进行农田肥力的综合查询和专题图制作。该专家系统的建立不仅推进了新疆地区平衡施肥信息化的进程,也为精准农业的实践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和改进灰色关联模型的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运用在山东省禹城市开展的系统土壤调查采样和室内化验分析获得的土壤肥力各要素数据信息基础上,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利用采样点肥力要素和空间信息数据,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等方法改进灰色关联模型,实现了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定量化、自动化。评价获取了研究区土壤肥力等级面积及其分布信息,与实地调查分析结果相符,表明运用该技术方法对土壤肥力评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该法开展的肥力评价对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意义,并可为研究区提升土壤质量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JSP的棉花施肥管理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陈砣  吕新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3):124-129
根据膜下滴灌棉田水肥管理的要求,在建立施肥模型和施肥方案的基础上,综合气候条件、区域土壤肥力状况、棉花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施肥模型等众多因素,以新疆兵团农五师81团为系统试行和试验地点,利用JSP+SQL,构建了基于JSP的棉花施肥管理决策系统,实现了条田信息管理、智能化施肥决策和数据信息管理的集成。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为用户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以较少的投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精确农业智能决策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系统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研究并集成了精确农业中的关键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专家系统(ES),可以为精确农业实践提供决策支持。通过访问该系统,用户不仅可以得到基于农田地块的地理信息,进行农田肥力分析;同时可进行有关品种、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具有可靠、易维护、安全和易操作等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东北黑土地区主要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的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本世纪初东北黑土区土壤表层(0~20 cm)pH、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粘粒这5种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土壤pH和粘粒的理论模型均为指数模型;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速效磷、速效钾的C0/(C0+C)较大,为46.63%和49.91%,说明这2种肥力指标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而pH、有机质、粘粒的C0/(C0+C)分别为10.80%、16.57%、12.88%,说明这3种肥力指标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根据每个采样点的指标数据计算出该地区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最终得到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的分布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