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浓核病是继核多角体病、细胞质多角体病和传染性软化病之后发现的一种新型家蚕病毒病。近年来,关于浓核病的研究报道颇多。为了使人们了解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概况,本文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家蚕的病毒病是一种对养蚕业危害最大而又在防治上比较困难的蚕病。现已知蚕有4种病毒病。引起这些病的病毒有核多角体病病毒(NPV)、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FV)和最近发现的浓核病病毒(DNV)。核多角体病病毒(NPV) NPV在蚕细胞核内形成大量包埋着许多  相似文献   

3.
作为家蚕病毒病,现在已知的有核多角体病(脓病),细胞质多角体病,传染性软化病及浓核病。要搞清各种病特征的基础资料少,采用病毒病的综合防除又较困难。有  相似文献   

4.
<正> 家蚕病毒病是生产上危害严重的传染病,特别是寄生在蚕的肠道细胞内的病毒,为害尤甚,在夏秋蚕期发病更多,往往占全部蚕病的70%以上。家蚕病毒病已发现的有四种、即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传染性软化病和浓核病。除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寄生在体皮、血液、脂肪等组织细胞内,因此发病较快,其他三种  相似文献   

5.
<正> 最近,日本在蚕病发生中死笼茧和内部污染茧较多,已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从1981年起有四个县对此进行协作试验,近期内也许可以取得成果。山口(1980)认为,内部污染茧的主要原因是核多角体病(脓病)。关于核多角体病的流行,渡部、清水(1981)作了如下论述:核多角体病在全国普遍流行的原因是全年多次养蚕和使用简易蚕室而带来消毒不彻底所引起的。养蚕前后的消毒是  相似文献   

6.
<正> 家蚕病毒病的种类,目前已知的有四种:即核型多角体病(Nuclear-Polyhedrosis),病原是NPV;质型多角体病(CytoplasmicPo1yhedrosis),病原是CPV;病毒性软化病(Virusflacherie),病原是IFV;浓核病(DeNsovirus disease),病原  相似文献   

7.
对于来自起因于茧中死蚕的内部污染的蚕病病原检索及被检出的病原的耐热性作了调查,得如此结果:1、从干茧处理后的内部污染茧中,含核多角体的个体以高率检出。其检出率平均为70.4%。从鲜茧污染草茧中也许多检出多角体,其检出率没有干茧处理后的这样高。2、在通常的干茧处理中核多角体病病毒及卒倒菌毒素,几乎没有失却至病性。3、由于干热处理,核多角体病病毒性110℃60分钟不致完全不活化,卒倒菌毒素在140—150℃60分钟,几乎不认为致病性消失,与此相比,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TC系统)及传染性软化病病毒,则耐热性低。  相似文献   

8.
家蚕病毒病对蚕桑生产的危害较大,是影响蚕桑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综述了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和近年来家蚕病毒病常规抗病育种、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理化因子对家蚕浓核病病毒的病原性及抗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理化因子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软化病病毒(FV)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做过试验.浓核病病毒(DNV)原先作为FV的一个株,也有人做过理化因子影响的试验.本文主要报道一些理化因子对我国家蚕浓核病病毒的病原性及抗原性的影响,为保存、提纯及消灭本病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 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已有多种变异型发现。生产上最常见的是形成六角形多角体(Hexagonal polyhedro)的细胞质多角体病,简称 HC;另一种是形成四方形多角体(Tetragonal polyhedro)的变异型,简称 TC,生产中极少见;其它还有三角形多角体及针状、球状封入体(Inclusion b-ady)等变异型。十多年前,田中、山口相继在 TC 中又发现了只在中肠圆筒形细胞核内形成大型立方形(Hexahedro)多角体的新病毒株。该病毒株引起的多角体病,与已知的家蚕细胞  相似文献   

11.
<正> 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群(Cypovirus)。感染家蚕后,能在中肠圆筒形细胞的细胞质中形成多角体,这种蚕病就叫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1967年田中等发现一种寄生于中肠圆筒形细胞核中的大型多角体,其患病蚕中肠混浊、褐色、不象细胞质多角体病那样中肠呈乳白色。当时命名为中肠  相似文献   

12.
莫嘉凌 《广西蚕业》2001,38(4):47-48
本介绍了高温季节蓖蚕蚕核多角体病和细菌病的发病特征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已报道(参看参考文献)次氯酸钠对桑蚕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核多角体病病毒(NPV)、卒倒病病原菌(B、t)及其伴孢晶体毒素都有较好的消毒较果,由于其渗透力比漂白粉、福尔马林等现行消毒药物为优,故认为可以做为普通种丝茧育的地  相似文献   

14.
莫嘉凌 《广西蚕业》2003,40(4):56-57
核多角体病是蓖麻蚕的一种主要病害。蚕儿食下病毒多角体后,在中肠碱性胃液的作用下,多角体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这些病毒粒子首先在中肠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进而侵入血细胞、脂肪细胞及真皮细胞,生殖腺膜细胞也有寄生。病重时,丝腺、神经细胞都有多角体形成。 蓖麻蚕核多角体病仅能水平传播,食下传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感染病毒后,小蚕期经过3~4天,大蚕期经过5~7天发病死亡,死后蚕体变软。染病的蚕儿,食欲减退,发育迟缓,出现较多的小蚕、迟眠蚕、半蜕皮或不蜕皮蚕。蚕儿狂躁外爬,蚕体环节肿胀,节间膜发亮。重病蚕,背部及两侧气门处…  相似文献   

15.
用电击法取 5龄第 4天的家蚕肠液 ,加入家蚕核多角体病毒 (BombyxmoriNucleopolyhedrosisVirus)和宿主域扩大的苜蓿尺蠖核多角体病毒 (HybridAutographacalifornicaNucleopolyhedrosisVirus)的多角体或游离病毒粒子 ,分别作用 70min和 4 0min后 ,感染家蚕细胞Bm 5和秋粘虫细胞Sf 2 1,发现病毒粒子已经被家蚕肠液灭活。进一步用BmNPV多角体喂饲 2龄蚕后 ,收集 2 4h内的蚕粪 ,用培养基浸泡后 ,抽提液中亦不含有具感染性的病毒粒子。上述结果说明家蚕肠液对昆虫杆状病毒的病毒粒子具有很好的灭活作用。因而 ,在家蚕核多角体病毒病预防上 ,提高蚕的健康水平、注意起蚕处理和饲养密度、及早发现和隔离病蚕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几种蚕药对控制家蚕病毒病蚕座传染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褚培春 《中国蚕业》2002,23(2):18-19
家蚕的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危害又较严重的一类疾病,病毒病目前生产上主要有: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浓核病.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形式的转变,养蚕以分散经营为主,受行业比较效益造成惜工惜本、生产粗放型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养蚕生产中蚕病的发生呈区域性和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7.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核包涵体小种的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BmCPV_t内发现和分离出一株新的核包涵体小种,初步命名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核包涵体小种(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Suzhou nuclear polyhedra forming strain,简称CPV——Suzhou N strain),家蚕感梁CPV——Suzhou N Strain引起的多角体病,与国内外已知的CPV各变异株不同。本病蚕的多角体只在中肠组织圆筒形细胞核内检出,多角体内有许多病毒粒子,病毒粒子球状,具有核蛋白紫外吸收特征性光谱和较强的感染活性,病毒核酸初步鉴定为dsRNA。  相似文献   

18.
正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危害最严重、防治最难的一类病害,按病原不同可分血液型脓病(核型多角体病)、中肠型脓病(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四种,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在开化蚕区统俗称空头病。近年来,我县养蚕生产上以血液型脓病和空头病发生最为常见,严重时粒茧无收,不仅给蚕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还影响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为了科学防治家蚕病毒病,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巩固蚕桑产业,笔  相似文献   

19.
核多角体病     
前言核多角体病是很早以来众所周知的病毒病,因其显示与化脓相似的病征,一般称作脓病,但从学术的角度应称呼为核多角体病。本病广泛地分布于全日本,以往因本病而造成大欠收的事例到处都是,但近年来这样的病例很少发生。据统计,本病常占发病蚕的10%左右,在各个蚕期,可看到少量地单独发生或和其它病蚕混合发生。  相似文献   

20.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Philosamiacynthiaricin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的超微结构的观察方法及观察结果 ,并对该病毒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描述。病毒多角体为 12面体和多面体结构 ,大小不一 ,平均直径为 2 4μm ;多角体碱解后释放出杆状的病毒束 ,大小为 32 0~ 4 17nm× 83~ 2 2 7nm ,核衣壳大小比较均一 ,约为 32 0nm× 83nm。通过多角体超薄切片的横切面观察 ,囊膜内包被的核衣壳数变动于 1~ 10之间 ,只包被 1个核衣壳的数目最多 ,约占总数的 80 4 % ,病毒束在排列图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