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伤二年(1057)进土。历官史论修撰、中书舍人等职。说文定。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著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为王安石所推许。著作有《元丰类稿》、《曾南丰先生文粹》、《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等。陈襄(1017~IOSO):字述古,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因家在古灵村,人号古灵先生。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土。历官通进银台司兼待读、判尚书都省等职。著有《古灵先生文集》。黄庶(IO19~IO58):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  相似文献   

2.
陆游的茶缘     
单滨新 《中国茶叶》2010,32(10):26-27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年),字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今年是陆游逝世800周年。放翁《剑南诗稿》近万首诗作,其中涉及茶事的有300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他以"茶神"陆羽自比,茶缘渊源深远。  相似文献   

3.
朱升、钱宰、张以宁这3位都是明代人,他们都写了一些有关茶事之诗,大可一读。 朱升(1299~1370)、明文学家。字允升,称枫林先生休宁(属今安徽)人,后从居歙县属今安徽)。早年研究心理学,曾为池州路儒学正。元至正17年(1357)朱元漳兵下徽州,素闻朱升之名,亲往访问。朱升向他进献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朱元障所  相似文献   

4.
临海产茶历史悠久,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据《临海县志》引抱朴子《园茗》记载:“盖竹山(今汛桥镇)有仙翁茶园,旧传葛玄植茗于此”。唐朝,临海产茶为浙江十州五十五县之一。明朝,临海茶叶广为栽种,品质优良,明洪武初年(1368)芽茶已列为贡品,弘治年问(1488~1505),已生产贡芽茶9斤。在《浙江通志》记载:嘉靖年间(1522~1566),云峰茶已成为浙江名茶。  相似文献   

5.
浙江的贡茶始于南北朝的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年间,贡茶产于湖州的温山,史称“温山御养。山谦之撰(约454年前后)《吴兴记》:“乌程温山,县西北二十里,出御劳。”唐代的浙江贡条主事是长兴的紧繁荣和淳安的鸠坑条。《新唐书·地理志》:“湖州吴兴郡……土贡……紫笋茶。睦州  相似文献   

6.
朱彝尊(1629-1709)号竹,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初,与王士慎并称南北两大诗人。他又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名望卓著。明末清初,他在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诗书门第中,饥寒交迫、流浪四方。中年以设馆授徒和担任幕僚维生。五十岁时,以布衣身分,参加康熙时期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得中一等,授翰林院检讨参予编修《明史》,为官14年罢归故里,18年后寿终正寝,享年81岁。朱彝尊诗词的影响甚大,毕生又极喜饮茶。查慎行有一次为朱彝尊写诗祝寿道:“落碗登堂无俗客,篮舆扶路有门生。”朱彝尊的诗词中,咏及茶事者较多。其名句如:“竹扉经…  相似文献   

7.
陆游与建茶     
马舒 《福建茶叶》1997,(2):45-45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中年时期,曾在巴山蜀水间任官约八年,其爱国诗篇流入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为宋孝宗赏识,调他回朝,拟再任朝官。但为当朝主和派,竭力反对,不久陆游即被任为“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简称“茶使”)。这时陆游为54岁,时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福建在当时为著名贡茶的首要产地,“茶使”便是一个美差。陆游的好友周必大为诗祝贺:“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神。”陆游去福建上任,十月,他写了《适闽》诗说:“春残犹看少城(指成都)花,雪里来尝北苑茶。”表达了当年年初从蜀地出发,年底到福建品…  相似文献   

8.
湖南澧县古称澧州(公元555年置为澧州)澧字音同“李”,史书上首见于《水经注》《禹贡》,尔后见之于屈原的《离骚》之“沅有芷兮澧有兰”,“遗余褋兮澧浦”。澧州自古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唐代诗人李群玉就是最杰出的一位代表。李群玉(807~858年),字文山,生于澧州东溪七里庄,23岁时迁居澧州治所附近的仙眠洲。生性旷达,专以吟咏自适,不乐仕进。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殿中附马杜悰外任澧州刺史,堂弟杜牧(803~852年)南游来到澧州,看望堂兄杜悰,结识了其幕僚李昌古(后创立了文山书院)及隐居诗人李群玉。在杜牧及亲人的反复劝说下,李群玉踏上了赴举之路,大和二年(828年)正月,李群玉制举考试落第,他先是“蛰居”,“十年侣龟鱼,垂头在沅湘”,继而“漫游”,足迹遍及江表、荆州、巴蜀以及粤桂,途中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诗和山水诗,“诗笔遒丽,文体丰妍”。会昌四年(844年),已38岁的他入裴休幕帐,并写下《长沙陪裴大夫夜宴》《长沙春望涔阳故人》等诗章。大中八年(854年)夏天,李群玉在杜牧的关照下,受宰相裴休,名臣令狐綯等的举荐,向唐宣宗献诗三百首,在《进诗表》中自称:“臣所贡前件歌诗,以居住沅湘,宗师屈宋,枫江兰浦…”。唐宣宗制曰:“李群玉放怀丘壑,呤咏情性,孤云无心,浮磬有韵。吐妍同于丽则,动清神于风骚。冥鸿不归,羽翰自逸;雾豹远迹,文彩亦奇,信不试而逾精,能久幽而自乐,念其求志,可以言诗,用示絷维,俾之刊校,可守弘文馆校书郎。”诏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职南归。大中十二年(858年),李群玉投洪井而死。光化三年(900年),唐昭宗诏准著名诗人韦庄的奏请,承认李群玉为“遗贤”,追赐进士及第。同代著名诗人周朴称赞说:“群玉诗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另一著名诗人李频也说他是“逍遥蓬阁吏,才子复诗流”。《全唐诗》录李群玉诗263余首。李群玉的诗歌更多地是为湖湘风情而歌,并将晚唐时的茶农、钓叟、药翁、歌妓、舞女、乐工、道士、炼师、隐者、方丈、员外及达官贵人一一揽入他的诗句诗韵中,让人们从中体味到诗人关于爱情、幸福、欢乐以及痛苦、忧伤、徬徨,晚唐走向衰败没落的背影。  相似文献   

9.
唐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他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以下简称《试茶歌》),在历代茶事记载中首次叙述了炒青茶的制作,是一篇很重要的茶史文献。它究竟作于何地?不能不认真探讨一下。《试茶歌》题的西山兰著(即阿兰若寺院,梵文aranyakah的略语之意)其具体地点现在有三种说法:一是浔州浔江郡(今广西桂平县);二是朗州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市);三是连州,朱自振“古代茶叶诗词选注”第五首说:“本诗作于刺连州(古治在今四川筠连县)时。”(《中国茶叶》1982年第3期)。今查刘禹锡的一生并未去过广西,也不是在两广的好友(如柳宗元在柳州、陈谏在封州等)寄茶与他尝饮,却是他在西山兰若(有人误为兰茗)亲自观看山僧“自采至煎俄顷余”,并亲自尝茶,因此,肯定不是广西桂平县的西山茶。以前的书、刊上已有多篇说在桂平,笔者(靖)在《中国茶叶》1982年1期  相似文献   

10.
据史籍记载,唐代人工栽培的茶树已遍及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14个省区,同现代的茶产地大体相当。也就是说,凡是适宜于种茶的地方,唐人都栽种了茶树。由于各地的气候状况与土壤条件略有不同,因而唐茶的品色便出现了高低之分。陆羽《茶经》曾有记载:山南茶以峡州(今湖北宜昌。此指治所所在地,下同)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茶以光州(今河南光山)上,义阳郡(今河南信阳)、舒州(今安徽怀宁)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浙西茶以湖州上…  相似文献   

11.
巩志 《福建茶叶》2002,(3):49-49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自幼聪颖,是位不寻常的才子。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入翰林院。四年后,补放江南任县令。因父丧辞官,“年甫四十即告归”,致仕后居江宁小仓山,构筑随园“以书籍诗文为事,备林泉之清福;享文章之盛名者数十年”。他生性不喜酒,不学仙、不信佛,唯极喜饮茶,晚年厚爱武夷茶,他的武夷《赏茶》和(试茗》一文一诗与武夷茶结下不解之缘。袁枚辞官归里后,立意周游名山大川,饱览世界奇异风物,遍尝天下名茶。登临黄山、游历天台、…  相似文献   

12.
名、字名羽,字鸿渐。(见《新唐书·陆羽》) 又名疾,字季疵。(见《新唐书·陆羽》)号竟陵子(自称。因出生于竟陵。见《广信府志·杂记》。) 桑芋翁(自称。隐居湖州苕溪时。见《新唐书·陆羽》。) 东岗子(自称。隐居信州上饶时。见1977年版《辞海》。) 陆生(人称。见同代人颜真卿等称陆羽。)  相似文献   

13.
释皎然是中唐时期的一位高僧,俗姓谢,字清昼,或名昼,人称昼公、昼上人、皎然法师,牒文称皎然禅师。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卒于德宗贞元九年至十四年(793-798)间,年逾古稀。他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有《昼上人集》(又名《皎然集》、《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议》一卷,入于朝廷秘阁,后载于《全唐文》、《全唐诗》中,堪称诗僧之魁。刘锡禹日:"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左。灵一导其源,护国裘之;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昼公后,澈公承之。"灵一剡人,清江、灵澈会稽人。皎然一生定居吴兴(今湖州市),  相似文献   

14.
郑谷与茶     
郑谷(989~1061),唐代诗人,字守愚,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篇》。 郑谷有茶诗(主要是有茶之诗)十余首,综述如下。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峡中,相当今湖北宜昌、远安、宜都等县地。小江园为一种名茶,《广群芳谱·茶谱》:“峡州小江园……皆茶之极品”。作者在峡中尝到了“小江园”这种名茶,认为它可以和安徽宣城的鸦山茶、四川的鸟嘴茶比美。这种“小江园”名茶的特色是:干茶呈浅黄色,煎后茶汤呈浅绿色,如果酒后饮上一杯,更觉茶味隽永。  相似文献   

15.
单滨新 《茶叶通讯》2010,37(3):50-51,54
<正>南宋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年),字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今年是陆游逝世800周年。纵观放翁《剑南诗稿》近万首诗作,其中涉及茶事的有300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他以"茶神"陆羽自比,茶缘渊远流长。  相似文献   

16.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1,33(1):55-56
陆廷灿,字秋昭,一字幔亭,清代江苏嘉定人。陆廷灿曾在主要产茶区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任过知县、候补主事。陆廷灿因有感于唐代陆羽《茶经》之后,茶法屡变,于今多异,检索不便,故依《茶经》目次,将历代茶书、茶文以及散落于笔记、史志、诗话和其他论著中的茶事资料汇编成《续茶经》(1734年)一书3卷,以成大观。此书草创于崇安任上,编定于归田后。  相似文献   

17.
姚合、张籍与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合(775~854后)唐诗人,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南)人,元和进士,授武功主薄,历官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秘书少监等职,世称姚武功。其诗派也称“武功体”所作诗篇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善为五律,刻意求工,颇类贾岛,故“姚贾”并称。其诗为宋江湖派诗人所师法。有《姚少监诗集》,又编有《极玄集》。姚合常与张籍相往来。张籍(约767~约830):唐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居和县乌江(今安微和县乌江镇),贞元进士,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最早生产和饮用红茶的国家。福建是红茶的发源地。中国红茶之起源,早在明代初期(1368~1375)就有生产红茶的记载(刘基《多能鄙事》中有:“兰膏茶”、“酥签茶”均以红茶调制);17世纪初,福建省武夷山已盛产小种红茶。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将中国小种红茶(souchong)--“武夷(Bohea)”运往荷兰,1618年和1650年又相继将中国红茶运往英国、西欧和北美等国家,  相似文献   

19.
王家斌 《茶叶》2001,27(2):12-13
绍兴县是我国重点产茶县。绍兴茶业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其种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古越人称为“大茗”。唐代,陆羽《茶经》就有“浙东以越州上”的文字记载。宋代,会稽山日铸(日注)茶已“名扬天下”,与城内卧龙山的“瑞龙茶”相提并论。北宋欧阳修《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浙东、浙西),两浙之品,日铸第一。”日铸在绍兴县平水镇镜内,有日铸岭,是日铸茶的原产区。 陆游,爱国诗人,山阴人(今绍兴县)。在他的诗集中有一百多首诗提到“茶事”,例如《安国院*试日铸茶》诗中:  相似文献   

20.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是北宋的一位著名茶人,他以创制小龙团茶和著作《茶录》闻名于世。我在1984年曾写了“蔡君谟与茶”,刊登在《福建茶叶》第4期上,现根据新收集到有关他的茶诗方面的资料,写一续篇,蔡襄有茶诗二十余首,这些茶诗,既是福建的珍贵茶事史料。又是中国茶文化的精品,特撰之以文供大家研究和欣赏。北苑十咏这十咏包括:出东门向北苑路,北龙、茶垄、采茶、造茶、试茶、御井、龙塘风池、修贡亭。纵观这十咏,它写了北苑的地理位置(第一、二首),贡茶(龙凤团茶)的采制和品尝(第三、四、五、六、十首),优质的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