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廉洁政府的一般本质是:政府权力主体不滥用公共权力侵害公利以谋取私利的一种社会关系。它有四个基本要素:政府权力主体、不滥用公共权力、维护与实现公利、社会关系。现代政治学理论中与廉政建设有关的政治学理论主要是善治理论和廉政体系理论。国家廉政体系由三部分构成:目标系统、制度系统和价值系统等。明确廉洁政府的构成要素在廉洁政府构建中作用主要表现在:明确廉洁政府建设的方向、步骤和重点。  相似文献   

2.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讨论,不能从想象中的国家概念出发进行一系列理论的推演,而首先应当进入到国家与民间社会碰撞的具体场域中去真正地理解“国家”。事实上,在乡土社会中,国家权力并非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而是弥散在乡村文化之中。一方面,乡村社会的文化规则建构了权力运行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在实践状态中又在不断地从地方文化规则中寻求价值援引和意义象征。而这种权力实践又因为权力客体的能动作用则进一步凸显出地方文化和国家权力运行之间互动、交融的复杂格局。也正是在这一对国家和民间社会本体论的重新认识为我们理解民族国家在现实乡村社会中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变迁,乡村治理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如何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中央农办副主任韩俊表示,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形成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三治”结合的治理格局,是乡村走向善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人民调解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完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农村和谐,就没有和谐国家。人民调解是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法律手段和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创新人民调解制度、机制,构建“大调解”格局,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之下,结合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多元主体,以村级权力机制的重构为切入点,通过乡村善治当前存在的主要困境与理论阐述,构建一个对多元主体进行权力机制重构进而最终实现乡村善治目标的理论逻辑和分析框架.再基于浙江典型社区治理的案例,针对其中主体间权力架构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为乡村善治提供实践依据并反映现实意义,从而佐证了在村级多元主体权力机制重构的前提下最终实现乡村善治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和谐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法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谐法治思想以公平正义为逻辑起点,以人为本为价值追求,更加关注人的尊严与人的幸福的需求,更加注重人文法治环境的构建,将人的解放、尊严、幸福作为价值目标,将民主、公平、宽容作为法治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和谐法治思想科学回答了我们"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前,四川省成都市正在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和"农村四项基础工程"的发展进程。在这一时代的背景下,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必须与现代农村、农业和谐发展相融。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区建设是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速城乡统筹,促进社会融合的一项重大社会创新工程。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以民本型社区建设为目标,将农民的政治诉求、利益要求、生活追求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构建参与型的社区文化、均等型的社区服务和善治型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王华  艾建安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3):233-236
随着当代农村村民自治政策在广大地区展开,村落中普遍开展了以直选为基础的治理模式,而民主选举尚无法化解原有的权力形式。以20 世纪初以来农村地方权力形成为例,认为除了国家权力外,农村地区的地方势力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地方精英也掌握着话语权力,当代乡村治理呈现了多元权力相互作用的复杂格局。村委会作为乡镇的派出机构,其政治性功能相应淡化,经济和管理作用逐渐凸显曰地方民间组织和团体则以其文化网络为依托,因其广泛的团结性而成为地方保护的代表。若将广大农村地区的权力形式简化为“国家”与“地方”的二元格局,两者之间的关系随时代而发生相应地变化,在经历了统一、冲突阶段之后,当代的农村治理呈现出国家与地方之间谋求合作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构建农村内部和谐与城乡和谐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通过合理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城市反哺农村和国家发展农村的资金、政策支持,构建起可持续的农村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6):271-27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新问题。在新形势新环境下,高校的学生管理也要引进多元主体的概念,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来,将其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高校管理决策向着科学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善治理论是指权力以上下互动双向或多向度管理为主,通过民主协商、谈判、妥协、合作来达到组织的管理目标。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构建"善治"模式,可以形成一种更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性。文章主要针对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善治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思想从社会个体入手,层层展开,由个体推及社会直至国家,终极目标在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目前我国社会资本下降,导致重重社会危机,挖掘儒家伦理思想中深刻的理论资源,对于我们消弭这种危机,实现社会“善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走乡村善治之路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善治体现的是以治成善或善之治,是基于人的好生活而对治理秩序的美好愿景及其实践活动,因而它成为乡村社会秩序的目标与价值基础。随着国家意识的确立进而有了国家对乡村的整合,乡村善治实现了乡土善治到国家善政,再到现代社会的善治过渡,并在国家及现代化意义上不断获得新的诠释、演进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国家及现代化、公共利益及其多主体参与等方面的善治特征。国家现代化由此成为乡村善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任何社会理想都必然内含着一定的价值诉求。那么,人与社会的和谐的内在价值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然价值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道德价值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人的价值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15.
倪宁静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0):256-260,264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村级小微权力是"三农"问题中尤为关注的话题,村干部的小微权力是否规范运行与乡村发展的进度紧密相连,更是能否实现乡村善治的重中之重.以村级小微权力为切入点,针对乡村善治过程中存在的权责界定有待明确、监督体系有待完善、村干部党性修养有待强化、小微权力问责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借由乡村善治的理论内涵、小微权力的概念界定、主体分析以及"宁海经验"的探索等研究,进而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与对策:明晰界定村级权责清单化;完善村级小微权力监督体系;强化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小微权力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6.
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权兴襄、朝代更迭,折射着封建专制格局和乡村管理模式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我们回溯历史,分析新时期乡村管理体制改革,反思国家性危机背后的乡村基层社会的整合与治理,以实务的视角浅析乡村基层社会从治理到善治。  相似文献   

17.
权力与权利是公法领域的重要法律关系,权力来源于权利,影响权利,而权利又界定权力的限度,制约着权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权力与权利关系有着和谐的法治基础,即民主、秩序、效益与利益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握权力与权利关系在法律之上的这种融洽和谐。研究权力与权利关系的和谐价值。保障法律的正常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农村社会伦理建构的基础,也是关系农村养老乃至农村文化建构的重要问题。我国北方农村亲子关系中普遍存在"接力"走向,而"反哺"严重不足,这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深重的乡村伦理危机,甚至影响着整个乡村文化的建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此,新时期必须加强社会的引导与干预,一方面,加大传统"孝"文化宣传,引领和谐、公平的亲子关系建构;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填补亲子关系迅速转变造成的养老空白,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乡村民间组织是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联结广大农民的重要形式。其运行机制和内在属性决定了它具有促进农村和谐的社会功能。以乡村民间组织的视域探寻和谐农村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追求这一理想过程中,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直接启蒙着后来的探索者,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为这一探索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也为后来的改革家们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供了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