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人参种植过程中传统的种植模式进行了集中的探讨,对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农田栽培、林下护育山参的优势,明确了农田栽培人参是我国人参种植产业发展的首要方式,而林下护育山参是人参重视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在人参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解决老参地问题,切实保证人参产业健康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林下参指利用野山参的小捻子或籽海仿山参条件而育成的人参。采挖山参时挖到的山参幼苗,弃之可惜,重新栽入山林中,令其自然生长,若干年后再挖出利用,也叫山参“趴货”。而现在我们说的林下参是指利用现有园参品种参籽,广播于山野林间;人工创造仿山参条件,少量人工管理,一般在十二年以上的人参。  相似文献   

3.
林下护育山参发展过程中,山参红皮现象是影响护育山参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本研究利用ICP法对15年生护育健康山参、红皮山参的根区土壤及对照土壤的表层和根层中的25种无机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中均含有所测试的25种无机元素,但量上差异较大,以Al、Fe、Mg含量较高,Mn、Ti、Ba的含量次之;健康山参土壤与对照相比,根层土壤的多数无机元素含量比对照含量有减少,红皮人参表层土壤中的Al、Ba、Be、Cu、Li、Mg、Mn、Sb、Sr等元素与对照和健康人参表层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红皮人参根层土壤中的Ba、Be、Fe、Ni、Mn、Sr、Ti、V等元素与对照和健康人参根层土壤相比差异达屁著水平,其中病根土壤中Fe的含量显著低于健参土壤,Mn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参土壤。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林下护育、采伐迹地栽培和农田栽培3种栽培模式的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群落中,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最丰富,在3种类型土样中相对丰度分别为45.30%、15.24%、17.19%;真菌群落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为优势真菌菌群,在3种人参土样中分别占65.49%、68.47%和48.58%。采伐迹地栽培和农田栽培的人参土样中,主要细菌种类的相对丰度比较接近,但与林下护育人参土样差异较大;不同栽培模式的真菌群落差异较小。在林下护育和采伐迹地栽培模式下,有益微生物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所占比重较大。农田栽参土壤改良时,通过外源添加可提高土壤肥力。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ceae)在林下护育栽培模式下占有一定比例,可成为人参土壤改良的生物菌剂备选资源。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以野山参、林下参和农田栽参土壤作为试验材料,利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法(PLFA)测定人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中C、N含量不同,野山参土壤中全C和全N含量均显著高于林下参和农田栽参土壤(P0.05),是农田栽参土壤的10.30和4.61倍;C/N比为野山参土壤林下参土壤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和林下参土壤C/N比差异不显著,但远高于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土壤微生物总量最高为1 671.05 nmol·g~(-1),农田栽参土壤最低为266.80 nmol·g~(-1)。不同人参生长模式下细菌均为优势菌群,但放线菌在野山参土壤中含量为187.18 nmol·g~(-1),林下参土壤中为26.12nmol·g~(-1),农田栽参土壤中为6.77 nmol·g~(-1)。通过挖掘功能微生物发现,代表抗逆性微生物指标蓝细菌(182ω6)及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比值(G+/G-)均为野山参土壤林下参土壤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土壤中蓝细菌含量是林下参土壤的3.51倍,农田栽参土壤则未检出;野山参土壤中G+/G-分别是林下参土壤和农田栽参土壤的6.93和9.10倍。野山参土壤微生物量大、种群丰度高,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添加外援微生物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组成提高农田栽参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6.
2000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以来,禁止毁林种参。为了保住人参这一优势产业,参区采取了两项发展措施。一是种植林下参,二是种植农田参。20世纪80年代以来,集安市人参研究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先后开展农田栽参技术研究,现已基本掌握了农田栽参技术,为持续发展人参这一产业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肥力差异,对不同生产模式下人参(野山参、林下参、农田栽参)土壤养分、土壤容重、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数值化方法综合评价了人参土壤肥力。结果表明:不同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P0.05),野山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最高,林下参次之,农田栽参最低,其中野山参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农田栽参土壤的10.027倍;不同生产模式下土壤容重和酶活性差异不明显。利用相关系数法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系数,其中总生物量权重系数最高,为8.118,有效钾最低,为2.000。利用权重系数和肥力指标隶属度值得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值,其中野山参土壤肥力最高,为72.701,林下参次之,为58.590,农田栽参最低,为29.978,三者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不同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肥力评价可知,野山参土壤肥力最高,适宜人参生长,农田栽参最差,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林下人参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下参指利用野山参的小捻子或籽海仿山参条件而育成的人参。采挖山参时挖到的山参幼苗,弃之可惜,重新载入山林中,令其自然生长,若干年后再挖出利用,也叫山参“趴货”。而现在我们说的林下参是指利用现有园参品种参籽,广播于山野林间,人工创造仿山参条件,少量人工管理,一般在十二年以上的人参。  相似文献   

9.
《吉林农业》2015,(7):16
<正>一是科学调整优化人参种植结构。在2015年全面停止长白山林区天然林主伐的影响下,切实加强参地资源管理,合理确定人参种植规模,充分利用人工林皆伐迹地种植人参,规范发展林下参,加强人参重茬轮作技术研究,加大非林地栽参技术普及推广。对全县的农田进行普查,确定适宜种植人参的农田资源总量,制定非林地栽参种植规划,积极推进规范化种植,在保持总体年产量不减的情况下实现可持  相似文献   

10.
农田栽参是解决参林矛盾,扩大栽参区域,发展人参生产的重要途径。对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和“十二字”布局,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农田栽参是参业生产技术上的一项重大革新。遵照毛主席“实践第一”的教导,我们从1959年开始在农田耕土上进行栽参试验。1960年又在风砂干旱的白城地区建点进行试验观察。结果证明。人参可以在农田耕土上生长,与林下腐植土对比,有不利因素(产量较低,每平方米一斤左右),但也有有利因素(如在白城地区表现为参根鞭条长,病害少等)。只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做好条件转化工作,农田栽参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11.
彭浩  吕龙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00-10402,10434
研究了中国人参的药用史和栽培史,并结合近几年的调研活动和科学研究成果,探讨了不同模式人参栽培的关键技术,指出人参种植业的发展方向为发展林下参栽培和发展非林地人参栽培。  相似文献   

12.
延边地区人参栽培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中国长白山区的人参栽培史,分析了延边地区人参栽培现状与未来,探讨了农田栽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参种植产业链的不断延展,人参种植业最终将形成融合了先进现代技术和设备 的产业集群。传统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形成的产业链系统由于生产管理方法分散,技术水平 低,人参质量低,规模小,产品经济特性不断追求微薄的利润,存在着诸多的发展问题,因此需要 按照现代产业链发展模式进行改造。本研究综合吉林省人参种植产业发展的现状,对于吉林省 人参种植产业未来的发展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研究结论对于改善吉林省人参种植产业发 展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鉴别不同种类的人参及西洋参种子。方法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法对不同产地和种类的人参及西洋参种子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并建立了鉴别分析模型。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良好,所建立的鉴别分析模型能有效地判别人参及西洋参种子的类别。结论近红外光谱法能够实现人参及西洋参种子的快速无损分析,为区分不同种类的人参及西洋参种子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参连作障碍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参是一种忌地性很强的植物,栽过一次人参的土壤几年后才能再栽参,否则会导致人参腐烂,这已成为人参种植业发展的限制因子。综述了人参连作障碍防治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人参连作障碍的生物防治研究成果,阐述了利用放线菌制剂修复人参连作障碍的优点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人参安全食效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更加合理安全地开发利用人参提供参考。[方法]以吉林白参为材料,以小鼠为试验动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研究人参的安全食效性。[结果]吉林白参100 g/kg剂量组小鼠2 d后出现活动少、进食少、毛发竖直、眼睛上睑下垂、眼球突出、会阴部污秽、缺乏知觉的中毒症状,以后恢复正常,人参急性毒性LD50>100 g/kg。人参在高剂量(20.0 g/kg)时可以明显增加小鼠骨髓微核数,在正常剂量下对小鼠骨髓微核数无影响。人参在高剂量(20.0 g/kg)时明显增加了小鼠精子畸变率,但仍较安全;低剂量人参能减少小鼠的骨髓微核数和畸形精子数。[结论]人参在剂量为20.0 g/kg时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7.
尹敏晶  赵岩  张连学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4302-4307
以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茎叶总皂苷为评价指标,研究平地栽参不同土壤改良的最优方案.试验以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为基本数学模型,研究玉米秸秆、猪粪、鹿粪、拮抗菌、菌糠5种基质的不同组合对人参茎叶总皂苷含量的影响.模型解析发现,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5种基质对人参茎叶总皂苷含量的贡献从大到小为猪粪、鹿粪、玉米秸秆、菌糠、拮抗菌.计算机模拟寻优表明,玉米秸秆施用量6.64kg/m2,猪粪施用量3.24 kg/m2,鹿粪施用量3.48 kg/m2,拮抗菌施用量6.87 g/m2,菌糠施用量7.02 kg/m2条件下,人参茎叶总皂苷含量预测值为17.81%.综上这些栽培因素的组合可以作为平地栽培人参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8.
人参果中挥发油和无机元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GC-MS-DC)法首次从人参果中分离并鉴定了26种挥发油成分,测定了他们的相对含量,并与人参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比较。同时,应用美国JARRALL-ASH800系列Mark-Ⅱ型电热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配同PDPBA计算机,首次对人参果中无机元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人参果中存在24种以上的无机元素,各元素的相对含量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人参与西洋参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人参和西洋参中的脂溶性成分,并用GC-MS法分析鉴定人参和西洋参的脂溶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41种脂溶性成分,主要为醇类、酯类及脂肪酸类化合物。人参和西洋参的脂溶性成分含量最高的均为(Z)-9-十七烯-4,6-二炔-8-醇,但在人参中甾醇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含量明显高于西洋参。该方法快捷可靠,为人参和西洋参的鉴别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