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N、P、K3种大量元素配方施肥对1a桢楠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为桢楠苗期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桢楠幼苗苗高、地径和各器官生物量的影响差异均显著,其中N2P3K1组合(尿素2 g·株-1、过磷酸钙8 g·株-1,氯化钾0 g·株-1)条件下植株苗高、地径及各器官生物量均处于最高水平,该组合植株生长表现最佳.N、P、K对桢楠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效应不同,主次顺序均表现为N>P>K,其中N元素影响最大,P元素和K元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氮磷钾施肥配比对青冈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计氮、磷、钾3因素3水平施肥正交试验,来研究氮磷钾施肥配比对青冈栎幼苗各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氮、磷、钾的施肥配比对青冈栎幼苗的各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N2P3K1处理即尿素5 g·盆~(-1)、钙镁磷15 g·盆~(-1)、氧化钾1 g·盆~(-1),可促进青冈栎幼苗的苗高、地径生长及总生物量的积累,该处理下苗木各方面综合表现最佳。(2)氮、磷、钾对青冈栎幼苗生长的影响效应不同,其中氮元素影响最大,磷元素和钾元素影响较小。(3)青冈栎幼苗的各项生长指标和各种肥料的施用量呈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由此建立回归方程,从而求出青冈栎幼苗氮、磷、钾的施肥适用范围:尿素12.23~14.65 g·盆~(-1),钙镁磷9.35~22.91 g·盆~(-1),氧化钾5.73~14.17 g·盆~(-1),以及各项生长指标理论最佳施肥配比组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指数施肥能诱导苗木对养分的奢侈消耗并建立养分库,从而实现苗木对肥料的稳定持续吸收,进而实现养分在体内的稳定积累,针对1年生赤皮青冈幼苗对不同水平指数施肥的响应,对比常规施肥,旨在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对赤皮青冈在不同时间段苗木生长阶段的生长速率大小以及苗木质量指标的影响,揭示指数施肥对赤皮青冈苗木生长的潜在影响以及赤皮青冈苗期对氮素的需肥规律,为赤皮青冈苗木培育和人工林培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赤皮青冈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法,基于对照(CK)、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1、EF2、EF3、EF4)等6个处理,施氮量(纯氮)分别采用0、3.0、1.0、2.0、3.0、5.0 g·株-1,分5次施入,每30天施入1次,施肥前先测量苗高、地径,生长期结束后,用全量收获法测定每1株的苗高、地径、干质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生长指标分析。【结果】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施氮处理对苗高、地径等影响不同,赤皮青冈的苗高生长差异表现较大,表现为EF2 EF1 CF EF3 EF4 CK,其中处理EF2的苗高达136.5 cm,比对照处理95.2 cm高出43.41%,比常规施肥CF处理高出25.34%,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0.05)。对地径的影响差异表现为EF2 EF1 EF3 CF EF4 CK,其中中低浓度的指数施肥EF2和EF1处理,对地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0.05),地径分别比对照处理高出49.33%、37.38%;中高浓度的指数施肥处理EF3、EF4与常规施肥处理CF对地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效果相同,也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由不同处理条件下赤皮青冈苗木总生物量介于58.13~125.80 g·株-1,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质量指数差别较大(P 0.05),其中以处理EF2、EF1最佳。【结论】指数施肥不仅能节约肥料的施用量,减少肥料的浪费,还能有效提高赤皮青冈苗木质量。综合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指数施肥方式EF2处理(2 g·株-1)指数施肥处理在苗高、地径、总生物量、质量指数等指标显著优于1 g·株-1的处理及其他处理,在根比重方面也表现略优,从苗木质量培育的角度综合考虑,指数施肥2 g·株-1是赤皮青冈苗木培育的最佳处理,能获得最佳的苗木形态指标和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氮磷钾等不同肥料组合对七叶莲幼林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用N、P、K、NP、NK、KP、NPK、羊粪、阿维菌素9个施肥处理,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开展七叶莲幼林施肥试验。3 a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七叶莲幼林的地径、树高、生物量的生长影响极显著。经多因素综合评价,最佳的施肥组合是NP处理(尿素75 g·株~(-1)+过磷酸钙75g·株~(-1)),3年生幼苗平均高度达到164 cm,地径2.28 cm,萌枝数量2.88枝·株~(-1),地上部分鲜重1211 g·株~(-1);综合评价排名第1,综合评价值为0.5799;年收益是38119.5元·hm~(-2)。可推荐作为七叶莲苗木培育和造林后幼树施肥上使用。  相似文献   

5.
2019年3月,在浙江省温岭市采用1年生和2年生红豆树Ormosia hosiei实生苗造林,幼苗分别为地径2 cm带土球及营养钵苗、地径4 cm带土球截顶苗和全冠苗,于2019年10月测定苗木的高度、地径,分析不同试验处理(苗木规格、苗木类型、截干方式、施肥处理)对红豆树当年生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措施下,地径2 cm幼苗适宜带土球种植,地径4 cm带土球幼苗进行截顶造林更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不同施肥处理间也有较大差异,除地径2 cm营养钵幼苗施用菌根肥和混合施用菌根肥加30 g·株-1复合肥表现出较明显受抑制生长外,其余各施肥处理对红豆树苗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以地径2 cm营养钵苗和地径2 cm带土球苗施用30 g·株-1复合肥、地径4 cm带土球截顶苗施用50 g·株-1复合肥生长效果明显高于其他施肥处理。选择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高径比和造林成本4项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红豆树苗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综合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红豆树幼苗采用地径2 cm带土球苗并施以30 g·株-1复合肥的造林综合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6.
贝壳杉苗期施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通过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大量营养元素N、P、K三因素三水平及其不同配比的施肥试验,分析了各元素及其水平对贝壳杉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确定了贝壳杉(Agathis dam-mara)苗期生长的最佳施肥方案。结果表明,施肥1~8个月不同处理间都呈极显著差异,低水平的营养元素对促进贝壳杉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好于高水平,以N1P1K1处理即每株施尿素2.2 g、钙镁磷肥16.6 g、氯化钾1.7 g效果最好,且与其它处理呈极显著差异。对贝壳杉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都是N〉P〉K。  相似文献   

7.
在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育苗大棚内采用L_9(3~3)正交试验,用圈肥(腐熟羊粪)、复合肥和微生物肥(阿维菌素)进行3因素3水平对3个月龄格木播种苗生长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圈肥和复合肥施肥量的增加,格木苗高生长呈递增趋势,处理9对格木苗高的生长效应影响最显著,是处理1的2.03倍;影响格木地径生长最显著的是处理7,是处理1的1.59倍。综合不同施肥处理对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处理7是格木幼苗培育过程中适宜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8.
以油茶1年生扦插幼苗为研究材料,利用环状沟施法研究了不同施用尿素量(2g,4g,8g)对油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油茶扦插苗施用尿素,可以促进苗木生长,但不同施用量对苗木生长的影响不同,从苗高、地径、新梢生长量来看,施用4g尿素时促进作用最大,比施用2g或8g的处理效果均要好,说明施用尿素有一个合理的量;从生物量来看,以施用8g的处理效果为好,说明从苗木生物量来说,多施肥还是有效果的。  相似文献   

9.
探明指数施肥对杂交新美柳(Salix matsudana×alba)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可为其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1年生杂交新美柳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法,设置对照(CK)、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共6个处理,每次施肥间隔时间为30天,共施肥5次,每30天对苗木的苗高、地径进行测量,生长结束后,测定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情况下,杂交新美柳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表现较大,EF2处理的苗高生长量最大,比CF处理高出36.40%;EF1处理的地径生长量最大,比CF处理高出21.63%。EF处理的生物量显著高于CF和CK,其中EF2处理表现最好,全株生物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与CK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96.86%、84.31%和157.60%。综上,指数施肥3.0 g株-1施氮量和19.99 g株-1多元复合肥是杂交新美柳1年生培育的适宜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施肥处理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杉木扦插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常规集中施肥50 mg·株^(-1)、指数施肥50 mg·株^(-1)、指数施肥100 mg·株^(-1)、指数施肥200 mg·株^(-1)等5种施氮肥处理,比较不同施肥条件下杉木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苗木质量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施肥可显著促进杉木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的增长,指数施肥100 mg·株^(-1)对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促进效果最佳,且苗木质量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木荷幼苗生长对不同氮磷钾配比营养液的响应情况,为木荷壮苗培育合理施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选择1月龄木荷幼苗作为试验材料,以Hoagland营养液为母液,进行氮磷钾3因素6水平缺素试验,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木荷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磷钾营养液配比中,木荷幼苗的各项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氮磷钾肥对木荷幼苗生长的影响表现为PKN,处理15表现最佳,处理12幼苗长势最差;木荷幼苗的株高、生物量、SOD、POD、CAT、SP均表现出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ro和MDA在高水平施肥时显著增加。研究显示,以Hoagland液为水培营养液母液,氮磷钾水平分别为母液中氮磷钾元素浓度的1、1和0.5倍时,木荷幼苗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栽试验法和氮、磷、钾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法,以2年生无性系7080组培苗为材料,设置15个处理组,探究楸树Catalpa bungei在氮、磷、钾不同配方施肥下的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及施肥效率,筛选最优配比,为楸树无性系精准配方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的施肥量范围内,配方施肥能够显著增加楸树无性系7080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及氮、磷、钾含量,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T10(氮:磷:钾=12:12:12 g·株~(-1))为最佳配比组,其苗高为173.4 cm,是CK的1.88倍,施肥期间苗高平均增长136.9 cm,而CK只增长了55.8 cm;其地径为24.04 mm,是CK的1.8倍,施肥期间地径平均增大19.08 mm,而CK只增大了8.37 mm;其生物量是CK的2.6倍,CK12的1.8倍,且T10组根、茎、叶的氮、磷、钾含量均为最高。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合理的配方施肥对楸树苗木生物量和养分积累、肥料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无性系7080的最佳施肥配比为T10。  相似文献   

13.
筛选出能促进降香黄檀苗期生长与结瘤的最佳施肥组合,探究菌剂在肥料中的作用。采用L9(34)正交设计,设立菌剂(根瘤菌+溶磷菌混合液,简称M)、N、P、K等施肥因素,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11个月生降香黄檀的生长与结瘤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间降香黄檀的生物量、根瘤数、瘤质量等指标差异极显著,施肥对降香黄檀的早期生长极为重要;降香黄檀的苗高、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根瘤数和瘤质量在最佳施肥处理中,相关的指标分别是不施肥对照处理的1.98、4.86、4.34、78、400倍;影响降香黄檀生物量的4种因素从主到次排序为KM=PN,影响根瘤数的4种肥料因素从主到次的排序为KMPN,表明K是降香黄檀苗期生长与结瘤最为重要元素;按极差分析法,最佳肥料组合中,处理6(M2N3P1K2)适宜苗高生长,处理3(M1N3P3K3)适宜全株生长,处理2(M1N2P2K2)适宜单株结瘤个数,处理7(M3N1P3K2)适宜单株结瘤质量;菌剂与化肥在降香黄檀苗期的生长过程中尤为重要,且K在降香黄檀的生长与结瘤过程中影响最大,其次为菌剂;综合分析各施肥处理在促生能力、化肥的使用量少等条件,处理2的施肥组合有利于降香黄檀苗期的生长与结瘤,且减少化肥施用量,即每株降香黄檀幼苗施入10 m L菌剂、0.54 g尿素、11.56 g磷酸氢二钠以及1.91 g氯化钾。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了解降香黄檀苗期对菌剂、化肥的真实需求,并促进降香黄檀微生物肥料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尾巨桉幼林的施肥提供依据,以肥料类型为试验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其进行培育,研究不同肥料类型对尾巨桉幼林生物量、养分分配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N、P、K施入量的条件下,地径、树高生长、生物量分配以处理Ⅲ最佳.整体排序为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CK.国产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对幼林尾巨桉树高、地径、生物量效果最佳,进口复合肥次之,传统复混肥最差.国产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与进口复合肥的养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从尾巨桉的生长以及生产成本考虑,推荐使用国产的有机无机复合肥施肥.  相似文献   

15.
对红橡木幼苗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显著促进红橡木苗高和地径生长.不同处理比较,T4处理(基质拌入1%NPK复合肥)最好,其苗高、地径均较大,分别比对照高39.3%和33.3%,T1(N肥)处理次之,其苗高、地径比对照高28.6%和27.4%.不同施肥处理对红橡木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效应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N、P、K水平施肥处理对优良景观树种美国红枫幼苗生长及叶色变化的影响,选取1年生改良美国红枫Acer×freemanii‘Autumn Blaze’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实验方法,设3种不同N、P、K施肥配比(N、P、K比例为1∶1∶1、3∶1∶2、3∶2∶1),每种配比设3水平施肥量(15、30、45 g/pot),共9组施肥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施肥处理下,美国红枫幼苗生长及叶色变化状况均优于空白对照组,说明配比施肥对美国红枫幼苗生长及叶色变化有促进作用;在促进幼苗生长方面,以处理9(N、P、K比例为3∶2∶1,45 g/pot)植株长势最盛,株高、地径、干质量分别高达83.34 cm、11.39 mm、41.68 g,为最优处理;在叶色变化的影响方面,处理3(N、P、K比例为1∶1∶1,45 g/pot)的植株叶片中花色素苷相对含量与总叶绿素比值均为最大值,分别为3.74 g/pot和278.69,叶片呈鲜红色,观赏性最强,但变色较晚;结合生物学观察,N、P、K比例为3∶1∶2施肥处理的植株,其叶片变色最早,在延长美国红枫幼苗变色期方面为最优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薄壳山核桃幼苗生理生长的影响,以期找出适合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的一套施肥方案。【方法】以薄壳山核桃一年生品种‘马罕’(Mahan)嫁接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根据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3因子(N、P、K)3水平(N,4 g/株;P,2 g/株;K,1 g/株。N,6 g/株;P,3 g/株;K,3 g/株。N,8 g/株;P,4 g/株;K,5 g/株)配比施肥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苗高、地径、生物量)及生理特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的影响。【结果】氮(N)、磷(P)、钾(K)对薄壳山核桃的生长指标影响效应为N K P;氮肥对苗高影响显著,平均高出对照(CK)39.13%;氮肥对地径也有显著影响,平均高出对照26.01%;氮肥和钾肥对幼苗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显著,分别平均高出对照9.32%和45.27%。氮和磷对可溶性蛋白影响显著,平均高出对照19.25%;氮、磷、钾均对可溶性糖有显著影响,平均高出对照15.19%;氮对谷氨酰胺合成酶影响显著,平均高出对照72.79%;氮对硝酸还原酶也具有显著影响,平均高出对照32.1%。【结论】合理的配比施肥能够显著促进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同时也提高了主要碳氮代谢物的含量和关键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基质与施肥对樟子松幼苗培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樟子松幼苗在温室条件下的培养,进行了不同施肥水平与培养基质对樟子松幼苗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樟子松幼苗的苗高、地径、侧枝数、生物量从高到低依次为6>5>4>3>2>1>CK;成活率受施肥水平影响不大,随着施肥水平的升高,根冠比值基本呈上升趋势;当施肥水平为6时,樟子松的苗高、地径、侧枝数、生物量、根冠比在不同培养基质中从高到低依次为轻基质营养袋>进口营养土>进口营养土+蛭石>=国产营养土+蛭石>土。较高的施肥水平能更好地促进樟子松幼苗的生长;轻基质营养袋最适宜作为温室条件下樟子松幼苗的培养基质。  相似文献   

19.
配方施肥对任豆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任豆容器实生苗进行N、P、K配比施肥试验,研究其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叶片数、叶面积、生长量、生物量等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任豆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叶片、叶面积、生物量等影响显著;NPK平衡施用对任豆容器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为最优施肥处理;经过4次施肥后,NPK处理苗木的苗高、地径、叶片数、叶面积、地上鲜质量、地下鲜质量、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的生长量分别是CK苗木生长的211.4%、154.2%、161.7%、327.5%、568.3%、423.5%、405.8%、275.0%.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给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幼树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由纯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砂页岩发育而成的B层土壤为栽培基质,栽植3年生棕榈苗木,设计氮、磷、钾3因素4水平的正交施肥试验方案,共设16个施肥处理,以不施肥作为对照,就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苗根系形态指标、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1)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苗各根系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差异均显著。在16个施肥处理组合中,就不同配比肥的施用效果而言,由纯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和由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上棕榈苗的各根系指标值和生物量,均以N_2P_1K_2(施尿素21.645 g/株、钙镁磷肥0 g/株、硫酸钾肥19.608 g/株)处理的为最高;由白云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上棕榈苗的各根系指标值和生物量,则均以N_2P_2K_1(施尿素21.645 g/株、钙镁磷肥62.5 g/株、硫酸钾肥0 g/株)处理的为最高。2)对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苗各根系指标的隶属函数综合值的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由纯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上棕榈苗根系发育和生物量积累的施用效果均最优的施肥处理方案是N_2P_4K_1(施尿素21.645 g/株、钙镁磷肥125 g/株、硫酸钾肥0 g/株),其中,N的影响最大,P的影响次之;对白云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上棕榈苗根系发育和生物量积累的施用效果均最优的施肥处理方案是N_1P_2K_4(施尿素0 g/株、钙镁磷肥62.5 g/株、硫酸钾肥39.216g/株),其中,P的影响最大,N的影响次之;对由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上棕榈苗根系发育和生物量积累的施用效果均最优的施肥处理方案是N_2P_4K_2(施尿素21.645 g/株、钙镁磷肥125 g/株、硫酸钾肥19.608 g/株),其中,N的影响最大,K的影响次之。【结论】施肥可促进棕榈苗根系的发育和生物量的积累,而能有效促进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苗根系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最适配方是不同的。在16个施肥处理组合中,可促进栽培于由纯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和由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上的棕榈苗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最适施肥处理方案均为N_2P_1K_2,而可促进栽培于由白云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上的棕榈苗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最适施肥处理方案则为N_2P_2K_1。可促进由纯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由白云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和由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上棕榈苗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最优施肥处理方案分别是N_2P_4K_1、N_1P_2K_4、N_2P_4K_2;而最优施肥处理方案都不在所设计的16个施肥处理组合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