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志兴 《垦殖与稻作》2002,(5):18-19,26
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水稻优势研究室根据十多年来两系不育系的选育经验,基本形成了北方光敏核不育系的选择路线。利用北方所特有的温光资源条件,选育育性临界温度低的优质实用型不育系;在北方有限的生育期内,一年完成田间选择并在当地日光温室进代一次,再利用海南加代,完成一年田间鉴定和选择一次,进代两次的新方法,大大缩短了不育系的育成年限。  相似文献   

2.
夏明  郑英杰  阙补超 《北方水稻》2007,(3):26-27,68
依据两系不育系的遗传理论及北方的气候特点,提出了北方两系不育系的选育目标。在不育基因来源上以不育起点温度低、长短光育性转换敏感、一般配合力强、特殊配合力好的材料为亲本,提出了对低代、高代不育材料的选择方法和解决高代不育系育性波动问题的办法,以期推动北方杂交粳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选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回顾了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15 a来选育的实践,总结了选育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的经验与体会.1)利用籼粳交加花药培养快速稳定技术选育三系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育种难度大,成效低;2)选育优质不育系,低代品质鉴定是关键;3)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选择,应从柱头外露率和田间自然异交结实率两方面考虑;4)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性状的遗传改良选育新的不育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选育抗稻瘟病水稻不育系是非常必要的,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南钟浩 《北方水稻》2012,42(6):12-14,22
2003年在01-124稻田里发现不育株36-20S后,先后两年南北两地高低温条件下未得到不育株种子,因而采用"逐代展开法"保留其不育基因。2011年9月,发现其杂交后代不育株率高达42%。利用冬季南滨变温幅度大的条件,观察x186不育株稻茬、可育株单株和同代原种不育株的育性。结果表明x186G1S、x186HS是温敏不育系,起点温度为21~22℃,x186G2S、x186-1S、x186-2S是反温敏不育系,临界温度为25~26℃。x186同时含有温敏型不育基因和反温敏不育基因,因而称作"龙凤胎"。同时选育育性类型截然不同的两系不育系,既拓宽时空,又便于制、繁种。反温敏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将为两系法杂交粳稻育种的发展和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带来变革,x186便是北方早粳稻区两系法育种的拐点。  相似文献   

5.
悠香123A是用香型保持系恒丰B与荃9311B杂交,在F3代选择有香味、性状优良单株与荃9311A测交并连续多代回交选育而成的三系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不育性好、米粒香、抗病性强等特点,于202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利用悠香123A与长优2所配杂交组合悠香优2号于2021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6.
为改良温敏核不育系的米质和配合力,用新二S与广茉S杂交,经5 a 9代系谱选择育成了优质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广茉HS。该不育系具有米质好、配合力高、异交习性良好等优点,2014年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利用广茉HS配组选育的优质杂交水稻组合茉两优1501和茉两优1032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广两优815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2019,(5):87-89
广两优815是湖南湘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两系不育系广占63-4S作母本,以自选恢复系R815作父本配组育成的迟熟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为选育适合机械化制种的水稻不育系,以H155S作母本、C815S与七桂B的F1代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自然气候条件和人工低温对育性增压选择,经过5a10代的定向培育而育成的稻米品质优、株型理想、不育起点温度低、异交习性好、配合力强的小粒型两系不育系卓201S,2016年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其与大粒型父本配组,已选育出一批适合父母本混播混收机械化制种的杂交稻组合,其中卓两优581于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9.
利用4个不同类型水稻两系不育系与6个不同类型恢复系或常规品种组配F1代组合,通过对杂种一代株型性状间相关系数分析和F1代与亲本相同性状相关系数的计算,初步探索出北方两系杂交稻株型性状的遗传相关方式,为亲本株型选择和F1代株型塑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4个不同类型水稻两系不育系与6个不同类型恢复系或常规品种组配F1代组合,通过对杂种一代株型性状间相关系数分析和F1代与亲本相同性状相关系数的计算,初步探索出北方两系杂交稻株型性状的遗传相关方式,为亲本株型选择和F1代株型塑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黑亚系列亚麻品种的选育及应用,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亚麻的生产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介绍了黑亚系列亚麻品种的选育进程,优异亚麻品种的主要特点以及推广应用情况。并对如何做好未来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大麦新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工作30多年,选育了一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大麦品种.本文就近年来选育的苏啤系列大麦品种性状改良及选育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以选单株为主的系圃选育,低代材料应保证一定的群体,有利于保留更多的基因变异类型.籽粒性状应从早代到高代对籽粒大小、色泽、饱满度和品质进行定向选育.早代F3~F4重点组合的异质混系测产,有利于提高群体中的高产或超高产基因型的筛选,加大品种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混合接种方法对辽宁省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辽星系列品种进行苗期和穗期抗瘟性进行鉴定,为生产上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辽星系列品种苗期对稻瘟病表现高抗的品种1个,抗病的品种5个,中抗的品种6个,中感的品种9个,其中辽星1、辽星12、辽星13、辽星14、辽星15和辽星21苗期抗病性下降,由审定时中抗变为中感。穗期表现抗病的品种4个,中抗品种9个,中感品种3个,感病品种5个。其中辽星1、辽星15和辽星18抗病性下降,由审定时的抗病变为感病。  相似文献   

14.
R3207是用明恢86做母本与密阳46杂交,通过连续多年选择而育成的水稻恢复系,为了更好地利用该恢复系,分析了由其所配制的系列组合的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R3207所配制系列组合的产量水平平均达9003kg/hm2,其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3207所配制的组合要获得高产,主要是要具有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亚麻田间杂草的种类、密度和生长发育等情况进行了综述.针对亚麻田间杂草种类多,密度大,草害严重等诸多问题,提出了亚麻田间杂草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茶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因子及系列茶树专用肥的研制   总被引:61,自引:7,他引:54  
系统研究了以浙江为主的茶园土壤养分资源现状,明确了茶园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低且不平衡、有机质贫缺和酸化日趋严重等主要营养障碍因子,提出了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等12项营养诊断指标,研制出适合不同类型茶园的茶树系列专用肥3种及其配套使用技术,取得明显的增产、提质和改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09系列是德宏州甘科所选育的一组中间材料,参试品种八个,通过在所内一年新植试验,综合各方面性状分析,表现最好的品种是德蔗09-89、09-78、09-8.表现好的品种是德蔗09-84、09-40和08-77(08系列),以上六个品种已在所内良繁田扩繁表征,其它两个品种表现一般,留宿根观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铁丰系列大豆的育种及品种推广历程的对比,揭示了铁岭大豆所在不同历史阶段育成品种的推广面积、产量、品质以及亲本选配方面的发展趋势。我们发现不同阶段代表品种推广面积水平相当,基本保持在50万hm2左右;大豆单产上有了明显提高,第一阶段代表品种平均产量为1785 kg/hm2,第二阶段代表品种平均产量为2550 kg/hm2,第三阶段代表品种平均产量为2956 kg/hm2;品质方面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脂肪含量显著提高,目前高油品种数量占育成品种的75%;亲本选配最初以农家品种为主,现在注重选择集丰产、优质、抗逆为一体的中间材料,同时含有国外大豆血缘的材料为亲本。  相似文献   

19.
中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选育出适合湖南冬闲田种植的高产、优质马铃薯新品种,以中薯5号为对照,对17个中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开展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薯18号、中薯20号、中薯17号、中薯9号和中薯10号等5个品种产量和抗病性表现较好。中薯10号是综合表现最好的一个早熟品种,薯皮光滑,芽眼浅,产量30 917 kg/hm^2,较对照增产7.5%。中薯18号中晚熟,薯形椭圆,抗病性强,产量表现最好,为33 417 kg/hm^2,较对照增产16.2%。结薯早、高产、抗性强的中晚熟品种如果提早收获也可以在冬闲田与水稻轮作。  相似文献   

20.
吉甜系列甜菜多胚品神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过程,在过去50年中育成17个多胚品种。通过回顾吉甜系列甜菜多胚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历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