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兰州地区梨桃、梨苹果混植果园,利用性信息素系统监测了梨小食心虫的种群发生动态,并调查了梨小食心虫桃寄主的折梢率变化动态及其在不同寄主果树的产卵位置、数量、蛀果率。结果显示,梨小食心虫在兰州地区1 a发生5代,发生期为4月上旬至10月下旬。混植园内梨小食心虫周年发生时序依次为梨、桃、苹果。桃折梢率自5月开始逐渐上升,7月中旬达到极值后开始下降。梨小食心虫不同寄主果实的产卵位置,桃果实以胴部最佳,柄洼次之,萼洼最差;在苹果、梨果实以上胴部最佳,萼洼次之,柄洼最差。建议在兰州地区对梨小食心虫周年进行3次防治,即早春重点防治梨园、5月初重点防治桃园、8月中旬全园喷药。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 Wals.)的染色标记技术和不育成虫在田间的扩散规律。将Sudan Blue 670(Ⅱ)染料加入到桃小食心虫幼虫的人工饲料内染色标记桃小食心虫,试验结果表明:染料浓度500ppm是较适宜的剂量,不仅使其幼虫、蛹、成虫及F_1代卵均匀染上蓝色,而且使精苞也染上浅蓝色,对桃小食心虫也无不良影响。采用释放染色标记虫及性诱剂诱捕技术研究桃小食心虫不育成虫的田间扩散规律,结果表明:不育虫在果园内的运动方向是随机的,80%集中在距释放点100米为半径的环域内,最远距释放中心225米,扩散密度与扩散距离有明显的回归关系,符合模型N=-0.67+402.45/X。  相似文献   

3.
王东沟小流域果园病虫害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武王东沟杏园虫害为李小食心虫、桑白蚧、病害为杏疗病,苹果树上的害虫为桃小食心虫,李小在杏园中4月中旬出土,6月初达到为害高峰期,桑白蚧5月上旬为卵孵化高峰期,桃小食心虫越冬代幼虫出土高峰期在6月7日左右,第一代幼虫孵化高峰期在6月25日到7月1日之间,第二代幼虫孵化高峰期发生在8月15日左右,在防治上主要抓住越冬幼虫出土期,幼虫脱果树,幼虫孵化期进行地面喷药和树上喷药,同时结合成虫诱杀,套袋等措施,对杏疗病的防治采取人工销毁病枝和药剂防治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水稻二化螟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昭雄  罗标  蒋德赏 《南方农业》2011,(5):27-29,37
为明确昆虫性信息素诱剂(水稻二化螟性诱剂A、B型)的控制水稻二化螟效果,2010年在广西灌阳县开展了昆虫性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结果表明:(1)使用9个A型诱剂水盆诱捕器诱虫总数312头,在第一、二、三、四代诱杀水稻二化螟雄成虫数分别为142头、115头、24头、31头,各代诱虫量呈下降趋势;使用9个B型诱剂水盆诱捕器诱虫总数239头,比A型少73头,在第一、二、三、四代诱杀水稻二化螟雄成虫数分别为119头、89头、13头、18头,诱虫量也呈下降趋势。(2)防治示范表明,A型区防治分蘖期枯心苗的防效为66.91%,对穗期防效达81.69%;B型区防治分蘖期枯心苗的防效为50.36%,对穗期防效达46.48%。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昆虫性诱剂群集诱杀技术在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应用,2013年在重庆市垫江县开展了性诱剂诱芯诱杀二化螟成虫的试验示范。结果初步表明,性信息素防治二化螟成本低,省工省时增收,无污染,对环境影响小,利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给武威市高原夏菜小菜蛾的监测及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光诱、色诱、性诱及不同组合等多种物理诱杀措施,设计16个处理,对娃娃菜田小菜蛾诱杀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菜蛾成虫发生期,使用紫光灯+诱芯组合诱杀措施效果最好,单板日均诱蛾量达到224.9头,为单独使用紫光灯诱杀效果的1.6倍。小菜蛾发生期推荐使用紫光灯配合性信息素诱芯进行防治,春季小菜蛾发生较轻时可单独使用紫光灯或性信息素诱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7.
在兰州桃园投放梨小食心虫迷向素,观察其对梨小食心虫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桃园连续应用梨小食心虫迷向素的第3年,诱集到的梨小食心虫成虫数量比第1次应用当年减少16倍以上,比应用前1 a减少了25倍以上;梨小食心虫折梢率比应用第2年降低7.7%以上,平均蛀果率降低5%,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性信息素在国内广泛应用于梨小食心虫的防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2014年笔者应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开展防治技术探索,研究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调查虫果率。结果显示到采果初期当年有3个不明显的峰值,相距30~40 d;3片区虫果率分别为17%、2.9%、4.3%,与设定容忍值5%不尽一致,值得开展持续研究。  相似文献   

9.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和诱捕器组合的田间诱蛾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比较了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的橡皮塞诱芯、毛细管诱芯与水盘、筒型诱捕器几种诱捕装置在田间实际的诱蛾效果,结果表明,传统的诱捕装置(即橡皮塞诱芯+水盘诱捕器)比新型筒型诱捕装置(即毛细管诱芯+筒型诱捕器)具有更好的诱捕效果,二者之间呈显著差异;在诱捕一代和二代二化螟成虫过程中,不同类型诱捕器诱蛾效果差异显著,而诱芯类型对诱捕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本文提出需要详细观察二化螟雄蛾的趋化性、进入诱捕器的行为,以改进诱捕器,提高诱捕效果。  相似文献   

10.
2011~2012年采用甲基丁香酚灭雄和蛋白饵剂诱杀雄、雌两性成虫的方法,开展了海南莲雾园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dalis Hendel)种群动态监测与综合防治研究。结果显示,海南苏昌和名门莲雾园橘小实蝇种群发生的2个高峰期分别在4月底与6月中旬、5月初与6月中旬;橘小实蝇种群密度(667 m2/d诱杀橘小实蝇虫量)与莲雾果实被害率明显呈正相关。采用诱杀技术与及时清园和处理虫、落果等农业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综合防治莲雾园橘小实蝇的效果显著,在不套袋和不喷施农药的情况下,莲雾正造果花果至收获期(3~6月)果实的被害率比防治前降低4.92%~40.75%。  相似文献   

11.
假眼小绿叶蝉性信息素田间诱捕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萍  徐进  侯渝嘉 《南方农业》2007,1(1):77-78
在每500m~2茶园中挂30cm×30cm黄绿色粘板20块,可降低假眼小绿叶蝉虫口密度17%~34%;利用性诱剂诱捕该成虫,捕杀数量超出对照(用黄绿色粘虫板)29.33%;通过诱杀,可达到减少害虫产卵或繁殖而控制害虫的目的,降低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试验结束后第7天调查显示,处理区的防治效果达到52.20%。  相似文献   

12.
简述李树主要害虫食心虫、蚜虫、红蜘蛛的为害特性。重点综述了李树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的研究进展,包括:农业防治(改善种植结构、加强田间管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性诱剂诱杀、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植物次生物的应用、病原微生物的应用、天敌资源的应用)和化学防治。建议应该更加重视害虫综合防治,深入开展更多的防治方法研究并实施推广。  相似文献   

13.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mura)是广受关注的检疫性害虫,为比较不同射线的辐照效应以及不同种群对辐照的耐受能力,采用60Coγ射线、5MeV X射线和6MeV X射线对老熟幼虫进行辐照处理,剂量为60、80、100、120、140和160 Gy,剂量率为2.55~5.5 Gy·min-1。辐照后经室内饲养,分析羽化率结果表明,随着剂量的增加羽化率显著降低,100%阻止羽化的剂量为160Gy。相同剂量辐照时,不同射线处理苹果种群老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间无显著性差异。相同剂量60Coγ射线处理苹果种群(第13代和第20代)和山楂种群(第6代)的老熟幼虫,校正死亡率也无显著性差异。使用POLO软件进行机率值分析,预测检疫辐照处理中普遍使用的最低吸收剂量ED99和ED99.9968,阻止成虫羽化的剂量值非常接近(ED99=152.4~159.2 Gy;ED99.9968=195.2~208.7 Gy)。由此说明,不同辐照源阻止桃小食心虫老熟幼虫羽化的生物学效应相同,不同种群对辐照的耐受性相同,继代饲养后辐照耐受性未发生变化。由于老熟幼虫为水果中最耐受的虫态,可建议采用200Gy作为桃小食心虫幼虫检疫处理的最低吸收剂量。  相似文献   

14.
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模式及其成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2~2004年连续3年对松材线虫病治理区进行全面、及时、彻底清除松材线虫病枯死木及健康松树上的枯死侧枝;清除治理区范围内松墨天牛的一切孳生材料;在架放松墨天牛诱捕器的同时,结合设置诱木诱杀天牛成虫和诱集成虫产卵,并在天牛成虫羽化出木前清除诱木。通过2002年的除治,治理区内当年松材线虫病枯死木发生率下降到万分之三以下;通过2003年的除治,当年松材线虫病枯死木发生率下降到万分之一以下;通过2004年的除治,当年松材线虫病枯死木发生率下降到十万分之一以下。首次对治理措施中清除衰弱木和健康松树上的枯死侧枝以及在林间设置天牛产卵诱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验收松材线虫病治理项目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5.
LED多光谱交替发光太阳能杀虫灯对稻田害虫诱杀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水稻种植期间害虫轮流发生,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的危害性最大,为了降低水稻害虫的发生率,防止农药的滥用,最好是采用物理防治。试验根据害虫的趋光性的波段范围以及夜晚活动旺盛时间(扑灯节律)的差异,研制了一种 LED(light emitting diodes)多光谱循环式太阳能杀虫灯,实现诱捕害虫的最大化。试验结果发现该灯对水稻害虫有较大的诱杀力,期间诱杀稻纵卷叶螟32.5%、二化螟25.6%、三化螟25.15%,各类稻飞虱占9.35%,其它害虫类别6.90%,灯区较对照区减少药剂防治2次;该灯对益虫的影响较小,诱捕的益害比为0.0089∶1,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该灯能有效地杀灭水稻害虫,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量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应用昆虫病原线虫(绿保安)对六盘水金秋梨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金秋梨园喷施1亿/667 m2昆虫病原线虫(绿保安)防治越冬出土期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较好,好果率达91.7%,对照药剂50%辛硫磷乳油处理的好果率为71.7%,喷清水处理的好果率仅为28.2%。应提倡大力推广使用绿保安。对发生较严重的区域,应进行区域整体防控,建议在4月中下旬和5月上中旬喷施绿保安2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一字竹象甲在丽水地区的为害情况及在毛竹笋上的产卵规律,研究"笋尖套袋结合饵笋诱杀防治技术"的防治效果,为一字竹象甲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丽水地区龙泉市、庆元县、遂昌县为研究区域,统计丽水地区一字竹象甲的为害面积及为害程度;设置试验样地,统计虫害笋上不同区间内一字竹象甲的产卵数量;设置处理样地与对照样地,统计样地的虫株率及竹笋单位虫孔数量。[结果]2010—2014年,丽水地区一字竹象甲平均每年发生面积为3 127.6 hm~2,呈现增长的趋势;一字竹象甲在竹笋的产卵部位主要集中在笋尖以下30~40 cm、40~50 cm、50~60 cm三个中部区间内,其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他区间;采用笋尖套袋结合饵笋诱杀防治,处理样地的虫株率比对照样地小27.1百分点,单位虫孔数量诱饵笋比对照样地竹笋多15.35个,差异均为极显著。[结论]丽水地区的一字竹象甲防控形势较为严峻;塑料薄膜套袋的长度至少应在60 cm以上;笋尖套袋结合饵笋诱杀防治技术对一字竹象甲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基于形状因子和分割点定位的粘连害虫图像分割方法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单个害虫的分割是进行害虫特征提取和识别的前提。针对害虫识别过程中出现的粘连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形状因子和分割点定位的害虫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形状因子对图像中的每个区域进行粘连判定,然后对判定为粘连的区域进行逐层轮廓剥离和局部分割点的确定,接着根据局部分割点在原区域中搜索边界轮廓的两个分离点,最后连接局部分割点与分离点线段进行害虫分割。通过实验室人工随机散落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和田间粘虫板诱捕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2种场景采集图像,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并与分水岭分割算法进行对比,采用分割率、分割错误率和分割有效性3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针对实验室环境下采集的2组桃蛀螟害虫图像,该文方法平均错误率为7%,约为分水岭分割方法的1/2,平均分割有效率为92.65%,比分水岭算法提高了5.7个百分点;在2组田间梨小食心虫图像分割中,该文方法平均错误率为2.24%,平均分割有效率为97.8%,分别比分水岭方法降低了4.29个百分点和提高了3.95个百分点,说明该文方法在分割准确性和有效性方面都可以获得更好的分割性能,应用于害虫多目标分割与自动识别系统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19.
红外传感器与机器视觉融合的果树害虫识别及计数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解决果园环境中单一的害虫监测技术存在的缺陷,该研究将红外传感器和机器视觉识别技术进行融合,从两个角度对目标害虫进行识别计数。选取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干扰物进行试验,通过实验室人工随机散落试验样本,获得其红外传感器以及机器视觉图像的识别结果,构造融合计数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得到害虫计数结果。结果显示: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干扰物的红外分类阈值分别为2.25、9.06、17.88、28.38,其红外识别范围分别为(0,5]、(5,13]、(13,23]、(23,32];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干扰物的红外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2%、78%、80%、88%,图像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2%、88%、92%、90%,融合计数精度分别为98%、92%、94%、96%。可见,将红外传感器和图像识别技术相融合能够提高果树性诱害虫的识别准确率,为果园害虫的合理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橘小实蝇成虫诱捕监测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决现有的害虫机器监测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手段结合存在的实时监测难度高、信息处理困难、成本高等问题,该文设计研发一种适用于果园环境的橘小实蝇成虫诱捕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橘小实蝇成虫虫口密度。该装置外观由遮光罩、进虫口、虫口监测区和储虫瓶构成,信号检测模块包括红外光电耦合传感器匹配电路、电压跟随器电路、差分放大电路和迟滞比较器电路4部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诱捕监测装置底部储虫瓶有、无遮光处理时,相应的感应电压均值分别为3.923和3.883 V,差异显著(P0.05),且上述2种方式均能使检测探头输出工作在线性区域;虫口监测通道管壁设计成黑、白、蓝3色,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管壁颜色对监测探头感应性能无显著差异性(P=0.606);监测区域不同区域位置感应输出响应也无显著差异性(P=0.797),区域位置对监测输出误差影响可以忽略。应用该诱捕监测装置和人工计数方式在橘小实蝇成虫发生高峰期连续5 d 24 h监测成虫虫口密度,结果表明该装置监测相对误差为3%~8%,相比传统的人工计数方式,具有实时、自动化监测的优点,能够满足现有的橘小实蝇成虫长时期数据动态监测的需求,适用于果园橘小实蝇成虫动态监测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