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推动昆虫性诱剂群集诱杀技术在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应用,2013年在重庆市垫江县开展了性诱剂诱芯诱杀二化螟成虫的试验示范。结果初步表明,性信息素防治二化螟成本低,省工省时增收,无污染,对环境影响小,利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和诱捕器组合的田间诱蛾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比较了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的橡皮塞诱芯、毛细管诱芯与水盘、筒型诱捕器几种诱捕装置在田间实际的诱蛾效果,结果表明,传统的诱捕装置(即橡皮塞诱芯+水盘诱捕器)比新型筒型诱捕装置(即毛细管诱芯+筒型诱捕器)具有更好的诱捕效果,二者之间呈显著差异;在诱捕一代和二代二化螟成虫过程中,不同类型诱捕器诱蛾效果差异显著,而诱芯类型对诱捕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本文提出需要详细观察二化螟雄蛾的趋化性、进入诱捕器的行为,以改进诱捕器,提高诱捕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苹果不套袋栽培模式下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危害情况及性信息素的诱杀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性信息素监测和诱杀的方法,在烟台、威海、泰安3个苹果产区对不套袋栽培苹果园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及蛀果率进行了调查,并在泰安地区进行性信息素诱杀结合常规药剂(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开展桃小食心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16年烟台、威海、泰安3个地区田间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始末期均为5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6~9月是桃小食心虫群体数量发生的高峰期,其中,田间共出现2次比较明显的高峰,桃小食心虫发生动态趋势、成虫发蛾高峰期和持续时间在2种栽培模式下的差异不显著。3个苹果产区不套袋栽培苹果园的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全年诱捕数量为2 148~5 384头·诱芯~(-1),显著高于套袋栽培苹果园的911~1 235头·诱芯~(-1);且不套袋栽培苹果园的桃小食心虫蛀果率为6.13%~8.63%,显著高于套袋栽培苹果园的0.38%~0.50%。在成虫发生期,7月初和9月初性信息素诱杀处理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效分别为63.70%和78.19%,低于常规药剂防治处理的66.62%和80.94%;而性信息素诱杀结合常规药剂处理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效分别为95.86%和96.85%,显著高于性信息素诱杀和常规药剂防治单独使用的效果。本研究为探明苹果不套袋栽培模式下桃小食心虫发生为害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开展桃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性信息素技术试验研究了水稻二化螟越冬代和第 1代雄蛾飞行活动节律 ,确定其飞行起止时间为1 6 :0 0~ 6 :0 0 ,高峰期为 1 9:0 0~ 2 4 :0 0。第 1代雄蛾较越冬代雄蛾飞行能力低 ,其活动高峰期推迟了 2h ,且第 1代雄蛾 1 :0 0~ 2 :0 0时有一小活动高峰期。在较大面积二化螟诱捕中心区与边缘地带单盆诱蛾量有明显差异 ,而边缘地带二化螟雄蛾种群密度较大 ,这是因其种群迁入所致  相似文献   

5.
为给武威市高原夏菜小菜蛾的监测及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光诱、色诱、性诱及不同组合等多种物理诱杀措施,设计16个处理,对娃娃菜田小菜蛾诱杀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菜蛾成虫发生期,使用紫光灯+诱芯组合诱杀措施效果最好,单板日均诱蛾量达到224.9头,为单独使用紫光灯诱杀效果的1.6倍。小菜蛾发生期推荐使用紫光灯配合性信息素诱芯进行防治,春季小菜蛾发生较轻时可单独使用紫光灯或性信息素诱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分析了农药0.4%氯虫苯甲酰胺(科得拉)GR撒施技术对早稻主要害虫二化螟与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时间和最佳使用剂量以及对水稻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科得拉对水稻一代二化螟的防效达到91.52%;对一二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别为91.04%和96.23%。用药时期应在产卵高峰期至卵孵始盛期,用药剂量:分蘖期667 m~2用0.4%氯虫苯甲酰胺(科得拉)GR 700 g;孕穗破口期667 m~2用0.4%氯虫苯甲酰胺(科得拉)GR 1 000 g;从而达到安全适时用药确保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2011年在重庆市垫江县采用农药"福戈"对水稻螟虱类害虫的防效作了初步示范。示范区每667 m2用福戈(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8 g防治稻纵卷叶螟、水稻二化螟、稻飞虱,对照区每667 m2用1.8%阿维菌素乳油50 mL防治稻纵卷叶螟、40%毒死蜱乳油80 mL防治水稻二化螟、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 g防治稻飞虱,结果表明,福戈的防效优于对照农药。  相似文献   

8.
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脂大小蠹在吕梁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和成虫在油松根部越冬。也有以蛹越冬现象。该虫主要危害油松主干和根部,另外还发现危害华北落叶松,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并导致树木成片死亡。防治上可采用清理林地、铒木诱杀、代桩诱虫、挖树根、人工诱捕、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来降低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以钻蛀茎秆为特点,是合川区水稻上为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水稻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5%~15%,严重时减产在30%以上。以老熟幼虫躲在稻桩中越冬,近年来由于暖冬和稻虾养殖模式中不能使用杀虫剂的特点,对二化螟的幼虫越冬有利,开春后虫源基数大,成活率高,越冬幼虫虫龄极不整齐,为害期拉长,特别是在稻虾养殖模式中,未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导致水稻减产8%~20%,严重时导致成灾减产。所以在稻虾养殖模式中探索运用生物防控、物理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及成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5年,在重庆市秀山县实施了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项目,示范内容包括"种子处理和秧田阻隔预防病虫害,稻鸭共育控制病虫草害,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昆虫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生物导弹’防治二化螟,生物农药控制病虫,大力开展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面积666.7万hm~2。示范结果表明,示范区减少农药用量2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到2020年,重庆市秀山县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具体目标是:全县农药使用量(商品量)155 t以下,比2015年减少5.0 t以上;农药使用量(折百量)44 t以下,比2015年减少5.0 t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32%以上,比全市平均值高2.0百分点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40%以上,与全市平均值相当;农药利用率达42%以上,比全市平均值高2.0百分点以上。提出以下实现途径:1)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2)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推广应用农药减量增效助剂;普及科学用药知识。3)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稻田养鸭、灯光诱杀害虫、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生物导弹"防治水稻二化螟、柑橘大实蝇食物诱剂推广、蔬菜性诱及食诱技术推广等)。4)继续推进和扩大统防统治。最后,简述了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LED多光谱交替发光太阳能杀虫灯对稻田害虫诱杀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水稻种植期间害虫轮流发生,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的危害性最大,为了降低水稻害虫的发生率,防止农药的滥用,最好是采用物理防治。试验根据害虫的趋光性的波段范围以及夜晚活动旺盛时间(扑灯节律)的差异,研制了一种 LED(light emitting diodes)多光谱循环式太阳能杀虫灯,实现诱捕害虫的最大化。试验结果发现该灯对水稻害虫有较大的诱杀力,期间诱杀稻纵卷叶螟32.5%、二化螟25.6%、三化螟25.15%,各类稻飞虱占9.35%,其它害虫类别6.90%,灯区较对照区减少药剂防治2次;该灯对益虫的影响较小,诱捕的益害比为0.0089∶1,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该灯能有效地杀灭水稻害虫,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量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晚稻上施用四种药剂有效防控水稻"三虫三病"(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晚稻用药三次,从而达到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减量用药(减少施药次数、减少用药成本)、有效控害(提高综合防治效果)和增效增产(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目的。经过4个多月的试验示范,晚稻全程用药模式取得了成功,每季晚稻减少施药1~2次,防治3、4代二化螟效果分别为93.70%、92.0%,防治4、5代稻纵卷叶螟效果分别为93.9%、91.8%,防治4、5代稻飞虱效果分别为93.91%、95.44%;对纹枯病的防效达到84.6%;同时,也对稻曲病和稻瘟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控制效果。晚稻平均产量增加61.50 kg/667 m2,平均增收179.20元/667 m2。  相似文献   

14.
假眼小绿叶蝉性信息素田间诱捕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萍  徐进  侯渝嘉 《南方农业》2007,1(1):77-78
在每500m~2茶园中挂30cm×30cm黄绿色粘板20块,可降低假眼小绿叶蝉虫口密度17%~34%;利用性诱剂诱捕该成虫,捕杀数量超出对照(用黄绿色粘虫板)29.33%;通过诱杀,可达到减少害虫产卵或繁殖而控制害虫的目的,降低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试验结束后第7天调查显示,处理区的防治效果达到52.20%。  相似文献   

15.
2011~2012年采用甲基丁香酚灭雄和蛋白饵剂诱杀雄、雌两性成虫的方法,开展了海南莲雾园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dalis Hendel)种群动态监测与综合防治研究。结果显示,海南苏昌和名门莲雾园橘小实蝇种群发生的2个高峰期分别在4月底与6月中旬、5月初与6月中旬;橘小实蝇种群密度(667 m2/d诱杀橘小实蝇虫量)与莲雾果实被害率明显呈正相关。采用诱杀技术与及时清园和处理虫、落果等农业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综合防治莲雾园橘小实蝇的效果显著,在不套袋和不喷施农药的情况下,莲雾正造果花果至收获期(3~6月)果实的被害率比防治前降低4.92%~40.75%。  相似文献   

16.
金龟甲蓖麻源引诱剂的配方筛选及田间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植物源引诱剂用于多种金龟甲的生态治理,以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暗黑鳃金龟(H.parallela)和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为研究对象,选取蓖麻叶释放的5种主要挥发物设计了10组金龟甲引诱剂的二元配方,采用触角电位技术并结合田间诱捕,评价了不同引诱剂配方的电生理活性和引诱效果。触角电位测定结果表明,活性配方一般含有绿叶气味物质顺-3-己烯-1-醇。其中配方1(顺-3-己烯-1-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配方6(顺-3-己烯-1-醇+苯甲醇)对3种靶标金龟甲的雌雄虫均表现出较强的触角电位活性,配方7(顺-3-己烯-1-醇+2-苯乙醇)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两性也表现出较强的触角电位活性,配方8(肉桂醛+苯甲醇)对铜绿丽金龟雄虫有较强的触角电位活性。在金龟甲成虫发生高峰期,对上述10个配方进行初步筛选,发现配方6、配方8和配方1的综合表现最好,单个诱捕器30 d的累计诱虫量分别达110.30头、101.73头和74.97头。这些配方不仅能够大量诱捕上述3种靶标金龟甲,而且对黄褐丽金龟(A.exoleta)也有一定的诱捕效果。进一步对上述引诱活性较强的3种配方分别在洛阳和开封两地进行较大规模的诱捕试验,结果表明配方6和配方1的诱虫效果最好;其中在洛阳诱捕到的暗黑鳃金龟最多,还可诱捕到少量铜绿丽金龟和中华弧丽金龟(Popillia quadriguttata);在开封诱捕到的黑绒鳃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最多,还可诱捕到少量的暗黑鳃金龟和中华弧丽金龟,可能是不同地区金龟甲优势种类的差异所致。因此,配方6和配方1是对金龟甲具有广谱诱集效果的备选生态防控引诱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 Wals.)的染色标记技术和不育成虫在田间的扩散规律。将Sudan Blue 670(Ⅱ)染料加入到桃小食心虫幼虫的人工饲料内染色标记桃小食心虫,试验结果表明:染料浓度500ppm是较适宜的剂量,不仅使其幼虫、蛹、成虫及F_1代卵均匀染上蓝色,而且使精苞也染上浅蓝色,对桃小食心虫也无不良影响。采用释放染色标记虫及性诱剂诱捕技术研究桃小食心虫不育成虫的田间扩散规律,结果表明:不育虫在果园内的运动方向是随机的,80%集中在距释放点100米为半径的环域内,最远距释放中心225米,扩散密度与扩散距离有明显的回归关系,符合模型N=-0.67+402.45/X。  相似文献   

18.
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技术是一个在昆虫性信息素和其它挥发性信息化学生物活性测定中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利用EAG技术,测定了八角尺蠖对丙酮、正己烷、乙醇和蒸馏水等4种不同溶剂所浸提的八角叶片及八角尺蠖性信息素腺体浸提液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正己烷是八角尺蠖性信息素提取的最好溶剂,雄蛾对性信息素腺体浸提液的EAG反应比雌虫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雄蛾可能更依赖于对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的探测,而不是对寄主气味的探测;雄蛾对八角叶片的正己烷浸提液具有最强的EAG反应,而雌蛾则对八角叶片的丙酮浸提液的EAG反应最强,由此反映了雌雄个体在寻找寄主、繁殖后代等行为中的性别差异;雄蛾羽化后3h对八角叶片气味就有较强的EAG反应,在24h内EAG反应值随着羽化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这反映了随着羽化后时间的延长,触角的机能随之趋于完善,因此对于外界的刺激更为敏感。本研究为利用八角尺蠖性信息素活性成分开展害虫的监测和无公害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核农学报》2009,23(6):911-916
为明确叶色标记水稻在生产中可能引起的虫害发生的变化,本试验在使用和不使用农药防治的情况下,以常规品种嘉禾218为对照,对龙特甫B及其2个叶色突变系黄玉B、翠玉B田间虫害情况进行了调查。龙特甫B为正常绿叶籼稻品种,黄玉B、翠玉B全生育期分别表现黄色和翠绿色,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黄玉B较龙特甫B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58.0%, 48.4%和40.8%,翠玉B则分别下降39.5%,36.0%和29.5%。结果表明,秧田期2个叶色突变体上的稻蓟马虫量显著高于其亲本龙特甫B;本田中灰飞虱和褐飞虱的虫口数在不同材料间或差异不显著,或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2个突变体受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显著轻于龙特甫B,表现为盛发期突变体受稻纵卷叶螟危害产生的虫苞数显著少于龙特甫B,而龙特甫B与嘉禾21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相反,2个突变体植株上白背飞虱的虫量显著大于龙特甫B,龙特甫B也显著大于嘉禾218。根据植株的农艺性状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虫害发生动态变化,笔者推测,造成叶色标记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变轻的原因可能与植株叶绿素含量下降,影响幼虫生长发育有关,但引起白背飞虱虫口增加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本试验为首次对叶色标记水稻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研究,所得结果不但对完善叶色标记水稻生产体系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研究害虫与水稻叶色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水稻叶色突变对虫害发生影响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叶色标记水稻在生产中可能引起的虫害发生变化,本试验在使用和不使用农药防治的情况下,以常规品种嘉禾218为对照,对龙特甫B及其2个叶色突变系黄玉B、翠玉B田间虫害情况进行了调查.龙特甫B为正常绿叶籼稻品种,黄玉B、翠玉B全生育期分别表现黄色和翠绿色,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黄玉B较龙特甫B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58.O%,48.4%和40.8%,翠玉B则分别下降39.5%,36.0%和29.5%.结果表明,秧田期2个叶色突变体上的稻蓟马虫量显著高于其亲本龙特甫B;本田期灰飞虱和褐飞虱的虫口数在不同材料间或差异不显著,或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2个突变体受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显著轻于龙特甫B,表现为盛发期突变体受稻纵卷叶螟危害产生的虫苞数显著少于龙特甫B,而龙特甫B与嘉禾21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相反,2个突变体植株上白背飞虱的虫量显著大于龙特甫B,龙特甫B也显著大于嘉禾218.根据植株的农艺性状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虫害发生动态变化,笔者推测,造成叶色标记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变轻的原因可能与植株叶绿素含量下降,影响幼虫生长发育有关,但引起白背飞虱虫口增加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本试验为首次对叶色标记水稻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研究,所得结果不但对完善叶色标记水稻生产体系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研究害虫与水稻叶色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