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危害积温的枸杞花期霜冻指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得到枸杞花期受霜冻危害的温度范围,探究低温及其持续时间对枸杞花期的影响,利用人工霜冻实验箱于2016—2019年开展了枸杞花期霜冻模拟试验,统计了不同温度及其不同持续时间下枸杞花期3个阶段(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的受冻率,引入危害积温的概念进行了分析,结合霜冻灾害的实际情况对危害积温的公式进行了修订,建立了基于危害积温的枸杞花期霜冻指标,并利用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对该指标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气温降至-1℃时枸杞花朵未出现受冻迹象,降至-2℃时枸杞花朵开始出现受冻迹象,-8℃时受冻率达到100%,说明枸杞花期受霜冻危害的温度范围为-8~-1℃,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低温持续时间越长,花朵受冻率越高。枸杞花蕾的抗冻能力最强,初花次之,盛花最弱。修订后的危害积温公式对受冻情况的解释更加客观全面,计算结果与野外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建立的指标能够应用于枸杞花期霜冻灾害预报、预警以及评估。  相似文献   

2.
陕西富士系苹果花期霜冻灾害气象指标的修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8~10a树龄的陕西富士系苹果树的花枝放入人工霜箱内,以子房受冻为观测标准,在10~-5℃的温度区间对样本进行降温处理,得到花朵子房组织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温度曲线确定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7组不同低温条件和持续时间,观测苹果花的受冻率,确定苹果花期霜冻指标;通过对历史实际灾情的调查,得到果树自身修复影响因子,获得新的苹果花期霜冻指标。结果表明,陕西富士系苹果花的过冷却点为-2.5~-4.0℃;苹果花受冻既与低温强度有关,也与低温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温度越低或持续时间越长,受冻率越高;研究区实际调查结果显示,花朵受冻后可部分恢复坐果,果树的这种自身修复可使花朵受冻率减少约18个百分点,据此建立了新的陕西富士系苹果花期霜冻灾害气象指标;经比较,新指标对霜冻灾情的吻合率大于原指标,且霜冻级别越高吻合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河北省气象站点1974-2015年气温数据,计算每年1月以来各地的积温,从而确定每年3个易受霜冻灾害影响的苹果和杏的物候期即初蕾期、花期、幼果期的起始和结束时间;再基于Gumbel分布计算不同重现期下三个物候期的日最低气温,即霜冻灾害的危险强度;结合由相关文献构建的三个物候期的脆弱性曲线即日最低温度所对应的减产率,评估霜冻灾害减产风险。以百年一遇重现期为例,河北省北部地区的苹果和杏在幼果期和花期更容易遭受霜冻的影响,张家口市各个物候期受影响最大,平均减产率高达47.44%,花期风险最高,减产59.79%;承德市苹果和杏的花期,减产率达51.42%;而南部地区的邢台市相对特殊,初蕾期减产率最高,达37.91%,根据评估结果,可以针对性地加强这些地区各个物候期的霜冻灾害监测预警,适当调整种植结构,加快研制新型环保的林果抗低温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4.
建立中国北方苹果主产地苹果始花期模型,分析苹果花期晚霜冻气候风险,为有效防御晚霜冻灾害对当地苹果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指导。该研究选取中国新疆的伊宁、阿克苏、黄土高原的万荣、白水、礼泉、陕州区和渤海湾的福山、熊岳分别代表中国3大苹果产区,利用各区代表站的苹果始花期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建立并检验了不同站点苹果始花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重建了1962-2019年苹果始花期,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晚霜冻气象指标,对苹果花期晚霜冻气候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苹果始花期模型能够在数据独立的情况下较准确地模拟各区代表站的始花期变化,新疆、黄土高原和渤海湾苹果产区内部检验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5~4.8、2.4~5.0、2.3~3.0 d,交叉检验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0~6.6、3.4~6.0和3.6~4.1 d。2)模拟得到的苹果始花期均呈显著提前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1.84~-1.04、-3.09~-2.62和-2.37~-1.88 d/10 a。3)不同区域苹果晚霜冻气候风险有着明显的差异。新疆和黄土高原果区苹果晚霜冻气候风险指数相对较大,其中伊宁最大达2.38,其次是万荣达1.81,而渤海湾果区的福山苹果晚霜冻气候风险指数为0。新疆和黄土高原果区苹果遭受晚霜冻的影响较大,渤海湾果区受晚霜冻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5.
新疆杏的气候生态适应性及花期霜冻气候风险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杏产区的光、热、水、土等条件都能很好地满足杏生长、发育的需求,从萌芽到果实成熟期只需≥10℃积温2500℃·d,杏树就能正常开花结果。杏树开花、幼果形成期间的低温霜冻对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天山以北冬季寒冷,杏树越冬保证率低,限制了其发展。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以霜冻灾损率为区划指标,把新疆杏产区划分为4个花期霜冻灾害气候风险区,分析了各区的霜冻发生频率和冻害程度以及发展杏产业的利弊条件。  相似文献   

6.
天水蜜桃开花期不同措施防霜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地面覆膜和树冠盖膜防霜措施,并将其与灌水、喷药、烟熏等传统防霜措施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共9个防霜措施试验设计,以无防霜措施为对照,通过2013年4月6日(最低气温-4.7℃)、10日(最低气温-3.1℃)两次霜冻天气过程进行防霜试验。结果表明,各种防霜措施均有一定保温防霜效果,其中以树冠盖膜、地表覆膜烟熏和无膜桃园喷药(碧护)烟熏3种措施的防霜效果最佳,桃树冠层1m处平均最低温度较对照偏高1.7~3.0℃,0℃以下低温持续时间减少6~7h,桃花受冻率降低25.3~68.7个百分点。各试验处理两次霜冻过程花蕾均未受冻,但对照桃园蕾苞有明显受冻现象,受冻率分别达33.3%和50.0%。利用试验及相关调查资料,分析蜜桃花期霜冻灾害指标,并建立统计模型对不同低温及其持续时间下的桃花受冻率进行测算,测算结果与实况调查基本一致。因此,根据桃树春季花蕾期不同发育进程和霜冻强度,选择适宜的防霜措施,对有效防御花期霜冻灾害,减轻冻害损失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7.
天水蜜桃开花坐果期霜冻灾害气象风险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天水蜜桃相对气象产量与开花坐果期<0℃日最低气温、地表<0℃日最低地温及其相应持续时间等相关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统计,得出该期霜冻灾害的主要气象风险因子为<0℃极端最低气温和地表<0℃最低地温与其持续日数之积,两因子影响权重分别达12%和88%.将其作为蜜桃开花坐果期霜冻灾害的主要致灾风险因子创建模型,计算灾情指数(Pki),并以此作为灾害评估指标,对1991-2010年天水蜜桃开花坐果期霜冻灾害进行综合评估,分别与产量实况等级和霜冻灾害灾情调查等级进行对比分析,除2001、2005年外,其它年份实况与评估均完全一致,评估准确率较高.研究结果对有效应对天水蜜桃开花坐果期霜冻风险,提高蜜桃产量和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霜冻作为一种农业灾害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对其成因、影响因子、御防措施及予报方法等均有不少研究。但是,对于霜冻的农业气象指标研究却显十分粗糙。二、三十年来国内外使用的霜冻指标没有什么改进,仍然是白霜、气温最低≤0度、地面最低相似文献   

9.
利用山西省1983-2006年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霜冻、连阴雨等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等灾情普查数据以及农作物产量资料,采用线性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山西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危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旱灾是山西所有农业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冰雹、暴雨洪涝和霜冻也是较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从变化趋势来看,旱灾、低温冷害、霜冻和病虫害受灾面积呈现上升趋势,且干旱和低温冷害增加趋势较明显,暴雨洪涝、冰雹和大风灾害呈减小趋势。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影响山西农作物产量的四种气象灾害依次是干旱、暴雨洪涝、冰雹、霜冻。  相似文献   

10.
近30a陕西省气象干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灾害是陕西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素有"十年九旱"之称,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干旱灾害进行科学分析及风险评估,为各级政府制定防灾减灾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陕西省96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的降水量等气象资料,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标,对陕西省干旱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1)陕西省的干旱灾害分布极不均匀,其总体特征是北多南少。(2)陕西省干旱灾害出现既有全省性的大范围干旱,也有区域性的局部干旱,陕北、关中发生区域性干旱频率高于陕南。(3)陕西省的干旱灾害发生季节在陕北、关中、陕南有显著差别,陕北干旱灾害季节性差异最大,关中次之,陕南最小。(4)持续性干旱灾害有的出现在同一季节,有的要跨2个季节。陕西省的干旱灾害总体上是春旱、秋旱、秋冬连旱或冬春连旱较多,陕南连续性干旱较少。  相似文献   

11.
应用安徽省茶种植区45个气象站点1981−2017年气象资料和1998−2017年茶叶产量资料,选取霜冻害发生综合频率、坡向敏感性指数、茶园面积和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4个因子,利用加权指数求和法构建了茶树霜冻害风险指数,借助ANUSPLIN插值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展了安徽省茶树霜冻害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安徽省茶树春霜冻害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区域面积为118×104hm2、337×104hm2和 353×104hm2, 分别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14.6%、41.7% 和43.7%。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茶区的金寨县、霍山县、岳西县、潜山县等和江南茶区南部海拔600m以上的高山区域,零星分布在江北茶区北坡地带。中风险区多分布在大别山茶区和江南茶区海拔低于600m的山区,呈斑块状分布在江北茶区的丘陵和低山区。低风险区集中分布在芜湖−宣城−铜陵−池州沿江一带,零星分布在江南茶区的低山区。构建的风险指数总体能客观反映安徽省茶树霜冻害风险水平,可为茶树霜冻害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冬小麦种植区霜冻气候指标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西省冬小麦种植区80个站点1961-2010年地面0cm日温度资料和冬小麦霜冻灾情资料,以地面0cm日最低温度界定霜冻过程,以霜冻过程为尺度构建霜冻的气候指标即过程积霜,分析该气候指标的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用年历次霜冻过程积霜和的相对值区分霜冻可能年份与其它年份有较好的效果。轻、中、重霜冻以及全部霜冻过程积霜和多年均值具有良好的空间一致性。对于同一区域,重霜冻积霜和多年均值最大,中霜冻次之,轻霜冻最小。根据地面0cm温度构建的霜冻气候指标,是进行霜冻实时评估和霜冻风险区划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选取中国607个气象站1958−2019年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从气候致灾的角度,对葡萄主产区春霜冻灾害发生日数、频率、站次比以及致灾危险性进行分析,以了解葡萄主产区春霜冻的分布特征和风险区域,为葡萄主产区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60a来,各葡萄产区春霜冻平均发生日数和频率差异较大,春霜冻发生频率和平均发生日数最高在西北产区和西南高山产区,最低在南方产区;研究期内葡萄主产区春霜冻发生范围呈缩小趋势,且轻霜冻发生范围大于中度和重度春霜冻;春霜冻发生强度区域性明显,其中,轻霜冻强度指数自北向南呈逐渐偏小的趋势,中霜冻和重霜冻强度指数普遍偏小;葡萄主产区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中北部普遍高于南部区域,其中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产区和东北中北部产区,无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方产区。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冬小麦春霜冻害发生规律及其气候风险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江苏省1980-2009年常规气象台站资料和冬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提出冬小麦春霜冻的致灾指标,同时运用正交经验函数EOF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探讨江苏省冬小麦春霜冻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构建冬小麦春霜冻的灾害风险指数,并用该指数分析江苏省冬小麦春霜冻的气候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1980-1987年间江苏省冬小麦春霜冻年总发生站次以6.11站次/a的倾向率呈显著(P=0.0478<0.05)增加趋势,1988-2009年呈明显减小趋势,减幅为0.9站次/a(P=0.0063<0.01);各等级春霜冻害发生站次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2)江苏全省冬小麦春霜冻害的历年总发生站次有明显的22a、准11a、4a和2a周期;(3)重霜冻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是淮北地区的沐阳县,轻、中春霜冻害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是苏北沿海的大丰市;(4)冬小麦春霜冻的高度风险区分布在苏北的新沂市、沭阳县、大丰市、如皋市和如东县;中度风险区分布在徐州(新沂除外)、连云港、宿迁(沭阳除外)、淮安、盐城(大丰除外)、扬州(高邮除外)、泰州(兴化除外)和南通(如皋、如东除外)等地区;低度风险区为整个苏南地区和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和高邮市。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1—2010年广东省连州市的气象资料对该地区出现的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1)该地区霜日数前10年霜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后10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该地区的霜主要集中在12月和1月,初霜一般出现在秋末或春初;(3)该地区的霜多为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或连续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后出现的,出现霜时呈现地面气压多处于降压阶段、多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和水汽压低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安徽省1981-2014年50个市(县)一季稻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方法计算一季稻相对气象产量,通过正交经验分解(EOF)分析一季稻相对气象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一季稻产量灾损角度出发,采用灾年平均减产率、产量变异系数、减产风险指数及区域农业水平指数作为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指标,对安徽一季稻产量灾损进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安徽省各市(县)一季稻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北部增产或减产较南部明显,2005年之前安徽一季稻产量波动剧烈;不同产量灾损评估指标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连续性,灾年平均减产率、产量变异系数和减产风险指数均表现为北部数值高于南部,区域农业水平指数呈现由东北向西南减小的趋势。根据产量灾损综合风险指数区划结果,研究区域内北部灾损风险高于南部,风险高值区和中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淮、江淮北部,风险低值区面积最广,主要位于皖南山区、沿江地区及江淮南部。  相似文献   

17.
The study here was conducted on nearly 12,000 apricot seedlings in the Malatya Regio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urkey. This region is famous for its horticulture based mainly on apricot production and the Country's highest apricot production originates from this region. The flower and fruit characteristics of all populations, which include apricot seedlings, in the region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ir horticultural performances, 13 genotypes were selected, of which seven were considered as apricots served in dried form and six as in table consumption form. Among the selected genotypes, the fruit weight ranged between 28.5 and 71.19 g, soluble solids ranged between 12.7 and 26.5%, while the range in total acidity was between 0.35 and 1.80% and fruit development period was between 87 and 183 days. To determine the selected genotypes performance in a similar environment, they were grafted on to 4-year-old rootstocks. The results from these combination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ome decrease, especially in fruit size and soluble solids, in the genotypes performance when compared to the results of the initial observations. Some differences were also detected in taste, fruit shape, pit shape, fruit flesh firmness, skin and flesh colors. The dry fruit yield was determined as 22.50–28.36% for the selected dry apricot genotypes. The dry fruit yield of all seven genotypes considered for dry consumption were similar to ‘Hacıhaliloğlu’ and higher than ‘Canino’, which were evaluated as control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8.
河南夏玉米产量灾损的风险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河南省96个县1971-2010年的夏玉米实际产量资料,从产量灾损率角度,分析该区夏玉米灾损风险评估指标的分布规律,包括历年平均减产率、减产率变异系数、不同减产率风险概率和灾损减产风险指数,构建夏玉米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模型,对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灾损进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各灾损风险评估指标在河南省夏玉米区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连片性,根据综合风险指数将河南省夏玉米区划分为高、中、低3类风险区,低风险区分布在豫北、豫东、豫中的华北平原地区和南阳盆地;中风险区分布在豫西北部丘陵地区和豫南雨养夏玉米区;高风险区包括新蔡、上蔡、平舆、沈丘和渑池等县区,此区夏玉米减产综合风险最高,抗灾性较弱.研究结果可对指导河南夏玉米生产趋利避害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