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11篇
综合类   1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冬小麦春霜冻害发生规律及其气候风险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江苏省1980-2009年常规气象台站资料和冬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提出冬小麦春霜冻的致灾指标,同时运用正交经验函数EOF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探讨江苏省冬小麦春霜冻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构建冬小麦春霜冻的灾害风险指数,并用该指数分析江苏省冬小麦春霜冻的气候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1980-1987年间江苏省冬小麦春霜冻年总发生站次以6.11站次/a的倾向率呈显著(P=0.0478<0.05)增加趋势,1988-2009年呈明显减小趋势,减幅为0.9站次/a(P=0.0063<0.01);各等级春霜冻害发生站次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2)江苏全省冬小麦春霜冻害的历年总发生站次有明显的22a、准11a、4a和2a周期;(3)重霜冻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是淮北地区的沐阳县,轻、中春霜冻害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是苏北沿海的大丰市;(4)冬小麦春霜冻的高度风险区分布在苏北的新沂市、沭阳县、大丰市、如皋市和如东县;中度风险区分布在徐州(新沂除外)、连云港、宿迁(沭阳除外)、淮安、盐城(大丰除外)、扬州(高邮除外)、泰州(兴化除外)和南通(如皋、如东除外)等地区;低度风险区为整个苏南地区和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和高邮市。  相似文献   
2.
利用江苏省徐州市1960~2006的气象资料和夏粮产量资料,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春季连阴雨的累计雨日、累计雨量以及连阴雨发生的次数对夏粮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累计雨日、雨量以及连阴雨发生次数均与夏粮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中累计雨日对夏粮相对气象产量的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累计雨量与连阴雨发生次数对夏粮相对气象产量的影响以间接效应为主。最后,通过总决定系数的计算,得出春季连阴雨对夏粮相对气象产量的影响程度达到40.59%。  相似文献   
3.
气象型病虫害预报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Windows编程技巧 ,利用VisualBasic语言建立了一套病虫害预报业务系统。系统采用严格的筛选因子技术 ,通过非线性最优化技术进行相关普查 ,并进行稳定性和独立性检验 ;建模方法多样 ,既有自动建模 ,也可人工选择因子建模 ,最后进行预报综合集成。利用该系统可方便地建立病虫害统计预报模型 ,实现气象型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预报 ,在近几年实际业务中得到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
选用1960-2019年江苏省69个基本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和全省旱灾资料,通过计算逐日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基于游程理论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农业干旱历时、频率、强度、范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干旱实际发生面积的关联度.结果表明:近60年全省平均年干旱日数变化范围是26~146 d,苏北、苏中、苏南年平均干旱日数分别为106 d、78 d、58 d,冬季干旱日数占年干旱总日数的比例最高,为32.3%,其次是夏季,中度干旱、重度干旱、特别干旱日数占近60年干旱总日数的比例分别为34%、29%、20%,苏北中度干旱、重度干旱、特别干旱60年平均发生频率分别为8.35%、6.50%、6.66%;干旱强度北强南弱,呈纬向分布,西北部旱情最重,也是最易发生极端干旱事件的地方;近60年中度干旱、重度干旱、特别干旱平均覆盖率分别为94.4%、83.0%、54.7%,21世纪10年代中度干旱及以上等级干旱发生范围最大;年干旱日数和干旱强度年际波动明显,无明显线性变化趋势,总体存在13~17年振荡周期;干旱历时长短和强度大小对实际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的影响不同,受灾面积与干旱日数的相关性更强,成灾面积与干旱强度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9年油菜生育期内逐日气象资料、油菜产量和低温冻害数据,确定由最低气温构成的低温冻害天气指数指标,分析减产率和天气指数的关系,建立天气指数模型,使用燃烧定价法厘定了天气指数保险的纯保费率,并根据相关政策和实际情况,确定不同触发条件下的差异保费率、赔付标准,设计油菜低温冻害天气指数保险合同.低温冻害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依托于相关国标、文献和实际情况,指标客观、操作方便,设计思路可为相似区域油菜低温冻害天气指数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利用江苏省淮北地区20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夏玉米生育期内光、温、水等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在代表性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为4.5、8.5排放情景下的预估数据,对淮北地区未来近20年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近52年内,≥10℃活动积温在各年间均在2 900℃以上,≥20℃活动积温在各年间均在2 700℃以上,且热量资源充足,在20世纪90年代存在显著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都存在显著下降趋势,线性倾向率分别达到了-4.8 h/年、-7.5 MJ/(m2·年),2000年之后明显低于气候平均值;降水量呈现"明显下降-平稳波动-快速上升"的特征;2014—2030年,2种气候情景下,光、温、水资源的年际波动都比较大;活动积温(个别年份除外)为正距平,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太阳净辐射基本上也都为正距平;水分盈亏基本上以正距平为主。研究结果可为政府部门和农户充分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调整种植结构、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水稻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合理利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农业气候资源,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江苏稻区为例,利用全省60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气象观测资料,应用估算模型和统计方法,评估了一季稻全生育期内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以及对一季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2年,太阳总辐射在逐年代递减,苏北、苏中、苏南的下降速率分别为65 MJ/(m2·10 a)、43 MJ/(m2·10 a)、52 MJ/(m2·10 a),光资源的下降不利于一季稻的光合作用;2000年前后为苏中和苏南≥10℃年活动积温的突变点,21世纪后热量资源增加显著;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在逐年代提前、终日在逐年代推迟,使得一季稻旺盛分蘖期提前、安全齐穗期推迟;水分资源没有明显变化趋势,总体充足。因此,近52年,江苏农业气候资源总体呈现光能资源减少、热量资源增加、水分资源充足,气候变化的影响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农村气象服务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9年获取的江苏省13个地级市农村气象服务覆盖情况调查数据,分析了江苏省农村气象服务现状及未来需求.调查对象为所在地随机抽样调查人群,调查共回收有效答卷10 492份,其中农民占60%,具有代表性.调查结果表明:(1)98%以上的被调查者都关注且能方便获取天气预报,其中电视是所有调查地区获取气象服务的主要方式,在南京、连云港、淮安和泰州地区75%以上的调查对象也通过手机短信方式获取气象服务,其他方式不够普及;(2)96.3%的调查者都能得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且主要通过电视和手机短信方式获取;(3)58.1%的被调查者每年都能接受到气象知识宣传教育,除无锡、镇江、泰州3个地区外,其他地区50%以上的村镇都开展过气象知识宣传活动;(4)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情况较单一,遇到重大灾害性天气,村委会干部或气象信息员主要通过每家每户通知、电话、村委会高音喇叭这3个渠道发布气象信息;(5)以安排农业生产和提前做好突发天气防御为目的而关注天气预报的被调查者比例分别占70%和57.8%左右,88.3%的被调查者都表示对气象服务总体感觉满意,且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气象服务能够产生效益.(6)50%以上的被调查者希望气象部门能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并及时进行服务,被调查者希望能扩大气象知识宣传力度,提供更有针对性和精细化的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9.
等离子发射光谱测定蔬菜矿质元素前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瓜、大白菜、辣椒、萝卜和菜豆5种蔬菜为试材,对应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测定矿质元素前处理中涉及到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酸介质的选择、标准曲线绘制方法、消化方法、不同样品状态消化等方面。结果表明,由于蔬菜具有新鲜多汁的特性,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对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要根据样品的不同性状来选择适合的前处理方法,最后获得准确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0.
以长江中下游稻区的苏皖鄂3省为研究区,选用该地区1970—2006年183个县(市、区)一季稻产量统计资料,对一季稻产量进行灾损风险区划。首先,计算研究区平均减产率,然后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对平均减产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以平均减产率、减产率变异系数、不同减产率风险概率和抗灾系数为风险评价指标,构建一季稻的产量灾损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在计算各站点风险指数的基础上,对产量灾损进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减产率呈下降趋势,研究时段内表现出20、8年的周期变化,减产站点百分比超过90%的年份为1980、2003年;研究区大部分地区的产量风险指数≤0.1,均处于低风险区,处于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的站点分别占所有研究站点的9.8%、3.3%,其中,中风险区的空间分布较为零散,且主要分布在湖北的西南部、东部和安徽的北部,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的西北部和江苏东部的启东、泗洪地区。该区划结果可为水稻生产的防灾减灾工作和种植布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