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柠檬酸对罗非鱼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柠檬酸 (0 .1%、0 .2 %、0 .3%、0 .4 % )对奥尼罗非鱼 (Oreochromisniloticus×O .aureus)幼鱼 (初始平均体重约 2 .0g)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共设 5组试验饲料 ,每一饲料组设 3个重复水族箱 ,每箱随机放鱼 15尾 ,投喂率为 6 % ,自然光周期 ,循环过滤水系统饲养 9周 ,每周称重 1次并相应调节投喂量。结果表明 :随着柠檬酸添加量的增大 ,饲料pH值呈下降趋势 ;添加 0 .2 %柠檬酸的试验组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LSD多重比较 ,下同 ) ;饲料效率在 0 .3%柠檬酸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罗非鱼血清葡萄糖含量在0 .4 %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 .1%组和 0 .3%组 (P <0 .0 5 ) ;0 .2 %组和 0 .3%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最高 ,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 >0 .0 5 ) ;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在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肠蛋白酶活性随柠檬酸添加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0 .2 %组的最高 ,但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肝胰脏和肠淀粉酶活性分别在 0 .2 %和 0 .3%组最高 ,组间差异亦不显著 (P >0 .0 5 )。结果提示 ,饲料中适量添加柠檬酸 ,能提高罗非鱼幼鱼消化酶活性 ,提高饲料利用率 ,促进罗非鱼生长  相似文献   

2.
酸制剂对罗非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潘庆 《水产学报》2004,28(6):682-688
为考察不同酸制剂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在基础饲料(对照组)中分别添加0.3%磷酸、富马酸、柠檬酸和乳酸,饲养奥尼罗非鱼幼鱼9周(初始平均体重约1.9g)。结果表明,添加0.3%柠檬酸和乳酸饲料组的罗非鱼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添加富马酸组(P<0.05);磷酸组、柠檬酸组和乳酸组的饲料效率较对照组有提高趋势(P>0.05),乳酸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富马酸组(P<0.05);柠檬酸组和乳酸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富马酸组(P<0.05),体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胃蛋白酶活性在富马酸组显著低于其它饲料组(P<0.05),肠淀粉酶活性在柠檬酸组和乳酸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代谢酶活性在柠檬酸组和乳酸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磷酸组和富马酸组(P<0.05),相应地,柠檬酸组和乳酸组罗非鱼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添加0.3%柠檬酸和乳酸能显著促进罗非鱼幼鱼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富马酸降低罗非鱼对饲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评价核糖蛋白替代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饲料中鱼粉的潜力。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设6个鱼粉替代水平。对照饲料(D1)中鱼粉含量为45%,通过添加核糖蛋白替代D1组饲料中鱼粉的0.5%(D2)、1%(D3)、2%(D4)、3%(D5)和4%(D6)。实验期间,每天分2次按饱食量投喂初始体重为(24.00±0.30)g大菱鲆幼鱼56 d。结果显示,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随着核糖蛋白替代水平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D5和D6组(P<0.05);饲料系数则呈相反趋势,在D3组达到最低值,显著低于D6组(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生长激素(GH)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核糖蛋白替代1%~3%的鱼粉后,显著提高了幼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P<0.05);幼鱼肠道α-淀粉酶活性在D4和D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鱼粉显著降低了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3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D6组(P<0.05);各组间幼鱼血清白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替代组均显著提高了幼鱼血清白介素β1(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D4~D6组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密度脂蛋白在D5和D6组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在D4组显著升高(P<0.05)。血糖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D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实验结果显示,D2组大菱鲆幼鱼48 h累积死亡率最低为56.4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1%鱼粉时,大菱鲆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及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细菌感染能力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_2的最适需要量,配制维生素B_2水平为10 mg·kg~(-1)、4.4 mg·kg~(-1)、6.2 mg·kg~(-1)、8.0 mg·kg~(-1)、11.3 mg·kg~(-1)、15.5 mg·kg~(-1)的6种实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5尾初始均质量为(11.63±0.17) g的卵形鲳鲹幼鱼,每日2次饱食,投喂8周。结果显示,4.4 mg·kg~(-1)组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0 mg·kg~(-1)组(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0 mg·kg~(-1)组(P0.05),但饲料中维生素B_2水平对饲料系数、成活率、肝脏维生素B_2含量、血清免疫指标、全鱼粗脂肪和粗蛋白、肌肉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6.2 mg·kg~(-1)组肝脏D-氨基酸氧化酶(D-AAO)活性显著高于0 mg·kg~(-1)组(P0.05)。折线模型分析显示,卵形鲳鲹获得最佳生长和肝脏D-AAO活力达到最大时对饲料中维生素B_2的需要量分别为4.23 mg·kg~(-1)和6.24 mg·kg~(-1)。  相似文献   

5.
2种微生态制剂对淇河鲫幼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EM菌及酵母细胞壁多糖对淇河鲫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以1200尾淇河鲫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A、B、C、D),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00尾试验鱼。A组(对照)、B组(泼洒EM菌1mL/m3)、C组(投喂添加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的饲料)、D组(泼洒EM菌1mL/m3+投喂添加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的饲料),试验期30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淇河鲫质量增加率分别提高31.22%、101.38%、59.89%,饵料系数分别下降6.78%、14.41%、7.63%;EM菌1 mL/m3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EM菌1mL/m3+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M菌1mL/m3组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粗(P0.05),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组和EM菌1mL/m3+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组各种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的Bio100对虎龙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血清免疫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6种实验饲料,Bio100质量分数分别为0%(对照)、0.05%(T1)、0.10%(T2)、0.15%(T3)、0.20%(T4)和0.25%(T5)。选取均体质量为(23.33±0.33)g的虎龙斑幼鱼随机分配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置于室内玻璃钢纤维桶(500 L)中喂养。每天饲喂2次,为期8周。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Bio100质量分数的增加,虎龙斑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T3和T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灰分含量逐渐升高,T5组显著高于T1组和对照组(P0.05)。胃蛋白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T3组显著高于T1、T5和对照组(P0.05);肠道脂肪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T4组显著高于T1、T2和对照组(P0.05);各组间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溶菌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补体3含量较对照组有一定程度提高,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中Bio100水平显著影响了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综合分析表明,虎龙斑幼鱼饲料中Bio100的适宜添加量为0.15%。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3株异养硝化细菌对底部充氧尼罗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的净化效果,选择初始体质量为(2.66±0.94) g的尼罗罗非鱼600尾,随机平均放入20个水泥池,实验设对照组1(普通曝气头)、对照组2(底部盘式微孔曝气器)、嗜吡啶红球菌(P1-2)实验组(底部盘式微孔曝气器)、粪产碱杆菌(P3-1)实验组(底部盘式微孔曝气器)、巨大芽孢杆菌(P5-2)实验组(底部盘式微孔曝气器),每组各4个重复,分别在养殖池塘定期泼洒终浓度为5×10~5 CFU/mL的异养硝化细菌菌液。测定了不同组中各项水质指标及鱼体生长、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所有组的总氮浓度均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加菌组的各指标积累量始终低于对照组,其中,P5-2对尼罗罗非鱼养殖水体的处理效果最为理想。P5-2组水体中的总氮累积量在整个养殖周期始终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3-1组水体中的总氮累积量在整个养殖周期始终低于对照组2。P1-2组水体中的总氮累积量在第8周和第10周显著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5-2、P3-1和P1-2组水体中的氨氮累积量在整个养殖周期始终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5-2组池塘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累积量在第2周、第6周和第8周显著低于对照组2。养殖水体中泼洒异养硝化细菌可以提高尼罗罗非鱼的抗氧化功能。与对照组1相比,P3-1和P5-2组中尼罗罗非鱼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了12.10%和8.05%,与对照组2相比,P3-1和P5-2组中尼罗罗非鱼血清中的SOD活性分别提高了21.25%和16.87%。与对照组1相比,P1-2、P3-1和P5-2组中尼罗罗非鱼血清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提高了82.78%、98.68%和245.70%,与对照组2相比,P3-1和P5-2组中尼罗罗非鱼血清中的T-AOC分别提高了1.69%和76.95%。研究表明,在养殖池塘中添加异养硝化细菌,可有效维护养殖水质,提高尼罗罗非鱼的抗氧化能力,对鱼体生长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将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sp.)C11以10~4、10~5和10~6CFU/g饵料添加到基础饵料中,每一剂量组设3个平行,每一平行50头幼参,用100 L望料桶进行30 d静水充气养殖试验。试验期间每日投饵1次,投喂量为幼参体重的5%。投喂试验结束后,评估其对幼参消化酶及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10~5CFU/g,显著提高了幼参肠道胰蛋白酶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CFU/g,显著增加淀粉酶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5CFU/g,幼参体腔细胞的吞噬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投喂基础饵料的幼参比较,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5、10~6CFU/g,幼参具有较高的体腔液溶菌酶(LSZ)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CFU/g,幼参具有较高的体腔细胞裂解液(CLS)LSZ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10~4 CFU/g,幼参体腔液总-氧化氮合酶(T-NOS)活力显著增加(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10~5、10~6CFU/g,幼参CLS的T-NOS活力显著提高(P0.05)。本研究表明,饵料补充海洋红酵母C11可促进幼参的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
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的适宜脂肪需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46.14±4.67)g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15尾),分别饲喂添加鱼油水平为0%(对照组)、3%、6%、9%、12%和15%的纯化饲料(实测脂肪水平为0.20%、2.70%、6.11%、8.04%、11.13%和14.85%)。饲养8周后,以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及脂肪代谢酶活性等指标为判断依据,确定其饲料的脂肪需要量。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蛋白质效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使尼罗罗非鱼肝体比及全鱼和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5)。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6.11%时最小,在14.85%时达到最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脂蛋白酯酶、肝脂酶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对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最适脂肪水平分别为8.86%,9.75%,9.40%和8.30%,因此确定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适宜的脂肪需要量为8.30%~9.75%。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高糖饲料对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糖脂代谢的影响,设置糖水平为34%的对照饲料(C组,能量水平13.68 k J·g-1)、糖水平为48%的高糖高能饲料(HCE组,能量水平16.03 k J·g-1)和高糖等能饲料(HE组,能量水平13.81 k J·g-1),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饲养初始体质量(20.34±0.42)g的吉富罗非鱼幼鱼60 d。结果表明,HCE组和HE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脏粗蛋白均显著低于C组(P0.05),饲料系数、肝脏粗脂肪、肝糖原、总糖表观消化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高于C组(P0.05);HE组增重率、全鱼粗脂肪、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均显著低于HCE组(P0.05);高糖组肝脏葡萄糖激酶显著高于C组,HE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苹果酸酶、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最高,C组最低(P0.05);由肝脏组织切片看出,高糖饲料引起吉富罗非鱼肝脏细胞肿大变形,出现空泡,HCE组对肝脏损伤更加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能够耐受48%糖水平的饲料,但长期摄食导致鱼体糖脂代谢紊乱,尤其影响脂肪代谢,造成鱼体脂肪蓄积,肝功能损伤,不利于生长与健康。  相似文献   

11.
中华鲟消化酶活性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中华鲟四种消化器官消化酶的活性,其淀粉酶及蛋白酶的活性高高到低的顺序均为:幽门盲囊>肠道>胃>肝脏,其脂肪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肠道>胃>肝脏>幽门盲囊。中华鲟幽门盲囊中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较高,而脂肪酶几乎没有活性,肝脏中淀粉酶几乎没有活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也比较小;肠道中各种酶的活性都较高,而胃中各种酶的活性则居中。  相似文献   

12.
文章研究了温度、pH、二硫苏糖醇(DTT)以及不同的金属离子和抑制剂对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鱼肉中内源性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鳙内源性TGase的最适温度在37~45℃之间,最适pH为6.5~7.5,适量的钙离子(Ca^2+)(0~2.2 mmol·L^-1)可以激发酶活性,低浓度(0~0.2mmol·L^-1)的DTT可以提高酶活性,但高浓度的钠离子(Na^+)和钾离子(K^+)会降低酶活性,镁离子(Mg^2+)、铜离子(Cu^2+)、锌离子(Zn^2+)、钡离子(Ba^2+)、铁离子(Fe^3+)、亚铁离子(Fe^2+)、铅离子(Pb^2+)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也会抑制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一株高产琼胶酶菌株MA-B22的分子鉴定与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斌  柯才焕  杨明  康康  赵晶 《水产学报》2009,33(6):1037-1043
琼胶酶在多糖降解应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琼胶酶高产菌株成为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从养殖的杂色鲍体内分离到一株高产琼胶酶的菌株MA-B22。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经16S rRNA序列鉴定表明,与Tamlana agarivorans sp. nov.具有99%同源性,因此初步定为Tamlana sp.。在2216E培养基中该菌株在培养时间60 h,温度25 ℃,起始pH为6.0条件下产酶活性最高。基于上述培养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培养基的最佳基本组成:氮源为牛肉膏(其最适浓度为6.0 ‰),碳源为琼脂(其最适浓度为2.5 ‰),配制培养基的人工海水的最适盐度为25。经培养条件优化后,该菌胞外琼胶酶活力可达1021.79 U/mL,较优化前提高8.82倍。实验首次对Tamlana sp.属的琼胶酶活性进行确定并优化其产酶条件,为构建琼胶酶高产工程菌株提供了基础,并可能为今后鲍养殖提供潜在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14.
林海  周刚  李旭光  周军  张彤晴 《水利渔业》2011,32(5):100-104
比较研究了微孔和机械2种增氧养殖模式下4种沉积物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所测酶活性与养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种酶活性随水温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其中蛋白酶活性与脲酶活性变化呈单峰状曲线,蔗糖酶各月波动较大,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呈上升趋势。(2)池塘沉积物中酶活性对不同增氧方式有明显的响应,2种增氧均可提高4...  相似文献   

15.
增氧对池塘沉积物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微孔和机械2种增氧养殖模式下4种沉积物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所测酶活性与养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种酶活性随水温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其中蛋白酶活性与脲酶活性变化呈单峰状曲线,蔗糖酶各月波动较大,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呈上升趋势。(2)池塘沉积物中酶活性对不同增氧方式有明显的响应,2种增氧均可提高4种沉积物中酶活性,其中微孔增氧提高池塘沉积物中酶活性的效果显著(P<0.05)。(3)所测得的沉积物养分因子与酶活性相关性不一,其中蛋白酶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脲酶活性与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过氧化氢酶与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蔗糖酶活性与所测养分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福寿螺消化酶的活力测定研究及其酶解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福寿螺消化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消化酶活性不同,消化道中含有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较高,而肝脏中含的淀粉酶活性较高。利用自制的福寿螺酶酶解一些植物叶片可得到大量植物单细胞和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17.
肉兔血浆AKP、GPT活性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新西兰白兔、加利福尼亚兔、布列塔尼亚兔(A系)、齐卡兔(G系)、布列塔尼亚兔(A系,♂)×新西兰白兔(♀)、布列塔尼亚兔(A系)(♂)×加利福尼亚兔(♀)、齐卡兔(G系)(♂)×新西兰白兔(♀)、齐卡兔(G系)(♂)×加利福尼亚兔(♀)100日龄血浆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及其与100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齐卡兔(G系)、齐卡兔(G系)(♂)×新西兰白兔(♀)、布列塔尼亚兔(A系)血浆AKP活性显著高于新西兰白兔、加利福尼亚兔、布列塔尼亚兔(A系)(♂)×加利福尼亚兔(♀)(P<0.05)。加利福尼亚兔血浆GPT活性显著高于齐卡兔(G系)(♂)×加利福尼亚兔(♀),其它六个品种(或组合)兔之间差异不显著。八个品种(或组合)兔血浆AKP活性与100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均呈正相关,总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与料重比呈负相关,相关不显著。八个品种(或组合)兔血浆GPT活性与100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基本上呈负相关,且总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料重比基本上呈正相关,总相关系数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条斑紫菜为原料,利用胰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组成的复合酶水解紫菜蛋白制备生物活性肽并研究清除羟自由基作用。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胰蛋白酶与木瓜蛋白酶的比例、底物质量浓度、酶用量、水解温度、水解时间、pH对羟自由基清除率及水解度的影响,响应面法优化酶解条件,SephadexG-15凝胶层析法测定活性肽的分子质量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复合酶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胰蛋白酶与木瓜蛋白酶复合酶比例1.67,底物质量浓度20mg/mL,酶用量1.67%,pH 7.0,温度55℃,酶解4h,紫菜活性肽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80.6%,清除率为50%时的质量浓度为0.744mg/mL,分子质量大多分布于500~1500ku。  相似文献   

19.
超低温保存对罗氏沼虾胚胎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低温冷冻保存(-196℃)对罗氏沼虾胚胎内总三磷酸腺苷酶(ATPase)、肌酸激酶(CK)、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等酶活性的影响。运用试剂盒分别测定了冷冻前后罗氏沼虾胚胎内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超低温冷冻保存后,胚胎内7种酶的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总ATPase、CK、LDH和SDH的活性分别从冻前的1.322±0.162 U/mg prot、0.404±0.015 U/mg prot、352.225±23.214 U/gprot和2.067±0.139 U/mg prot下降到0.087±0.003 U/mg prot、0.010±0.002 U/mg prot、5.890±0.658 U/gprot和0.552±0.138 U/mg prot;SOD、CAT和GSH-Px的活性分别从冻前的19.217±0.677 U/mg prot、3.587±0.233 U/mg prot和7.626±1.106 U/(min.mg)下降至3.579±0.234 U/mg prot、1.773±0.227 U/mg prot和1.524±0.096 U/(min.mg);MDA的活性从1.015±0.038 n mol/mg prot上升到20.937±0.320 n mol/mgprot,超低温冷冻对罗氏沼虾胚胎酶活性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栉孔扇贝血淋巴中酯酶活性及其性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血淋巴中酯酶的活性,并研究底物、抑制剂、激活剂、温度、pH对酯酶活力的影响及酶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栉孔扇贝血清与血细胞中均存在酯酶,且血细胞中的酶活力高于血清。血清与血细胞中酯酶的最适作用底物有所不同,血清中为α-醋酸萘酯,而血细胞中为α-丁酸萘酯。当以α-醋酸萘酯为底物时,血清中酯酶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值为7.5;以α-丁酸萘酯为底物时,血清中酯酶的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值为8.0。以α-醋酸萘酯及α-丁酸萘酯为底物分别测定酶的热稳定时,酶活力变化相似,在20℃时活力最高,而后缓慢下降。栉孔扇贝血淋巴中酯酶属中温型中性酶类,低温下较稳定,底物专一性不强,血清中的酯酶可能来自血细胞,该酶在贝类的免疫防御中町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