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对山东济南商河保护地红掌上发生的1种细菌性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通过对红掌上分离的病原细菌进行形态观察、染色试验、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性状等常规细菌鉴定技术,结合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红掌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黄单胞菌属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  相似文献   

2.
红掌细菌性病害又称红掌疫病,我们通过对云南省西双版纳花烛有限公司红掌栽培基地种植的不同栽培品种进行调查研究得知,红掌的不同栽培品种被细菌侵染后,因品种对病原菌的敏感性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西双版纳红掌细菌性病害是由假单胞菌科的Xanthomonas sp、Burkho1deria caryophylli、Burkholderia solanacearum、Pseudomonas sp等细菌引起的.针对不同品种的表现症状,我们进行了防治试验.本文报道西双版纳花烛有限公司种植的两个品种tropic、eivta受细菌侵染后的不同表现症状和相应的防治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红掌种质细菌性枯萎病抗性与气孔的关系,以19份红掌种质为研究对象,在前期红掌种质细菌性枯萎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进行再次接种鉴定及相关气孔的观察试验,旨在了解红掌种质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分级与气孔多少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再次验证红掌细菌性枯萎病病害的分级标准,红掌细菌性枯萎病病害的分级标准可以推广应用;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红掌种质的细菌性枯萎病抗性与红掌种质气孔结构相关,即气孔多,则感病性强;然而在试验中发现,气孔的数量也不能完全反映红掌种质的抗性,抗性还与温湿度及光照等其他环境条件相关,也与红掌植株的生理吐水现象相关;在相应试验中发现,湿度大,温度高,光照好,则红掌种质感病性强。结果显示,气孔的数量确实影响红掌细菌性枯萎病的发生,即气孔多,病害传播快;气孔少,发病慢;并且细菌性枯萎病的发生还与红掌种质本身的抗性密切相关,红掌种质抗性好,发病慢;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
猕猴桃细菌性叶枯病病原菌和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猕猴桃细菌性叶枯病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并研究了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侵染循环、传播途径和发病因素。结果表明,该细菌在许多理化特性上与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病原细菌有相同之处,但在形态特征上与溃疡病病原细菌有着明显的差异,该病的病原细菌应该为丁香假单胞杆菌丁香致病变种,该病的发生与品种、气候和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根据细菌基因组内广泛存在的短重复序列ERIC设计引物,采用Rep-PCR技术对来自广东省主要红掌种植的9个市区27个品种的66个红掌细菌性疫病菌株(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dieffenbachiae,简称Xad)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水平为0.85时,可以分为14个遗传组,其中Ⅰ、Ⅱ和Ⅹ为主要遗传组,这表明广东红掌细菌性疫病菌遗传分化明显且具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菊基腐病菌可引起植物软腐病,是进境种苗等繁殖材料上检疫的细菌性病害,也是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鉴于其危害的严重性,对菊基腐病原细菌常用的几种检测鉴定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红掌炭疽病和叶霉病是危害切花红掌生产的两种重要病害。本研究通过传统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切花红掌生产中两种主要病害进行鉴定,并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从感病植株上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株,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致病性测定,通过ITS序列分析和比对,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红掌炭疽病的致病菌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与GenBank中查到的登录号为KC172072.1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大于99%;红掌叶霉病系复合侵染,其致病菌为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和Alternaria alternata,分别与GenBank中查到的登录号为KC880082.1和JX406531.1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分别为96%和97%。分子生物学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我国烟草上发生的二种新的细菌病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吉林省各地烟草病害调查中发现二种新的细菌病害,经对其症状和病原细菌的系统鉴定,确定为烟草细菌性叶斑病和烟草细菌性黑茎病,其病原细菌分别为Xanthomonascampestris pv.vesicatoria(Doidge)Dye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Van Hall)Due,这二种病害国内外均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各地在大豆上出现三种不同症状的细菌病害:一是病斑黄褐色、小型、发亮、边缘是黄色晕圈;二是病斑黑褐色、多角形、边缘是褪绿晕圈;三是病斑暗红褐色、圆形,具泡状突起。经过分离培养获得三种不同的细菌,通过接种证实为各该病原细菌。根据对细菌的形态、生理生化性状等方面的鉴定,结合症状特点,应是Pseudo 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 Var japonica和Xanthomonas campes tris Pv.phaseoli var sojense从全省各地发病调查和采集的病害标本,经室内鉴定和致病力测定结果看出,吉林省大豆上发生的细菌病害有三种:细菌性疫病、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斑疹病。  相似文献   

10.
采取陕西省部分地区细菌性犊牛腹泻病料104份,进行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该地区犊牛腹泻的细菌性病原主要是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大肠杆菌主要以02、086、0138为优势血清型。根据抗生素及中药对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筛选出敏感中药并组方研制出”肠菌清散剂”进行临床防治试验,总有效率为88.9%。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的红掌叶片上分离、纯化病原菌,对纯化的病原菌进行菌落形态、致病性、生化特性测定,并对细菌特异基因ABC transporter进行分离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为地毯草黄单胞菌属细菌,为红掌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2.
首次报道了万年青细菌性叶斑病和叶枯病在我国的发生。对分离到的4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电镜形态观察,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初步确定引起万年青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为Erwinia herbicola(Lohnis)Dye,叶枯病的病原为Pseudomonas pseud oalcalig enes subsp.rohdea。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了云南,浙江,安徽,江苏四省水稻白叶病杂草传病情况,试验结果证明有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稗 Echinochloa crus-galli,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车前Plantago major,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假稻Leersia japonica等十余种杂草不仅带菌,还可在根围 Rhizosphere增殖,存活到次年5—6月,以其浓缩液接种在水稻健苗上,均能产生白叶枯病典型症状。杂草带菌传病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如日本的秕谷草Leersia sayanuka,和中国的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是属于稻白叶枯病的中间寄主,另一类如双穗、雀稗,马唐是属于非寄主植物的杂草,它并不表现症状也不能接种,但病原细菌均可借其根茎部的根围增殖,存活而传病。用越冬带菌杂草与健苗混栽在花钵或水泥池内,或进行水泥池淹苗接种试验以及大田除草验证,都证实带菌杂草可感染健苗引起发病。根据杂草带菌传病的事实,绘制了新的侵染循环图。  相似文献   

14.
檀根甲  毕璋友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3):260-261,271
研究了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和螺旋霉素及叶面宝、植物生长素和2,4-D丁酯激素类物质对稻白叶枯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激素类物质在一定浓度下对白叶枯病菌生长有促进作用。2,4-D丁酯和植物生长素在浓度低于5μg/ml有明显促进作用,超过5μg/ml时有抑制作用;叶面宝在浓度高于1μg/ml才有促进作用。4种抗菌素对白叶枯病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其敏感点不同。链霉素和螺旋霉素对白叶枯病菌抑制作用非常敏感,而对其他病原细菌不敏感。抗菌素的反应可作为鉴别白叶枯病菌的有效性状,初步认为激素类物质和抗菌素可用来组配选择性培养基。  相似文献   

15.
采用4个白叶枯病致病菌系KS-6-6、浙173、JS49-6和PX079,利用人工剪叶接种方法,鉴定了圣稻13、圣稻14、T022、C418、武21621等18个水稻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结果表明,武21621对4个菌系表现高抗甚至免疫,徐稻3号、武优34表现中抗或抗病,圣稻13和圣稻14对浙173表现中感,而对其余3个菌系表现出中抗或高抗,大粮203对4个菌系表现中感,C418对3个菌系表现高感,对PX079表现中感,其余品种对4个菌系表现出不同的抗性。4个白叶枯病致病菌系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武21621表现高抗白叶枯病,可以用于抗白叶枯病育种。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西葫芦绵腐病、绵疫病、枯萎病、细菌性叶斑病、软腐病、花叶病和根霉腐烂病的危害症状、发病特点。提出防治这些病害应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采用以铲除菌源和药剂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选取与双晚白顺枯病流行程度关系密切的4个气候因子作为预测因子,应用加权理迎头 表分析法,建立了双晚白叶枯病中期预报数学模型,回报历史符合率达100%,对1992-1997年6年预测完全准确。  相似文献   

18.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叶枯病是现今分布广、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的细菌病害之一。传统的防治方法很难奏效,而研究并挖掘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是最经济、安全、有效、易行和环保的措施。目前,被鉴定并报道的水稻白叶枯抗性基因有42个,其中有10个已被分离克隆。综述近些年水稻白叶枯抗性基因的研究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