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辉锋 《湖南农业》2005,(9):15-15
1.晚稻留高桩冬绿肥直播还田 在晚稻收获前将红花草、满园花、腊菜等种子均匀直播于晚稻田中,晚稻采用留高桩或机械收割还田。其中留桩高度40厘米~45厘米,约80%稻草还田;机械收割的100%稻草还田。及时排干田面水并维持湿润状态,掌握晚稻收割前7天~10天直播种籽。晚稻收割后即开沟沥水,冬干期适当灌水为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2.
刘如清 《湖南农业》2006,(10):14-14
1.晚稻留高桩、冬绿肥直播还田在晚稻收获前将红花草、满园花、蔬菜等种子均匀直播于晚稻田中,晚稻采用留高桩或机械收割使其稻草还田。其中留桩高度40厘米~45厘米,约80%稻草还田;机械收割的100%稻草还田。及时排干田面水并维持湿润状态,掌握晚稻收割前7天~10天直播种子,晚稻  相似文献   

3.
1.晚稻留高桩冬绿肥直播还田在晚稻收获前将红花草、满园花、腊菜等种子均匀直播于晚稻田中,晚稻采用留高桩或机械收割还田.其中留桩高度40厘米~45厘米,约80%稻草还田;机械收割的100%稻草还田.及时排干田面水并维持湿润状态,掌握晚稻收割前7天~10天直播种籽.晚稻收割后即开沟沥水,冬干期适当灌水为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4.
稻草直接还田技术(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撩穗收割与冬作物直播还田 1.适宜条件该技术适合晚稻草还田.收割时采用人工或机械撩穗.其中机械收割,稻草尾掉落田间,稻草全量还田.人工收割的稻草尾带离田间,65%以上稻草还田.实践证明,该技术适合除无法排干的潜育型稻田以外的所有农田.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早稻稻草的高效还田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早稻稻草还田方式对晚稻产量、钾素农学效应、植株吸钾量和钾素利用率的影响,为南方稻田晚稻生产中如何利用早稻稻草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稻草焚烧(SI)或稻草覆盖(SM)还田提高了钾素农学效应、产值、增产值和产投比,稻草覆盖(SM)还田还提高了吸钾总量和钾素利用率。通过计算农田钾素表观平衡,发现除稻草留高桩(HN)处理外的所有处理都出现了钾素亏缺,稻草全部焚烧(SI)、稻草留高桩部分焚烧(HI)和稻草覆盖(SM)处理钾素亏缺量小于稻草不还田(AK)处理。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钾素利用率等因素,南方双季稻区早稻稻草覆盖还田是最优的还田方式,对减少晚稻化学钾肥投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稻草直接还田技术(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留高桩翻压还田 1.适宜条件在我省,把只割取稻穗上部的方法称为撩穗收割技术,这一技术的特点是使稻桩留得很高并随着翻耕使其还田,故又称之为稻草直接还田.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机械化还田是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实践表明,早稻秸秆适合机械化全量还田利用,晚稻秸秆由于草量大、韧性强、腐解难,可以部分还田。1.大中型拖拉机稻草还田作业①使用半喂入收割机机械收割水稻、切碎稻草。要求收割后稻草切碎长度5~10厘米、留茬高度≤10厘米,切碎质量直接影响秸秆还田质量,为此切碎刀片要齐全、锋利。②匀草。收割作业时,收割机无抛撒装置或抛撒质量不高,可以人工匀草。③犁耕、秸秆还田作业。选用大中型拖拉机(55千瓦  相似文献   

8.
麦秸秆还田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功 《农家致富》2014,(11):46-47
一、还田方式 1.小麦收割后直接还田或粉碎还田。小麦收后,将小麦秸秆直接平铺于地表间作带或垄沟,或粉碎后将粉碎的麦草撒均匀后直接翻犁入土。2.旱坡地小麦高留茬还田。旱坡地小麦收割时留茬30~50厘米左右,小麦收割后硬茬直播玉米,出苗后及时灭茬盖土。3.堆沤后还田。小麦收割脱粒后,  相似文献   

9.
油菜免耕稻草覆盖直播配套技术具有简化程序、节约成本、增产增收、培肥地力、保护环境等优点。现将其主要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低留稻桩,深沟高畦水稻收割时尽量低留稻桩,稻桩过高的田块盖草前应铲除或扯除,以有利于均匀覆盖稻草为准。水稻收割后立即开好“三沟”,排除田间渍水,  相似文献   

10.
稻草还田量对晚稻土微生物数量及活度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为了探明翻耕条件下稻草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量,用于早稻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减少环境污染和保障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还田量比例为0、33%、67%、100%早稻秸秆覆盖翻耕对晚稻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度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4类主要微生物的数量和微生物活度在晚稻不同生育期都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且在晚稻分蘖盛期最高。晚稻分蘖盛期无稻草覆盖翻耕土壤的好气性细菌数量最多,33%秸秆量还田土壤的次之,67%和100%秸秆还田土壤的较少,在晚稻收割期,无秸秆还田的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最少。33%秸秆量还田的土壤厌气性细菌的数量最多,而67%和100%还田秸秆量土壤较少,无秸秆还田的最少。在晚稻分蘖盛期无稻草覆盖翻耕土壤的真菌数量最多,在晚稻收割期,有秸秆还田的土壤中真菌数量较无秸秆还田土壤的要多。稻草还田土壤放线菌的数量在晚稻分蘖盛期最多,在晚稻齐穗期,稻草还田土壤放线菌的数量比无稻草还田土壤要多。土壤微生物活度在晚稻分蘖盛期最高,稻草还田土壤的微生物活度要高于无稻草还田的土壤。土壤微生物活度在晚稻齐穗期有所降低,而在晚稻收割时又有所增加,但稻草还田土壤的微生物活度要比无稻草还田土壤的高,且67%稻草还田土壤比33%和100%稻草还田土壤的要低。通过土壤微生物分析评价发现,在翻耕栽培晚稻时,33%的早稻秸秆还田量较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草还田翻耕直播、非稻草还田免耕直播和非稻草还田翻耕直播4种耕作方式。探讨它们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的效果最好,其出苗率、低位分蘖发生率、成熟期绿叶数均为最高,分别达到94.98%、93.2%、2.7张,而倒伏率为0。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免耕稻草覆盖还田对晚稻生产的综合效应,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免耕条件下稻草全量覆盖还田和50%覆盖还田对晚稻生长、产量和土壤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不同用量稻草覆盖还田虽然分蘖前期由于稻草未分解,禾苗生长较慢,但分蘖后期稻草分解释放养分,能促进禾苗生长,与翻耕稻草不还田相比,增产5.4%~12.6%,并且对土壤通气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同时,免耕稻草覆盖还田节省了耕田成本,增加了收入,经济效益显著,是一项节本增效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在适宜条件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比常耕抛秧稻分蘖早10-13天,分蘖节住低一个节位,成穗率高6.82个百分点;单株总根数多88.9条、根总长多902.9cm、根系体积多4.7cn3、根系干重多0.91g;后期绿叶数多0.7张,假茎粗0.08cm;每667m2有效穗多1.61万穗,每穗总粒数多3.9粒,每穗实粒数多5.7粒,结实率多2.02个百分点.不同的耕作方式相比,直播稻比移栽稻生育期缩短3-6天;穗粒结构以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最好,产量也最高,比非还田免耕直播稻增产4.78%,比免耕抛秧稻增产6.39%,比常耕直播稻增产11.79%,比常耕抛秧稻增产11.39%.不同留桩高度对免耕直播稻产量没有直接的影响,免耕直播稻纹枯病为害较轻,特别是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纹枯病最轻.  相似文献   

14.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草还田翻耕直播、非稻草还田免耕直播和非稻草还田翻耕直播4种耕作方式,探讨其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免耕直播比翻耕直播能极显著提高结实率,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着粒密度.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稻草还田比非稻草还田也能显著提高水稻的结实率.但两者对水稻有效穗、株高、穗长、千粒重等性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稻草还田免耕直播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直播比免耕直播增产12kg/667m^2 ,免耕直播比常耕直播增产13kg/667m^2。增产效应为:稻草还田免耕直播〉免耕直播〉常耕直播;免耕直播比常耕直播节本增收68.4元/667m^2。,稻草还田免耕直播比常耕直播节本增收78k元/667m^2  相似文献   

16.
不同稻草还田模式下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特征及温室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南方双季稻田稻季无草翻耕冬季休闲(CK)、周年稻草焚烧还田翻耕(BST)、稻季稻草覆盖免耕冬季高桩(SNTH)、稻季稻草覆盖免耕冬季翻埋(SNTB)和稻季稻草翻耕还田冬季稻草翻埋(STB)5种稻草还田模式下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进行观测,分析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特征及其温室效应,旨在探索双季稻田CH4减排最佳的稻草还田方式及土壤耕作调控技术模式。结果表明:早、晚稻季CH4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年CH4排放总量的43.9%和52.1%,冬闲季CH4排放比例很小,仅为4.0%;稻草还田显著增加了周年CH4排放总量(P<0.05),增加幅度为25.9%~92.8%(P<0.05),与STB处理相比,SNTH处理和SNTB处理均能显著降低CH4排放(P<0.05);不同稻草还田处理周年CH4温室效应大小顺序为:STB>BST>SNTB>SNTH>CK。可以看出,双季稻田稻季稻草覆盖免耕还田、冬季翻埋稻草还田或留桩还田能显著减缓因稻草直接还田CH4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在南方双季稻区是一项可行的CH4周年减排的稻草还田调控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1.稻草短切翻耕还田技术。将稻草人工或经机械切成长15~20厘米,均匀撒在稻田里。一般亩撒入干稻草量为200~250千克;若用早稻草还田,每亩大田撒入量为亩稻草总量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攀升,我国的农业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我国水稻机械化发展。水稻机械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由原来的半机械化转向全程机械化发展模式,为我国农业中稻草还田技术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随着水稻机械收割稻草技术应用,稻草还田技术水平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武夷山水稻机械收割稻草还田技术措施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设置不施肥、单施化肥、稻草烧灰还田+化肥和稻草全量还田+化肥4个处理的大田定位试验,在氮、磷和钾养分相等条件下研究稻草全量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晚稻稻草全量还田有利于提高翌年早稻产量,较单施化肥与稻草烧灰还田相比,增幅3.4%~4.3%,而晚稻产量稻草全量还田处理与单施化肥基本持平,却显著低于稻草烧灰还田处理;与单施化肥和稻草烧灰还田相比,稻草全量还田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活性碳、矿化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了5.93%~7.87%、27.14%~67.55%和11.41%~21.49%。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双季早、晚稻产量呈显著抛物线关系(r=0.982 9*和r=0.982 8*)。  相似文献   

20.
周文富 《农家致富》2010,(17):48-49
旱作地区秸秆还田可选择留高桩返转灭茬、留高桩麦套稻、秸秆回铺等还田模式。这些秸秆还田模式对改土、防旱、抑制杂草、提高作物产量均有显著效果。秸秆回铺压草还田模式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和蔬菜等作物的产量平均增产达13%~1.4%.增产率多在10%~15%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