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报道,花生斑驳病毒(PMV)是当今世界各国发生最为普遍的一种花生病害。 受PMV侵害的花生出现系统性斑驳花叶,严重时整株矮化,对花生产量有着明显的影响。除此之外,PMV侵染花生、大豆后,对两种作物籽仁的脂肪酸及氨基酸影响都有报道。据坦斯奇等1975年报道大豆感染病毒病(包括PMV的侵染)后,对大豆粒中脂肪酸有显著的影响。赫维斯等1979年报道,在高抗、中抗和易感的三个花生种质接种PMV后,其对花生籽仁内亚油酸的影响最大,对总氨基酸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花生野生资源中有丰富的抗病虫害资源存在。据国外报道,已发现野生花生中有抗花生斑驳病毒(PMV)、花生丛簇病毒(GRV)、番茄斑萎病毒(TSWV)和花生矮化病毒(PSV)的材料。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是我国花生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种传  相似文献   

3.
花生矮化病毒(Peanut stunt virus,PSV)是我国花生上的一种重要病毒,目前生产上还没有高抗PSV的花生品种。野生花生具有许多优良抗性性状,国外已报道野生花生中有抗花生斑驳病毒(PMV)、花生丛簇病毒(GRV)、番茄斑萎病毒(TSWV)和花生条纹病毒(PStV)的材料,国内许泽永等1981年筛选获得免疫、高抗花生条纹病毒的野生花生  相似文献   

4.
一种侵染花生的新病毒鉴定初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从广东省广州市郊花生上分离获得1个新的病毒分离物,病毒粒体为球状,直径约100nm。该病毒分离物在人工接种鉴定的4科13种植物中,能侵染3科11种植物;与花生芽枯病毒(PBNV)抗血清有弱阳性反应;病毒SRNA 3’端813个核苷酸序列与PBNV和西瓜银叶斑驳病毒(WSMoV)同源性为80%左右,与TospovirW属中其它病毒同源性为39%~65%。初步明确该病毒分离物为Tospovirus属的一种新病毒,暂定名为花生坏死斑点病毒(peanut necrotic spot virus,PNSV)。  相似文献   

5.
由花生斑驳病毒(PMV)一个强株系引起的花生斑驳病毒病在苏丹首次报导。病害在花生产区广泛蔓延。田间主要症状表现为黄绿色斑驳,此外受感染的植株叶片严重畸形、植株矮化。病毒的寄主范围包括7个科20种植物。接种后的反应,在菜豆(Phaseolus Vul-  相似文献   

6.
花生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病毒病,在我省主要包括花生斑驳病毒,约占70%;花生花叶病毒,约占20%,花生矮化病毒,约占10%等三种类型的病毒病,有时亦混合发生为害。曾于1976年在我国北方花生产区流行过,山东花生产区也遭此害。目前该病害随着生产制度的变化和田间管理的加强虽然未大流行过,但是该病害(尤其是花生斑驳病毒)在最近几年内从未减轻过,如邹县、莱西、蓬莱等地均常有发生。为了探讨花生病毒病  相似文献   

7.
花生病毒病是花生主要病害之一。为害我国花生的病毒有6种,分别是花生条纹病毒(PStV)、花生斑驳病毒(PeMoV)、黄瓜花叶病毒(CMV)、花生矮化病毒(PSV)、辣椒褪绿病毒(CaCV)和花生褪绿扇斑病毒(PCFSV)。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对我国发生花生病毒病分子生物学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8.
花生条纹病毒壳蛋白基因在Nicotianabenthamiana中的表达与抗性表现G.G.Cassidy等在印度、中国及东南亚地区,花生条纹病毒(PStV)是侵染花生及某些豆类作物的一种重要的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1984年在美国首次报道。目前人们正致...  相似文献   

9.
根据1984—1987年四年对花生病毒病的调查可将我国花生主产区流行的病毒病划分为以北方产区为主的病害流行区和以南方产区为主的病害零星发生区.病害类型有以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引起的轻斑驳病、黄瓜花叶病毒(CMV)CA株系和花生矮化病毒(PSV)Mi株系引起的黄花叶和普通花叶病,这些病害主要在北方花生产区流行,其中以轻斑驳病为主.另由蕃茄斑萎病毒(TSWV)引起的芽枯病,主要在广东、广西等地局部流行。通过对1156份田间病害样品的血清鉴定,其结果与田间按症状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危害我国花生生产的两种重要植物病毒: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和黄瓜花叶病毒CA株系(CMV-CA均通过花生种子传播。种子带毒是这两种病毒病重要的初侵染来源,随着人们引种、调种,病毒进行远距离传播和扩散。为了了解各地花生种子带毒情况,为病害检疫和  相似文献   

11.
1981年花生轻斑驳病毒病(PMMV)在油料作物研究所农场和湖北红安县的一些花生田块中流行。我们对病害进行了调查,对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进行了测定,并对病毒进行了分离、鉴定,现将调查和试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大豆病毒种类鉴定和检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地,普遍发生病毒病,1985年调查,平均发病率达28.58%。 通过鉴别寄主反应,血清学和电镜等鉴定方法,从我国大豆上分离和鉴定出6种病毒,即大豆花叶病毒、大豆矮化病毒、花生轻性斑驳病毒、蚕豆萎蔫病毒、烟草坏死病毒和苜蓿花叶病毒,前三种最主要,田间病毒常发生复合侵染。大豆花叶和大豆矮化是大豆的主要种传病毒,二者也可复合种传。从其它豆类分离的种传病毒,经人工接种可侵染大豆的有番茄不孕病毒、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和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国内在烟草上报导的烟草环斑病毒和番茄黑环病毒,华北花生上的花生矮化病毒,经室内接种,也可侵染大豆。以上,除大豆花叶病毒已普遍发生外,其它是局部发生或在田间大豆上尚未发生,但有潜在危险性。所以,在对内植物检疫方面应制止零星发生的种传病毒通过地区间调种而传播蔓延,在对外检疫方面,应严格防止国内尚未发生的大豆新病毒随引种传入我国。 本文提出的检验技术,可供检疫苗圃或产地使用。  相似文献   

13.
Dgoxigenin(DIG)标记RNA探针检测侵染花生的Potyviruses/许泽永(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油料.-1993,(4).-55~58花生条纹病毒(PStV)和花生斑驳病毒(PMV)是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es)...  相似文献   

14.
应用无毒花生种子防治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效果显著,在与大田毒源花生隔离500米条件下基本控制住两种病毒病发生。覆膜栽培有减轻两种病毒病,特别是CMV引起的黄花叶病毒病的效果。在病区大面积隔离繁殖无CMV病毒种子获得成功,应用无CMV病毒种子和覆膜栽培示范获得显著防病效果。34个花生栽培品种和资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田间自然接种方法,探讨了花生不同发育阶段对我国北方花生产区的三种病毒,即花生条纹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花生矮化病毒的敏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苗龄15天以下的花生幼苗最易受病毒侵染,导致严重发病,降低产量,因此这一阶段是花生感染病毒的敏感期。2、苗龄20~15天(幼苗末期至盛花期)的花生植株具有一定耐病性,感病后症状明显,但对花生结果影响较小。3、苗龄65天(结荚期)后的花生植株抗病能力明显增强,不易受病毒侵染。4、花生不同播期之间发病程度差异极显著,播种越早发病越轻。适期早播可以使花生敏感期避开蚜虫传毒高峰期。试验表明,4月15日至25日最佳播种期。  相似文献   

16.
花生斑驳病毒(PMV)的坏死毒株在花生上引起不同的反应,反应是以病情指数来评价。63个引进花生品种中仅有11个发生了轻微的或不矮化的轻型斑驳;这是对坏死毒株一种很轻微的反应。用美国的田间优势毒株PMV的轻型毒株(M_2)接种的11个引进种中的两个种进行了产量试验,PMV—M_2在易感的栽培品种“星”上引起了籽仁减产31%,而在引进种(PI261945和PI261946)上不减产,引进种由于不减产被认为具有耐病性。另外,在两个易感的栽培种上病毒感染率高达2—4倍以上。 虽然美国花生斑驳病毒(PMV)的优势毒株在花生(Arachis hypogaea)上引起很轻微的症状,但减产10—30%。1973年进行的田间系统调查表明估计佐治亚州年度损失超过10万美元。美国应用的主要花生栽培种是PMV的易感品种。经对文献的查阅没有发现有关花生对病毒抗性方面的报导。1968年的筛选试验,所有供试的花生品系(37个栽培种和428个普通引进种)对PMV的优势毒株表现了相似的症状;没有发现抗病类型。最近在筛选试验项目中使用了PMV的重型毒株,初步结果指出发病是显著的。这个试验的目的是改进对花生PMV的抗性、鉴定抗原、确定抗性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7.
花生条纹病毒(Peanut stripe virus,PSt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是影响山东花生生产的两种重要病毒。本研究选取小花生品种花育20号和大花生品种花育36号/花育22号,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山东省5个地区的样品进行两种主要病毒的检测。结果表明:花生两种主要病毒病在山东省5个地区都可以检测到,各地区种子带毒率和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小花生种子的带毒率普遍高于大花生,田间发病率也普遍高于大花生,两种病毒存在复合侵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花生斑驳病毒病在我区的分布非常广泛,常年发生不同程度的流行,是花生的重要病害之一。1976年由于该病的严重流行和其它因素,使花生大减产。据国内有关报道指出,该病毒为线状颗粒,属马铃薯y病毒组,但不同于国外报道的PMV。病毒可通过种子、蚜虫、汁液、嫁接等方式传播,病害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但是,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现将我们1979—1983五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88—1991四年调查说明,花生矮化病毒(PSV.)引起普通花叶病害,花生条纹病毒(PStV)引起轻斑驳病害是开封花生两种主要病毒病。PSV通过花生种传,测定自花生普通花叶病株收集近4000粒种子,PSV种传率0.025%。刺槐花叶树是花生上PSV另一个初浸染源。PSV开封刺槐分离物(R_3、R_4)在鉴别寄主上反应和血清学性质上和PSV-Mi相一致,但引起花生病害症状较PSV—Mi轻。开封市农科所一带刺槐花叶病树率平均30.7%。四年病害流行程度差异显著。1988和1991年花生生长季雨量少,蚜虫发生量大,分别为PSV严重和中度流行年。1989和1990年雨水较多,蚜虫发生少,病害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20.
许泽永  陈坤荣  晏立英 《花生学报》2003,32(Z1):263-271
花生病毒病是影响花生生产的重要病害.近10年来,花生矮化病毒(PSV)、花生条纹病毒(PStV)和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极大地丰富了对上述病毒基因组结构、遗传变异、进化的认识,以及病毒种、亚组和株系科学的划分.对PSV来说,提出了两个亚组的划分,而我国PSV株系血清学和RNA3全序列的分析,明确它们独自构成第三个新的亚组.对我国和东南亚国家PStV株系CP基因序列同源性的分析,说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PStV是单独进化的,形成不同症状类型的株系.Tospovirus属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使得该属病毒从番茄斑萎病毒(TSWV)1种增加到13种,其中侵染花生的病毒达5种,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